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综述了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介绍了茶多糖的药理作用,尤其是茶多糖的降血糖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为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多糖;降血糖;提取;药理作用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简称TPS)是茶叶中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日本和中国民间早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习惯,Isiguki等[1-2]将茶多糖配制成饮料供糖尿病患者饮用,可缓解症状。之后,国内外对茶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茶多糖能降血糖、防糖尿病等广泛的病理作用,而且还能使血清凝集素抗体增加,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7]。针对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茶多糖的提纯工艺和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茶多糖的提取成功与否及其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药理作用,因此,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的尤为关键。

1.1 提取方法

已有研究报道表明[5],茶多糖的提取大多采用水提法,但也有酸水解法和碱水解法。并有实验结论证实[5],水提法的适宜水温为55℃-90℃,浸提时间为30 min-90min,料液比为1:30左右。乙醇作为茶多糖常用的一种沉降剂,其浓度与提取液的浓缩程度是影响沉降效果的关键因素,浓度过低,多糖不能完全沉淀;浓度过高,则会导致其他成分一起析出,乙醇浓度在80%-90%范围内较好。

1.2 茶多糖的制备

先将茶叶磨碎,用80℃热水浸泡30 min后过滤除掉茶叶,浸泡液减压浓缩后,再加入3倍体积90%乙醇沉淀、离心得到沉淀物,沉淀物再用少量水溶解,重复乙醇沉淀一次,沉淀物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交替洗涤3次,水浴干燥,得茶多糖粗制品(CTPS)。茶多糖的纯化是采用Sevag方法除去蛋白质。经Sevag 法脱蛋白4~5次后,用蒸馏水透析24 h,然后经醇析,真空低温干燥可得到茶多糖(TPS)纯品。

1.3 茶叶产地、品种、加工工艺对茶多糖含量的影响

实验证明[7],无论是粗多糖还是纯化多糖,各产地茶叶制备的绿茶,其多糖得率高于乌龙茶多糖,红茶多糖得率最低。粗多糖经脱蛋白后含量明显降低,下降幅度在60%-70%,主要原因是由于茶多糖是一种糖蛋白,在脱蛋白的同时带走大量的糖类,含量降低,不同产地、品种、加工工艺对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论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钱虎君 种子121班高娜 学号11212126 2013年5月2日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植物生产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本文阐述了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当前我国植物生产专业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们如何做好植物生产的研究推广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生产研究现状研究推广 引言:作为一名农学系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产的意义,现今我国植物生产的现状,未来植物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本文参考各类文献,对植物生产各方面知识做了总结与阐述。希望能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就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植物生产概况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机能来获得产品的生命活动。根据获得产品方式,可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类,即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 而植物生产指依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该过程所获得的产品称为第一次生物量或初级生物量。根据产品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生产食物为主的和生产非食物的两大类。生产食物为主的植物包括粮食、糖料、油料、水果、蔬菜等。其中,除了可食用部分,不可直接食用的部分通过动物和微生物的利用、转化,部分地形成人类能直接使用的食物。这是发展腐生食物链农业的物质基础。而生产非食物的植物包括各种纤维植物,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产品为工业原材料和医药用品。 植物生产有以下6个特点: 1.对社会经济的广泛依赖性 由于人类长期而频繁的干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群已发生很大变化,食物链趋于简化,层次性削弱。杖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只从土地上攫取物质和能量,除了劳力以外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辅助循环,是掠夺式的生产模式。我国的传统农业,通过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料,用地养地地结合去维持土壤肥力,部分偿还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损耗。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能源和物质投入农业生产系统,加快和加强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必须服从一定的生物规律 植物生产的主体是植物。植物是活的生物有机体,就必然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植物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个体和群体、生长和发育等规律都在生物有机体上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的个体、群体和后代繁衍的数量和质量。发挥植物的增产潜力,关键是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目前,我国高产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在2%~3%。如果把光能利用率再提高1%,作物的产量就可以大幅提高。 3.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褚书地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茶多糖的纯化及结构分析

茶多糖的纯化及结构分析 周裔彬1,2 汪东风2 宛晓春1 杜先锋1 (1安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茶叶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6; 2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266003) 摘 要 从茶多酚生产的下脚料中,通过有机溶剂洗涤和凝胶色谱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多糖。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单一茶多糖,其相对分子量为(10~1015)×105;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糖基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6197∶5134∶8111∶2176∶1114;比色法测其总糖含量、蛋白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别为90%、8152%、27165%。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表明,该多糖是由单糖通过β2糖苷键连接的,多糖链上络有糖醛酸、氨基或蛋白基团,同时含有α和β异头碳;x2衍射分析显示,随多糖纯度的提高,茶多糖更易结晶,且有不同的晶体聚合物出现;DSC的分析表明,随茶多糖纯度的提高,热焓增加,峰温向高温漂移。 关键词 茶多糖复合物 纯化 结构分析 Puri fic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 ea Polysaccharide Zhou Y ibin1,2,Wang D ong feng1,Wang X iaochun1,Du X ianfeng1 (1K ey Laboratory of T ea Biochemistry,Department of F 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230036; 2Institue of F 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3) Abstract A water s oluble tea polysaccharide was obtained by washing with organic s olvents and is olating with gel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from the byproduct of tea polyphenols.A single peak of tea polysaccharide(TPS)with the relative m olecular weight(10~1015)×105was identified by HP LC.The results of G C indicated that TPS consists of glucose,galactose,arabinose,mannose and rhanose with a m olar ratio of6197∶5134∶8111∶2174∶1114;the content of total saccharide,protein and acid polysaccharide were90%,8152%and27165%,respectively.The result of IR and13C NMR showed that TPS was com posed of m onosaccharide linked byβ2glycosidic bond,there were uronic acids,amido or proteinic groups andαandβis omer in the polysaccharide chain.The analysis of x2diffraction indicated that TPS easily crystallized and formed the different crystallization as raising the purification of TPS.The analysis of DSC showed that the enthalpy and the peak tem perature of TPS increased with the purification. K eyw ords T ea polysaccharide,Purification,S tructural analysis 茶多糖主要存在于粗茶叶或茶多酚生产的下脚料中,是一种复合多糖[1,2]。目前,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组成、结构分析及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报道所利用的茶多糖原料均来自各种茶叶[3,4]。本文以茶多酚生产中的下脚料为原料,通过纯化,对其纯度、分子量、组成、结构及结晶性、热力学等性质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多酚下脚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对茶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1 材料和主要仪器 茶多糖自海南群力茶叶生化公司购得。 标准单糖、标准葡聚糖21(Dextran21,MW:190,000~230,000)、Dextran22(MW:66,700)、Dextran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776002)资助 2007206217收稿,2008201221接受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_纯化研究进展

第29卷第2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No .2 2008年4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2007BS023) 作者简介:李磊(1985),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6732383(2008)02008706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李 磊,王卫国 3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真菌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及结构,有望成为保健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开发的新资 源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取与纯化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真菌多糖在医疗保健、动物养殖及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发酵;提取;纯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B 0 前言 多糖也称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壁中,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是自然界中糖类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生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尤其是真菌多糖)是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一类多糖. 真菌多糖系真菌中分离出的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一类活性 多糖[1]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抗血栓和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真菌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自1958年B rander 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 (Zy mosan )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人们对真菌多 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2-3] .目前,对于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不仅能够激活T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 全面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4] . Nanba [5] 曾研究了灰树花多糖(PGF )D -组分对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发现小鼠i p0.5mg/kg 或ig1.0mg/kg 灰树花D -组分10d 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毒T 细胞、迟敏T 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白介素-1和超氧负离子的量也得到了提高,白介素-2提高至1.7 倍.另外,李海花[6] 在实验中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 和120mg/kg 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而Fang 等[7] 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也能增加荷瘤小鼠脾脏重量、NK 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恢复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1.2 抗肿瘤作用 实验表明,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激活机体的免疫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年级: 2010 学号: 2202040319 姓名: 朱家钰 专业: 音乐学 二零一二年七月

摘要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新农村发展中,将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植物科学;现阶段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植物科学 随着农业技术高新化、领域扩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而生。 2.植物科学的意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科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需要的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管理种植业生产、进行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植物科学的研究方向 1.植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植物激素测定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与运转及其机制,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的研制;逆境对植物伤害的机制以及农业防灾与减灾。2.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初生及次生物质代谢规律及其应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3.环境植物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4.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与发育规律;利用现代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和创造植物新种质;有应用价值的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5.资源植物学及植物细胞工程研究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引种驯化、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创造新种质的途径及植物器官分化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植物体细胞形态发生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植物细胞工程产业化。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 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

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作者:朱云华 在园林绿化实践中,为了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绿化效果,需要乔、灌、草多层植物的合理搭配。据研究报道,在片林的生态效益上乔、灌、草三层结构的片林其生态效益比乔、灌、草两层的片林及乔、灌单层的片林结构要好,在片林群落的局部地段移去生长不良或过密的乔、灌木按一定比例栽入耐荫灌木和耐荫地被植物可组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多层混交群落以美化环境,更好地提高城市生态效益。此外,园林地被植物的另一重要作用是覆盖地面,通过覆盖地面来减少或清除杂草, 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由植物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植物组合体。在种植设计中以灌木作为边缘植物,用地被植物衬托,可形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令人愉快的群落,某些多年生观花观叶地被植物,以其鲜艳的花朵、果实, 奇特的叶型点缀在疏林草地上,可明显提高绿化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1 国内园林地被植物研究现状 园林地被植物与草坪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到地面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把发展草坪与地被植物作为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黄土不见天的有力措施之一。各大城市为了摸清当地的地被植物资源,研究和筛选适宜当地栽培和应用的地被植物优良种和品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以来国内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和利用 1982 年曾对秦岭南坡活地塘等地区野生花卉和地被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 2 ] , 对23 科51种野生花卉和地被植物种的生活型、花期、花色、植株高度、幅度、分枝情况和园林应用作了研究和评价。1988年对重庆市的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应用研究,结果认为:重庆市的园林地被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地被植物计有86 科278属429 种。其中禾草占2119 % , 菊科占10 % ,蕨类占1412 %。可作休息草坪和运动场草坪的暖季型草种是结缕草( Zoysia j aponica Steud. ) 、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Hance) 、假俭草[ Eremochl oa ophiuroides ( Munro ) Hack. ] 。坡坎绿地可使用的地被植物是麦冬( O phiopogon japonicus (L . f.) Ker-Gawl. ) 、萱草[ Hemerocallis f ulva (L .)L . ] 、苔草( Carex sp. ) 、狼尾草( Penniset um alopecuroides) 、芒( Miscanthus sinensis An2 derss. ) 、野菊( Dendranthem a indicum) 、过路黄( L ysim achia christinae Hance) 、地肤[ Kochia scoparia (L . ) Schrad. ]等。墙垣绿化的地被植物是: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 ri2 cuspid ata (Sieb. et Zucc. ) Planch. ] 、葡萄( V i2 tis vinif era L .) 、洋常春藤( Hedera helix L .) 、金银花( L onicera japonica Thunb. ) 等。可用于河岸绿化的植物是芦苇(Phragmites com m unis Trin. ) 、甜根子草( S ac charum spontaneum L.)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L .) Pers. ]等耐水淹、保土固沙力强的植物。在有粉尘和酸碱污染的工厂车间,可用蜈蚣草( Pter is vittata L .) 、凤尾蕨[ P. creti2 ca L . var. nervosa ( Thunb. ) Ch

我国园林地被植物研究现状

我国园林地被植物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9-06-11T10:23:51.16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作者:张传顺[导读] 园林地被植物是园林造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及景观效应。本文对园林地被植物的作用、分类以及在园林中的配置方法,作者根据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合肥工大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园林地被植物是园林造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及景观效应。本文对园林地被植物的作用、分类以及在园林中的 配置方法,作者根据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关键词:园林地被植物;配置方法;灌木;乔木 1我国园林地被植物的应用现状为了追求国外的绿地效果,部分城市绿化片面要求绿地达到常绿、整齐细腻、无杂草、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却没有从中国国情、生态园林角度、气候特点等方面多加考虑,大面积单一应用冷季型草坪草,使冷季型草坪迅速成为地面绿化植物中的主导,逐渐取代曾经使用的地被植物。园林地被植物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问题,只能小面积示范或种植于苗圃或植物园中,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特性、效益与价值。因此,在园林地被植物应用上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地被植物种类减少由于各地品种倾向于相互引种,而且引种速度快,导致乡土地被植物逐渐减少,区域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因绿地中选择的地被植物有限,导致绿地设计手法雷同,忽视了多种地被植物的配置应用,千篇一律的绿地模式使城市绿化缺乏特色。 1.2地被植物品种化较少目前,应用的地被植物只有少数几类有品种化。因此,应该加强对地被植物品种化的开发,使花色、株高等观赏特性更加丰富。 1.3设计较简单地被植物设计简单,倾向单种地被大面积片植,景观效果呆板不自然,地被植物搭配不合理。应侧重更能体现自然风情的花境,这将使地被植物大面积应用,给地被植物的发展带来机遇。 1.4施工养护不合理绿地建设追求迅速成景,地被植物往往栽植过密,影响其生长。另外,因不了解多数地被植物喜阴的特性,导致地被植物在施工完成后被晒死的现象很普遍[2-3]。 1.5多种地被植物的开发研究滞后观赏性草坪草的开发、引种、经营发展迅速,而其他地被植物的应用相对滞后。对于大量野生分布的地被植物,没有经认真搜集、整理、开发而加以利用,只停留在研究水平,地被植物的推广应用及生产延伸工作不到位。2园林地被植物的分类 2.1按观赏特性可分为:(1)常绿地被植物,四季常青,可达终年覆盖地面的效果。如铺地柏、常春藤等。(2)观叶地被植物,有特殊的叶色与叶姿,单独或群体均可观。如紫叶酢浆草、菲白竹等。(3)观花地被植物,如地被菊、诸葛菜等。 2.2按植物种类可分为:(1)草本地被植物,其种类、数量众多,自然分布范围广。可以在城市绿地大量使用,避免草坪的单调性。根据草本植物的生活型特点,还可细分为:1、2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多浆类地被植物3类。(2)藤本地被植物,这类植物单株覆盖面积大、附着力强,能很好地防止水土流失,且无需专门管理,是公路、河岸的良好护坡地被植物。(3)蕨类地被植物,园林绿化中优良的耐阴地被植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矮竹类地被植物,其茎干低矮,常应用在假山园、岩石园。(5)矮灌木地被植物,其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异,季相变化丰富,既有常绿种类,又有观花、观叶种类,是园林植物植物造景的主要种类之一。3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原则: 1)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为依据,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对地被植物的要求也不同。如入口区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可将低矮整齐的小灌木和时令花草等地被植物进行配置,以鲜艳的色彩或图案吸引游人;山林绿地主要是覆盖表土,美化环境,可选用耐阴类地被进行布置;路边绿地则根据园路环境的各异,选择开花地被类,使游人能不断欣赏到因时令变化而变换的各色园景。2)要符合园林艺术的规律利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叶形等搭配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花境。与周围环境及其他植物协调的衔接起来,以体现不同的园林风格和特色。3)要以建设生态型园林为目标地被植物的布置要符合总体布局的要求,在配置时还应注意将景观与生态综合考虑,建设生态园林。 3.2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方法不同地被植物进行配置造景时,要注意使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突出主体。地被植物适宜展现群体美的景观效果,从而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必须考虑其与主景的协调。对于不同植被群落,地被植物的选择应用也存在很大差异,上层乔灌木的种类,疏密程度以及群落层次的多少不同将造成林下地被植物的配置不同。1)高度搭配适当地被植物是园林绿化人工植物群落中的下层,主要起衬托作用,突出乔灌木的优良景观效果,与上层错落有致的组合,使群落层次分明。如果种植地开阔,上层乔灌木较稀疏,分枝点较高,林下可选用一些较高的地被植物。如潼南十大功劳、水仙花、臭牡丹、水鬼蕉、萱草类等。如果种植地面积小,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低,可应用一些株形低矮、匍匐生长得植物种类,如多花筋骨草、景天类、过路黄类、蛇含委陵菜等。2)色彩搭配协调

柳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气相色谱

【摘要】目的首次提取柳茶中的水溶性粗多糖并进行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方法柳茶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去蛋白、H2O2脱色,逆向流水透析得多糖精制品。将精多糖衍生化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柳茶中水溶性多糖分别由核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中以核糖、葡糖糖、半乳糖为主。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可以准确测定出柳茶多糖中所含有的各种单糖。 【关键词】柳茶多糖; 纯化; 气相色谱-质谱; 单糖 柳茶为藏族民间常用药,以蔷薇科(Rosaceae)鲜卑花属(Sibiraea)植物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 (Rehd.) Hand-Mazz. 和鲜卑花Sibiraea laecigata (L) Maxim.的枝叶及果序(带果实的果枝)入药,主要用于消食导滞、疏散风热;据藏药文献记载,柳茶主治热病和疫病[1]。现藏族民间常作茶饮,治疗食后腹胀等诸多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每每见效。柳茶中除含有挥发油、微量元素外,通过实验发现还含有丰富的多糖。多糖作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已被许多人接受,但许多多糖产品仅仅停留在保健品阶段,未能开发成药物,主要原因是多糖的分离纯化困难,技术不过关。因此本文旨在对柳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组分分析进行研究并对其营养保健功能进行探讨,以期为柳茶的开发及其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一、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 NE2155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仪器公司);Agilent 5793I-689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SE-54弹性石英毛细管柱(50 m×0.25 mm id×0.50 μm);高纯氦(纯度≥99.999%);旋转蒸发仪(上海青浦泸西仪器厂)。 1.2 材料鲜卑花属植物叶采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郊,海拔3 200 m以上。经兰州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所杨永建教授鉴定其为蔷薇科(Rosaceae)鲜卑花属(Sibiraea)植物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 (Rehd.) Hand-Mazz. 和鲜卑花Sibiraea laecigata (L) Maxim.的叶。 单糖标准品葡糖糖、阿拉伯糖、核糖、甘露糖、木糖、果糖、半乳糖标准品(Fluka公司),盐酸羟胺、吡啶、三氟乙酸、乙酸酐、氯仿以及其他试剂等均为国产分析纯,蒸馏水为实验室自制。 二、方法 2.1 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1.1 粗多糖的提取取一定量的柳茶依次用石油醚、乙醚除去脂溶性杂质。加10倍量的水90~100℃提取3次,3 h/次,合并水提液,过滤。70℃水浴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5倍量95 %的乙醇纯析,静置过夜,离心过滤,置真空冷冻干燥得柳茶多糖粗品。 2.1.2 粗多糖纯化[2]将多糖粗品溶于蒸馏水,去不溶物,按Sevag法(氯仿∶正丁醇=4∶1)脱蛋白,重复10次以上,然后移至透析袋中用去离子水逆流透析24 h,直至紫外光谱分析检测无蛋白吸收。以氨水调节pH为8,滴加H2O2,50℃保温脱色2 h,减压浓缩,加入5倍量的无水乙醇,静置过夜,离心收集沉淀,将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漂洗2次,冷冻干燥得去蛋白多糖纯品。 2.1.3 紫外光谱分析取柳茶多糖适量,加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 g/L的多糖水溶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90~700 nm范围内扫描。光谱显示柳茶多糖具有多糖特征性的紫外吸收图谱仅在200 nm处有一锐细吸收峰,大于250 nm无明显的紫外吸收,是平坦的背景。结果表明,提取纯化的多糖中不含有核酸、蛋白质以及其他杂质成分。 2.2 柳茶多糖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2.2.1 供试品溶液(糖腈乙酰酯衍生物)的制备称取20 mg柳茶纯化多糖样品溶于2 ml 2 mo1/L的TFA中,封管,于100℃水解6 h,减压除尽TFA。在水解产物中加入20 mg盐酸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多糖含量

1绪论 1.1 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茶多糖是茶叶中极具开发价值的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简称为茶叶多糖或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其是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及减慢心率、耐缺氧的作用,同时茶多糖在抗凝血、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相和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效果[1]。 1.2 茶多糖测定的现状 茶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对于提取茶多糖所用原料的选择及茶多糖提取工艺提取率高低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汪东风等[2]研究表明对同一品种的红茶和绿茶,均为六级茶,茶多糖的含量,红茶为0.85%±0.10%,绿茶为1.41%±0.06%,但该研究是以葡萄糖作标准曲线,而实际上如王丁剐[3]、汪东风[4]等报道,茶多糖是由阿拉伯糖、核糖、木糖、甘露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组成的杂多糖,其具体的单糖组成与茶叶的品种有关。而不同的单糖与蒽酮—硫酸试剂显色情况不同,不同单糖标准曲线的斜率不同,因而仅采用葡萄糖做标准的测定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结果比实际含量偏低。 1.3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用精制茶多糖测得茶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然后将经前处理除杂后的茶样用水提取,蒽酮一硫酸法比色测定,对江西婺源不同茶场茶叶中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其它产地、品种的茶叶进行了比较。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水浴锅,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箱,离心沉淀机; 2.1.2实验试剂 蒽酮、浓硫酸、无水乙醇、丙酮、乙醚、氯仿、正丁醇,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2.1.3 实验原料 江西婺源红碎茶、绿茶、分宜绿茶、福建安澳乌龙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选用精致茶多糖测得茶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然后将经前处理后的茶样用水提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对不同茶场茶叶中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 2.2.2 茶叶多糖的提取与精制[5、6] 称取已干燥的40目茶叶粉末2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石油醚(沸程60oC一90oC)lOOml,90oC 回流提取1h脱脂,抽滤,滤渣挥干溶剂后.加80%乙醇200ml,90oC水浴回流lh,重复提1次,双层滤布过滤,滤渣加400ml蒸馏水,沸水浴回流提取1h,间歇搅拌。双层滤布过滤,滤渣加200ml蒸馏水,沸水浴再回流提取1 h,间歇搅拌,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离心分离(400Or/min,10min),真空浓缩(60oC ,50r/min,真空度0. 095Mpa)至20ml,Sevage法除蛋白,反复进行三次至无蛋白层,然后用流动自来水透析48h,蒸馏水透析24h,透析液中加人无水乙醇使乙醇浓度达80%,于4oC冰箱中过夜醇沉,再离心分离(400Or/min,10min),沉淀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各洗两次,真空干燥(45oC,0.095Mpa)至恒重,即得精制茶多糖。称重,计算得率,备用。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7、8] 2.2. 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105oC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标准品0.2508g,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配成1.O03mg/ml的标准溶液,然后分别提取2.5ml、5ml、lOml、15ml、20ml标准溶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配成系列标准溶液。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 摘要:动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生态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行综述,以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前沿 1前言 动物生态学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发展的基石,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发展和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从8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发展陆续出现了若干新的热点,如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动物生态学在异质种群理论、种群生存理论、行为生态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 到了90年代,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发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1]一是异质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理论的影响,国学者将此理论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二是随着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渗透,动物行为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涉及到交配行为、婚配体制、化学通讯、繁殖投资策略等。同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物种群的迁徙,物种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及其生态适应等。三是1992年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主要在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关键种与功能群、濒危机制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发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系统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以整合和协作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迅速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2]。 2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我国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陆生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等方面,不同区域物种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目前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于陆生动物的研究。 2.1陆生地面动物研究 陆生地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分子生态、冬眠、食性、生殖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一些特殊种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它的一些生态学研究,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研究,鸟类的迁徙等。 2.1.1栖息地研究 在栖息地的研究中,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成为时尚,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景观拼块的特征和生境片段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成为栖息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eal Information System)已开始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3]最新研究进展在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现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该技术不仅可以定量获得鸟类对特定类型栖息地的偏爱程度,还可对选择的机制进行探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对研究结果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已引起各国学者普遍重视。利用GIS软件的空间数据插分析技术,绘出各主要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可以,从直观上反映了栖息地的生态状况[4]。

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茶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综述了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介绍了茶多糖的药理作用,尤其是茶多糖的降血糖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为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多糖;降血糖;提取;药理作用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简称TPS)是茶叶中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日本和中国民间早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习惯,Isiguki等[1-2]将茶多糖配制成饮料供糖尿病患者饮用,可缓解症状。之后,国内外对茶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茶多糖能降血糖、防糖尿病等广泛的病理作用,而且还能使血清凝集素抗体增加,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7]。针对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茶多糖的提纯工艺和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茶多糖的提取成功与否及其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药理作用,因此,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的尤为关键。 1.1 提取方法 已有研究报道表明[5],茶多糖的提取大多采用水提法,但也有酸水解法和碱水解法。并有实验结论证实[5],水提法的适宜水温为55℃-90℃,浸提时间为30 min-90min,料液比为1:30左右。乙醇作为茶多糖常用的一种沉降剂,其浓度与提取液的浓缩程度是影响沉降效果的关键因素,浓度过低,多糖不能完全沉淀;浓度过高,则会导致其他成分一起析出,乙醇浓度在80%-90%范围内较好。 1.2 茶多糖的制备 先将茶叶磨碎,用80℃热水浸泡30 min后过滤除掉茶叶,浸泡液减压浓缩后,再加入3倍体积90%乙醇沉淀、离心得到沉淀物,沉淀物再用少量水溶解,重复乙醇沉淀一次,沉淀物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交替洗涤3次,水浴干燥,得茶多糖粗制品(CTPS)。茶多糖的纯化是采用Sevag方法除去蛋白质。经Sevag 法脱蛋白4~5次后,用蒸馏水透析24 h,然后经醇析,真空低温干燥可得到茶多糖(TPS)纯品。 1.3 茶叶产地、品种、加工工艺对茶多糖含量的影响 实验证明[7],无论是粗多糖还是纯化多糖,各产地茶叶制备的绿茶,其多糖得率高于乌龙茶多糖,红茶多糖得率最低。粗多糖经脱蛋白后含量明显降低,下降幅度在60%-70%,主要原因是由于茶多糖是一种糖蛋白,在脱蛋白的同时带走大量的糖类,含量降低,不同产地、品种、加工工艺对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ba7430302.html, 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姜波,齐桂年,尹旭敏,王雪萍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四川雅安 625014) 摘要:茶多糖在成品茶中含量为1%左右,尤其是粗老茶中含量较高。现今,多糖的分离纯化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如何提高茶多糖分离纯化的效率却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茶多糖的含量与组成会随着提取方法和工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茶多糖,提取,纯化 1. 引言 活性多糖专指具有某种特殊生物活性的多糖化合物,包含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等。植物活性多糖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是茶多糖,茶多糖广泛存在于茶叶中,尤其是粗老茶中含量较高[6]。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简称TPS),在成品茶中含量为1%左右[7],它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2]。近20年来,多糖的分离纯化、组成测定和结构分析都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如何提高茶多糖分离纯化的效率却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茶多糖的含量与组成[11]会随着提取方法和工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清水岑夫等[1]从茶叶冷水提取物中分离的茶多糖,分子量为40 000,由阿拉伯糖、核糖和葡萄糖以5.1:4.7:1.7比例组成;王丁刚等[9]提取的茶多糖分子量为91 000,由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以0.23:1.04:0.62:2.43:1.00比例组成;汪东风等[3]用紫外、红外、气相色谱法分离的茶多糖分子量为107 000,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以5.52:2.21:6.08:44.2:41.99比例组成。但至今茶多糖中单糖存在键型及其连接方式尚未明了[5]。2. 茶多糖的提取技术 2.1 茶多糖的提取方法 根据提取原料茶多糖含量、提取仪器试剂、提取步骤及提取过程的差异,TPS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