古代汉语的词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宾语前置问题。

学习本节,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理论】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重点难点】宾语前置
【所用课时】学时
【教学内容】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达。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语在谓语前,动词在宾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但古汉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予以介绍。

这些特殊的词序本来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后来仿古的作品还使用,因此历代的古文中还常常出现,因此,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文是有帮助的。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它并不是因为修辞需要,不是为了表达一定语气而使用的一般倒装句。

严格地说,不能叫宾语前置,因为这些句式原本宾语的位置就是如此,或许就是远古句法的遗迹。

古汉语中,宾语处在动词的前面有三种句式: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疑问句里疑问代词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一条相当严格的规律,几乎没有例外。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中疑问代词有:谁、孰、曷、何、奚、胡、安、恶。

教材274—277
(1)(状语+ )疑问代词(+ 助动词)+ 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前置须宾语是疑问代词,由后一句强调古今词序基本未变)
梁客辛垣yuán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燕昭王求士》(动词前面有作状语的副词,疑问代词就放在副词和动词之间。


《庄子·逍遥游》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从人,尃(fū)声。

本义:辅佐.
疑问代词作定语不能前置:
《论衡·非韩》:“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说的是什么内容?)
(2)疑问代词+ 介词?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后代的仿古作品中一直沿用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

现汉书面语中仍常用“何以”,但意思主要是“为什么”了。

如:何以见得?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废江河万古流。

”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我辈岂是蓬蒿人,仰面长笑出门去。

△“何如”有时说成“如何”,这两种结构先秦就成了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两个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否定句指句子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1)否定副词+ 代词(宾语)+ 动词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国语·晋语》)(注意: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位置)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礼记·礼运》夏、商、周三个朝代。

从艹,央声。

本义花。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鞌之战》:“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教材270页)”+ 代词(宾语)+ 动词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许行》(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

一尺是今天的23公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2.208米。

适从辵(chuò),啻(chì)声。

本义往,,到。

女子出嫁。

或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本义读yù。

此处用于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的语气词。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
自经于沟渎dú,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

双重否定中代词不前置。

如: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权贵),莫弗称之。

《魏其武安侯列传》注意:
△1“君”和“子”: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是名词,所以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并不放在动词之前。

《左传·昭公四年》:“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庄子·秋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

先秦古籍中有不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

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从先秦时代就已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但并未完成,因而出现了并存的现象。

《管子·封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从手,疌(jie声。

本义战利品。

胜利。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说明两种情况可以并存。

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早已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

《汉书·李广传》汉果不击我矣。

《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也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主要是由于仿古。

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之”复指,“是”、“之”位于名词宾语后、动词前,起了强调宾语的作用。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1)宾语+ 代词“是、之、之为、焉”+ 动词= 动词+宾语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我们的国君[晋惠公,姓姬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

]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我周东迁,晋郑是依。

《国语·周语》我周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十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只看到生、利
(2)惟(唯)+宾语+ 是/之+ 动词= 动词+宾语——宾语在句中的作用显得突出。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答李翊书》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列子·汤问》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宾语是代词。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新语·资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为凝固形式,意为“说的就是……”“这就叫……”。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是+ 动词= 动词+ 是。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huò煮)。

《诗经·周南·葛覃》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代词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

如:(1)、宾语+以/于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从艹,敝声。

本义小草. ①遮盖;挡住.
②概括.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秋阳以暴(pù)之,江汉以濯之。

《孟子·滕文公上》
将(qiāng 动。

愿;请求。

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上》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李斯《谏逐客疏》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经·邶风·日月》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墨子·非乐上》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

《左传·昭公十九年》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夜以继日
(2)、其它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
二、谓语前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一)表示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
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伟大啊,尧作国君!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
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表示疑问语气。

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是什么呢?你所说的达?
何哉,君所谓逾者?《孟子·梁惠王上》
三、定语后置
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到中心语后。

从弟子女十人所(左右),皆衣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单衣,立于巫后。

《史记·西门豹治邺》1、从意义来说,前置定语表示修饰、领属关系,而后置定语一般表示修饰。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天下穷而无告之民= 天下民之穷而无告者
2、结构上:
(1)中心词+ 定语+ (者,语气词)
村中少年(好事)者。

《促织》人马(冻死)者相望。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3)中心词+ 有+ 定语+ (者)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宋人有耕者。

楚人有涉江者。

(4)中心词+ 而+ 定语+ (者,语气词)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中心语+ 数量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贵制。

《史记•魏公子列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汤问》
四、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见教材254-255页)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汉语一般不用动量词,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
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这些例句中的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数词] + 动词。

与现代汉语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现代汉语成语中也有保存。

如:一劳永逸、百战百胜、千变万化。

△2、强调的方法:
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强调某一行为的行为数量。

动词+ 者+ 数词。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者三。

《史记•鸿门宴》
表示动量的数词“三”从动词前面的状语上升为全句的谓语,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

现代汉语的数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

▲小结(板书):略
练习:
一、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舜丧于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

《礼记·檀弓上》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舍其旧而新是谋。

《左传•城濮之战》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己称代词)而狼未之知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吕相绝秦》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春秋内篇》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

《庄子徐无鬼》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庄子达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墨子节葬》)
又何马之能知也。

《列子说符》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豳风七月》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僖公二年》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
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

《庄子天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武王至殷郊,系堕。

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苟》
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左传·僖公十五年》
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左传·昭公元年》
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左传·僖公十五年》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史记·项羽本纪》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钴鉧潭西小丘记》
(武王见胶鬲)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吕氏春秋贵因》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恸矣。

”“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颜渊死时,由于孔子哭得过于悲伤,跟从他的人就问:“你太伤心了!”孔子回答道:“真的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tòng形声。

从心,动声。

本义大哭。


二、用加线法分析。

(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一,定语(),状语[],补语<>,兼语___)。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左传·昭公十九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