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学数学老师国培计划 课后作业大全 ,全包括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观看《“数与代数”领域评价理念与方法案例分析》这门课,案例分析中的“教材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启发: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题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五〉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

以上列举了有关教材分析的五个方面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出,教材分析是一项复杂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材分析不能一劳永逸。

看完“案例展示”之《分橘子》后,教材分析环节对我启发最大,我认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不过,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推敲教材,发表意见,这无疑有益于教材建设,促进教材日臻完善。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学习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我对课程中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这个核心概念理解最深刻。

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感觉数感是直觉,是潜意识的,我们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找不到它的教学支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我认为一节课中数感的培养分成四个步骤:

1、体验生活,建立数感。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这节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讲透十分困难,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比是一种数量关系。

比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2,它可以表示至少两种数量关系:甲数是乙数的3/2,乙数是甲数的2/3。其实,老师们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混淆的。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比从哪里来?其实,比就是从生活中来,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所表示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

若3:2的意义是这样渗透的,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课件出示:3杯牛奶和2杯果汁,

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表示出牛奶与果汁的关系,

再引入比来表示牛奶和果汁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能简洁地表示出分数所能表示的两个数量关系,认识到学习比的必要性。并能理解比所表示的这两个数量关系,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2、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比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可安排学生完成以下操作活动

(1)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1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2)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500克的袋装盐、重250克的味精)比较,并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

(3)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1千克),让学生分别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谁找得准。

(4)让学生拿出若干的课本和练习本,先掂一掂,并能够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1千克,再用称验证,然后推测出2千克、5千克的总粒数。

在实践操作中体会1克的物体能吹得动,1千克的物体能掂得动,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3、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比如在《9加几》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后,这时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面,这时学生更多是对活动本身的喜欢,而不是对数学的热爱,若你认为活动经验的积累只停留这个层面,这样的教学很容易流于热闹的形式,根本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

动手、动口、动脑都是活动经验积累的方式,只是动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这个环节及时组织学生回顾、交流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在头脑里摆学具”,获得完整的操作过程的表象。并试着让学生把理解的表象的过程通过表现出来,也就是留下我们思考的痕迹。

接着,结合算式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思考9+4可以怎样算,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了先凑成十,就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并在交流、对话中完成计算过程:

然后告诉学生:这种算法是将4分成1和3,先把9和1凑成10,再加剩下的3,这样算就会很方便,这样的方法就是“凑十法”。帮助学生根据动作过程抽象并认识“凑十法”。

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解决问题,提升数感。

当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师们应该特别重视起来。

比如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后,再认识20以内、100以内的数时,可以对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如数100粒黄豆、100根小棒,估计教室里的学生人数,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举一反三。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

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

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

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有哪些?选一个概念谈一谈你的认识?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研究。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增加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让学生走出班级,到校园里统计校园里的各种树木的棵树;到图书室里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