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温馨提示] 庄子和老子均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但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消极,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四、韩非与法家
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3.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历史地位: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孙膑兵法》中,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温馨提示]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主题一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
1.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学说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球通史》载:“(东周)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1)“(东周)的混乱和改革”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国改革,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

(2)“思想文化大变动”指的是什么?
答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主题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材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孟子·梁惠王上》
(1)材料一中,孔子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关切,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孟子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表格法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项目孔子孟子荀子
仁德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涉世”“忘世”“出世”分析,以上提及的观点反映了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故B项正确。

3.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 B
解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故选B项。

4.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 C
解析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5.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

其中主张“以法为教,今必胜昔”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以法为教”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

墨家的“强本节用”。

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问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

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阅读与思考】(教材P10)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士”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上异常活跃;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因此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与探究】(教材P11)
提示儒家思想中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测评】(教材P11)
提示 1.(1)儒家。

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性善论”。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道家。

庄子提出“齐物”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与顺从自然的观点。

(4)法家。

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是古非今”,提倡变法革新。

(5)兵家。

孙膑受《孙子兵法》和其他各家的思想影响,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础巩固
1.《汉书·艺文志序》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可以判断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又从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以判断是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取合诸侯。

因此选A项。

2.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

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

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 )
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答案 A
解析朱元璋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孟子主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A项。

3.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
A.“性善论”思想
B.“性恶论”思想
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
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便可得出荀子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的结论。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

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墨子的爱无等级名分差别。

故选D项。

5.《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解析材料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先秦时期只有道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6.《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可知,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

能力提升
7.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答案 C
解析题中要求贯穿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线,A、B、D三项只是三者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三者主要研究伦理道德和治国方略,希望达到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8.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

”意思是指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

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兼爱的思想。

所以选B项。

9.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

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的主张。

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