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作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军事决策、外交政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
在最初的阶段,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以行政院、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核心。
然而,随着战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的组织架构。
在决策层面,行政院会议成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外颁布各项政令法规。
二、军事决策国民政府在军事决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抗战,国民政府成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联勤系统,通过各级指挥机构对战场的指挥和协调。
此外,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通过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开展战争行动。
例如,国民政府在长江防线的构筑和维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华中地区的安全。
三、外交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民政府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网络。
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争取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国民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协商,力图达成有利于中国的各项协议和条约。
四、政府决策的困难与挑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分化,国民政府在一些决策上存在分歧和摩擦。
此外,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担也是国民政府决策的困难之一。
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给国民政府的决策带来了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政府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制定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外交政策,努力应对政府决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为中国在抗战期间的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
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最壮丽的民族解放斗争。
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不仅检验了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也成为国共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背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攻占了沈阳,并在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的卢沟桥事变导致全面战争爆发。
在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寇展开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国共合作指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联合进行的抗日战争。
1927年8月1日,国共两党发生分歧。
但当日军入侵中国后,双方认识到共同反日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于是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合作。
这次合作是任何一党无法完成的,两党合作,才有可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民族安危。
三、国共合作的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
抗战中,中国肩负着保卫亚洲和平及世界和平的重任,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只有国共合作才能实现集中力量抗战,维护国家统一,共同迎击日本侵略者。
2.促进政治发展。
国共合作使得党为民族大义而放下前嫌,国内各方力量得以联合在抗日大局下,打破了中国政治上长期的势力分裂和地域割据局面。
3.壮大社会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加入抗战,充分发扬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起了有着强大人民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1.战争策略。
从抗战初期的“游击战争”到“运动战”,再到深入内地的“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着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战略,对于日军实行“致虚一击”、“打不烂、抢不走、守不住”等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政治影响。
国共合作对于中国当今现实和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抗战中爆发的革命和民主思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影响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略论抗战时期四川兵力动员
日本发动战争动员 ,中方也在进行自己的战 争准备 。事实上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 ,国民政 府已于 1936 年 3 月 1 日明令施行的《兵役法》,即 为人力动员中的兵力动员准备 。而全面抗战开 始后 ,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需要 ,电令各省高级 行政机关 ,组织动员事务整备科 ,办理各总动员 事务 。③ 到了 1942 年 3 月 29 日 ,国民政府方颁布 《国家总动员法》,并于同年 5 月 5 日实施 ,以法律 的形式来规范各项动员工作 。《国家总动员法》 第一条指出 “, 国民政府于战时为集中运用全国 的人力物力 ,加强国防力量 ,贯彻抗战目的 ,制定 国家总动员法”。④ 运用全国的人力 ,则首要在于 兵力的动员 。
略论抗战时期四川兵力动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中央的点验和承认 ,当然每个月可以照中央的 军队一样发饷”。① 蒋的讲话给川康整军提出了 目的要求 ,指出川军惟有通过整编才会有前途 。
6 月 25 日 ,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 团开始着手整顿川军 ,将核实名额 ,裁汰老弱 ,作 为第一期整军的主要任务 ,将川军原有的 350 个 团减为 250 个左右 ,到 10 月 20 日 ,经行营参谋团 点验委员会派点验组到川军各部点编后 ,川军第 一期整编结束 。但由于种种原因 ,第一期整编没 有达到减少川军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目的 ,蒋 介石不满 ,于是决定进行第二次整编 。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战争动员与基层控制关系论析
总动员的重要举措 。国民政府着力构造 的党政基层控制双轨 , 既是蒋介石个人及 国民政府 的战时动 员理念使然 , 又是 内 外情势交迫下的现实选择 。这一模式 的实际运行 , 对战时动员发挥积极作用 的同时 , 也衍生 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
关键词 : 日战争史 ;国民政府 ;基层社会控制 ; 抗 运行模式 ;战时总动员
者 , 上 级 机 关 又 不 予 核 准 , 长 处 上 下 包 围之 而 县 中 。 _2 、 层 行 政 人 才 缺 乏 , 质 低 劣 , 业 ”2 基 J三 素 专
化 程度 不高 。“ 时如 此 , 时更甚 ”2 8 平 战 [2。 ]
基 层社 会渗 透 , 由此 引发 的基 层 政 治结 构 变 迁 及
Vo13 . 0 NO. 1
抗战 期间国民 政府战争动员与基层控制关系 论析
吕 晓 勇
( 京 政 治 学 院 理 论二 系 军事 历 史 教 研 室 , 江 苏 南 南京 20 0 ) 10 3
摘
要 :抗 战期 间 , 国民党党 、 政权力 向乡村基层社会 的延伸 , 因应 战争局势 的急迫需要 , 是 统制人 力物力实施 战时
国 民党基 层 党治 等 政 治 运 行层 面 , 忽视 了在 民族
战争 的特殊 历史 境 况 下 , 层 社 会 控制 与 全 面 战 基
争 动员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 。 由此 , 失 了客 观 评 价 缺 抗 战 时期 国 民政 府基 层社会 控 制举措 的一 个重 要
最后决胜之 中心 , 不但不在南京 , 抑且不在各大都 市 , 实 寄 予 全 国 之 乡 村 与 广 大 强 固 之 民 而 心 。 l3然 而 , 民政 府 的 战 时行 政 体 制 未 能 及 ”4 j 国
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On the General Mobiliz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in
the Resistance War
作者: 谷小水[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
出版物刊名: 抗日战争研究
页码: 45-60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民族精神;新生活运动
摘要:抗日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敌方实力数倍于己的不利局面开始全民动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构成即为精神层域的宣传与发动.在抗战初期的数年间,国民政府于自己控制的区域内开展了规模较为可观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该运动对民众认识形势、团结御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一、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战前,国民政府金融与经济行政管理机构除财政部统管全国金融外,还有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全国建设委员会。
实业部主管全国经济行政,辖林垦、农业、渔业、工业、劳工、矿业、商业、合作各署司以及中央农业实验所等附属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主管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审核与督导,特定经济事业或发展计划之实施,尤重公路、水利、公共卫生和农村建设事业;建设委员会主管国家基本建设,如电气和一部分矿业、铁路建设。
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3部、第4部和资源委员会还分别主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动员,以及人才和物质资源的调查、统计与计划,并组织工业建设。
以上机构建制重叠,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很难适应战时的需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937年7月27日,财政部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贴放委员会,负责办理战时贴现和放款等业务,以救济银行和工商各业。
“八一三”事变后,四大银行又奉令在上海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在各重要城市筹设分处,以加强国家银行的联系与协调,集中资力帮助政府应付危局。
为了适应战争的发展,国民党中央决定调整党政决策和管理系统,同时改组经济决策机构。
8月11日,中执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条例》,将原中政会所属财政、经济、交通等专门委员会统由国防最高会议节制,从而使国防最高会议成为抗战期间最高的经济决策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委员会干预经济的能力明显加强。
原隶属军委会的资源委员会不仅承担了战略物资的统制,也组织工厂向大后方迁移,还负责代行原第3部的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
10月,军委会设立农产、工矿、贸易3个调整委员会和1个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以周作民、翁文灏、陈光甫、卢作孚分别为主任委员,负责“调剂农村经济”、“保育实业生产”、“保持国际市场”和运输等事务,并在一些重要地点分设办事处,以增强对各地专项经济的统制。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述评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在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内容、方法途径、作用意义以及国共两党的政治动员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当代政治动员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运用。
标签:抗日战争;政治动员;统一战线政治动员是指引导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的过程。
它是现代国家和政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整合和现代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现代民族国家和政党政治建立与发展的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从民族大义出发,摒弃前嫌再次合作,并形成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抗战的胜利进行了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工作,积累了大量关于政治动员的宝贵经验。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理论、实践和经验的探究,国内外理论学者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研究的主要视角、观点和内容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层面,即专门研究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专门研究国民党的政治动员以及研究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视野下的政治动员,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包括政治动员的政策、特征、途径与方法、作用与意义等诸多方面。
(一)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政策政治动员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来保证其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争取人民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努力中,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就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政策。
孙远东在《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中认为中共的政治动员政策主要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治政”上,主要表现为在根据地的政权人员组成上搞三三制,在土地问题上进行减租减息;二是“治党”层面上,主要是整风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与民众参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与民众参与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动员了广大的中国民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战力量。
本文将从战争动员和民众参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一、战争动员:组织全民抗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积极发动全民抗战,组织战争动员。
首先,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抗战,全面动员,全面战争”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同时,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抗战政策,加强了对军队的整编和扩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战时经济体制,为战争动员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战争动员中,各地政府成立了战时动员机构,组织广大人民积极参与抗战。
各地建立了统一的动员机构,实施普遍动员制度,将国家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抗战中。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实施动员教育,普及抗战知识,提高民众战斗意识,加强军事训练,提高作战素质。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战争动员工作,使全国人民形成了众志成城的抗战态势。
二、民众参与:发挥群众力量中国抗日战争中,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战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普通民众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他们以自愿参军、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抗战,积极参加各类抗战组织,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民众积极参与了后方的抗战建设和生产努力。
各类抗战救济会、抗战妇女会等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募捐活动,号召民众捐献血液、粮食、衣物等物资,支持前线作战。
同时,民众还积极参与军工生产和战地建设,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此外,民众还参与了抗日宣传和爱国教育。
无论是战地刊物、电台广播,还是战争纪实的影像报道,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关注和传播。
同时,各类爱国演出也吸引了大量观众,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这些宣传和教育活动有力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氛围。
三、战争动员与民众参与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和民众参与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战时期国民党社会动员指导思想研究
作者: 张丽梅
作者机构: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中心,吉林吉林132013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44-1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2期
主题词: 抗战时期 国民党 社会动员 指导思想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深刻认识到民众社会动员的重要性.但是国民党的民众社会动员,始终以其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其民众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执行的是伪三民主义,并始终贯彻片面抗战和攘外安内交错的指导思想,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国民政府民众社会动员运动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国民党社会动员的彻底失败.。
中国近代史课程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谢谢观赏
制作小组:梁作鹏 麦振光 陈楠 刘媛 黄依依
2.对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贡献
(1).破解敌人以分散对分散的意图 (2).破解速胜速胜意图.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返回
3.国民党对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贡献
(1).提高国际威望,凸显中国 负责任大国形象. (2).中国远征军的伟大功勋 远征军消灭数万日军(包括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部队)解 放了密支那,腾冲,高黎贡 山等地,保护了中缅公路, 支援了缅甸人民.
4.外交上,中国利用同盟抗战的时机, 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
.外交上,中国利用同盟抗战的时 机,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谈判,先后与凡是与中国有不平 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平等新约, 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不平等 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伦敦《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 “不待战胜而承认中国为完全国 家,实开新纪元,租界权利乃不 合潮流,总理主张废除,蒋委员 长成功,诚为民族吐气。 返回
1. 国民革命军从来不是一支军令统一、 纪律严明的军队。
在国军里派系林立,所谓中 央军、与桂系、川军、东北 军、西北军等等地方军阀并 存。在中国残酷的内战史上, 枪杆子就是政治实力,这就 注定了各派武装力量在抵抗 战争中各怀鬼胎,不利于统 一作战. 返回
2.抗战初期,国民党自己不发动群众, 实行全民抗战。
1.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 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 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 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同 时也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作出联共 抗日的决定的具体体现。其实,在全 面抗战初期,自建立全国性政权以来 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前 所未有的进步。它丢掉了自1931年 以来就一直执行的先安内后攘外的政 策,允许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进 行抗日活动。更主要的是它实行了联 共抗日的国策,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返回
[详细讲解]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观点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较积极地。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
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
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12](第三册,P3;第二册,P30,P11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
一
、
国 民精神 总动员运 动产生的历史背 景
( )精 神动员是统 一思想和行 为的需要 一 在总结抗战前期 的经 验教训基础上 ,国民政府 决心重新 梳理 战争策略 ,转变 国民军抗 战态度 ,彻底转变 国民革命军 的抗 战精神面貌 ,为抗 战胜利做新努力 。 于是在抗战开始 的第 二年 ,也就是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初 期,国 民政府就召开 了一 次会 议,会议主要 是为了实现权力 集 中一致, 同时也达到将全 民的思想意识统一起 来的 目的 。
三 、国民精神总动 员运动的形式
( )开展 月会活动 一 国民精神 总动员运动 中,还提 出了一系列的实施办法 , 其 中的 《 精神 总动 员实施办法》对于 国民队伍 要开展月会活 动就有着 明确 的规 定。 《 精神总动员 实施 办法 》中说 ,国民 精神总动 员会议要 各级单位每月进行集 中开展会议一次,会 议 以宣 读 运 动 纲 领 和 《 民公 约 誓 词 》 为 主 。 国 13 年 5 1 , 国 民政 府 决 定在 全 国 范 围 内正 式 开 展 国 99 月 日 民精神总动 员运动 。重庆3 0 余人举行 首次月会兼国 民精神 00 总 动 员 誓 师 大 会 。 会 上 ,进 行 了 《 民 公 约 》 宣 誓 , 当 晚 重 国 庆万余人进行 火炬 游行 。此后 国民精神 总动员运动在各地先 后迅速开展起来 。 国民月会 是国 民精神总动员 的中心工作,这些可 以由各 级单位开展 的每月集中会议 内容 中看 出。多数地区的各级单 位在每 月集 中会 议中都会根据 当前 战争形 势与要求进行相关 动员 、演说 。如某些地区 的 “ 平抑物 价以解除 自身痛苦 ,恢 复驿运 以发展 内地交通 ” “ 加强精神 动员对付敌机轰炸 ”” 避 免 不 必 要 牺 牲 ,体 念 总 裁 仁 爱 心 情 ” 等 会 议 。 ( )进行实 际行动 -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政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政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而蒋介石政府则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政府组织、军事指挥、外交战略等方面,探讨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一、政府组织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政府以国民政府为核心,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决议与措施,加强全国的抗战力量,发动全民的抗战意识。
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通过集中一切力量打击敌人的政策,调动全国的经济、军事资源来支持抗战。
同时,政府建立了抗日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和协调全国的军事行动。
二、军事指挥蒋介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军事战略和策略,对抗战进行全面指挥。
他采取分散抗战和消耗敌人的战略,以避免直接对敌。
蒋介石政府组织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抗击日军的同时,还要与日军游击战。
这些人民军队凭借地理优势、熟悉敌情、充沛的人力资源,发动了一系列有效的抗日战役,给日军以巨大压力。
三、外交战略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还主动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抗日战争支持。
他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了一些国际支持。
蒋介石政府参加了联合国反法西斯同盟,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抗日纪念活动和国际会议,以寻求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政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但他们以其有力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成功动员全国力量,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进程。
他们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能力,稳定社会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蒋介石政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来支持抗战。
此外,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指挥和外交政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总结来说,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和指挥全民族力量,坚定地抵抗了日军的入侵,并争取到了一定的国际支持。
尽管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蒋介石政府仍然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民众动员与宣传的指导
安顺学院学报
J OURNA L OF A Ns I 1 UNI V ER S I ' I A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7 A6 2 A p r . 2 0 1 5
(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 2 1 0 0 0 )
摘 要 :抗 战期 间国 民政府为有效控制监 督和指 导 民众运动 团体 ,相继在 民众 团体设 置 、民众动 员方 式、
虽然其在宣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对于进一步推动各界抗战宣传引导民众团体支持抗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1941年12月22日中国国民党五届九次会议宣传方面要求凡与宣传有关之部门悉应由宣传部采取适当方式相互沟通使一切设计与指导得以完全一致55781942年11月26日中国国民党五届十次会议通过三十二年度党务工作方针案宣传方面要求对内应振作民心发扬士气以求国家总动员之实效其具体项目为发展文化运动奖进新闻事业继续编著及翻印各种书刊并统一出版事业管理加强书刊运售力量使宣传普及各5578以便增强抗战力量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爱国意识
作者简介 : 付文武 ( 1 9 7 9  ̄) . 男 。山东潍坊人 , 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国史 。 抗战史。
・
l 1 3 ・
安J 颐 学院学报 制 5 年第 2 期
继续守土卫国的长期抗战,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协助军队 和政府积极抗战 。 国民党政府为有效监管战时宣传 加大对民众团体指
抗战爆发后, 各地抗 日 救亡运动蓬勃高涨,各地积极 组织民众团体,开展形式各样的民 亟 动,进行抗 日宣传, 敦促政府组织抗战。国民政府为运用民众力量,抵抗 日军 侵略,加强了对民众组织的管 衄 ,并制定 民众团体管
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一期抗战, 政府单纯靠军事力量对日 国民 作战, 以致二期 抗战 开始 之际, 半壁江山 沦陷敌手, " 北望燕云, 东瞻京阴, 寇虏之凶锋 未 f陵寝之瞻拜莫亲, I, t 无数同 胞之涂炭待救, 家民 国 族之命脉, 犹
· 45
《 日战争研 究》04 第 1期 抗 20 年
精神 动员 .该纲领 昭示 全国军 民同胞 :今 日之所宜致力 者 , 当 " 尤
注意于 精神之 振作与集中; 质言之, 前期抗战, 与 军事 精神并重, 而 第二期即后期之 抗战, 则精神尤重于军事.非提高吾全国国民坚 强不屈之精神, 不足以克服艰难而打破敌人精神之毒计.① 故 "
而, 纲领标举 了三个共 同 口标 , 即国家至上 , 民族 至 r; . 军事第一 ,
胜利第一; 意志集中, 力量集中. 其具体实施则从五个方面人手:
( ) 一 改正醉生梦死 之生活;二 ) ( 养成奋发蓬勃之朝气 ;三 ) ( 革除苟
且偷生之习性;四) ( 打破自 私自 利之企图; 纠正纷歧 ( 五) 错杂之思 想. 此后 , 精神动员 工作, 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推展开来. 在
① 李长贤:抗战时期的社会运动》台北( 《 , 近代中国》 双月刊. 3期, 7 第 5 第 7页.
· 4 · 6
抗战时期的国 民精神总动 员运动
我们再不想法子挽救, 复兴我们的民族精神, 那么灭亡就在 目 前! 第二阶段则始于 1 3 " ① 9 年秋, 3 终于卢沟桥事变的 爆发.在 此阶 , 段 重建" 精神" 民族 慢慢从" 攘外" 安内 政策的附属地位中独 立出来, 并逐渐成为国民 政府关注的中 新生活运动就是此一理 心,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与组织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与组织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这场战争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动员与组织。
本文将从社会动员和组织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中国抗战时期人民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形式的建立。
一、社会动员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积极调动全国人民参与战争,通过不同的手段开展社会动员。
首先,政府组织了广泛的宣传工作。
在报纸、广播、电影等媒体上,呼吁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充分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
这种宣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反日意识,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其次,政府加强了军事教育和后方支援工作。
通过举办军事讲座、征集志愿军和募集物资等方式,提高了全民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政府还成立了后方保障机构,组织居民开展军需生产、伤员救护和战时医疗等工作,确保了抗战的持续进行。
最后,政府积极推行抗日义务教育政策。
在抗战时期,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义务教育,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抗日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组织形式中国抗战时期,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各地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这是中国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旨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日救国会协调各种资源,推动全国范围的抗战活动,成为中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之一。
其次,军队的组建也是中国抗战时期组织的重要方面。
国民党组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主力军队,这些军队不仅与国民政府合作,还密切与共产党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同时,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组织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此外,还有各种群众性组织的出现。
例如,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和妇女组织等,它们组织了各种抗日示威、罢工和游击战等抗日活动,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动员与组织是全民抗战的重要保障。
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组织的高度团结,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抗战时期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述评摘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意识到精神力量在抗战建国中的重大作用,于是,1939年3月,国民党中央借集中抗战力量之名,发动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关键词:抗战;国民精神;总动员战争是物质与精神的比赛,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要靠精神力量决胜,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之下,尤恃精神力量来转为为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也意识到精神力量在抗战建国中的重大作用,于是,1939年1月29日,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其中在《决议案》中指出:“惟现值抗战进入第二期,全国精神物质之总动员已成为迫切之需要。
”[1]为加强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统治,1939年3月,国民党中央借集中抗战力量之名,发动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1939年3月12日,在孙中山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上,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对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的目的、要求和办法作了具体规定:一、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的目的该纲领向全国军民同胞昭示:“今日所宜致力者。
尤当注意于精神之振作与集中;置言之,前期抗战,军事与精神并重,而第二期即后期之抗战,则精神尤重于军事。
非提高吾全国国民坚强不屈之精神,不足以克服艰难而打破敌人精神之毒计。
”[2]二、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要求该纲领规定了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要求:(一)要集合全国国民之精神于简单共同之目标;(二)要对国家皆坚定同一的建国信仰;(三)要使全国国民对自身皆确立同一救国道德;(四)要使国民每一分子都能根据同一的道德观念为同一的信仰而奋斗牺牲。
所谓“共同目标”就是指“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它是国民精神总动员的三个最高原则。
何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按照国民党政府的解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就是要求国民在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国民政府抗战动员体制若干问题辨析
作者: 吕晓勇[1]
作者机构: [1]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研究
页码: 159-1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争动员体制;国防设计委员会;陆海空军大本营
摘要:史实表明,国防设计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最早设立的战争动员领导机构,而军事长官会报会则仅仅是危机应对的临时性安排;陆海空军大本营作为战时政府确曾组建,并在抗战初期担负了策动《总动员计划大纲》落实的重要职责;各省、市、县动员委员会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基层动员体系的骨干机构,但国家总动员会议成立后各级动委会随即被改组为动员会议。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抗战动员研究自“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表庐山谈话,制定民主建国纲领。
开展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动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行动,进行国际声讨和国内动员,军民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但国民政府在社会动员上的不计成本,对社会承受能力的考虑不足,加之自身的内斗和腐败,深化了社会矛盾,为国共内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标签: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抗战动员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侵华,面对这一局面,国民政府采取了比较坚决的抗日态度,开始进行全面的抗战动员工作。
在1938年春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战时施政的准则,发表《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为国家民族存亡之所系,人人皆当献其生命,以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命;吾同胞同志之血,一点一滴,皆所以使四万万五千万之人心凝结为一,以中国之金城汤池,即此心力物力之夷为灰烬这,亦必于灰烬之中发生势力,为中国之前途放光明之炬。
”进一步指出“抗战之胜利,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
”由此可见,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对于抗战动员有着充分和明晰的认识。
一、抗战动员的指导思想及抗战目标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蒋介石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谈话和宣言,这些成为抗战期间指导国家和社会运行的思路。
(一)“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关于将“三民主义”作为抗战动员的指导思想的论述,早在1937年8月制定的《战时民众团体工作指导纲要草案》之中便明确提出了“以坚强三民主义之信念,启发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增进民力,充实国力,安内攘外,复兴民族为主旨。
”[1]在随后的1937年9月23日,在蒋介石发布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称:“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行。
”[2]1938年3月在武汉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临时代表大会,其宣布:“实行三民主义之大道,人人誓死,奋勇效忠,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永生之根基,则抗战不患其不胜,建国不患其不成。
”1938年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抗战时期的施政准则,确定“三民主义”暨孙中山遗教为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则,由此,国民党正式确定了“三民主义”作为抗战的最高准则和指导精神。
关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将“三民主义”定为指导思想这一点学界早有共识,但是蒋介石所宣扬的“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诸多不同的,在抗战的特殊历史现实下,为了抗战胜利和巩固政权,其做了一定的修改。
其一,孙中山倡导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蒋介石为了巩固政权,实现对抗战的绝对领导,改组国民政府,独揽党、政、军大权。
其二,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其中重要一条便是“节制资本”,蒋介石领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力兴办国家工业,健全国民经济,实现抗战物资的有效供给。
由此可见,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所主张的“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根据自身需求所改造过的“三民主义”。
(二)抗战的目标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经历了由“和谈——抗日”的转变,首先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断定日本不会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其目的在于将华北打造成另一个“东三省”。
基于此种判断,蒋介石做出了“增兵华北、拒绝妥协、换取和谈”的决定。
在7月9日,蒋介石派4个师向沧州、保定、石家庄一带集中,命令行政院政务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长何应钦,可知他决心已下[3]660-662。
在进行增兵施压日本之际,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抛出谈判四原则,即:“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
”[3]662由此可见,蒋介石当时仍幻想和谈,但谈判的原则并没有丧失主权和国格。
随着日本增兵华北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中日何谈变的不在可能,蒋介石逐渐下定决心,抗日到底。
二、抗战动员的内容战争的胜利需要人力、物力和精神力等各方面的支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好体现。
八年抗战,国民党开展了全方位的抗战动员工作,以确保发挥最大的国力,赢取抗战的胜利。
(一)组织动员组织动员是党、政、军及民间团体、社会组织通过机制的调整和自我完善,发挥组织和团体的最大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1.制定相关法律为了抗战动员的有序开展,国民政府进行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工作,保证了动员行动的规范有序,为各种动员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8年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作为抗战时期的施政准则,确定“三民主义”暨孙中山遗教为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则,详细规定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民众运动等方面的准则。
而随后制定的《民事动员法草案大纲》规定了国家实施民事动员的条件和公民的义务。
1942年公布的国家总动员法则明确了国家总动员的内容。
另在1942年的6月29日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4]。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保证了国家动员的有序进行,同时明确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动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2.改组政府机构由于抗战的特殊性,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通过相关法案,采取了战时领导体制,改变原有的党、政、军的组织方式,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适应战时需要。
蒋介石建立了一整套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的组织,国民政府根据各地具体形势,汇编集团军,1937年8月之1941年8月,编成39个集团军,1938年6月至1938年9月,编成38个集团军[5]。
包括国共合作,将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编入政府军战斗序列。
第二,实行兵役制;抗战时期,实行兵役制,最初由各省设兵役管区司令部,1941年全国有109个师管区。
抗战八年期间,全国征募兵额一千四百余万人[6]。
第三,完善军人待遇。
国民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战场的士兵,根据战时阵亡、战时伤残、战时积劳病故等不同情形分别予以抚恤照顾;对于出征抗敌的军人家属给予优待;对于抗敌战士的婚姻予以保障;对于复原退伍军人进行安置。
这一系列的保障待遇的实施,解决了军人的后顾之忧,将士兵的抗战热情发挥到极致,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调整经济经济动员包括了对于金融财政的动员和实体经济的规划。
首先,在财政金融方面,1937年8月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的《总动员大纲》中规定了在原有财政巩固的基础上,为抗战增加新税;同时鼓励国人和华侨购买国债;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战时必需品进口;整顿地方财政,增加中央战费。
发行法币、限制汇兑,引导投资,重点发展与抗战相关的工业行业,健全金融机构及金融网络,维护金融安全[7]。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西南大后方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全貌,同时基本实现了抗战必需品的自给自足,增加了国家财政,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
(二)精神动员国民党除了在人力和物力上进行全国动员外,还注意到了社会精神层面,开展了精神运动旨在唤起大众觉醒,纠正不良思想及不良嗜好,赢得抗战胜利。
早在1934年2月,国民党变发起了旨在“使民族道德重振,国民生活革新”的新生活运动。
具体内容是:以礼义廉耻的规律,行之于日常生活之中;一切行动,都要合乎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
在1939年3月,国民政府又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精神改造上,要求改正醉生梦死的生活、养成奋发蓬勃的朝气、革除苟且偷生的习性、打破自私自利的企图、纠正分歧错杂的思想。
在实施的项目上,有取缔一切不当娱乐、鼓励国民毁家纾难、取缔有碍抗战之争论及非法活动等[8]。
新生活运动实在生活层面对国民进行改造,而国民精神运动则在思想政治层面对国民有所提升。
国民党希望通过这些精神运动,改造国民的思想,形成团结的氛围,将自身打造成为领导国民抗日的绝对核心。
三、抗战动员的效果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所领导的抗战动员对于动员社会的人力、物力参与抗战,赢得抗战胜利取得了巨大的作用,但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从动员的专业性上看,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所领导的抗日动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成就最突出的一次社会动员。
抗战八年,通过一系列社会动员,国民政府兵役部门实征兵丁总数1 392万2 859人[9]。
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国民政府领导下军队与日军共进行了正面战场会战22次,1 117次大型战斗,小战斗及游击战3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28万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后国民党军受降的日军108万人,收编的伪军78万人),其中歼灭日军42万人(其中击毙日军9.4万余人,击伤日军39余万)社会动员的物资已无可计数,但从战争的损耗上来看,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在战争中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 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 600余亿美元[10]。
可见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动员,是撑不起这样庞大的耗费的。
第二,从动员的过程看,国民政府在动员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去正确处理好与共产党以及各个民主党派、团体之间关系。
抗战时期属于非常时期,为了便于指挥作战,国民政府设立了一个独裁性质的组织架构。
由蒋介石统辖党政军大权,这种决策架构虽然保证了指挥抗战的高效率,但却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团体的诉求是相悖的。
因此,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共联合民主党派、团体的民主诉求始终对抗着国民政府的独裁体制。
因而国共矛盾、国民党与民主党派、团体的矛盾时有发生。
而蒋介石强硬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使国民党在这场动员中逐渐走向孤立,国民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削弱。
使得“民主阵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也是这场动员所造成的后果之一。
第三,从动员的后续影响看,国民政府为了实现抗战社会动员的政策和目标,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兴办国有企业,这种非常时期的做法虽然能够提供足够的战争之需,但也为官僚资本的滋生提供了环境,国有大型企业在抗战胜利后逐渐被官僚家族把控,到蒋经国上海打虎时已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