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奥古斯丁的双
摘要:双城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也是其神学、法律思想的核心和主题。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义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本文主要涉及到两座城及其关系并引出基督教国家是否可能以及两个城、两种爱的话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奥古斯丁的双城论思想。

关键词:双城论上帝之城地上之城
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

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地上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

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

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两城的含义及关系
(一)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又称“神国”、“天上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除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

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其余的人则构成地上之城。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有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地上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神国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

他说:“天上之
国,或者毋宁说作为过客仍然在尘世居住都一部分人,坚守信义的活着,也同样应该享受这种和平。

”1在上帝之城的和平是上帝和上帝创造物之间达到最高度都有秩序的一致。

2因为上帝之城是建立在对上天都和平与从精神上得救的希望之上都。

上帝之城依靠都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

人们在神国过着精神生活,充满善行。

奥古斯丁所说的神国就是基督教王国,最初体现在希伯来民族身上,后来体现于教会和基督教化都帝国上面。

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将教会等同于神国,也没有将神国等同于人类各种体制。

(二)地上之城
地上之城也叫“俗国”、“世俗国家”。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之城是建立在人的低级本质都世俗的饮食都和占有都冲动上的,是一个由于社会交往而联合起来都人群,是由家庭发展而来的。

凡是不能升到天国而在人间受罪的人,只能生活在俗国,即使将来可以进入天国都人,也要在人间接受锻炼和考验。

因为这些人生来有罪,大多数是属于没有理性的灵魂,欲望多,但也盼望和平。

盼和平是人的天性,“即使骚乱四邻都盗贼中间也要有和平”。

居住俗国都是些生命短促、享受和平恩惠的成员。

上帝之城依靠人的力量进行统治,只能管理人都低等活动,如财产关系等等。

上帝之城是为了满足世俗要求,必须维护社会和平。

这样以来,人们便可以安身在和平之中,可以和全世界有条理的和谐一致。

奥古斯丁所谓的“和平”就是指“有秩序”。

换言之,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有秩序的统治与服从;一个城市的和平是在公民之间一种有秩序都命令和遵守,在上帝之城的和平是在公民之间一种有秩序的命令和遵守。

在上帝之城的和平是上帝和上帝创造物之间达到最高度的有秩序的一致;万物的和平是一种被安排得很好的秩序”。

3总之,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服从上帝、命令、服从统治,就是秩序,就是和平,就是和谐。

奥古斯丁这里所说的上帝之城实际是指撒旦王国,他的历史起源于天使们不服从,这一王国在亚述和罗马这两个异教帝国得到体现。

但是上帝之城不能等同
1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2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5页。

3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于现存都人类各种体制,也不能等同于邪恶都势力。

相反,上帝之城是上帝指定都纠正罪恶的暴力手段。

(三)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关系
奥古斯丁虽然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是相互对立都,其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都,然而,他又承认,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又是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的,对今世和来世都人们是共有的,只有在末日审判时,它们才能完全分开。

尽管如此,奥古斯丁都基本思想还是认为,教会代表神国,他给教会赋予了现实性和力量,给予教会以特大都权力,把拯救人类进入神国都责任赋予教会就会变成毫无价值的废物。

很显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就是为了抬高教权,强化基督教的统治。

二、基督教国家是否可能
奥古斯丁颇有预见性地提到了基督教国家的出现,认为他与异教国家相反,是可以接近于在尘世实现正义的。

基督教国家可以为教会提供一个有益的发展环境,基督教统治者可以运用其权利传播上帝的威名,让更多的人崇拜上帝。

奥古斯丁赞同地提到了皇帝菲奥多西顺从安布罗斯的权威,并祝贺皇帝准备“用正义和仁慈的法律来帮助教会反对不信神者”。

在书信中,他还提到教会应该呼吁世俗行政人员帮助教会跟异端斗争。

不过,奥古斯丁并没有提供一个系统的政教论,他的论述很松散,有具体的针对性,并没有定论说,世俗权威应该服从教权。

但《上帝之城》确实有一些这样的零星说法。

这些说法后来被中世纪神权政治所利用,中世纪和现代的一些学者也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奥古斯丁的政教观。

但也有一些现代的学者注意到奥古斯丁的政治观有其复杂微妙的一面。

后期奥古斯丁对所谓的基督教国家其实是不抱幻想的。

413年,曾经在反对多纳特派时与奥古斯丁并肩作战过的马色林,因为参与皇朝内斗而被皇帝处决,使奥古斯丁对基督教国家的想法更趋向于《圣经》中的政治现实主义。

多纳特派想建立“纯净人教会”,认为他们是纯净的信徒,是“上帝之国”,是都要得救的,是今世凭着外在的表现看不出来的,人不能以自己是上帝,能够判断谁最终进天国。

多纳特派的这种区分实际上是一种骄傲,是越权想当上帝。

得救者与不得救者永远都混居一处,只有上帝才能清楚谁属哪类,只有在末世上帝才会将他们分开出来,像鱼只有被打到网里拖到岸上后才能被拣一样。

在与多纳特派的斗争中,虽然最好凭着国家的强制力量,强使他们回来,当真信的不多,大多数人半信半疑或为着世俗的好处,或迫于政治压力才进教会。

奥古斯丁依据自己多《圣经》的理解,加上在教会服从的经验,意识到得救的信徒也即圣徒寥寥无几,这样大多数人就是不能得救的了。

教会尚且如此,对国家又能存着什么指望?倘若皇帝是真正的基督徒,也许在解决教会争端上有所帮助,在发布政令时带着一丝仁慈之念,但他改变不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改变不了国内大多数人是罪人这一事实。

由于国家机器是由无名无能的罪人构成的,因此改变不了其恶的本质,比如法官在判决谁是罪犯时,很可能由于无知而在不知道真实情况时将无辜者判为有罪,放走真的罪犯。

在人所犯的罪案中,往往只有极少数被发现了,被发现者中,往往又是极少数是正确的。

由于证据常常不足,法庭常常拷打折磨嫌疑犯,往往使无辜者屈打成招,而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

就法官本身来说,他也是人,他的知识是有限的,他的决定常常是任意、武断、匆忙的,他的轻易判决别人命运时常会为自己对别人拥有如此大的控制力而感到骄傲,感到适用权利的满足。

基督徒法官会为真正的罪犯感到难过,祈祷上帝宽恕他的灵魂,但仍不得不判决他,好以刑罚警示其他人不得犯罪,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及外部和平。

在“上帝之城”以及别处,奥古斯丁在凡是涉及到基督教国家可能实现真正正义的地方,都马上会补充说,这样的国家从未有过。

这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圣徒也是罪人,虽然他已真心信奉上帝,但仍免不了“无明”和“无能”,否则他就用不着祈求上帝免他犯过的罪,叫他以后不要遇见试探了。

可见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彻底末世论的。

三、两个城,两种爱
奥古斯丁的两城论,很集中地体现在下面这段话里:两种不同的爱分别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城;爱自己以致轻视天主则产生了地上之城。

前者因自我而夸耀,后者把荣耀归还天主;因为前者追求的是人的赞赏,而后者却以天主的光荣自豪。

前者趾高气扬,后者却向天主说:“你是我的光荣,你使我昂首阔步。

”在地上之城内,王侯及其属国为强权霸道所操纵;在天上之城内,发令的上司即听命的下属同为爱德所统一。

前者依附权贵,追求自己的光荣;后者却向天主说,“主啊,
我爱你,你是我的力量。

”4
人性的败坏使得整个人类都现在黑暗无明的滔滔罪恶中,上帝出于仁慈,从人类中预定了一小部分人摆脱罪,得到拯救。

这些得到拣选的人就组成了“上帝之城”他们是历代圣徒的集体称呼。

他们原先被罪削弱了的意志得到了上帝恩典的修复,由是得以逃脱“自爱”的捆绑,舍弃自我,转而爱上帝。

而没有被选上的人,依旧陷在黑暗之罪里,成了弃民,他们就组成了地上之城。

5前面说过,古典政治理论所理解的“城”或“人民”,总是与“正义”、“共同福利”这样的崇高词汇连在一起,而奥古斯丁所理解的人民,则去掉了正义这样的褒义词,只是简单的成了“在被爱的对象上达成共识的理性受造物的集合体”,而一个城邦的人民与另一个城邦的人民的不同,就表现在他们所爱的对象的不同上,一个是上帝,一个是自我。

爱的对象决定了爱的性质,爱的性质也决定了爱的存在的品质。

上帝之城是“敬神之人的团契”,但并不就等于尘世的教会。

从奥古斯丁的神学总体来看,中世纪将上帝之城说成是教会,是有意或无意的误解。

在奥古斯丁那里,上帝之城的成员,是好天使和尘世中过去选民的灵魂,当今地上活着的圣徒只是其一小部分。

地上之城的成员,是背叛了地上的天使、已死遭遣的灵魂,以及先今被欲望折磨的人。

正如不能简单地将上帝之城等同于教会,也不能将地上之城等同于国家,如巴比伦、亚述、罗马帝国或它们全体。

但可将它们视为地上之城的一种体现。

两个城都是不可见之城,在今生是难以分辨出来的某个人到底属于哪个城。

比如有些人虽然外表上属于教会,但却可能实际上属于地上之城。

教会和国家一样,是圣人与恶人的混杂,选民与弃民共处,从外表上看不出区别。

就如好鱼坏鱼混杂在网上,只有在打上岸后才能分辨出来。

选民弃民、好鱼坏鱼、绵羊山羊,无法在今世凭着外部区分,上帝的日头和雨水同样照看他们,直到末日审判时才将之判然分开。

4此处中译文引自区华胜译,《圣奥思定沉思录》,Carlo Cremona编,台北:上智出版社,2004,第8页。

5一般认为在奥古斯丁两城说都发展中,提康尼起到了重要都作用。

在两成说都来源问题上,学者意见很多,除了提康尼之外,尚有人举出摩尼教、柏拉图主义、《圣经》等各方的影响,Oort认为奥古斯丁主要受到了当时北非的犹太人的影响。

不是每个教会成员都属上帝之城,反过来,也不是每个上帝之城的成员都属教会。

比如《旧约》里的义人,其在尘世生活之时还没有基督教会,但他们仍属于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甚至于大胆地说希腊神话里的那个西比尔亦属于上帝之城,只因为他反对崇拜假神,并预言了基督,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似乎有些主张“匿名基督徒”的思想。

但我们别忘了奥古斯丁是个唯基督论者,假如孔夫子或佛陀没有说出关于基督的预言,恐怕是难以被他算进上帝之城的。

当然,这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阐释空间。

总之,两城是与基督教的直线历史观相关联的。

历史不是生与死的无限循环,而是有开始和终结的,在这个直线过程中两城就渐渐地展示其真容。

人的真正命运,人的受审判,不是在历史之中,而是在历史之外。

参考文献:
[1](古罗马)奥古斯丁著,《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忏悔录》,周氏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

[3] 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 周伟池,《奥古斯丁都基督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