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内容:1.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你怎么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的论断。
4.什么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对环境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5.供给、需求的定义,市场均衡的主要内容。
6.效用、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7.消费者剩余的定义、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具有怎样的特性?对环境价值评估有怎样的意义?8.绿色GDP与传统GDP的主要区别,绿色GDP的重要意义。
9.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的定义。
外部性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影响。
10.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方法有哪些?内部化对社会净福利存在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11.谈谈你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认识,简述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12.帕累托最优的定义及其必要条件,帕累托最优与社会最大福利的联系。
13.公共物品的定义、特性,解决“公地悲剧”的可能途径。
14.科斯定理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资源配置的结果与初始产权的分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5.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6.“最优污染水平”的概念、提出“最优污染水平”的依据、影响最优污染水平的因素。
17.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有哪几类?各类中又有哪些常用方法?18.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定义及其使用条件。
19.旅行费用法的定义及其使用条件。
20.机会成本法的定义、适用范围。
21.意愿调查法的定义、使用时应注意消除的偏差。
22.政府调控环境配置的必要性,环境政策手段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23.简述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优点和缺点。
24.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义、功能和基本形式。
科斯手段、庇古手段的定义及适用条件。
25.针对武汉市当今面向市民和企业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有关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26.排污收费的意义、排污费的种类和征收办法。
27.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排污权交易的优缺点。
环境经济学-复习整理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导论1 消费概念的不同理解:P6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如果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另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成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因此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 完全竞争市场(即理想状态下的市场)满足5个条件:(课件)充分竞争、产品相同、信息完备、自由出入、不存在外部性2 市场机制的概念:P25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 P25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如何起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为处于竞争中的主体指示方向。
通过竞争,推动和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适应市场者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
市场经济由此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4 需求的概念:P26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的概念:P26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5 支付意愿的概念:P27 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6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P27 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7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P28从理论上说,考虑到环境物品的有用性和福利性,其支付意愿应当存在,并且会足够高。
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如果能够发现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建立环境物品的需求曲线,就可以知道环境物品的消费者剩余。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环境期末复习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概论1、环境、环境问题的含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3、环境经济学的含义4、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5、环境经济学的特点6、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7、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水资源供求均衡机制2、支付意愿3、消费者剩余4、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三章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上)1、环境是资源的表现2、环境资源的分类3、环境资源的特点4、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意义和原则5、环境资源的四种价值理论6、环境价值的构成(森林)7、环境价值的计量方法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思想、原则9、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0、可持续发展的三种模式第四章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下)1、外部性定义2、外部性特征3、外部性分类、举例4、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文字、图形)5、负外部性分析(文字、图形分析私人成本内部化对生产者的影响、数学推导)6、纠正外部性的途径7、不同类型的物品划分(特征、举例)8、公共物品提供方式9、准公共物品的补偿方式10、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11、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第五章计算题(先写上公式再代入数值计算)第六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思想的提出2、理解掌握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的5个基本原理的含义3、掌握费用效益分析步骤4、掌握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内涵5、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4个应用第七章环境管理手段1、污染直接排放的环境管理目标2、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管理目标3、环境管理手段的形式4、环境管理手段的选择标准5、环境管制手段的经济分析(图很重要)6、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实施条件7、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与不足第八章 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1、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的区别2、排污收费定义3、最优庇古税的推导(数学推导)4、存在三种可能性时的厂商决策5、排污收费的作用6、排污权交易的定义、程序7、排污权交易的特点(两个图)8、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第十章 贸易与环境1、《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安全卡特赫纳议定书》2、环境壁垒的概念3、环境壁垒的特点第11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1、清洁生产的定义2、循环经济的定义3、循环经济的原则第五章 第二节:①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定义: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 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环境经济学复习提纲

《环境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5个领域,见P8-15)2.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
见P93.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见P10-114.舒适型资源的特征。
见P11-125.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的类型。
见P136.可持续性准则。
P157.专栏1-5。
P158.效率、最优、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P18、P709.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P19,P20(双重属性)第二章微观经济学1.理想状态市场结构(或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
P252.市场结构类型。
P253.帕累托最优。
P264.需求量、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及其移动。
P26、笔记5.供给量、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P26、笔记6.供求规律。
见笔记7.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P27-288.私人物品的特征及其总体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特征及其总体需求曲线。
P29-32 9.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
P3210.专栏2-2、2-3。
P33-3411.政策失效、政策失效的原因和结果。
P35-36第三章外部性理论1.外部性定义和类型。
P372.外部进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P37-383.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的特征。
P39-42 4.边际替代率(MRS)的含义。
P435.为什么应赋予外部经济性以正价格和外部不经济性以负价格?P436.对外部性的制造者应征收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税或费。
7.为什么不应对外部性的受害者征收税或费?P45-468.科斯定理的内容、科斯手段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P46、P78-79 9.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不应同时使用。
10.用公共物品理论解释“为什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此棘手”。
参考答案: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因为解决方案会给很多人带来益处。
一旦解决了这一难题,就不可能排斥任何人享受这一益处。
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为解决这一难题支付资金。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产生原因:1、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洪水、海啸、瘟疫。
2、人类不适当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战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1962年,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指出农药造成环境危机,是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损害,较早反思。
1972年,《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未来悲观派。
主张冻结人口和经济增长。
激烈争论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
《人来环境宣言》正式挑战。
18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阐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环境经济规划”。
1983年3月,《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思想重要飞跃。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发展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
新阶段。
里程碑。
1844年,“费用效益分析思想之父”杜波伊特《市政工程效用的评价》。
提出消费者剩余。
1950年,美国联邦机构流域委员会《关于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实践的建议》即绿皮书。
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0年,哈曼得最早将费用效益分析与水污染控制相联系。
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1、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跨代分配、政策抉择和市场机制,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和克服影响政策方案以及社会费用和效益分析。
2、生态经济学是理论的,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3、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其理论基础和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应用。
4、较成熟和应用较强的是环境经济性和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在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来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
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
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
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24。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doc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doc《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陈方舟编【题型介绍】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0题14分]选择题[10题1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18分]论述题[18分]【期中考试题】1、从经济一坏境大系统地角度,试述坏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简述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3、请你谈谈一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II这一命题。
4、P66图7. 6计算两期的净收益的当期值,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环境影响分为4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影响,有哪第1章引言:环境、发展与经济学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危害表现在:1.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2.稀缺资源未有效配置:用于低收益不可持续使用的用途而非高收益用途;3.可再生资源一次性采光;4.多用途资源为充分利用:多用途资源用于单一用途5.资源保护投资不足;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成木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
这种脱离和背离是由于以下两者的结合:1 ?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第2章环境一一经济大系统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图P9】二、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统【图P10]-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來,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的一部分。
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
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1]原材料,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最终供消费者消费;[2]能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3]废弃物处理场所,口然环境是人类废弃物的处理场所,废弃物可以通过再循环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的启示第3章环境伦理观与价值观一、绿色伦理观;二、环境价值论第4章企业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貌似老师没讲】第5章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1一、市场如何作用一一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出是由以下原则决定:边际成本二边际收益二价格二、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一市场失灵I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7 环境经济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18 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19 费用效果分析:它是一种通过费用预期达到效果进行的方案比较从中选择理想方案的费用评价方法。
20 公共商品:是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商品。
填空题1.选择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2.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市场经济)另一种是(计划经济)。
3.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就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4.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就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5.实证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
6.规范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7.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8.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9.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0.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11.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
12.同一条需求直线上点的移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13.供给是(需求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14.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15.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而生产的变动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16.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7.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8.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9.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20.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2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的分析法。
22.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
23.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递增)。
24.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是(最大)。
25.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是(递减)。
26.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PxQx+PyQy=m,MUx/Px=MUy/Qy)。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放弯曲)倾斜的曲线。
27.在同一平面图上,离原点越来越远的平面,所代表的效用(越大)。
28.收益既包括(成本)又包括(利润)简答题1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快实现那三个转变?答: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保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保工作水平。
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
2 温家宝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那三点建议?答:1 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2, 应当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3 应当完善全球治理机制3 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答: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4用公式便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PX QX+PYQY=MMUX /PX=MUY/PY5 简要说明供求定理的内容。
答:(1)需求的增加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但时间长了则不一定(2)需求的减少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但时间长了则不一定(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上升,而均衡价格下降(4)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下降,而均衡价格上升。
6 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答:1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2 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代表不同满足程度或总效用的无差异曲线。
3 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绝不可能相交,否则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满足程度4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7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内容是什么?答:又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如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效益增加量是递减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条件下进行讨论的一种规律。
8 谈谈你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答: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环境可以促进生态资源良性循环,使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大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要,为农、林、牧、付、渔各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广泛开展资源、“三废”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三废”的利用率,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后,不仅使社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环境资源枯竭后,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使水资源日益减少,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所以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不是限制经济的发展,而是限制其在经济发展中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经济对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有力地将自然生态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成最优化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
经济发展了,还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必须的技术装备。
此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必须提高环境质量,经济发展也促使人们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它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经济对环境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需要一定的投入,如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建设的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都要大量的投资和运转费用。
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较确切地理解为从经济活动中产生,又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活动,所以环境问题说到底主要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化了,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引起社会政治问题。
9 简述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途径?答:1 直接管制 2 财产或权益损失的直接赔偿 3 庇古税 4 科斯定理10 简述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答:1 应用最好的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或能耗系数。
2 综合开发利用环境资源3 对可再生资源,开发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速度,以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4 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使用5 对恒定资源而言,应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6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11 为什么说环境是资源?答:1 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和能源2 环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必要条件3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能力4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教育和科研的场所和条件5 环境为人类提供类景观服务。
如:大海森林草原等。
6 环境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里森林12 简述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答:1 一些利益的不确定因素(计量的困难性)2 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不确定性 3 环境经济效益的长期性 4 综合性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 持续性原则 2 平等性原则 3 协调性原则14 按照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经济系统分为哪几类?答:1 原始型环境经济系统 2 掠夺型环境经济系统 3 协调性环境经济系统15 如何控制全球气温变暖。
答:1 区分气候变暖的责任 2 加强科学研究 3提高能源效率 4 寻找替代能源 5 完善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手段16 环境资源按其开发利用和可再生情况分为哪几类?答:1 恒定资源 2 可耗竭资源(可回收不可回收) 3 可更新资源17 简述环境费用效用分析的步骤。
答:1 弄清问题 2 环境功能的分析 3 确定环境破坏的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4 弄清各种对策方案,改善环境程度 5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 6 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 7 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8 费用与效益的比较18 什么是意愿调查评估法,使用时应注意哪些偏差?答:意愿评估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状态变化的支付意愿或赔偿愿望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