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进酒》中谈诗歌解析三部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将进酒》中谈诗歌解析三部曲《将进酒》是一首豪放诗,亦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意境开阔、迭荡起伏的感情抒发和想象丰富、瑰丽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将进酒》既充分表现了李白的横溢才华和绝代风流,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啸傲天地、潇洒豁达的性格特征,更凸现了极具个性的天才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与散文教学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教材中我也会经常看到反复朗读课文的字眼,但当时自己对此体会不深。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与对诗词鉴赏的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也深深地发现离开了对原文的认真朗读,一切分析、解说、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若能以读带讲、边读边品,也许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完美的教学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扫传统教学大胆尝试以读带讲、边读边讲的方法,结果达到了“双赢”。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好诗呢?首先,必须扫清文字障碍,解决文

中的生字词。连字都认不全,读出白字,那诗词的意境就全都没了。其次,用朗诵法时教授本诗分为三个层次:入境、入情、入神。三个层次逐一递进,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入境

“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什么情感。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像,并把自己置于景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握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

首先了解背景可入境:《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与另一个好友元丹丘在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把酒赏月,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其次,看作者所选的意象,由意象组成的图画。诗一开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气势恢弘,然而后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人由水的流去联想起时间的不复返,豪迈中的悲怆更让人同情;然后是诗人“高堂明镜”在“悲白发”,人生的可悲可叹浓缩到了早晚之中,不由扼腕。进入李白的瞬间喷发的情境对整首诗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就要先入图。当然,光体会这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将这隐藏的意味拿出来才真正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二、入情

诗人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机械再现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而是透过字里行间表达出他们的某种情感才是其写作意图所在。读诗的人,只有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才能真切地让读者领悟到这诗词的内涵。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悲。

一起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时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

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与君同销万古愁”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起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之深的集中表

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三、入神

许多诗词大家,包括李白,在创作时都已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难以自拔。李白此时已酩酊大醉,这从后面“会须一饮三百杯”就可以看出来。其人生之慨叹就在这醉醺醺的状态下表达了出来。我想喝醉的人与不醉的人,愁苦的时候与快乐的时候,失败之后与成功之后读出这首诗的效果是不同的。我所指的“入神”就是在“入境”“入情”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诗词的某种共鸣加进去。这样读出来的诗词就不单单是情感的再现,而且是情感的扩充和升华。这样展示的效果是具有震撼力的。应该讲达到“入神”之境的要求很苛刻,它需要的不仅是对诗词的深层体会,更需要人生的积累和体验. 只有自己真实的经历,才能让自己置身于诗境之中,去真实地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这一层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通过本课教学,由点到面,扩展到整个古诗词教学,一定会使师生共同受益。本课通过不断的诵读,逐步“入境、入情、入神”,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在文中渗透出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又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