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总结30年经验 继续走在前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总结30年经验 继续走在前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汤黎路 约4940字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浙江工业和商贸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任务。特别是在“浙江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浙江工业和商贸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浙江模式”就是浙江工业和商贸业迅速崛起的模式。因此,认真总结浙江工业和商贸业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但是进一步提升全省工业和商贸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进一步完善“浙江模式”、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成就:实现了由制造小省向制造大省的跨越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由于地处沿海前线,加上矿产资源贫乏,一直未能成为国家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1978年时全省工业增加值不到47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9%,约为上海工业增加值(207亿元)的22.6%,是有名的工业小省。30年后的2007年,浙江工业增加值迅速增加到904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到8.4%,已成为工业总量规模居全国第4位的制造大省。
浙江是全国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据测算,1979—2007年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仅次于广东省的17.2%,居全国第2位。特别是2002年以前,浙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领跑全国。目前,浙江工业经济总量已由1978年的全国第15位跃升到第4位;工业企业单位数从1978的2万多家增加到84万多家;工业从业人员由151.79万人增加到1200多万人。1978年以来,全省经济增长中来自于工业领域的贡献份额高达49.3%。
浙江是全国工业特色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经过30年的大发展,浙江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38个工业行业中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达19个,其中化纤(4.10)、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3.72)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皮革制品(2.71)、纺织(2.55)、服装(2.14)、工艺品制造业(2.14)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塑料制品(1.96)、文教用品(1.79)、通用设备(1.70)、家具(1.61)、电气机械(1.41)、金属制品(1.38)、木材加工(1.33)、印刷(1.25)、造纸(1.23)、仪器仪表(1.16)、橡胶制品业(1.14)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500多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居全国前3位和前2位的产品个数,浙江仅次于江苏、山东、广东居全国第4位。
浙江是全国工业集群发展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

地从培育“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入手,大力发展具有产业集群初始形态的块状经济,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集群生产方式。据省经贸委2006年调查,几乎所有县市区都拥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块状产业,其中1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有36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约49%提高到61%。同期,江苏省较为成型的亿元以上块状经济只有100多个,产值只占全部工业的1/3左右;广东省拥有块状经济123个,总产值不到其全部工业的40%。浙江块状经济数量之多、比重之高、规模之大在各省市区中首屈一指。
浙江是全国工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978年以来,我省坚持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大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原料、生产、销售“三就地”的限制,积极培育商品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场配置资源和产品的运行机制。广大民营企业不但比较早地从市场和民间取得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而且通过市场完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据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在2000年和2002年两次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浙江的市场化水平均居广东之后列全国第2位。可以说,市场化程度高是浙江体制机制性先发优势的集中体现。
浙江是全国工业外向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30年来,浙江工业从占领省内、国内市场起步,逐步走出国门,形成了很强的外向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有4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投资总额5300多亿元,创办企业9万多家,总营业额超过1万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由1978年时的不到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18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高达12.5%,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居全国第3位。其中,出口交货值居全国第1位的有饮料、纺织、医药、通用设备等4个行业;居全国第2位的有农副产品加工、服装鞋帽、皮革、家具等11个行业。浙江不但是向省外输出资本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到国外投资办厂最多的省份。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2980家,境外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企业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一。
二、经验: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过去30年,在全国基本相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浙江之所以能够突破缺少自然资源、缺少国家投入、缺少优惠政策等不利条件的制约,先于兄弟省、区完成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的任务,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省上下都拥有一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创业创新”的浙江精神。概括起来讲,浙

江从制造业小省迅速走向制造业大省,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首先是走对了一条路子。改革开放以前,浙江与全国一样走的是“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城乡隔绝的城市工业化道路,但巨大的农村人口负荷和人多地少的矛盾(1978年全省农业人口高达332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88.6%),迫切要求浙江必须寻找更加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众所周知,工业化的本质在于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即变农民为工人。而当时的户籍政策又不允许农民离土离乡、进厂进城。因而,创办“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就成了广大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的最佳选择。基于这一最大的省情,我省在20世纪80年代较早确立发展乡镇企业的长期战略,经过90年代率先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工业迅速成为全省工业的主要增长点。据测算,1979—2007年,乡镇工业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达85%左右。从1998年起浙江乡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多年居于全国首位。实践证明,浙江所走的以发展乡镇工业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化路子是一条独特而又较为成功的工业化道路。
其次是培育了一个主体。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国家投资不多造成的国有企业偏少现象,我省通过积极实施“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大力培育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两大国民经济的新细胞和市场活动的新主体,较早建立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创造的价值已超过7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61.3%下降到2007年的13.4%,集体工业比重由38.7%下降到0.77%,个体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工业比重高达85.8%。目前,浙江不但是全国工业法人单位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最多的省份,总数达51561家,并且还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第三是做强了一大产业。受建国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内,全国各地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最终消费品普遍短缺。浙江个体私营企业紧紧抓住全国生活消费品匮乏这一最大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放手发展轻纺工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点的特色优势产业。2003年以前,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纺工业比重一直高于重化工业。2004年以来,重工业比重虽然超过了轻工业,但轻工业仍是全省工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产业规模、出口总额、利润总额都居全国前2位。轻纺工业之所以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首选,除了受市场需

求大和产业发展规律两大决定性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与浙江贫乏的资源和薄弱的工业基础息息相关。
第四是发展了一种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非国有企业无法取得计划配额,也不掌握销售渠道,其生产经营所需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都有赖于计划外市场。为适应家庭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省温州等地率先出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专业市场,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发展对原材料、资金、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产品销路的需求。这种“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快被各地接受和效仿。专业市场不断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以至国外,构成了遍布国内外的浙江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经过90年代后的改造、提升和完善,一种具有浙江特色的以工促贸、以贸带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据测算,1978—2007年间各类专业市场交易额与全省GDP的相关性高达0.958,目前全省与专业市场相关联的工业产值已超过10000亿元。
三、思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浙江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工业发展既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面临着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巨大压力。如果说,过去30年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全省工业的高速增长,那么在消费需求已经升级、发展环境出现变化的新形势下,浙江工业要实现二次“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找到新的推进动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当务之急必须着力把握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动力的协调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发展提出了“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从前30年我省经济起飞的经验看,浙江经济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工业首先必须走在前列。工业要走在前列,不仅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要走在前列,增长质量和增长速度也要走在前列。2003年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我省工业发展步伐有所放慢,利润增幅等指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也出现了低于全国的罕见现象。新的形势和压力,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施创业创新总战略,努力培育继续走在前列的新动力。重点是正确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大经济增长动力的协调拉动问题。近年来,我省工业投资增幅持续徘徊于11%左右,位居全国增幅末位,明显低于出口和消费的增长,已造成三大增长动力新的不协调。这几年我省工业增长放慢与投资低速增长紧密相关。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