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快。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食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卷烟、白酒及啤酒;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客家特色食品;做大做强果品和乳制品加工业。
3、现代轻纺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纺织业发展服装、针织、丝绸等产品;轻工发展造纸、制鞋、印刷包装业,其中造纸业重点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高档纸产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摸清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着力选择、扶持和发展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市场化原则。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提高主导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创新原则。围绕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的创新,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制度创新,大力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四、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主导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国际化、集约化进程,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的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筑赣州产业高速成长的新高地。在与“长珠闽”对接和互动中,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使赣州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集矿产开采、生产、加工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有色冶金产业区,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重要加工区,辐射周边及大城市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区。
到2007年,全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0亿元、200亿元和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25%和29%。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5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5户以上,实现3户以上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形成稀土、钨、锡、钴和汽车变速器等5大产业(产品)的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形成卷烟、酒、造纸、制鞋、服装纺织、新型干法水泥、制药等7大产业(产品)的全省重要生产基地,新增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5个行业大类。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1.1亿元,利税总额13.46亿元。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Biblioteka Baidu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16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20亿元,利税总额10.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59%、74.89%和81.57%。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3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制药
2.3
2.07
0.9
2.98
0.5
3.71
合计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入少、规模小。由于我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赣州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单位:经贸委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8日
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对接,培植壮大工业主导产业,按照《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要求,结合赣州工业及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编制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筑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4、机电制造业依托核心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努力提高产品自主开发及配套协作水平。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业重点发展轿车变速器、高档车用变速器和高档次摩托车齿轮;发电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型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通用机械制造业大力开发大型、特种压缩机,扩展印刷机产品;专用改装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大开放原则。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加速融入珠三角、融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整合,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我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三、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产业发展战略及定位
产业发展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工协作,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大规模转移,加速赣州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加快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食品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到2010年,全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1、有色冶金及新材料行业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产业整合,延伸并拉紧产业链,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应用产品。稀土行业以稀土分离、金属冶炼为基础,重点发展发光材料和永磁材料及应用产品;钨行业以钨深加工为方向,重点发展超细钨粉、优质硬质合金及特种钨丝;钴行业要在稳步提高钴分离能力基础上,扩展钴粉、钴粒等产品;锡行业大力发展锡合金及锡的应用产品。
赣州拥有丰富的稀土、钨、锡、铅锌、萤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盛产脐橙、绿色果蔬、鸭、鹅等农副产品以及中草药,有广大的山地林木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生产要素成本低,具有发展矿产、林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和轻纺业、加工制造业等市场导向型产业的良好条件。按照我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反复筛选论证,确定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现代轻纺、机电制造、新型建材和制药业作为我市工业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要求,选择和确定我市工业主导产业的主要依据是:一、产业现已具备较大规模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在全市工业中占相当比重,有可以依托发展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二、能有效利用资源、区位、生态和生产要素各资源,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和扩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三、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拉伸产业链,能有力地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四、有较高的产出效益,财政贡献较大,对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规划编制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迎来了十分难得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继续加速,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实现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的最佳组合,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工序以及非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也开始转移。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逐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主导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体,靠行政和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走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针对我市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着力改变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改造提升优化重工业,加快发展壮大轻工业,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之路;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并进,整合内生型经济资源,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融合,积极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食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卷烟、白酒及啤酒;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客家特色食品;做大做强果品和乳制品加工业。
3、现代轻纺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纺织业发展服装、针织、丝绸等产品;轻工发展造纸、制鞋、印刷包装业,其中造纸业重点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高档纸产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摸清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着力选择、扶持和发展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市场化原则。依托资源和比较优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提高主导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创新原则。围绕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的创新,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制度创新,大力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四、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主导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国际化、集约化进程,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的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开放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构筑赣州产业高速成长的新高地。在与“长珠闽”对接和互动中,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使赣州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集矿产开采、生产、加工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有色冶金产业区,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重要加工区,辐射周边及大城市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区。
到2007年,全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0亿元、200亿元和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25%和29%。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5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超亿元的企业达5户以上,实现3户以上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形成稀土、钨、锡、钴和汽车变速器等5大产业(产品)的全国重要生产基地,形成卷烟、酒、造纸、制鞋、服装纺织、新型干法水泥、制药等7大产业(产品)的全省重要生产基地,新增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5个行业大类。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1.1亿元,利税总额13.46亿元。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Biblioteka Baidu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16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20亿元,利税总额10.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59%、74.89%和81.57%。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3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制药
2.3
2.07
0.9
2.98
0.5
3.71
合计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入少、规模小。由于我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赣州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单位:经贸委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8日
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对接,培植壮大工业主导产业,按照《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要求,结合赣州工业及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编制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筑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4、机电制造业依托核心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努力提高产品自主开发及配套协作水平。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业重点发展轿车变速器、高档车用变速器和高档次摩托车齿轮;发电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型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通用机械制造业大力开发大型、特种压缩机,扩展印刷机产品;专用改装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大开放原则。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加速融入珠三角、融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整合,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我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三、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产业发展战略及定位
产业发展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工协作,大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大规模转移,加速赣州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加快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食品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到2010年,全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1、有色冶金及新材料行业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产业整合,延伸并拉紧产业链,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应用产品。稀土行业以稀土分离、金属冶炼为基础,重点发展发光材料和永磁材料及应用产品;钨行业以钨深加工为方向,重点发展超细钨粉、优质硬质合金及特种钨丝;钴行业要在稳步提高钴分离能力基础上,扩展钴粉、钴粒等产品;锡行业大力发展锡合金及锡的应用产品。
赣州拥有丰富的稀土、钨、锡、铅锌、萤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盛产脐橙、绿色果蔬、鸭、鹅等农副产品以及中草药,有广大的山地林木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生产要素成本低,具有发展矿产、林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和轻纺业、加工制造业等市场导向型产业的良好条件。按照我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反复筛选论证,确定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现代轻纺、机电制造、新型建材和制药业作为我市工业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要求,选择和确定我市工业主导产业的主要依据是:一、产业现已具备较大规模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在全市工业中占相当比重,有可以依托发展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二、能有效利用资源、区位、生态和生产要素各资源,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和扩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三、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拉伸产业链,能有力地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四、有较高的产出效益,财政贡献较大,对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规划编制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迎来了十分难得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继续加速,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实现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的最佳组合,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工序以及非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也开始转移。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逐步成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主导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体,靠行政和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走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针对我市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着力改变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改造提升优化重工业,加快发展壮大轻工业,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之路;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并进,整合内生型经济资源,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融合,积极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