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

作者:张静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

摘要: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而言,心理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培养积极情绪,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加速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安全感;认知;安全基地;情绪;个性;社会性

安全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而随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安全感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作为心理学的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一致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而言,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则尤为凸显。

一、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促进认知的发展

对于幼儿而言,世界充满了新奇、未知的事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发出各种的探索行为,积累经验,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幼儿积极主动地发出探索行为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决定了幼儿探索的“安全基地”范围的大小。“安全基地”就好像是孙悟空在去化斋之前,为了保护师傅,用金箍棒在地上画的那个圈,幼儿往往只会对位于自己“安全基地”范围内的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心理安全感越强,探索行为的发出就越早,“安全基地”的范围就越大,幼儿就能对越多的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反之亦然,幼儿的探索行为就会大大受限。探索行为对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地对周围环境、外界事物进行探究、洞察,接触到丰富、适宜的刺激信息,这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培养创造性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建立心理安全感。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对幼儿施加过多的限制,理解并尊重幼儿,包容和接纳幼儿,积极地鼓励幼儿,使得幼儿拥有了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实现了心理自由,想象才能得以丰富,创新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否则,就会表现出思维刻板、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培养积极情绪

安全感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心理基础,探索又能够使未知变为已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为幼儿带来愉悦、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又会反过来推动探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探索行為与积极情绪便形成了良

性循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状态。另一方面,当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了满足,幼儿就能够建立起安全感,感受到被人喜欢、被人爱护、被人接受,产生满意、安心、愉悦、温暖、热情等一系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能够提升幼儿的幸福感。

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往往对未知充满恐惧,认为外部世界充满了威胁和危险,不信任他人,感到自己被拒绝、被冷落、被轻视、被遗弃,病态自责,一味地贬低、否定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未来都持有消极看法,会产生孤独、寂寞、紧张、焦虑、担心、恐惧、羞怯、自卑、自我谴责、罪恶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引起抑郁、自闭、神经质甚至自杀倾向等心理障碍。

三、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依赖于心理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充足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活波开朗、自信大方,心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自我接纳、追求进步,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能够抵抗诱惑,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勇敢果断、意志坚定,渴望成功但不惧怕困难和失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较快、较好地适应新环境,独立有主见,不盲从,不过度依赖他人。

如果安全感缺乏的幼儿则会表现出诸多的性格缺陷,例如,缺乏自信、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敏感多疑,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够信任,不敢向他人袒露真心,对事物总是持有悲观的看法,过度担心、焦虑,选择困难,难以抵抗诱惑,不能做到延迟满足,缺乏耐心,惧怕失败而束手束脚,遇事习惯性退缩、逃避,难以适应新环境,自私、自我中心等。

四、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三岁之前,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密切相关。依恋模式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对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建立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依恋关系的形成标志着个体首个人际关系的出现,与主要抚养者建立起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对于交往对象的选择以及与交往对象的互动模式,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随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以及相互信任、融洽、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够增强幼儿的心理安全感,提升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得幼儿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能够善意地看对世界、对待他人,经常发出分享、合作、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加速社会化进程。

而不安全型依赖模式和缺乏信任的亲子关系会使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敏感、谨小慎微,惧怕人际冲突,或对他人抱不信任、仇恨、敌对的态度,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更甚者还会对社会怀有不满,经常表现出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这将导致社会化进程的延缓。

幼儿经常会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有的父母会感到尴尬不知如何回答,也有的父母喜欢和孩子开玩笑,常用“捡回来的”、“抱回来的”、“别人送的”这样的谎言来应付;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常会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再闹我就不爱你了”,这种不顾及幼儿感受的做法会使幼儿心理产生不安全感,担心自己不被爱而缺少归属感。早期不愉快的成长经验和情绪体验所带来的心理缺陷,会对幼儿的成长、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华红艳.安全感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118-121.

[2]吴丽.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0,26(8):5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