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洛带民俗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指导教师:潘忠伟学生姓名:
摘要:四川成都东山的洛带客家古镇,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排名东山“三大场镇”之首。四百多年前,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兴起,一群客家人纷纷从沿海地区迁居此地,逐渐发展成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号称“西部客家第一镇”。
关键词:洛带古镇民俗儒家思想
一、建筑格局的儒学意蕴
(一)“与天地参”的建筑格局
洛带古镇现存格局是“一街七巷”,“五馆一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洛带上下街与北巷子、凤仪巷等七条巷相联,街道两边商铺、茶楼林立,古镇整体风格依存明清风格,古韵流香的沧桑感随处可见。蜿蜒在街道两侧的水泉,流水潺潺,水泉旁有浮满青苔的水缸,店铺至今仍是一块一块木板铺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每条小巷与大街的连接处有一个栅门,各栅门一关闭,便成一个封闭的街巷,可有效地防御土匪盗贼来袭。
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还有洛带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这些古香流韵的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我国“古代客家大观园”。广东会馆,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也是四川客家第一镇的首要标志。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的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会馆始建于乾隆十一年,坐北朝南,朵耳似的封火墙呈流畅的弧形,仿佛天空中的云朵在屋檐旁边漂浮。门口的麻石狮子,铜兽门环,高高的院墙无不透出历史的厚重。
古街两旁散布着客家民居、药王庙等古迹。民居多为“二堂屋”结构,单四合院式,门外是一个小晒坝,门内有天井,走过天井,正中是堂屋,屋顶用小青瓦茅草覆盖,冬暖夏凉。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它在建筑中具体体现为主要三点: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和因借自然。
1.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洛带镇古街的建筑以明末清初为主,街道根据地形高差随形就势,街道面层材料选用了当地传统材料红砂石。道路两侧设有景观水渠。街面当中以引马石铺砌,两侧为条石板。潺潺水流贯通整个街道,使古镇充满自然的灵性。街巷空间布局考虑了商贸活动功能需求,采用“街心——檐廊——店宅”的方式,不仅使室外街道与室内店铺的空间过渡,而且形成冷热空气对流,极大改善街道空间小气候。
2.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吸收自然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内在统一。古镇民居多为单四合院式,门外为晒坝,屋内正中为天井,天井在功能上模仿了大自然中湖泊河流的功能,做到了雨水的收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天井周围一般摆设有各类花草植物,仿佛营造一个微缩森林。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脊有鳌尖和中花作为装饰,屋顶以青瓦覆盖。古朴宁静的青瓦充满自然气息。
3.因借自然即运用借景手法。古镇临街的铺面顺着街道有序排开,高低错落
有致,形成天际线丰富,颇有变化的空间形态。街道平面时常出现细微的收缩、放大和转折,这些空间变化处所出现的牌坊、小广场、建筑的不同里面及远山等成为不断更替的视觉中心,使人游走其中惊喜不断。
(二)“和而不同”的建筑意境
“和而不同”较早处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笃实敦厚的重“孝”之道
(一)长幼有序的生活观
(二)慎终追远的生死观
三、客家民俗与重教之风
(一)民俗信仰中的重教观念
客家祖训语录说“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地”。洛带古镇客家人在其信仰民俗中表现出来的崇文重教观则有以下方面
祭拜文昌帝君
在洛带燃灯寺,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小孩去祭拜文昌帝君。并且相信拜了文昌帝君能使孩子读书用功,考试得利。
魁星崇拜
在客家地区除了祭拜文昌帝君,还盛行魁星崇拜。在洛带地区的金龙寺,可看到魁星的形象。他相貌丑陋并且瘸脚。关于他的传说广泛流传着:魁星原是凡夫俗子,读书十分聪明,但因长相奇丑无比,几次状元考试都被皇帝嫌弃而落榜。他绝望地投河自尽,亏得鲤鱼精把他托起推至岸边,还托梦给他说某月某日皇帝会到某庙行祭。于是那天魁星便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庙门,然后躲在神像后面等待皇帝到来。皇帝来了看到这幅对联,赞不绝口。连声说:“妙联!妙联!真有状元之才!”魁星听了连忙跪拜于皇帝跟前。皇帝见此人便是自己多次殿试而嫌弃之人,大为不悦,但金口玉言已开,只好封魁星为状元。魁星死后,客家民间便封之为神,以教育子弟好好读书,寄寓只要能将书念好,纵使五官有缺,也能有出头之日。
向祖先祈佑庇护家中学子
在洛带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请祖先保佑家中学子聪明好学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清明节,六月初九、十九,九月初九、十九,当地人便会在祭拜祖先时,祈佑祖先保佑自家的子孙聪明好学,学业有成。尤其在高考之前,这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尊师与惜字纸之俗
在洛带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的另一表现是尊敬老师,老师在当地社会地位很高。每到正月,不少人都会送些香肠腊肉等给老师。每逢有举办婚嫁、做寿、乔迁等宴席都会请老师免礼赴宴。有新鲜蔬菜水果上市都不忘带些给老师。洛带客家人
敬重有文化的人,甚至对写了字的纸也看得很神圣。有字的纸不能随便乱扔,随意糟蹋,而是集中起来焚烧。洛带古镇修建于光绪四年的字库塔,就是专为人们焚烧字纸提供的场所,塔前有一块建于光绪六年的惜字碑。爱惜字纸其实是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人们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因此字纸不可秽用,而应该羽化成蝶,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更有甚者,轻贱字纸会瞎眼睛,秽用字纸还会生疮害病。这样的尊崇推动了当地文化发展。但对字库塔的尊崇也有思想固化的一面,这中间掺杂着求取功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因科举考试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字库塔逐渐演变为祈福的载体。人们将它设在寺庙、街口等,希望得到庇佑金榜题名。
(二)、日常民俗中的重教气息
.客家祖训、熟语、和儿歌中的重教思想
在洛带客家人群体中广泛流传着很多反映民众崇文重教的祖训、熟语。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地”、“耕田要养猪,养子要读书”、“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爱吃猪肉就养猪,想要出息就读书”等。这些反映了客家社会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体现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把读书当做一种摆脱苦难生活的一种生存策略。
蟾蜍罗和山鹧鸪的童谣也突出体现了千百年来洛带客家人的教育观念和文化。蟾蜍罗唱:“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山鹧鸪唱到:“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两者皆用比兴手法说明不读书的坏处,不读书的人以后连老婆都娶不到,好比一个大番薯。在客家传统教育理念中,读书识字与科举密切相关。因此,歌谣中不免有对功名的宣扬。如儿歌《月光光》说: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嫲八尺长。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写得文章马又走,赶得马来天大光。这首儿歌说如果读书之后能够考取功名,便能娶到体面的妻子。这些儿歌与熟语一起,形成了强力的社会舆论,无形中规束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了洛带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风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