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作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作作文水平

建安小学杨巧珍

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怕写作文;二是作文脱离实际,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在作文中反映出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三是作文篇幅短,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中心不凸显。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让学生多练笔,特别是在实践性活动中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解决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主要工作。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想尽办法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欲望,并感受到写作的成效,让学生“乐”写。

如何才能使学生喜爱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就要让学生多练笔,特别是在实践性活动中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反映活动。任何反映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离开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源泉,也不会有思维的源泉。实践性活动对作文训练的意义,主要有:

一、激发兴趣,提高主体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的写照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实践性活动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一般先不提作文,即使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也不与作文挂上钩,让兴趣和爱好吸引学习生参与活动去思考问题。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感受。情动而辞发,练笔就成为实践性活动的延续和深化,而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如:先按程序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再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比赛: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好的写出比赛的情况。学生跃跃欲试。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后的总结,结合指导表达;漫谈参赛和作为观众的感受;确定中心;回顾比赛的过程,指导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认识拔河动作的特点,丰富词汇等。只给学生提示,一般要反映出时间、地点、比赛项目和参赛人员等。有意不提参赛人员和观众的心情。参加比赛的所有学生,人人都在文章中写出了自己对这项比赛活动的看法或自己参赛时的心情。反映了学生对这项比赛活动的浓厚兴趣,

紧接着在实践性活动之后的作文,学生忘了“怕”,也不觉得“难”。这是因为,兴趣和爱好好像催化剂,不断的推动学生去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不断开辟他们智慧发展的道路。

二、直接体验,丰富积累。

小学生作文,表达的内容是个重要的前提。他们受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对写什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写,无材可选。每每要他们写作时,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极少有作文的愿望。这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有关,也和学生的直接体验有关。内容关是普遍性的难关。小学生作文,一般要根据题意要求,围绕中心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选择组织,进行构思。这种构思是内隐的,教师不容易指导,增加了过内容关的难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靠平时的积累,包括知识、思想、语言材料等。由积累到倾吐,反映了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过程,也揭示了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规律。作文积累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体验的生活;二是间接了解的生活即书本知识,也包括收听广播、观看电影和电视等。开展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就能较好地解决源泉的问题。

活动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越投入得到的材料就越多,对客观事物才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才有可能写具体、写丰富。

如:在一次班级足球对抗比赛后,我安排了学生写一篇《记一场激励的比赛》的作文。学生写成文后,参加了这场足球比赛的运动员,不仅在文中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比赛的过程,而且对场上的激烈场面、紧张的气氛、队友或自己进球时的喜悦、己方落后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淋尽致。这是因为,在他们全身心地参与的这场比赛中时,有着丰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三、认识特点,准确表达。

小学生作文对写什么感到困难,对怎样写同样也感到困难。学生参与活动,认识生活,并不等于就能表现生活:从参与到认识再到足以表现它,对学生来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对作文教学来说,有一个表达训练的过程,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是提高他们认识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融会成了一个整体。

“活动总是要指向一定的对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所积累,有所感受。解决了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先要有表达的意思,而后才考虑表达的方法。作文训练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即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又要准确地表达,努力体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我们以擦自行车劳动为例,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解决怎样写。我先要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再指导他们总结出擦自行车时的动作——“洗、擦、抹、刮、冲”,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体现了表达的条理性和用词准确的要求,反映了擦自行车劳动

的特点。其中擦车圈和车架的不同动作、姿势,说明擦自行车劳动的辛苦;擦的动作的一组动词(洗、擦、抹、刮、冲),说明擦的认真和细致。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要点,划分段落,反映详略得当的问题,就成为一份写作提纲。

以上的表达指导,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区别在于,它是实践性活动的延伸,而且,是对实践性活动的总结提高。学生刚经历过的,印象深刻乐于接受。“擦的动作”的五个动词,平时很少使用,也不一定都能掌握,但是,他们在劳动中的确是这样做的,有所体验,所以能正确使用。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使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准确的表达。

四、培养写作心理能力,发展个性。

所谓写作心理能力,是指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构成,还和兴趣、意志、注意等心理因素有关。文章是观察现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要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作文教学如果只讲授写作知识和训练技能,不一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的得失,往往与是否重视写作心理能力的内容的培养存在着密切关系。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实践性活动对学生写作心理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以观察力的培养为例,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也才能考察他们观察力的水平。我在培养观察力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这是进行观察的前提,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果。在开展实践性活动过程中,向学生布置观察任务,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2)引导的观察方向,这是进行有序观察的保障。在开展实践性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使他们理清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学习和掌握观察的顺序。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3)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是进行观察的关键。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从实践中获得丰富、全面的感性经验,他们写作时就有真情实感。(4)指导观察的方法,这是进行观察的手段。在开展实践性活动过程中,教会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结合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观察,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证明: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练笔,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