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做麦田里的捕手,守在麦田里、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逼迫下,走向悬崖的。

李崇建透过《麦田里的老师》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当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

在《麦田里的老师》这本书中,李崇建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着极大的震撼力量,席卷着我的心。

山毛榉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很少进课堂,爱开黄腔、爱搞恶作剧,开口闭口都不正经。常常夜不归宿,要让教师满世界去找他,从不安静下来听老师说话,更不把规则放在眼里。到了初中二年级,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说起童年的山毛榉,每个教师都会叹息,认为他是“耶稣都会垂泪,妈祖也会生气”的人。面对这样的一位几乎被退学的孩子,李崇建担任起了他的导师,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帮助他分析各种行为的利弊得失,陪伴着他一道成长。期间自然少不了冲突、沮丧和无助,但崇建老师始终不放弃,并最终使得山毛榉有了质的变化,逐渐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能力,在音乐上的造诣也逐渐显现,作为鼓手参加了欧洲和亚洲的乐团公演,21岁就考出了载运货车的驾照,可以实现自己开着任何车进行环岛行,成为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

柚子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早逝,妈妈很关心她,但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她的课业。在求学的过程中,柚子被自己心中衍生出来的各种焦虑所干扰,以

至于不能安心于学习,花在电脑、轻文学和动漫上的时间有增无减,课业却节节后退,很少将时间花在功课上。通过沟通,崇建注意到柚子不是不想努力,二是当她遇到困顿、怠惰、犯错、困惑与不安的时候,听到的语言通常总是指责与说教,没有帮助她一起去面对上述的这些困境。崇建为柚子的读书制定了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每晚坚持十分钟,背两个英语单词,算一道数学题,然后将这一天的读书成就记录下来。就这样,柚子时常还会做不到。崇建非常理解孩子面对承诺出现的反复,帮助她分析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使得自己做不到,并鼓励她重新设定目标,再次开始……就这样,柚子每天努力读书的时间增加了,到了考前半个月,已经完全进入了努力读书的状态,最后的国中基测考出了PR93的好成绩,超过了全体学生中93%的人群。

昆布是一个聪慧但有点忧郁的小女孩,但和母亲的关系有点紧张,常为了生活作息和功课闹得不太愉快,自己认为每天使用45%的力量来对抗妈妈。崇建老师建议昆布将45%的反抗,缩减为20%,多一些力量用于觉察,觉察母亲是否改变、觉察母亲更深层的意思。同时,崇建和昆布的母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让昆布的母亲体悟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不当方式,建议她改变与昆布的应对方式。在崇建双边的沟通、协调之下,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昆布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茉莉是一个13岁的女生,喜欢听音乐、爱打扮、交朋友,但是不喜欢念书。任凭妈妈怎样叮咛,如何说教,她的生活依然如故。某一天傍晚,茉莉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看着她懒散的样子,忍着怒气,要求她进房间读书,茉莉进了房间之后就开始上网聊天,妈妈跟进去将电源线给拔了,并数落着茉莉的不是,茉莉一气之下,拿起小刀“割腕”,将手臂内侧割的伤痕累累。母亲气急之下问斥责:“如果我也拿刀割腕,你会怎么想?”茉莉说:“你爱割就割,关我什么事?”于是,母亲也拿起小刀,朝自己手腕划过,鲜血细细地流出来,母女嚎啕的声音

在房间回荡。两人的关系就像小刀划过的手腕,交错着纠缠杂乱的血痕,有着深深的委屈。在了解中发现,割腕还是茉莉经常采取的一种行为。为什么采用割腕的方式呢?这是崇建和茉莉交谈中着力希望她厘清的一个问题,茉莉认为割腕可以消除压力,崇建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她找到析表层行为下潜藏的心理密码,让其停止鞭挞自己,懂得接纳自己,以便改变当下的困境。从那之后,茉莉再也没有割腕的行为了。

……

崇建老师似乎有一种能力,能自在地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再逐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其实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是可以具备这种能力的。崇建老师这种能力的获得,与“萨提尔模式”研习课程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教出“好”小孩?在崇建老师看来,这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定义的“好”都不一样。但崇建老师始终相信,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致,所以家长和教师理所当然应和他们携手并进。

和孩子携手并进,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还是很困难的。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将以下三件事情先梳理清楚:文化、规则、应对姿态。这是培养“好”孩子的基础。

建立家庭或者班级的主文化,是开展教育的前提。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李崇建说:“家里的孩子每天打电脑,放了学就盯着荧光屏,线上游戏打到天昏地暗,讲也讲不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李崇建问这位妈妈:“平常家人的休闲活动,都以看电视打发时间吗?”这位妈妈点点点头。

这个家庭的主文化就是“看电视”。晚餐之后的家庭时间,当全家人都在看电视,却要将孩子推到房间里读书的时候,孩子怎能静下心来?很多孩子身体坐在那里,心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至于玩游戏、网上冲浪、随意涂鸦等行为的出现,也与家庭的这种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简单地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作为家长或者教师,要努力建设家庭或者班级的主文化,让那些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主文化的引领,即使孩子有一些次文化,家长和教师也不用过分担心。

记得纽约疯妈在《妈妈不必当超人》一书中,特别提到了家长要特别应该学着做好的一件事情,即给孩子确立规则,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一个探索者,面对家长或者教师制定的规则,他们通常不会认真去遵守,而是不断地加以挑战,看是否能找到突破口。如果父母所设定的规则每天都在变化,孩子摸不着方向,自然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探底。

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变的规则,就是在筑一道围墙,一道让孩子们感到安全的围墙。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规则始终不变,久了之后他不会再来试探同一个地方,大家就会达成共识,这里就是筑墙之处。当孩子字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这么一道绝不可越界的围墙后,反而可以让他们很有安全感地成长与发展。

崇建老师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特别提醒家长和教师,惩罚或者宠爱孩子,都是教育中最偷懒的方式。要让孩子充满活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关键就是要以“爱”为后盾,建立起明确的规则,并切实加以执行。

而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应对姿态了。当孩子出现了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