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高考生物)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高考生物)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生物科技行业)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生物地理学部分

名词解释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P1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P5

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P6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P54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P60

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P60

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P64

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P76

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P76

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P80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P142

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P142

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P199

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P20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P239

简答

第一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P10

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为

趋同进化、趋异进化P11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P16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P17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

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P23

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哪三类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P34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第二章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范围P54

目前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

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P60

库加金根据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

优势种、普通种、稀有种P60

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哪三个步骤

侵移、定居、竞争P76

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

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演替P77

按裸地性质划分的演替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P80

按基质性质划分的演替

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

简述我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把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又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依据:

1植物种类组成

2外貌和结构

3生态地理特征

4动态特征P84

植物群落分类系统有三个主要的单位

即群丛、群系、植被型P85

第三章

简述热带雨林生物群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复杂: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很难找到优势种,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2外貌: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季相变化不明显。

3结构复杂:除了乔木、灌木、草本三层外有寄生、附生等层间植物

4雨林乔木的一些特征: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树木力图伸高,树冠通常不大,树皮发育微弱、具有茎花现象,发育有板状根。

5、雨林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P91

简述温带草原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以丛生禾草和根茎禾草为植物优势种

2植物生物量主要部分在地下

3植物一般具有旱生结构

4大多数动物是善于奔跑或穴居的类型

5聚集成群是草原动物的特征

6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由于草原区水热条件的差异,根据草原植物生态外貌特点将草原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陆地地带性生物群主要有哪些类型

1、热带:热带雨林生物群、热带季雨林生物群、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热带荒漠生物群

2、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亚热带荒漠生物群

3、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温带荒漠生物群、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4、寒带:寒带苔原生物群

试述欧亚大陆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地地带系列:

1、大陆东岸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2、大陆西岸的大西洋系列:苔原-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稀树草原-雨林

3、大陆内部的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1、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为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生物群,西北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森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2、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特别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生物群

3、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生物群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生物群,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生物群。

4、除上述生物群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内陆的干旱区,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5、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生物群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生物群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西部亚热带降水较少,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生物群。热带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生物群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生物群;热带西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生物群

第四章

水域生物群一般分为哪四种生态类群

漂浮生物、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底栖生物

举例说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

第七章

简述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1使用价值(作为生物资源的生物的使用价值)包括比较容易察觉和衡量的直接价值和难以直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间接价值。

2选择价值(使未来对使用生物的选择成为可能)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再没有机会利用或在各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因此必须注意保护。

简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物种高度丰富

2、特有属、种繁多,其中不少还是古老的孑遗物种

3、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多彩

6、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复杂多样

土壤地理学部分

名词解释

土体构型:土壤剖面中的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P4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P9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指的是只发生物理变化,未发生化学变化的造石矿物。P23(老师整理)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P29

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P40土壤中各粒级等配合比例叫土壤质地(老师整理)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矿质化过程。P48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他们经常是互相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P57

土水势: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P83

灰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灰化作用,是指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沉积的过程。P164

黏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黏化过程,是指土体中黏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富铁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氧化物过程。

钙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碱化过程:碱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中强碱弱酸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相对富集,导致土壤溶液中的Na+进入土壤胶体交换出一定量钙离子、镁离子和铵离子等的过程。

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土壤发生、土壤个体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物质组成和特征,对土壤圈中各异的土壤个体所做的科学区分。

简答

粘土矿物包括哪三种类型

高岭石类、蒙脱石类、水云母类

土壤腐殖质类型

胡敏酸、富里酸

有机质的C/N为什么会影响矿质化作用

微生物的C/N比是5/1,而微生物吸收一份C消耗20份C。最适宜的有机质C/N比是25/1,假如有大于25/1这种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由于C比较多,供微生物消耗的碳多,微生物繁殖快,消耗和吸收C的同时,也吸收N以造自身,而且比例一定是5/1但是N又少,只好从土壤中吸收氮,因而和作物争氮。

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

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大的孔隙多,毛管孔隙少,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的威胁,对于农业生产,砂土由于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所以保肥力弱,漏水漏肥,但春季升温快,发苗早,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②粘土由于孔径细小,毛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强,保肥性能也强,因通气性差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有利于积累,养分会计师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慢,影响幼苗生长,不易耕作,适耕期短。

③壤土砂、粉、粘粒含量适中,因此不仅通气透水性能好,而且蓄水、保肥、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

简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

1、形成条件:要有胶结物和促使胶结的力

2、形成过程:第一阶段,原生或次生矿物经范德华引力、库伦引力或植物根压相互粘结、凝聚成原生微团聚体;第二阶段,微团聚体再经过有机或无机胶结物质的凝聚或复合,才能聚合为在水中不易分散破坏的微团聚体;第三阶段,这种微团聚体之间,再添添充胶结物质而成为团聚体。

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1、结构类型:单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

2、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可高达55%,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比例适中且在土壤中分布均匀。

3、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团粒内部的为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

4、解决了土壤保肥与供肥的矛盾。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

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

5、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地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能较好地调节土壤导热性与热容量。

6、粘着性和可塑性较小,利于耕作。

土壤水有哪几种形态类型

束缚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

土水势类型

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

土壤水分状况类型

1、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2、非淋溶型

3、渗出型

4、冻结型

5、停滞型

简述土壤胶体的特性

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

2、胶粒带电

3、具有凝聚——分散性

简述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是母岩、活的和死的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育,它们同等重要地和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3、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土壤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即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土壤也在不断变化,土壤有时进化,有时退化以至消亡,这取决于成土因素的变化特征,随着时

间与空间的不同,成土因素及其组合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故土壤也跟着不断的发生变化。试述现代土壤发生学观点

1、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组成和性状都直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这种作用愈是在土壤发生的初期愈加明显,并且,母质的某些性质往往被土壤继承下来。

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它们将太阳辐射转变为化学能引入土壤发育过程之中,它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3、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土壤水热状况,影响着土壤中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它是决定着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4、地形因素,它与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只是通过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

5、时间因素是强度因素,其他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发育的综合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人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土壤发生发育过程。

简述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的吸收过来

(2)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2、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是有机质的来源

(2)通过消化系统使土壤中的一些复杂有机质转变为简单而有效的营养物质

(3)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肥能力

3、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充分分解植物和动物残体,甚至使其完全矿质化

(2)参与生物化学作用合成腐殖质

(3)促进矿质养分转化,使矿质养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简述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哪些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

1、物质的生物循环

2、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失

3、降水的吸收与散失

4、土层间的物质转化

5、土层间的水分和矿物质的移动

6、风化物的供应

7、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淋失

简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分类依据

依据:

1、土纲: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

2、土类: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的一致性

3、亚类:次要成土过程

4、土属:母质、水文等地方性因素

5、土种:发育程度与熟化程度

6、变种:表层性质

简述灰化土主要成土过程及理化特性

成土过程:腐殖化和灰化过程;理化特性:1。D---Ah----E---Bs----C2.剖面分异影响3.有机质是表聚的,有一个泥炭状的粗腐殖质层。4.会话层呈灰白色(SiO2)粉砂质色,质地黏重中性反应。

简述栗钙土主要成土过程及理化特性

成土过程:弱腐殖化过程和强钙化过程理化特性1.Ah---Bk---Ck2.腐殖质含量低3.30~50厘米出现紧实粉末状的钙积层。4.整个土体呈碱性越向下碱性越强

简述砖红壤主要成土过程及理化特性

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强富铝化过程;理化特性:1.Ah---Bms---Bc—C2.腐殖质含量较低ph达到4~5,呈强酸性。3.岩基100%淋湿是不饱和土壤。4.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多三氧化二铁,氧化铝。5.砖红色的剖面。

简述森林土壤分化为哪些土壤类型

1、寒带针叶林下灰化土

2、温带针阔混交林下暗棕壤

3、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下棕壤与褐土

4、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黄棕壤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红、黄壤并存

6、南亚热带季雨林下赤红壤

7、

生物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基础名词解 释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第一章 1、现代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造成基因型变化的核酸的交换过程。 3、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 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 4、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 按人们意志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或创造新的蛋白质的过程。 5、快速无性繁殖: 7、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应用生命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借助生物体作为反应器或用生物的成分作工具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8、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遵循细胞的遗传和生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制造细胞产品的一门生物技术。 9、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10、转基因工程:转基因工程又叫重组DNA技术,重组是指在体外将分离到的或合成的目的基因(object gene),通过与质粒、病毒等载体(vector)重组连接,然后将其导入不含该基因的受体细胞(host cell),使受体细胞产生新的基因产物或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11、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12、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并于2001年完成的针对人体23对染色体全部DNA的碱基对(3×109)序列进行排序,对大约25 000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构建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13、愈伤组织:callus;calli(复) 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现多指切取植物体的一部分,置于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诱导产生的无定形的组织团块。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叫DNA的变性。DNA的变性是DNA二级结构破坏、双螺旋解体的过程。DNA的变性中以DNA的热变性最常见。 1.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0D260增高的现象。:热变性的DNA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 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2、复制子:(replicon)是DNA复制是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DNA 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称为复制子。每个复制子使用一次,并且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有一次。 3、启动子:promoter DNA分子上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区域,在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促进这一过程的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4、内含子:(introns)是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这些序列被转录在前体RNA中,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内含子和外显子的交替排列构成了割裂基因,在前体RNA中的内含子常被称作“间插序列”。 5、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可以识别并切割特意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它们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6、酶切位点:DNA上一段碱基的特定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出这个序列并在此将DNA序列切成两段。 7、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其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

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 一、生物修复作用的概念 由于土壤、空气等受到严重的污染,因此全世界都关着研制和生产一种生物制剂,以消除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这类研究称为“生物修复作用”或“生物修复工程”,即利用一种或多种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来分解或降解土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该技术主要用于分解和消除进入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也有害有机物质。研究表明,这种技术主要有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多样性解决。 二、生物修复作用的原理 土壤遭有机污染物侵蚀后,其降解过程取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这些过程主要有光解作用,化学分解,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物转化等。参与生物修复作用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可达几千万/克以上,并有多种酶系统参与。导致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作用的主要机理为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和氧化耦合作用。 生物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 一、水稻的一生: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从种子发芽到新种子形成的一生中,划分为营养生长、营养生长与

生殖生长并进期和生殖生长期三个阶段。 二、产量的形成: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的。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育时期决定着不同产量构成因素。穗数是由基本苗数和分蘖成穗率所决定的。每穗实粒数受稻株的生育情况、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粒重是由抽穗后光合产物顺利运送决定。4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 三、合理施肥: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每生产500公斤稻各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8—12.5千克,五氧化二磷5—7.5千克,氧化钾13—19千克,三者的比例大致是2:1:2。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特性、品种类型、施肥水平、产量高低等情况下,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亦不一样。 施肥应掌握“基肥足、蘖肥速、穗肥巧”的原则。 四、百成复合生物菌肥的应用 1、拌种法:①直播田:每亩大田用生物菌肥2—2.5公斤与催芽过的谷种充分拌匀,下午4时后撒播大田。 ②育秧:为培育壮秧,原秧田底肥、断奶肥、起身肥不减的情况下,每两分秧田用0.5公斤生物菌肥与催芽过的谷种充分拌匀后播种。 2、基施:在移栽前进行,拌细土撒施入田,如有有机肥可拌入有机肥中堆置3—4天,插秧前将有机肥撒入大田;或拌入复合肥插秧前撒入大田,每亩大田用生物菌肥2—3公斤。

生物技术概论测验考试复习题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 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 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3、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在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引入突变,从而改变 目标蛋白的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改善其功能的目的。 4、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基因进行切割并与一定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并导入 相应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使目的基因大量扩增或得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进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简单概括,就是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5、发酵工程: 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基因和基因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 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5、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6、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 含子。 7、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8、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9、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0、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11、.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12、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13、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14、悬浮培养:是将植物游离细胞或细小的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15、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16、传代: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外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或传代培养。 17、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期。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在培养瓶中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阶段,一般持续1-4周。 18、细胞系:经过再培养后而形成的具有增殖能力、特性专一、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 19、细胞株:将所得到的纯净细胞群,以一定的密度接种在l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团,尽可能地使每个细胞团均来自一个单细胞,这种细胞团称为“细胞株”。 20、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可以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生物技术制药_及_名词解释 2

第一章绪论 生物技术药物分类1.重组DNA技术制造的多肽、蛋白类药物2.基因药物,包括基因治疗药、基因疫苗、反义药物、核酶3.来自动、植物、微生物的天然药物4.合成与半合成的生物药物 按照医学用途分类:1.治疗药物,治疗疾病是生物药物的主要功能。2.诊断药物,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3.预防药物,对于许多传染性疾病来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1.分子结构复杂 2.具有种属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4.稳定性差 5.基因稳定性 6.免疫原性 7.体内t1/2短 8.受体效应 9.多效性和网络性效应10.检验的特殊性 2.高投入 3.长周期 4.高风险 5.高收益 1.基因工程制药:(1)基因工程药物品种的开发;(2)基因工程疫苗;(3) (5)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6)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7)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进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应用;(8)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②新技术、新方法一经产生便迅速地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并在市场上加以应用。③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突发猛进。④新的生物治疗制剂的产业化前景十分光明,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将面临全面的更新改造。⑤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⑥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给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飞跃。⑦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⑧基因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有可能革新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⑨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发展,它将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⑩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中,形成形成引人注目、用途广泛的生物信息学。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优点:(1)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供研究。(3)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4)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对内源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改造。(5)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基因工程药物的缺陷: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异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制药基本环节上游阶段:制备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工程细胞 下游阶段:培养工程细胞→分离纯化产物→除菌→半成品、成品检定→包装 目的基因的常用制备方法 化学合成法:较小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编码基因可以用化学合成法合成。必须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顺序或目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再按相应的密码子推导出DNA的核甘酸序列。用化学法合成目的基因DNA不同部位的两条链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再退火成为两端形成粘性末端的DNA双链片段,然后将这些双链片段按正确的次序进行退火使连接成较长的DNA片段,再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基因。人工化学合成基因的限制有:⒈不能合成太长的基因⒉遗传密码的简并使选择密码子困难,⒊费用高。 RT—PCR法(反转录PCR法):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不需合成第二条链,在特异引物协助下,用PCR法进行扩增,特异合成目的cDNA链,用于重组,克隆. 逆转录法:逆转录法就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 mRNA,再反转录成 cDNA,然后进行 cDNA 的克隆表达。⒈ mRNA的纯化⒉ cDNA第一链的合成⒊ cDNA第二链的合成⒋ cDNA的克隆⒌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⒍ cDNA文库的鉴定:抗性基因失活法、噬菌斑颜色改变法⒎目的cDNA克隆的分离和鉴定:核酸探针杂交法、免疫反应鉴定法 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导入大肠杆菌:CaCl2法;转染法导入酵母:电转化法;化学转化法;原生质转化法重组D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DNA-磷酸钙转染法;阳性脂质体介导法;电穿孔法;细胞融合法;病毒感染法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遗传标记筛选法:抗生素抗性筛选法;α互补筛选法(蓝白斑筛选——载体含有LacZα基因,X-gal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摘要针对2014年4月环境环保部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撰写我国最严重的耕地污染中主要污染物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中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迫在眉睫的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由于我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物镉、镍、砷、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超标最严重,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重点阐述针对这5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土壤的活性有机胶体,比表面大、带电荷和代谢活动旺盛,在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促进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或降低毒性,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3]。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 (如生物积累、吸附作用)、生物转化(如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降解)、生物固定(如与S2-的共沉淀)、生物滤除(如细菌的淋滤作用)等作用方式。 1.1镉污染 将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肽展示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Kuro da等[4]改造了微生物表面蛋白使得当酵母金属硫蛋白( YMT )串联体在酵母表面展示表达后,4 聚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提高5.9 倍, 8 聚

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英) sample 样本:提供群体信息的亚单位,样本要求大小合适,并随机取样才具有代表性。 sampling error 样本误差:在一个小样本中预期的比例会发生随机改变的现象。 satellite DNA卫星DNA: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一种高度重复顺序,富含A-T ,当进行CsCl密度梯度离心时,基因组呈现一条宽的带,而在其上方高度重复顺序显示了单独的一条细带,故称卫星DNA。 scaffold attachmentation region (SARs) :骨架附着区:DNA上的特异位置,附着在染色体的骨架上。 secondary law 第二定律:见自由组合定律(independent assortment)。 secondary nondisjunction 次极不分离:初极不分离产生的雌性后代中X染色体再度不分离。 second-site mutation 第二位点突变:见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 selection coefficient 选择系数:计算对一种基因型的选择相对强度。 selection differential 选择差数:在自然和人工选择中,被选择亲代的表型平均值和未被选择的群体平均表型之间的差异。 self-assembly 自组装、自动装配:由亚基按特定的模式自动聚集成某种功能结构的过程。 self-fertilization (selfing) 自体受精:同一个体产生的雌性和雄性配子相互结合。 self-splicing 自我剪接:某些前体RNA分子内含子的切除,此过程在有的生物中是蛋白依赖性反应。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mode 半保留复制模型:在DNA复制两条子DNA链中,每条双链都含有一条亲代的单链。 semidiscontinuous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sense codon 有义密码子:mRNA上相对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 Sequence Tagged Site, (STS)序列位置标签:一段短的DNA序列(200-500个碱基对),这种序列在染色体上只出现一次,其位置和碱基顺序都是已知的。在PCR反应中可以检测处STS来,STS适宜于作为人类基因组的一种地标,据此可以判定DNA的方向和特定序列的相对位置。ETS是cDNA上的STS。 sex chromosome 性染色体:在真核生物中和性别相关的染色体,如X, Y和Z,W。这些

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 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 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教材)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 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 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符号Km 。 【糖异生】 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 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 【酮体】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命科学专业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生命科学专业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湿地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细胞学说: 1、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新细胞总是由原来的细胞分裂产生; 3、所有细胞都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化学组成和代谢活性; 4、生物体总的活性能够见成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相关细胞的相互作用和集体活动的总和。 变性:当天然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热、紫外线照射、高压和表面张力等)或化学因素(有机溶剂、酸碱、重金属盐等)的影响时,其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不对称性增高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常数发生改变的现象。 胞质溶胶:细胞匀浆经超速离心除去所有细胞器和颗粒后的上清液部分。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参和形成肌原纤维、应力纤维和微绒毛,引起胞质流动或细胞的运动 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管状结构,起支架作用、胞内运输作用和形成纺锤体。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 中间纤维:直径10nm左右,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围绕核成束成网分布,且扩展到细胞质膜,和质膜相连结,起支持和运动功能。 细胞连接:细胞紧密靠拢的组织中,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成特定的连接。胞间连丝:植物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穿过细胞壁上的孔,彼此相连,俩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也彼此相通,即成胞间连丝。直径约20~40nm。功能上和间隙连接类似,在相邻细胞间起通讯作用。

共质体: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彼此连成壹片,称为共质体。 质外体:细胞壁连成壹片,称为质外体。 生物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质膜在分子结构上壹样. 酶:生物体内壹类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辅助因子:酶分子中的非蛋白质部分,按和酶蛋白结合的松紧程度不同,分为辅酶(松弛)和辅基(紧密)。 酶的抑制剂:能使酶分子上的某些重要基团发生变化,引起酶分子活力降低或丧失的物质。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和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结合,不能用透析等物理方法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和酶以非共价结合,能用透析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使酶复活。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壹组酶。 核酶: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又称核酸类酶、酶RNA、类酶RNA。 扩散:分子从相对高浓度的区域移到低浓度的区域 渗透:水分子从高浓度壹侧穿过膜而进入低浓度壹侧的扩散。 主动运输:分子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的运输过程。 吞噬作用:细胞吞噬较大的固体颗粒,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的作用。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2的释放和ATP及NADPH的生成。 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和NADPH,将CO2仍原为糖。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

精选-植物生物技术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 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 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 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系列技术。 重组DNA技术:采用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在体外将外源DNA与载体DNA构建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该外源DNA的转化细胞,在进行增殖。 细胞工程: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 愈伤组织:植物外植体脱分化、经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体细胞胚:又叫胚状体,是指离体培养条件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而形成的胚胎类似物。 人工种子:是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胚包埋在含有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出苗。 茎尖培养:取植物茎尖组织放入培养液中进行的无菌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细胞全能性:广义的细胞全能性指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有机个体的潜能和特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指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无病毒苗:未被病毒感染,或经人工处理去除病毒的植物苗株。 外植体:从植株上切离、用于培养的部分或器官称为外植体。 植物胚胎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对植物的胚、子房、胚珠和胚乳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单细胞培养:指从植物器官、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物中游离出单个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外培养,使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细胞悬浮培养:指将植物的细胞和小的细胞聚集体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之在体外生长、发育,并在培养过程中保持很好的分散性。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指植物体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发生变异,进而导致再生植株发生遗传改变的现象。 细胞突变体:指将植物细胞培养在附加一定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上,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诱导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从细胞水平上大量筛选拟定目标突变体。 花粉培养:将花粉粒接种到培养基上,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原生质体:用酶解法等除去植物细胞壁而获得的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团。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基因工程:指通过体外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物种中去,从而使受体生物产生新的遗传特性的遗传操作技术。 器官发生:指培养细胞在适宜的诱导培养条件下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等器官,形成完整植物的过程。胚状体: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形成的胚状结构。 褐变: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形态建成: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经脱分化、再分化产生芽和根或者形成胚状体,发育成苗或完整植株的过程。 体细胞杂交:又称体细胞融合,指将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体细胞的过程。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遗传转化:(植物的遗传转化)又称植物转基因,是通过某种途径或技术(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甚至是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之在受体细胞中得以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一个新的预期性状的技术体系。 Ti质粒:是存在于根癌农杆菌中的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共价闭合的dsDNA分子. 遗传标记:是指可稳定遗传、能用肉眼明确观测的差异化个体外部形态特征。 分子标记:以生物体核酸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如,nDNA、cpDNA、mtDNA标记。 选择标记基因:是指一些具有解除筛选压力的基因。 报告基因:是一种编码易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2.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3.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4.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5.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6.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7.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8.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9.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11. 反密码子:在tRNA 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12. 顺反子: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13. 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14. 退火: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15. 增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

生物技术制药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个概念5分,共50分 1. 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制造的技术。 2.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和酶都是同相应的结构基因编码的。 3.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 通常将质粒不稳定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不稳定性,也就是质粒由于碱基突变、缺失、插入等引起的遗传信息变化;另一类是分离不稳定性,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不能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使部分子代细胞不带质粒(即P-细胞)。在连续和分批培养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此两类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具有质粒的细胞(即P +细胞)需要合成较多的DNA、RNA和蛋白质,因此其比生长速率低于P-细胞,从而P-细胞一旦形成能较快速地生长繁殖并占据培养物中的大多数。 4. 补料分批培养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 5. 人-鼠嵌合抗体 嵌合抗体(chimeric atibody )是最早制备成功的基因工程抗体。它是由鼠源性抗体的V 区基因与人抗体的 C 区基因拼接为嵌合基因,然后插入载体,转染骨髓瘤组织表达的抗体分子。因其减少了鼠源成分,从而降低了鼠源性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6. 悬浮培养 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生长或维持。某些贴壁依赖性细胞经过适应和选择也可用此方法培养。增加悬浮培养规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增加体积就可以子。深度超过5mm,需要搅动培养基,超过10cm,还需要深层通入CO2和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7. 贴壁培养 也称为细胞贴壁,贴壁后的细胞呈单层生长,所以此法又叫单层细胞培养。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必须采用这种方法。 8. 固定化酶 不溶于水的酶。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酶固定化后一般稳定性增加,易从反应系统中分离,且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9. 双功能抗体 将识别效应细胞的抗体和识别靶细胞的抗体联结在一起,制成双功能性抗体,称为双特异性抗体。如由识别肿瘤抗原的抗体和识别细胞毒性免疫效应细胞(CTL 细胞、NK 细胞、LAK 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CD3 抗体或CD16 抗体)制成的双特异性抗体,有利于免疫效应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10. 组织工程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11抗体:由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名词解释及答案生物化学

1. 氨基酸(ami no acid ):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NH )和一个酸性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a -碳上。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件分子。 2. 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 ):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 非必需氨基酸(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 等电点( pI, isoelectric point ):使氨基酸处于兼性离子状态,分子的静电荷为零, 在电场中不迁移的pH值。 5. 肽键( peptide bond ) :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6. 肽( peptide ) : 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7. 茚三酮反应( ninhydrin reaction ):在加热条件下,a -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及羟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8. 层析( chromatography ) : 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9. 离子交换层析( ion-exchange column ):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一种用离子交换树脂作支持剂的层析技术。 10. 透析( dialysis ):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单糖等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1.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GPC: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凝胶渗 透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 术。 12. 亲合层析( affinity chromatograph ):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3. 高压液相层析( 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4. 凝胶电泳( gel electrophoresis ):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唄跟分子的大小有关,跟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多少无关。 16. 等电聚焦电泳( IEF):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制造一 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 pI )处,即梯度中为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7.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在同一块胶上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l )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8. Edman 降解( Edman degradation ):从多肽链游离的N 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 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PITC)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 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19. 同源蛋白质( homologous protein ):在不同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20. 构型( configuration ) : 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