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仁爱一生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有感

仁爱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更或许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许看起来很渺小,却显示仁爱之心常伴我们。“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谓之君子也。”古人向我们传授一份“仁爱”之德。爱就像一把圣火,她的神圣不在于她的温暖,而在于始终有人将圣火传递。圣经有云:太阳照耀,万物各得其所。而今将这圣火点燃,温暖亦将战胜一切。

近读《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深为其超越姓氏、种族的博爱所憾动,她的作为不是一个凡间俗人所有,真的是有着神衹的引领,才能够这般的从容自信、为世界所有卑微的穷苦人鞠躬尽瘁半个世纪。

特里萨修女1910年生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12岁萌生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38岁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待者均为赤贫的人……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特里萨修女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博爱,执著,微小。对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其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

做穷人的朋友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动荡的政治格局,多变的形势,常常使她处于极度的困境中,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钱物不足支付日益加重的财务支出,有一段时间她自己也没有东西吃,要挨家挨户地上门乞食,然后把所得之物先奉献给更饥饿的人。她和她的仁爱修女会始终维持最赤贫的状态,即使在条件好转之后,也没有一点改变。

她的博爱冲破了宗教和贫贱之墙,她救助的人无论信奉印度教、还是穆斯林、犹太教她都会尊重他们的信仰,以他们所选择的方式生存。

她我行我素,只为做实事而奔忙,从不说漂亮话,却有着惊人的敏锐的洞察力,也许她的超凡能力源自对主的虔诚,她对穷人、弱者和残疾人的那种狂热的爱,是一种爱的回应,回应那种她自己经历过和赖以为生的那种爱。

特里萨修女相信,爱不用非凡,却要持久!“不是因为必须才去助人,而要真心地喜欢帮助人:“愉快的心通常来自燃烧着爱火的心!不要让任何事情令你担忧,以致忘记基督复活的欢乐!”不要只为完成任务,要注意“乐于助人是

圣洁之本。如果你们学会乐于助人,急人所急,如果你们关心别人,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美丽。”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六十九岁的特里萨修女在挪威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受奖之时,特里萨修女非常激动地说:“事实上,我并非完美得足以领取这个奖,然而我谨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领取这个奖,相信主也将为此感到高兴。”

特里萨修女的这句“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领奖”的话很快就通过新闻传遍了全世界,而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继史怀哲博士(法国的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及音乐家,三十岁时决心当一名把爱心奉献给人类的医生,在非洲为黑人治病,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令人高兴的一位和平奖得主。据说特里萨修女的得奖,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对。

爱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导演是你,编剧是我,演员是他……作为老师,每天看着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我更加切身体会到了“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是怎样的一种人间真情。领导,老师,学生,无论你身份如何,都可以成为仁爱的主宰。是的,老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说:“爱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我要用我的爱心去对待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我也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和辛苦的过程,但我愿意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个喜悦收获的旅程。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2008年教师必读书籍中的一本,名为《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特里萨修女的事迹所感动,我对她充满了敬意。

特里萨修女1910年生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12岁萌生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38岁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待者均为赤贫的人……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特里萨修女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博爱,执著,微小。对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其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仁爱是什么。我以为仁爱是无私的奉献,是无尽的大爱,是对所有陷入苦难的人的同情,是对战争的憎恨————后来我发现仁爱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更或许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许看起来很渺小,却显示仁爱之心常伴我们。“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谓之君子也。”古人向我们传授一份“仁爱”之德。爱就像一把圣火,她的神圣不在于她的温暖,而在于始终有人将圣火传递。圣

经有云:太阳照耀,万物各得其所。而今将这圣火点燃,温暖亦将战胜一切。

那么“仁”是什么?“爱”又是什么?

《论语》中这样记载:孔子的一个弟子名为樊迟,他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平时态度恭敬,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真心诚意。”还是樊迟,他又追问“爱”是什么,孔子答道:“爱人”,孔子这里所说的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不是专指亲人,国人,也不是老师同学,而是一切人。所谓“爱泛众”也就是普遍的关爱他人。

由此看来,仁要解决的是人的情感问题,爱是人类最本质,最普遍,最伟大的情感。在中国,仁爱是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西方,仁爱也同样是最主流的基督教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古往今来,伟大的人流芳百世,被人们所瞻仰,细细品味,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仁爱的思想,虽然他们已做古人,但是这种思想却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在后人的天空中依然闪闪发光。

唐代著名诗圣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正是仁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穷困潦倒,但却能够心系黎民百姓,这种爱足以使他成为巨人中的巨人。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早晨,公交车上有一个光脚的老婆婆,别人投以不屑的眼光。这时上来一个欢快的青年,穿着漂亮的新运动鞋。他看见光脚的老婆婆,便脱下了新运动鞋,双膝跪在老婆婆面前,捧起她的脚为她穿上了自己的运动鞋。车到站了,青年又欢快的跳下了车。

2007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许多的仁爱故事感动我们。孟祥斌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一个生命,也同样用这陨落谱写了一曲仁爱之歌。陈晓兰,一位医者,她对生命负责,以个人的力量与虚假作者斗争,大医医心,他让我们相信“仁爱终将战胜邪恶”。残疾人李丽,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汇报,延伸,她用轮椅为“仁爱”画出最美的轨迹。

仁爱相伴一生,不是刻意的去播撒爱心,不是做作的去帮助别人,而是一种心态。它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犹如“大智若愚”、“上善若水”一样。给失败者一个鼓励的微笑,给成功者一个赞许的目光,给清洁工一个尊敬的眼神,给贫困者一双温暖的手。也许我们的爱那么渺小,我们的帮助微不足道,但谁又想到一根根稻草也能压倒一辆车子。仁爱相伴一生,留一份仁爱给自己,原谅自己以前的过错,今天重新开始。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懂得仁爱,包容所有应当去爱的人。我们所有老师应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让仁爱相伴一生。

爱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导演是你,编剧是我,演员是他……作为老师,每天看着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我更加切身体会到了“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是怎样的一种人间真情。领导,老师,学生,无论你身份如何,都可以成为仁爱的主宰。是的,老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说:“爱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我要用我的爱心去对待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我也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和辛苦的过程,但我愿意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个喜悦收获的旅程。

“明德仁爱,博学至善”,只要我们用满腔爱心去关怀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充满爱的人性化管理,我们才能收获,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仁爱之歌才能更加嘹亮,我们的爱心才能传递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