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关于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表述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
(1)直线与方程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
③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量,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
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①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4)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②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2、课时安排上的差异
3、新老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差异
4、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
三、浙江省数学学科关于《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指导建议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教学要求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9课时)
2、重点难点
3.1.1节重点是斜率的概念,用代数的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3.1.2节重点是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难点是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垂直。
3.2.1节重点是直线点斜式方程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以及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难点是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适用范围的的讨论。
3.2.2节重点是直线两点式方程推导,以及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难点是直线两点式方程的推导及对这种形式的理解。
3.2.3节重点是直线的一般式方程。难点是直线一般式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3.3.1节重点是两条直线交点坐标的求解,难点是根据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3.2节重点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坐标法的基本步骤,难点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3.3.3节重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3、分析说明
由于直线的倾斜程度在初中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时候已经作过分析,建议让学生回忆这些内容,为后面研究直线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奠定基础。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一样,也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直线的倾斜角侧重于直观形象,直线的斜率则侧重于数量关系。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任何直线都有斜率。
通过分析“坡度”这一学生熟悉的概念,得到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量――斜率。对于直线的斜率公式要注意:(1)斜率公式与两点顺序无关;(2)对于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与所选择的直线上的两点位置无关;(3)与x轴垂直的直线,它的斜率不存在。通过例子帮助理解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在处理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或计算器操作,使学生观察并体会直线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斜率的变化规律。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之间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直线的方程是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将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既要说明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满足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方程是直线的方程,直线是这个方程的直线。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必展开。
直线斜截式方程是直线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教学过程中,要与一次函数进行比较,并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
由于两点决定了直线的斜率,将两点式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并独立得到结论。在求两点式方程时,学生有可能直接利用直线上的点和两个已知点的连线的斜率相等获得方程,这种方法也应肯定,它体现了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形式应用时的局限性。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作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形,不必单独提出。对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A,B不全为0),常常转为斜截式加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以及它们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联系。由于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因此,应提醒学生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时,要注意对斜率的存在性进行讲论。教材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得到两直线垂直的条件。推证中实际上用到了有向线段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必作深入说明。有了直线方程,对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就可以转化为对它们方程的研究。从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重合问题转化为方程组是否有解、有惟一解、有无数个解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领会解析法的本质。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推导过程的分析。建立坐标系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基础,合理地建立坐标系可以减少解题的计算量,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如何合理建立坐标系方面展开讨论。
在直线与方程的这一章中,倾斜角是几何概念,直线的斜率是代数化概念,计算公式是又一次公式代数化,它一次一次地重复解析几何的本质。
第四章圆与方程
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