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降水(一)公开课

合集下载

《雨为什么会降下来》幼儿园大班教案

《雨为什么会降下来》幼儿园大班教案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教的是《雨为什么会降下来》这个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讲解雨水的形成过程、降雨对土地的作用、以及小朋友们在雨天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雨水的形成过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其实雨水的形成有一个很好玩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蒸发: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分会慢慢蒸发并升入大气层。

2.凝结:当蒸发出来的水上达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会渐渐变得潮湿,水蒸气会凝结成云。

3.沉降:当云中的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时,重力作用下,雨水就会从云中落下,形成雨水。

二、雨水的作用
雨水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它对土地和大自然的作用十分重要。

1.水源:雨水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水源之一,一些小河和小湖都是靠降雨来保持水量的。

2.植物成长:雨水能够滋润大地,使得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3.清新空气:雨天会清新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及灰尘,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清洁、卫生的世界。

三、雨天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雨天,我们同样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样才能过一个愉快又健康的雨天。

1.防雨具:既然是雨天,我们就要准备好雨具,包括雨伞、雨衣和防水鞋等,这样才能保护身体不被雨水淋湿。

2.注意安全:在雨天行走可能会有些滑,我们要小心行走,步履稳健,以免滑倒或摔伤。

3.避免感冒:雨天气温较低,很容易感冒,在雨天出门时,我们要注意保暖,多穿一些衣服和保护脖子等容易受凉部位。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雨为什么会降下来》这一主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呢?希望大家在日后的雨天中,能够注意一些事项,过一个快乐、健康的雨天。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本次的科学课程是《雨从哪里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以及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1.天气预报的概念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学原理和观测数据,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

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交通、农业、旅游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天气预报的支持。

2.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在不断相互作用、变化而成的。

而产生降水(雨、雪、雹等)的原因是大气中水汽的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导致水汽凝结成水珠或冰晶。

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天气预报的原理就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预报未来天气情况。

同时,还要根据历史同期天气、气候格局等资料,结合专家经验综合判断,对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至于天气预报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气象仪器、天气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报未来气象情况;(2)利用数学模型,根据气象数据、气候格局等资料,推演未来的气象情况;(3)进行专家咨询和综合判断,结合专家经验和历史同期数据,对天气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知识点解析1.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影响大气状态和过程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云量等。

这些要素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基础,因此气象观测和预报都要以这些要素为基础。

2.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通过气象仪器等设备,对气象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时监测和记录的过程。

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进行科学的气象预报。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统计学归纳的未来气象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出未来气象情况的过程。

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

三、课堂练习1.请简述什么是天气预报?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有哪些?4.请简单介绍气象要素的概念。

5.气象观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6.数学模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四、总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对气象要素、气象观测、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方面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2. 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3. 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 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2. 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知识的良好习惯;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2.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通过读图、绘图,掌握读图、绘图的能力和方法;2.归纳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冬季的降水是一种什么形式?除此之外,降水还包括哪些形式?板书: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讲授新课】课件展示几种天气现象图片。

板书:一、降水的变化1. 降水的概念及形式师:什么是降水?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归纳。

大家思考:雾、霜、露水属不属于降水?我们所看到的雾、霜、露等不属于降水,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或固态的水,而霜、露都是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直接凝结于物体上形成的。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绪论地球上的降水是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降水不仅影响气候变化,而且对地球上的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降水的定义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下的现象。

降水主要包括雨水、雪水、冰雹和霰等形式。

降水是地球上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地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降水通常以单位面积的毫米或英寸来衡量。

降水量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如小时、日、月、年)进行统计,并用于气候和水资源研究。

二、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在地球不同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并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 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降水分布的重要依据之一。

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季风和对流活动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由于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较低。

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受到温带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2. 地形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与山脉之间的洼地通常会形成降雨带,称为雨影区。

山脉阻挡了水汽的传播,导致风向上升时冷却和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与山脉背风的一侧相比,山脉顶端和背风的一侧通常降水更多,而背风的一侧则较干燥。

3. 水体分布水体的分布也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海洋的蒸发和释放大量的水蒸气,造成邻近陆地的降水量较大。

另一方面,大陆的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大型水体的蒸发供给,降水量相对较低。

4. 气象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也是决定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降水量较低的地区,而低压系统和气旋往往伴随着降水的增加。

5. 升温升温是导致降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上升时,空气冷却并达到饱和点,水蒸气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

三、降水分布的地理意义降水分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和林业: 降水是农业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帮助学生认识下雨的原因和过程。

3.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4.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动画。

2.水循环实验用具:玻璃杯、水、塑料袋。

3.云朵剪纸和水滴剪纸。

4.讲解板书稿。

三、教学内容1. 导入老师展示一幅描绘下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下雨的看法和体验,引发好奇心。

2. 探究水循环1.观察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水循环实验,简单模拟水蒸发和凝结的过程。

2.云彩制作:学生参与制作云朵和水滴剪纸,理解云朵形成和下雨的关系。

3.PPT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水循环过程,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3. 探究下雨的原因1.讨论环节:带领学生探讨下雨的原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2.单元讲解:老师讲解下雨的原理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四、实践活动1.水循环思维导图: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水循环思维导图。

2.观察天气: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当天的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五、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堂内容:跟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所学知识。

2.反思提问: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水循环和下雨的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亲子任务: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观察下雨及天气情况,形成亲子携手学习的氛围。

2.参观周围环境:组织学生去校园或周边地区,观察环境中的水循环现象。

七、作业布置1.完成水循环思维导图。

2.家庭作业:观察家中花园或阳台的植物,思考植物生长需要的水源。

八、资源链接提供学生阅读水循环与下雨相关的绘本故事或科普读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下雨的秘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愿我们的探索之旅一直在路上!。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成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2.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的主要形式,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

3. 讲解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二是要有凝结核。

4.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5. 讲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水较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降水的概念、类型、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2. 强调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降水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合理的节水措施。

2.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降水知识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公开课实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公开课实用
包括水分子的动能增加、脱离液体 表面、扩散到空气中三个阶段。
能量转换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吸收热能,从 液态转变为气态,带走大量潜热。
影响因素剖析:温度、湿度、风速等
温度
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 动能增加,蒸发速率加
快。
湿度
空气湿度越低,水分子 的扩散速度越快,蒸发
作用越显著。
风速
风速越大,空气流动越 快,有助于将水蒸气带
地下渗透原理及过程描述
地下渗透的原理
地下渗透是指水分通过土壤和岩石的孔隙、裂隙等通道向下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受到土壤和岩石的渗透性、 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渗透的过程
当地面降水发生时,一部分水分会被土壤吸收并储存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水会逐渐向 下渗透,进入更深层的土壤和岩石中。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渗透性界面,如粘土层、砂土层等, 这些界面会影响水分的渗透速度和方向。
水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 重要因素之一,它使得各 种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
塑造地貌形态
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地 下径流等作用,不断塑造 着地球的地貌形态。
调节气候
水循环对气候具有调节作 用,例如海洋通过吸收和 释放热量来影响全球气候。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
影响水循环过程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 灌溉等会对水循环过程产 生影响,改变地表水的分 布和流动路径。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观察;
2. 加热灯和小风扇的使用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和烫伤;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现场,保持整洁。
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安全提示 2. 加热灯和小风扇应放置在稳定的位置,防止倾倒;

降水公开课课件

降水公开课课件

课后作业: 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
呼图壁二中 胡维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要知道什么是降水,降水有哪些主要形 式,以及如何测量降水。 3.阅读降水柱状图,能分析出世界降水的 季节变化。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p53,找出降水有哪几 种形式?降雨又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3分钟后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再做必要的补充。
我来分析一下
自学检测二
根据课本p55活动题2,制作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mm 200
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当堂训练检测
1.下列有关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指某一年的降水量 B.年降水量是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C.一个地方每年的降水量是稳定不变的 D.年降水量相同的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也相同 2.北京的降水量是644毫米,其含义是( ) A.某一年的降水量 B.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 C.每天测得的降水量总和 D.历史上降水量最多和最少 平均值 3.我国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A.全年多雨区 C.夏季多雨区 B.全年少雨区 D.冬季多雨区
降水季节 变化的几 种类型
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几种类型
(1)夏季多雨型 (2)冬季多雨型 (3)全年多雨型 (4)全年少雨型 (5)常年多雨型
自学检测一
阅读课本p55图3.20,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p55活动

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

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

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并从云层中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水的相变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

首先,降水的形成需要有饱和的水汽存在于大气中。

水汽是水分子的气态形式,它可以通过蒸发从地表或水体中释放出来。

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一定饱和度时,就会形成云。

其次,云的形成是降水的前提。

云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体系。

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冷或遇到上升气流时,水汽会凝结成微小的液态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云。

云的类型和高度取决于气温、湿度和气流的变化。

接着,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会通过碰撞、合并或凝结成更大的水滴或冰晶,这个过程称为云滴或冰晶的凝聚过程。

当云滴或冰晶的直径增大到一定大小,它们就会变得足够重,无法被空气中的气流支持而下落。

最后,当云滴或冰晶下降到地面时,就形成了降水。

降水的形式可以是雨、雪、冰雹等。

降水的强度和时间取决于云的性质、大气环境和地形等因素。

总的来说,降水的形成是一个涉及水的相变和大气环境的复杂过程。

它需要有饱和的水汽存在于大气中,云的形成是降水的前提,云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凝聚过程增大并最终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成过程是大气科学和气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以三位同学的寒假生活照,A同学中国黑龙江漠河,B同学泰国普吉岛,C同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景观图来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和人文特点的差异?从而引入本章教学。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掌握有关气候、地理位置等与降水有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教材、PPT、活动手册等教学准备资料。

2.预先准备好降水记录表格,方便学生记录降水的时间、量以及天气情况等信息。

3.备好测量降水量的器材,包括雨量计等。

4.预备好相关试验材料和仪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用PPT呈现一些降水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回忆在课堂上学过的降水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降水的时间、地方和量都有所不同,有何原因?2.学习分组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影响降水的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气候、地理位置和海洋洋流等与降水有关的知识。

3.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例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加热水使水蒸气产生,然后测量凝结在瓶盖上的水滴量的实验。

4.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法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

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降水的时间、地方和量。

5.应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境,通过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运用图表等工具,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日照时间、海拔高度、降水物理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有关气候、地理位置和海洋洋流等与降水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应用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或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评价来提高本次活动的教学质量。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这是大班幼儿常问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课上我们就将要探秘的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我将带领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

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2、掌握水循环原理,并理解其意义。

3、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原理。

2、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自然、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雨1、引入:教师出示关于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发表对雨的看法。

2、活动:孩子们进行模仿下雨的活动,了解雨水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孩子提雨水会从哪里来、去哪里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云朵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云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云朵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云朵,要求孩子们描述云朵的形态。

2、讲解: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等了解云朵形成的原因及云朵的种类。

3、活动:孩子们进行云朵模型制作,了解云朵的表现形态。

4、评价:教师引导孩子们发表对制作云朵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课时:水循环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验:教师向学生演示制作云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三个基本是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思考。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将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从雨水中了解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明白了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从小开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得到生动体验和锻炼。

《要下雨了》教案:探究降水形成原理

《要下雨了》教案:探究降水形成原理

《要下雨了》教案:探究降水形成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

2.认识不同的降水形式。

3.掌握降水的观测、记录、研究和预测方法。

二、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循环模型。

2.学生:课本、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制作水循环模型,模拟水从海洋蒸发、形成云,再通过降水形式回到地球表面。

2.教师放映含“降水”的图片,学生可以看到降雨、雨夹雪、暴雨、雪等不同的降雨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题讨论。

(二)探究降水形成原理1.讨论水循环模型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多云环境下的降水为何会发生。

2.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向学生介绍雨云、冰雹云、雾云等不同的云团。

3.利用课件的模拟功能,向学生详细介绍雨云对流池吸收水蒸气,形成云滴。

4.在云团中,空气流动的变化最终导致云滴聚合成雨滴,降落到地球表面。

5.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的循环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测云仪实现对降水形成原理更直观的理解。

(三)探究降水形式1.分别向学生介绍降雨(包括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雨夹雪、雪、冰雹四种不同的降水形式。

2.逐一讲述不同降水形式的形成原理以及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影响。

3.要求学生记录不同降水形式在生活中或自己所在地区的发生情况,分享,加深学生对不同降水形式的认识。

(四)如何观测、记录、研究和预测降水1.分享气象学家的工作内容,向学生介绍气象学家如何通过气象站的测量仪器测量空气湿度、风速、风向等相关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降水预测。

2.引导学生分组,使用数据管理分析工具,自行探究降水预测的现有方法,或者制作降水预测仪器进行实验。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制作水循环模型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雨云、雾云等云团的特征和降水原理,也让学生了解不同降水形式的形成原理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了气象学家进行降水预测的方法和工具。

/Users/hanxinyang/Documents/翻译资料/要下雨了。

会下雨的云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会下雨的云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会下雨的云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和下雨的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云的不同形状和云的变化;2. 让学生了解云和降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讲台板书:云的形成和下雨的原理;2. 教具:手绘的不同形状的云、清水、玻璃杯、染料、喷壶。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空,问学生是否有看到云;2. 学生观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云是什么?云从哪里来的?云为什么会下雨?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云的形成和下雨的原理。

步骤二:云的形成1. 教师出示手绘的不同形状的云,让学生观察;2. 引导学生描述不同云的形状和特点;3. 教师解释不同云的形成原理,如积云、层云等,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和变化。

步骤三:云和降水的关系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杯,并在顶部喷水,形成水滴;2. 引导学生观察水滴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云和水滴有什么关系?3. 教师解释云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当云中的水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雨。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云的变化1. 教师让学生用喷壶向玻璃窗上喷水蒸汽;2. 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窗上的水滴变化,记录在观察表格中;3. 让学生思考云也会有类似的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表格中;4. 学生讨论云的变化规律和云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步骤五: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云种类进行观察和记录;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观察云的变化和记录;3. 小组讨论云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并向全班汇报;4. 教师评价小组的观察记录和汇报内容。

五、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的天气,让学生关注天空中的云和降水情况;2. 小组进行云的拓展研究,了解更多云的种类和特点;3. 演示云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云的形成过程。

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教案

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教案

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原理,使学生了解与中国气候相关的自然现象,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中国降水的形成原理;b. 了解中国沙尘暴的形成原理;c. 掌握相关气象术语和概念;d. 掌握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过程;b. 能够观察和描述相关气象现象;c. 能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b.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中国降水的形成原理;b. 中国沙尘暴的形成原理;c. 相关气象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b.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a. 展示一些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b.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中国的降水和沙尘暴频繁?2. 合作探究:a.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原理;析和解释;c. 室外观察:安排学生前往校园或附近的气象观测站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相关的气象现象。

3. 知识总结:a.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b. 教师讲解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原理,并介绍相关气象术语和概念。

4. 拓展延伸:a.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一个气象现象进行深入研究;b. 学生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a. 展示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 合作探究(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中国降水和沙尘暴的形成原理;析和解释;c. 室外观察:安排学生前往校园或附近的气象观测站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相关的气象现象。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掌握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3. 能够分析中国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降水数据表格、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情况,询问学生对降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二、讲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展示中国降水的分布情况。

2. 讲解中国降水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降水分布规律,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

三、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15分钟)1. 讲解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如热带、亚热带、温带等。

2. 讲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海拔高度等。

3. 讲解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如夏季风、冬季风等。

四、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10分钟)1.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器、雷达等。

2. 讲解降水类型的区分,如雨、雪、冰雹等。

五、案例分析: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10分钟)1. 分析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如灌溉、防洪等。

2. 分析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城市排水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降水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掌握了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同时,通过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自制简易干湿球湿度计,测出教室内的湿度.
• 1、将少许棉花浸湿,用皮筋扎在一支 温度计的球部;另一支保持干燥。 • 2、提起两只温度计,与空气充分接触, 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3、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完成测量 • 4、保持桌面整洁,棉花不得随地乱扔
想一想:
1、为什么两支温度计会存在温度差?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下列观测数据回答问题:
时间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12日 25
20
13日 20
18
14日 25
24
4
66%
5
61%
2
82%
1
92%
14 这几天中,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________日.
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 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 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 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 则会感到闷热 。人体最感适宜的的 相对湿度是60%-—70%
4、使用干湿球湿度计,当气温(干球 温度)一定时,干湿差越大,空气的相 小 对湿度越_____,表明湿球温度计包着 的湿纱蒸发越_____。 快
5、夏天,电冰箱冷藏室内的相对湿度 和电冰箱外空气的相对湿度哪个大?为 什么?
冷水
温水
热水
从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 就越多,即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大。
如何知道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
测量湿度的仪器称为 湿度计 .
毛 发 湿 度 计
自动感应湿度计
干湿球湿度计
最常用湿度计的是干湿球湿度计。
干球温度计 湿球温度计
使用方法
干球:25 ℃ 湿球:23℃
相对湿度表
干球:10 ℃ 湿球:6℃
干球温度 -5℃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干湿差(干球温度减去湿球温度) 1.0℃ 2.0℃ 3.0℃ 4.0℃ 5.0℃ 77% 54% 32% 11% 82% 65% 47% 3l% 15% 86% 71% 58% 45% 32% 88% 76% 65% 54% 44% 90% 80% 70% 61% 52% 91% 82% 74% 66% 58% 92% 83% 76% 68% 61% 93% 86% 79% 73% 67% 93% 87% 81% 75% 69%
2、如果天气干燥(湿度较小),温 差大还是小?为什么?
干球温度 -5℃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干湿差(干球温度减去湿球温度) 1.0℃ 2.0℃ 3.0℃ 4.0℃ 5.0℃ 77% 54% 32% 11% 82% 65% 47% 3l% 15% 86% 71% 58% 45% 32% 88% 76% 65% 54% 44% 90% 80% 70% 61% 52% 91% 82% 74% 66% 58% 92% 83% 76% 68% 61% 93% 86% 79% 73% 67% 93% 87% 81% 75% 69%
云亭中学:曹高桅
国庆期间天气状况一直牵动着很多 国人的心,因为不论是国庆阅兵天气还 是国庆烟花表演,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其效果。
下雨了怎么 办?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我们周围空气中有水汽吗?举例说明?
1、打开冰箱会有雾出现。 2、在梅雨季节里,许多物品都变潮发霉。
3、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玻璃上出现水珠。
……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一、空气的湿度
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1.湿度表示空气中水蒸汽(水汽)的多少.
2.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 (常用百分比表示)
相对湿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 有关呢?
温度、气压、环境、太阳辐 射、季节、纬度等因素都会影响 相对湿度的大小。
相对湿度大小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湿度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 的联系.如果你的房间有时湿度 过大或过小.你有办法解决吗? 说说你的想法.
“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临”
“燕子低飞雨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蜻蜓低飞,不雨也阴”说明空气中湿度较大。 B“燕子低飞要下雨”说明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 C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 分比表示。 D干燥的沙漠地里没有水汽。
2、下列方法中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汽的 是( )
A、冰箱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出汗”
B、打开冰箱门会涌出“白雾”
C、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 进教室,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 D、用水壶烧开水,离壶口稍远处有水雾
高 越大 3.一般来说,温度越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成 越大 阴雨 云降水的可能性也_____,______天气也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