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习题

环境经济学习题
环境经济学习题

一、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Herman Daly和Julian Simon 的观点有何不同?更同意哪一个?为什么?

Herman Daly美国的生态学家。观点一:主张稳态的发展,他认为环境和发展具有一种矛盾的关系,增长是有极限的。在工业化以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还没有凸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开始出现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情况,环境限制着发展。他提出三个简单的原则,用来确定最终的可持续的极限:一、对于可再生资源——可持续的利用率不能大于再生率;

二、度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不能大于代替他们的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三、对于污染物来说——可持续的排放量不能高于污染物被收回、吸收或者由环境无害处理的速度。观点二:人类的所有消费都是一种服务,不是一种产品,是否拥有产品的所有权不重要,这种观点更有利于产品的分配。

Julian Simon 对环境与发展持乐观派态度。环境对人类服务的增长是无压力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资源的加工,人类处理环境污染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他认为增长无极限。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前途光明。

我更同意西蒙的观点。从客观上来分析,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是指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促使国家和人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超越极限而不是选择崩溃。

2 什么是外部性?人们在消费自然资源时会导致哪些外部性?请说明目前处理环境外部性的思路及其优劣点?

答:外部性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其他人造成的收益或者损失,其他人却并不因此付费,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人们在消费自然资源时会产生: 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代际外部性可以分为代际外部经济和代际外部不经济。例如,“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就是指一种代际之间的外部经济;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则是指代际外部不经济的例子。

目前处理环境外部性的思路主要有3种管制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管制手段就是政府以法律为基础,设立技术标准,标准以外的不允许排放,或者直接禁止比如说禁止DDT的使用,

?第一,管制手段是一种僵硬的手段,政策过于呆板,企业别无选择。

?第二,管制手段只考虑环境效果,不考虑经济成本。在管制过程中,往往

会出现“不惜一切代价”的现象。

?第三,管制手段往往是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不能轻易更改。有时即使明

知规则有问题,也得先按规则办。

?第四,管制手段信息需求量大,但政府又不可能获取各企业生产技术的完

全或充分信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管制手段往往难以起到

良好的效果。

第五,管制手段的执行成本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经济手段包括收庇古税和运用科斯定理明确产权,进行排污权交易,经济手段的特点是

?企业的选择性大

?政策的灵活性大

?经济激励性大

?执行成本低

教育手段是与“良心效应”和“黄金律”相联系的。

良心效应使得人们从事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感到不安,努力去从事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的事情,尽量减少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的事情。

教育手段是一种“软手段”,这种手段的缺陷就在于:由于它缺乏执行过程中的强制力,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辅助手段。

三、当前,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日益引起人民的关注,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碳排放国。请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存在的共识和矛盾,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减排策略。

共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被京都议定书豁免,是因为没有在工业化时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并造成当今全球的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达国家负有减排的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主要任务是消除贫困和发展

矛盾: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纷争,矛盾核心就是发展中国家是否需要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责任,矛盾双方代表则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发达国家——美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中国家认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和产品消费国,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排放大量碳,同时有消费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消费品,取得了消费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廉价的劳动力及资源、污染了本国环境,却只获取了小部分利益,大量的利润被发达国家活的。希望发达国家还清其以前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承担的历史排放责任,要求他们加大减排量,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专业、资金援助。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承担更多的排放,他们认为是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过快节能水平不高才导致的排放过多,他们不想提供援助。

中国的应对措施:在得到发达国家“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中国实行自主减排政策,将继续自愿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改革规制手段,推进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及提高相关标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激励措施,如开展碳交易、征收碳税以及各种财政政策,加大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研发扶持力度,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在财税、价格、金融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快可再生能源增长,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展新的技术增加碳汇,如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实施二氧

化碳封装储存项目,温室气体的收集与利用,积极参加国际节能减排协作,干部

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的有效落实依然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

4: 什么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何评价,是客观规律还是经验现象?您认为中国现在处于库兹涅茨曲线什么位置?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扁平?

答: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意思是: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倾向于不平等;然后,经历暂时没有大变动的时期;到经济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趋于平均。如果我们以人均收入作为横坐标,表示经济增长,以人均收入差距作为纵坐标,这个假说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表示,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当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或者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的程度比较轻;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剧增,环境污染就会由低向高;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污染在某一时期达到临界点或者拐点,随后程度会逐渐减轻,环境质量又有所改善。

这是一种经验现象,中国还处于曲线的上行阶段,经济要发展,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没有改变。

为了使曲线更加扁平,我们应当生态保护好给以奖励,对一般污染企业进行整改,依法取缔重污染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运用法律手段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禁止DDT的使用,设立技术标准,对于标准以外的不允许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收税,运用科斯定理进行排污权交易,

五、一条河的上游有钢厂,其生产成本CS(S,x)=S^2+(x-3)^2,其中S为钢产量,x为污染物排放量;河的下游有一渔场,其生产成本Cf(f,x)=f^2+2x,其中f为鱼产量,x为上游污染排放量。计算1、各企业分别决策时产量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2、企业合并,合并后的企业综合决策时的产量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3、什么时候企业分别决策的最优产量和排放量,与合并后企业的最优产量和排放量相同。解:

设钢铁厂钢材价格为P1,渔场的鱼价格为P

2

(1)则各企业分别决策时,其利润函数为R1(S,x),R2(f,x),则有

R1(S,x)=P

1

*S-[ S^2+(x-3)^2]

R2(f,x)=P

2

*f-[ f^2+2x]

钢铁企业利润函数最大化时有

R1/ 0;R1/x=0

则有S =0.5P

1

,x=3;

钢产量为0.5P

1

,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为3;

渔场利润最大化时有

故渔场的最优产量为0.5P

2

(2).企业合并时,

Max P

1*S-[ S^2+(x-3)^2]+ P

2

*f-[ f^2+2x]

(S,f,x)一阶条件为P

1

-2S=0

P

2

-2f=0

2(x-3)+2=0

所以,合并后的企业综合决策时钢铁的产量为0.5 P

,污染物排放水平为2,

1

鱼产量为0.5P

2

(3)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征收庇古税,假设政府对钢铁厂每单位排污量征收t税收,则钢铁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变为

*S-[ S^2+(x-3)^2]-tx

Max P

1

(S,x)

一阶条件为P1-2S=0

2(X-3)+t=0

此时,钢产量为0.5P1,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为3-0.5t;

征税对渔场的单独决策无影响。

那么若要使合并前后企业不的决策变,只需3-0.5t=2

此时,税率为2

故,当对钢厂每单位排污量征税2时,合并前后企业的决策不变。

6 什么是贴现率?贴现率和利息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

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贴现率原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时,银行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利息率。当商业银行用此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贴现时称为再贴现。再贴现所用的利率或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统一公布。再贴现率的高低可以调剂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而且银行执行的各种长短期借贷款的利率都要参考贴现率。因此,贴现率成为计算通行利率的一般标准。?

经济学家将贴现率用来衡量未来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现值的一个桥梁。贴现率越高,则同样一元钱发生在将来的收入或支出折算成今天的货币价值就越小;在经济学中贴现率是一个中性概念,它的高低是市场上对货币的供需形势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并无所谓好坏。

但是社会学家却从贴现率中发掘出更多的意义。贴现率越高,说明将来发生的经济损益越不重要,只有眼前的损益才是重要的。如果将适用于经济活动的贴现率的概念推广到一般社会活动,可以得出非常有意义的社会贴现率概念,它表明人们对将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有多重视。一个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减弱,说明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商业上的毁约,政治上的失信,对设备保养掉以轻心,对环境破坏无动于衷,对下一代人不负责任,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社会贴现率高所表现的心态。所以社会贴现率上升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与人的联系减弱,机会主义的泛滥。

在一个战争环境中,人们生死未卜,与处于安定环境的人相比,肯定会有更高的社会贴现率。同样的理由,人的平均寿命会影响社会贴现率;平均寿命越高,社会贴现率越低。与此相联系的是社会的犯罪率、交通事故率、职业保障程度,都会对社会贴现率产生影响。甚至人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人与人互相信赖的程度,社会的道德风尚都会反映到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社会贴现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政策评价中应该注意到政策对社会贴现率的正负影响。有的政策虽能获益于一时,却会损害社会贴现率。这种政策是否值得肯定就应慎重对待。可惜至今我们未能提出一套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社会贴现率做客观的评值。

利息率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利率表示的是现在的价值与未来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由于延迟消费或出让资金使用权而得的补偿率。利率往往用来说明已知现值时(p*(1+r))的终值计算,贴现率正好反过来,已知终值时(f*1/(1+r))现值的计算。 2.时间偏好正是从延迟消费的角度说明消费者在现值与终值选择之间的关系,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七、什么是双重红利?什么是刘易斯拐点?你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了吗?

双重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不能忘记以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在这指廉价的劳动力,加快工业化的推进;

环境红利,本指通过征收环境税,对生态带来的正向效益,这部分环境质量的提升就被称为环境红利。但环境税的征收还有可能带来第二重红利,即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的导向,可能促使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带来就业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这部分红利与之前的环境红利合称为“双重红利”。在这里指廉价的环境提供快速发展已经消失。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

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分为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其中第一拐点是AD2与AS 的交点,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枯竭,受高收入吸引。第二拐点是AD3与AS的交点,剩余劳动力已经枯竭,此时即使有高工资也无剩余劳动力。

我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第一拐点,而还未到达第二拐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0至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增长速度分别为5.4%、4.4%和3.9%,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国东南海出现广泛的低端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拐点,制造业成为“民工荒”的重灾区,随后在一些中部如湖南、河南等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现了用工紧张的现象。

失业率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力的供需状态,日本在60年代越过刘易斯拐点时失业率出现了下降,而2002年以后失业率也出现下降。

人保部数据显示中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逐年上升,除去宏观形势时有波动,说明劳动力供给紧张是长期趋势。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发生变化,今年外出务工农民工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趋缓,印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使存在数量也不多。此外农村居民的工资增幅近年上升,即位于第一拐点,非农业产业必须提高工资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004年前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速速趋缓证明农村劳动力供给开始枯竭。

同时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9.97亿人,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就业压力很大。但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主要是每年总数达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大量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甚至年青型普通劳动力也出现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正面临一个转折点。

同时沿海地区已经出现民工荒、廉价劳动力进入短缺阶段,工资水平明显上涨的客观事实。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正在走向结束。但是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客观事实;所以还没有到第二拐点。

8《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哪些碳减排的制度安排?清洁发展机制的未来如何?

答 1.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

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 3. 清洁发展机制(CDM):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联合履行机制(JI): 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清洁发展机制的未来

节能减排目前总体成就显著,但未来减排压力大,中国已经承诺自愿减排,

?提高能源效率和改革规制手段,推进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及

提高相关标准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激励措施,如开展碳交易、

征收碳税等,

?加大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研发扶持力度,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积极参加国际节能减排协作

?美方减排意愿与承诺不给力。美国根本无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诺,

参众两院反对全球变暖观点势力上升,奥巴马极力推动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在CDM 背景下,各国政府既需要减少能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又需要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的产业,早日参与CDM 将有助于我国吸收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国外先进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技术向中国转让,同时,有助于我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产业的形成。在二氧化碳的衡中,森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森林特别是人工林在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方面功能显著,我国是人工林培育大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在碳吸收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碳贸易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只我们正确面对我国实施

清洁发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手段,使森林在现有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碳贸易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可以激活各部门内部的生产机能,而且可以导致部门外资金的大量导入,从而使CDM 成为我国一个崭新的产业。

九、什么是碳关税?碳关税对出口国和进口国有什么影响?

碳关税,也称边境调节税(BTAs)。它是对在国内没有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存在实质性能源补贴国家的出口商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

对出口国的影响:是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相关企业为了避免成本上升可能会向没有碳排放限制、不征收碳税的国家转移。

1、短期内,征收碳关税引起产品成本上升、价格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抑制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产品竞争优势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

2、长期影响,若是抓住碳关税倒逼机制的机遇,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会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利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技术进步,会促进出口国产品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碳关税的开征也会迫使政府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这些机制对产品生产者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引导、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排增效。新的低碳产品将取代市场份额,传统的高耗能产品将无法在市场立足。有利于环境保护,出口企业为避免征税,就要在生产中大道出口国的要求,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而改善生态环境。

对进口国的影响:本意美国借“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碳关税”,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产业,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条件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

10 环境价值核算哪些方法?请论述它们的优缺点

?环境价值指的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对环境资源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估

价,它被称为总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有3种核算方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市场价值法

?污染物对自然系统或人工系统的生产率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使用该系统

生产并进入市场交易的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发生变化,用货币的形式衡量这种变化从而对环境资源的价值作出评估的方法就是市场价值法。

替代市场法

?当所研究的对象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时,可以寻找替代物

的市场价格来衡量。这类方法被称为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格。

假想市场法

假想市场法用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的方法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的价值。它是环境评价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不能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的环境评价几乎都可以用假想市场法来进行。

各种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市场价值法:

?该方法是各种方法中使用最广,最易于理解的估值方法。

?大多数估值研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估值研究全部或部分的依赖

这种方法。

?该方法以所观察到的市场行为为依据,容易被决策人员所理解。

?但是,当市场发育不良或存在严重扭曲时,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

?由于不计算消费者剩余并且忽略了外部性的影响,市场价值法常常会低估

真实的经济价值。

?替代市场法:

?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的应用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应用这两种方法需

要较多的数据,同时,这两种方法都不涉及非使用价值,会低估总的经济价值

?假想市场法:

?意愿调查法是很有用的方法,它的适用范围最广,因为它可以评估非使用

价值。但是它要求的数据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并且需要非常细心的策划和解释。而且意愿调查法依赖于人们的观点,不以人们的市场行为为依据,在回答中会产生偏差。同时,意愿调查法还取决于调查对象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并假定人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环境意识,这些条件有时并不容易达到。

十一、如何构建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当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尝试阶段,交易集中在CDM一级市场的供给和自愿减排交易,发展思路是希望通过一些试点示范寻找对中国发展和减排有利的碳交易模式。

基于我国的国情,首先进行自愿减排市场上的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交易所和交易制度建设,引导投资者积极参与;然后集中在某一个试点建立自愿减排的强制性履约市场,即进行自愿减排的配额交易,突破制度设计的障碍,

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配额制度设计经验,并推动交易系统建设和提升金融组织配套服务水平;最后,在强制履约的自愿减排市场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立法,确立配额的碳排放权的法律基础,启动全国的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即强制要求具有高排放特点的行业和企业纳入到国家的强制减排的体系中来,形成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并进一步完善二级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环境,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通过财政政策或是政府基金引导和活跃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同时,政府加强对交易的监管和整体环境风险的评估,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建设,确保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能够有效运转。

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中,有两个核心的问题必须突破:一是碳排放权的产权;二是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被纳入到强制减排体系中。这两个问题直接决定了短期内参与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和日本进行全国统一的强制性碳排放权市场构建时,也是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分歧,至今仍在争论中。因此,在进行强制性减排机制设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既要有战略观又要有发展观,经过严格和全面的研究和论证,在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上找到中国自己的答案。

我国的碳排放权体系的构建将是一系列的市场建设、产品设计和制度完善来逐步完成的,这个过程是自愿减排市场向强制性配额市场的过渡,需要在试点推进中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在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探索我国的强制减排机制,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战略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推动低碳金融的发展,参与未来国际金融格局和货币体系的重建。

12请论述国际碳减排中的公平原则

答公平原则指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具体为:发达国家作为温室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

?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被京都议定书豁免,是因为没有在

工业化时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并造成当今全球的气候变化。有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不平等的公约

下面是理解部分

(一)排污权交易试点

目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在内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交易在多个试点推进,试点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开发、排污权产品设计以及交易模式和交易制度的建设。试点所进行的排污权交易的交易系统设计,不仅适用于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的用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

从各地交易所的排污权交易总量来看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排污权交易的具体的法律制度。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地立法,排放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排污权交易的良性发展。其内容应该包括:排放权的确认;环境容量产权的取得和确定;环境容量产权交易主体及交易范围;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市场交易程序及操作手段;政府的作用和职责;法律责任及纠纷的解决等。

2.缺乏对排污权的有效需求。根据国家的节能减排规划纲要,各省、市、县都有相应的减排任务,最终企业被分配到一定的排污限额。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发展经济的考虑,对企业的排污监管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排污权名义上“稀缺”,实际上并不“稀缺”,企业缺乏参与排污权交易的动力。

3.交易平台分散带来的市场割据。各省的环交所只能进行省市以内的交易,难以突破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障碍。排污权交易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刺激市场,交易平台过多,市场规模太小,成本就会很大,难以形成交易的内在驱动力。

构建的启示:一是排放权市场必须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和监督,才能形成对排放权的有效需求;二是排放权二级市场的活跃才能真正实现排放权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规范交易平台建设,提升交易平台的信息服务水平,增加交易透明度,使参与者能够充分的掌握市场信息;另一方面环境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存在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认识不足和风险管理缺乏的情况,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的作用,通过财税手段激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活动,设立政府基金进行排放权的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

(二)自愿减排市场

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高形式是双强制,即强制加入,强制减排,如欧盟总量控制下的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中间形式是单强制,即自愿加入,强制减排,如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CX);最低形式是零强制,即自愿加入,自愿减排,当前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就是这种形式。

自愿减排市场可以进行基于配额和项目的碳信用交易,是平行发展在京都机制框架之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

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在监管体系比较完备,金融服务完善,社会公众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的北京、上海和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得到了先行的发展。三地均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减排交易,同时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了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电子公示查询系统——自愿减排服务平台,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记系统进行尝试。

现阶段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是基于项目的场内和场外的交易。除了大家熟悉的CDM机制下的CERs,还包括了自愿减排市场上认可度高的标准——自愿碳标准(VCS)下的VCU。北京环交所正致力于生态补偿项目标准的设计和相关审查和核定机构的建设,并准备推出中国权威的生态补偿减排项目交易市场,生态补偿项目日后将成为自愿减排市场的重要交易产品。

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中国路径

借鉴多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的构建应当按照统一规划、严格监管、市场运行、国际合作的思路,逐步突破交易体制设计的障碍,探索由自愿减排市场试点过渡到全国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一)建立“自愿加入,强制减排”的配额型自愿减排市场

碳排放权市场分为三个层次:项目化市场,商品化市场,金融化市场。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停留在最低层次的项目化市场阶段,提供原始的CERs和自愿

减排市场上的项目交易,而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是商品化市场和金融化市场。碳排放权商品化市场和金融化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即制造排放权的稀缺性,否则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便无法形成。

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构建全国范围的总量控制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条件,应该首先在自愿减排市场上建立“自愿加入。强制减排”的配额型市场进行实验。

1.政策引导企业和机构参与自愿减排市场

在积极推广试点范围的同时,政府对于参与自愿减排的排放主体,通过对其实行补贴、税收优惠、保护性价格即低息贷款等各种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手段来降低其参与排放权交易的成本,使得更多符合条件的排放实体能够加入到自愿减排市场中。

交易市场上参与主体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才能提高市场的效率,因此在自愿减排市场发展的初始阶段中,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2.着力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金融服务

(1)建立权威性注册与结算平台

注册和结算环节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后台”,其效率性、安全性是促进气候交易市场有效发挥经济功能的基础。也是衡量市场是否成熟、有效的标志。(2)成立专业的检测和核定研究机构

积极推动专业的方法学研究机构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核算、认证和报告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规范的研究,以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度,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科学、公平的交易环境。

(3)推动银行业的碳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碳金融服务主要是“绿色信贷”、CDM财务顾问和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的创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银行业的深度介入。现阶段我国的碳排放权的场内交易尚未建立,银行业可以进行CDM项目的单边开发和原始的CERs产品、原始自愿减排碳信用(VERs)的投资。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场内市场形成后,银行业应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基础金融合约工具的开发,包括二级CDM市场的CERs期货和期权,二级VERs的相关产品。(4)开展碳金融的国际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化的碳经纪商、律师事务所、审计师、DOE、银行、保险、碳基金和碳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业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国内相关机构的成立,并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券、碳交易保险、碳排放权交付保证等产品和服务,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3.突破制度设计难题,建立配额型自愿减排市场

建立局部的总量控制的配额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型市场的建立不再以试点的形式进行,应该集中在一个交易所内进行,保证交易的规模。实现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资源的不断整合,为强制性配额市场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用的经验。关键是减排总量如何确定,自愿参与主体的资格,交易的规则。

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配额市场的建立应当遵循政府扶持,会员主导,大型排放企业示范的原则。政府对于参与者应当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和补贴。配额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发起者同参与排放的企业在减排目标设定和交易规则上进行充分的探讨和论证,最终建立有效的配额型自愿减排市场。

(二)启动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体系

1.设计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1)配额市场的法律基础

强制性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必须要有法律基础和保障,来明确定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探讨出台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法》。

(2)减排目标的确定

建立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市场则必须确定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目标。

减排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到总量上减排任务还应确定减排涵盖的行业部门和减排的阶段划分。

(3)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根据先行国家的经验,碳排放初始分配有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拍卖)两种。我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时,应该参照欧盟碳交易体系的运行路线,从免费的配额分配开始,减少强制减排机制推行的压力,在逐步推进配额的拍卖的分配方式。

(4)市场的监管和监测

强制碳排放权市场上排放额核定和管控是整个交易机制监管运行的核心。监管部门需要对监测和计算排放的方法学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建立碳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

(5)交易所

交易所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平台。纵观发达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都有一个成熟、规范并具有相当规模的交易所作为支撑。应当集合三大环境交易所的优势,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规范的中国环境交易所,并依托这一平台和纽带,与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进行衔接。

一个运转有序、高效和稳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登记信息平台,提供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跟踪信息,历史排放额交易信息,会员数据记录服务等;二是交易操作平台,注册会员可透过交易操作平台系统机制买卖温室气体,此交易平台提供会员交易往来信息,并自动更新市场价格行情,有效协助会员减少排放、了解会员执行情况;三是清算、结算操作平台,则负责处理交易所内每日的活动讯息,并将当日所有处理结算后的交易数据,传达给注册会员,提供市场监视和确定的排放数据,有效达成排放减量目的。

(6)惩罚机制

我国在进行配额市场制度设计时,也必须依据企业减排成本和惩罚措施的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来探讨企业超额排放的惩罚机制。

2.推动碳排放权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体系

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计,创造了碳排放权配额这一虚拟产品,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一级市场也就形成了。同时必须实现排放企业之间的交易,金融机构和个人、企业投资者参与排放权产品的开发、投资或是自愿减排,促进碳信用的流动性和效率。建立二级市场。(1)政府政策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政府在此主要的角色是规划者和引导者。政府在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的构建的同时,要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稳定市场的预期。同时将发展理念普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让参与减排的企业意识到,他们不是在增加生产成本,而是在进行“一种有价值的资产管理”,让金融服务者深刻认识到碳金融的市场潜力,让企业和个人能够关注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

政府应积极出台碳金融的支持政策,降低减排成本,比如通过统一生产标准来实现行业内企业的平等竞争,生产补贴,税收补贴或者过财税政策激励更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减排,通过公共资金引导民营资本向碳配额和项目的投资。

(2)培育碳排放权市场的中介机构

]应重点培育的碳排放权市场的中介机构是碳资产管理公司、碳信用评级机构和第三方核证机构。

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碳金融市场项目咨询和开发、投融资管理、风险评估等服务,包括碳项目的开发,碳项目融资,碳投资管理和碳经纪等。碳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协助评估企业的项目在国际碳市场上的潜在价值,估算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完成项目设计文件的编制、获得国家审批机构的批准、协助核证机构完成核证并最终获得签发的CERs。此外一些国际碳资产管理公司熟悉货币风险和项目风险,能运用专业知识为碳投资基金提供碳投资管理顾问服务.

第三方核证机构是指在碳信用交易中,为避免或减少虚假的排放数据、确认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的真实性,而规定的经过认证、独立于甲乙双方的第三方交易辅助机构。我国要大力发展清洁发展机制和自愿减排市场上项目的开发,必须扶持京都机制和自愿减排市场标准下的第三方核证机构的发展,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为项目开发和申请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协助。

(3)发展基础交易产品,积极推动衍生品的创新

规范一级配额和项目市场交易,发展基础的交易产品。引导和鼓励国内的金融机构和相关投资者,进行配额、原始CDM项目的CERs以及自愿减排市场上VERs的交易和投资。规范和推动场内和场外的碳排放权交易,形成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场外交易可以借助交易所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统一和规范的交易。

其次,要积极开发碳金融的衍生品。随着交易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的金融期货市场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之后,为满足市场参与者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应该积极推动衍生品的创新,丰富交易品种,扩大市场规模。目前国际上的衍生品市场上的主要产品为EUA和CER的期货和期权、远期、互换等交易产品。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环境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条件下,日本可生产30辆汽车或40台计算机,美国可生产40辆汽车或50台计算机,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 日本在汽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B 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美国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D日本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玉米市场中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使玉米的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D ) A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的产量下降了20% B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低于20% C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超过20% D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不变 3.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5%,需求量增加了4%,则这种商品( b )。 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D.不能确定其需求是否有弹性 4 说“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B ) A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 B 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后代 D 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 4.不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d )。 A.垂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C.水平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5.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6.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依据( b )。 A.时间的长短 B.以所有生产要素能否得到调整为界限 C.以实际量能否达到计划产量为界限 D.以上都不是 4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D ) A管理人员的工资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D生产房屋的租金 5.在同一平面图上有( C ) A.三条无差异曲线 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许多但数量有限的无差异曲线 D 只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环境经济学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 济学的作用 学生姓名:马泽昊学号: 10040141X45 院系:化工与环境系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顾宁 2013年 9 月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以环境经济学的“双赢原理“为基础,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影响,环境经济,双赢原理 1.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1.1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1.2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经济学案例

1、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 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经济中的好处是明显的,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在这里。 2、假设的作用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这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3、100欧元消除金融危机 在一个欧洲小国的风光旖旎的小镇上,居民民风朴实,热情乐观,但最近一段时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镇上的各种生意都不景气,使得不少生意人都背上债务,生性乐观的小镇居民的脸上也布满了忧虑。 一天,一个富裕的中国游客走进了小镇的一家酒店的大厅。老板一见,大为惊喜,连忙迎了过来。这段时间以来,虽说小镇风景依然那么美丽迷人,但却鲜有游客光临。老板殷勤地接下中国游客的行李。中国游客把100欧元订金递给老板,然后拿着钥匙上楼去检查合适的房间。在这期间,老板手拿着这100欧元一路小跑来到镇上的屠户摊上:“真不好意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 简答题: 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假设消费者个人在Q0 的环境状态及Y0 的收入水平下,其个人效用水平为U0,最佳消费组合如图1 中的A 。A 点表示消费者拥有Y0 的货币收入,同时享受Q0 的环境物品,总效用为U0 。如果消费者要追求更多的环境资源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佳组合将由A 点移动到B 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到U+ ,B 点表示消费者在同样的货币收入Y0 水平下,享受更好的环境物品Q+ 。为了享受更好的环境服务Q + ,消费者必须为此支付的货币为Y0-Y- ,即图1 中的BC。由于C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因此C点和A 点代表了同样的效用水平。Y0-Y-即为消费者消费环境物品U+-U0 的支付意愿(WTP),也代表了消费者对环境物品改变的价值评估。同样,如果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消费者享受的环境物品由Q0 下降到Q-下,此时,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将从A点下降到D 点,效用水平由U0 下降到U-。由于E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二者代表同样的效用水平,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为Y+-Y0,即图1 中的ED,E 点代表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货币收入Y+,而享受较少的环境物品Q-,Y+-Y0 即为消费者消费较少的环境物品Q-而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WTA)。由此可见,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为CVM 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其形成条件为: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3、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具有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使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自我调节组织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组织能力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内涵就是这些具体的机制因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和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理解市场机制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市场竞争引起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又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各要素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供求――市场价格。 4、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6、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8、经济制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产权制度;第三层次: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环境经济学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答: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品。 2、简述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答:①资源属于环境;②资源包含环境;③资源与环境并列。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和运行机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基本问题,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和手段,通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有效配置自然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基本属性:1、边缘性:新兴的边缘学科; 2、经济学性质: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上; 3、应用性:一方面,理论能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推进理论完善。 4、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 5、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答: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6、简述中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其特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第一阶段:从引入到创立时期,特点:①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把当代技术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应用与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 第二阶段:相对成熟时期,特点:①系统的学科建设;②专题研究有较多的创新并应用于实践。 基本概念: 资源:广义: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既包括一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劳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性商品 以及消费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仅指自然资源,即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