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电子信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新的电子信息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以“融合聚力量、建章立规矩、整合彰优势、改革促发展”为指导思想,经过全院教职员工五年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圆满地完成了《电子信息学院“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初步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五年来,学院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创造条件,从国内外引进和选留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先后引进和选留优秀青年教师16名。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学位、聘请校内外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为青年教师授课)培养在职青年教师,使我院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比例在5年间由11%提高到33%,基本改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知识和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的人数由2人增至12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学科建设全面进步。“十五”期间,学院围绕学科的基础平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国家启动重点学科申报和建设,我院申报“空间物理学”和“无线电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无线电物理”在同类学科中获评分第一名,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空间物理学”在同类学科中获评分第二名。2003年,“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空间物理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两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五年中,学院先后申报并获准成立了“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雷达与无线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3、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从历年的统计情况来看, 2000年
至今,我院学生在历次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屡创佳绩,整体成绩位居全国各高等学校同类学院的前列。本科毕业生中录取研究生的比例由2001年的19%上升为29%;英语四级通过率由2001年的65%上升为92%,六级通过率也有大幅度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居我校前列。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申请成功,标志着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已进入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前列。
4、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学院把科学研究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手段,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研究计划的竞争。承担完成了一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国防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研究项目,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2004年到帐经费达到1850多万,为2000年到帐经费的4倍,特别是青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仅2004年就有7名青年教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五年共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1067 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 116 篇,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均比“九五”期间有显著的提高。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专利授权3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十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办学的软硬件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然而,若干关系学院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仍然十分脆弱。
1、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我院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员工208人;专职教师148人,其中教授4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
副教授51人。尽管在“十五”期间,我院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能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领导创新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并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太少;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弱;少数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风范和学术道德亟待加强。
2、学科特色优势尚未真正形成。我院学科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研究方向相互渗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强劲,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然而,部分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主流学科)基础条件差,仪器设备匮乏;研究力量和方向分散,研究项目少而小;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竞争并实现创新研究的能力弱。既缺乏稳定而具有特色的长期研究积累,更缺乏具有凝聚能力的杰出的学科带头人。
3、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以来,已多次修订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在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然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符合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而重复,信息量小;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研究和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基本空白;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熟悉人才培养规律、师德高尚、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4、教学科研用房紧缺,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办公地点目前仍然处在分散状态,且用房极度紧张,导致人才引进困难、高水平的科研难以组织、教研和学术交流无法开展、仪器和图书资料不能共享,甚至相当数量的老师没有办公的地方。学院在现有条件下,已很难再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三、总体定位与奋斗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高等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竞争的核心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个不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高等学校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学院的总体定位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基于这一考虑,学院的总体定位是:通过3至4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若干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能够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创新研究的研究型学院。
根据学院的总体定位,学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采取以学科群为基础、重点学科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关键研究领域为核心、人才培养和知识与技术创新研究为目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严格管理为保证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办学思路,把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学院进入科学、协调、高速稳定的发展轨道。具体目标是:
——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海外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建设一支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熟悉人才培养规律、师德高尚、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到“十一五”末期,使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缘结构有明显改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有显著提高。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构筑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一致的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名牌课程建设的力度。到“十一五”末期,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要有显著成效,实验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有质的突破、人才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