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合集下载

几种幸福观的科学理解

几种幸福观的科学理解

几种幸福观的科学理解人类本能地寻求幸福,而做到这点却令人难以言表。

它是一种复杂的概念,不仅涉及到我们经历生活时的内在原因,也与未来的预期有关。

因此,一直以来,学者们探讨着如何在科学上来理解幸福,并为人们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来追求幸福。

首先,“快乐之道”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实际的方法来追求幸福。

根据这种理解,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内在的行为来感受到幸福,而这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练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固定习惯以及充满爱心的社会参与来实现这一点。

有数据显示,采用此种方法的人在幸福感方面有显著改善。

其次,实用主义观点则更关注于实现自身目标并获得长远幸福。

实用主义追求幸福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目标,二是实现这些目标。

实用主义者认为,只有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实用主义认为,在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以更好地独立思考并自给自足,从而获得幸福。

第三,哲学观点强调幸福的理论哲学基础。

这种观点认为,幸福是根植于理论的,而不仅仅是实践的。

它强调有关意义的哲学探讨,比如人的自由和责任、生活的意义等。

哲学观点认为,实现真正的幸福需要一种认知的转变,通过不断思考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幸福。

最后,心理学观点认为,幸福与个体心理有关。

它认为,幸福是一种与个体自身因素相关的复杂状况,其可能是一种与个体情绪、态度和信念相关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显示,即使环境和社会状态的不同会影响到人的幸福,但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个体性的幸福感更加重要。

根据心理学观点,可以通过培养心理健康、培养正面态度以及注重情绪体验来提升幸福感。

总之,幸福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诉求,并且有多种理解方式。

上述几种幸福观,包括“快乐之道”、实用主义、哲学以及心理学,都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幸福,并向人们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法来追求幸福。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无论贫富、年龄、性别都能追求的一个目标。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幸福观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心灵层面。

在我看来,幸福观有五个方面:积极心态、良好关系、自我实现、社会参与和健康生活。

首先,积极心态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积极心态是指乐观、积极的态度和看待问题的方式。

人们拥有积极心态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引发负面情绪,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因此,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拥有幸福观至关重要。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亲密的友谊以及和谐的婚姻关系都是人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自我实现是幸福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展潜能和充实自我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从而获得幸福感。

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爱好。

每个人都应该探索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第四,社会参与是幸福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参与是指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帮助个人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价值感。

无论是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都可以为个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健康生活也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幸福带来的快乐。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适度锻炼和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_乐_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_曾红

_乐_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_曾红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7, 986−99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986收稿日期: 2011-12-08*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10YJAXLX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2YJA9000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10CXL0, GD10CXL05)。

通讯作者: 曾红, E-mail: zhh0791@986“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曾 红1 郭斯萍2(1暨南大学医学院, 广州 510632) (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州 510006)摘 要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

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

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

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关键词 乐; 主观幸福感; 儒; 道; 佛 分类号 B84-069; R3951 前言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 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 包括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安宁、成就和生活满意度(Diener, 1984)。

“幸福观”是个人对“何为美好人生”的体认与追求, 包含了一整套与此有关的信念、价值、态度及行为意向(陆洛, 2007)。

不同的文化会塑造出个体不同的幸福观, 而幸福观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因此可以说“幸福观”是组成幸福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研究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但却很少被主流心理学所重视。

关于幸福观

关于幸福观

关于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看法和态度,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幸福观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幸福观与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根本。

例如,有些人认为事业成功是幸福的源泉,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他们追求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和谐。

无论是追求事业成功还是家庭幸福,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幸福观与人的心态密切相关。

心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情绪反应,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让人更加乐观、自信,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

相反,消极的心态会让人陷入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无法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因此,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实现幸福观的重要一环。

幸福观与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道出了幸福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社交圈子等等,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更加快乐、满足,从而提升幸福感。

而一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到幸福的实现。

幸福观与人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带来温暖、支持和安全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与此相反,孤独和孤立会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降低幸福感。

因此,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实现幸福观至关重要。

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看法和态度,它与人的价值观、心态、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而实现幸福观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努力。

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观,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观,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希腊化时期的三种幸福观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希腊化时期的三种幸福观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而获得 幸福 。
么是幸福 、 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进行 了哲学思考 , 体现
了晚期 希腊哲 学 的伦理 化转 向 ,也 为我 们今 天探 索 当
( 二) 斯 多葛学派 : 德 性 即幸福
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提供 了重要启示 。

与伊壁鸠鲁学派把快乐等 同于幸福 的观点不 同,

希腊化时期的三种幸福观 : 寻求心灵的宁静
即身体 的无痛 苦和 灵魂 的无纷 扰 。 他认 为 , 肉体 的快乐 是 自然 而必要 的 ,是一切 快乐 的起 源和 基础 , “ 如 果抽
习、 生活和工作 中的各种起伏 ,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实
现 全面 发展 。 因此 , 应将 对大 学生 加强幸 福 观教育 、 提 升 大学 生幸福 感水 平视 作高 校德 育 的重要 内容 。 希腊 化 时期 , 伴 随着 时代 的变迁 , 哲学 关 注点从 客 观外 部世 界 的本原 问题 转 向了人生 主观 幸福 问题 。伊 壁鸠 鲁 学派 、 斯多 葛学派 、 怀 疑主 义三大 哲学 派别 对什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动和调 整, 利己主义等西方思潮的涌人 、 市场经济对竞争和利 益的强调 、 多种幸福观的同时并存 , 以及 当代大学生的 学习、 生活环境的较大变化 , 都对 当代大学生 的幸福观 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幸福观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 , 就必 须 充分 考虑 外部 环境 这一 重要 因素 。
人 与世界万 物必 须共 同遵循 的世 界理性 出发 ,早 期 的
收稿 臼期 : 2 0 1 3 — 0 5 — 0 5 作者简 介: 余守萍 ( 1 9 7 9 一) , 女, 江苏南京人 , 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讲 师, 法学硕士 , 主要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

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幸福观的定义和意义幸福观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态。

幸福观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幸福观的比较1.物质主义幸福观物质主义幸福观强调物质上的满足,认为只有拥有更多钱财才能获得更多快乐。

但是这种幸福观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容易导致人们在追求物质时忽略了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带来反效果。

2.精神主义幸福观精神主义幸福观认为只有通过精神方面的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这种幸福观强调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注重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

但是过度强调精神层面也会导致忽视物质层面上的需要,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

3.平衡幸福观平衡幸福观认为人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都得到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这种幸福观注重平衡和整体性,认为只有在两个层面上都得到满足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幸福观是目前比较被广泛接受的一种。

三、培养正确的幸福观1.学会感恩感恩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关键之一。

要学会欣赏生活中小小的美好,感激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能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2.保持积极心态保持积极心态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要过分强调自己拥有的缺陷和不足,而要注重发掘自己拥有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在社会中感到被需要和有价值。

4.追求内在的满足追求内在的满足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关键之一。

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物质上的满足,而要注重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情感交流、自我实现等。

四、结语幸福观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主题,它关乎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只有通过正确的幸福观来看待生活和未来,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所持有的幸福观,并积极采取行动来培养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与“幸福感”

“幸福观”与“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享受着、谈论着、追求着。

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同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感。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幸福观。

中国古人以追求、实现福、禄、寿为幸福。

福寿齐天、福禄双全、五福临门等词汇也留下了古代传统幸福观的铬印。

以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幸福追求,而现在,更多的人把公平正义、价值实现、生活富裕、安康快乐等当做幸福追求。

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

有人把结果当幸福,有人把过程当幸福。

幸福是终极目的,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生活中许多道德模范的幸福观是:把做义工服务社区当幸福;把营造大家庭企业文化当幸福;把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当幸福;把热爱自己平凡的岗位当幸福;把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当幸福;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当幸福&&在这些道德模范身上,我找到了他们幸福观的共同点:利他性。

幸福就是用自己的笑容、爱心、财物、劳动、技术等,尽自己所能使他人幸福,当他人得到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

刘洋的幸福观也值得回味。

刘洋作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很多。

她说,两年时间,她从来没有逛过街,也没有看过电影。

面对记者时她说:不少人问我,这种日子很辛苦吧,学习训练这么紧张,很累吧?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辛苦,反而觉得非常幸福,是一种被组织信任、被祖国需要的幸福。

那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会感到不幸福?据理论研究,构成幸福十大基本要素是:平和的心态、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健壮的体魄、成功的事业、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自由的思想、适量的金钱、质朴的真理。

有人总感到不幸福,究其根本,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偏见产生不幸福,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攀比产生不幸福,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计较产生不幸福,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没幸福可言;焦虑产生不幸福,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职场晋升、人际关系等都使大家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也让人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其中,幸福和人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和人生观的内涵和应用,来探究它们对当代人们的意义和价值。

一、幸福观的内涵与体现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幸福被理解为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非追逐物质的财富。

幸福观强调个人与他人、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精神满足。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亲人与他人之间的友善和谐。

这种观念通过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亲友等方式,传达着人际交往中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关注自身和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观点促使人们在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大自然,体验宁静和平和的喜悦,并倡导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

二、人生观的内涵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主张个人应该在道德、人情和自然规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并且追求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一观念包含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的实践体现在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儒家思想中,修身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齐家则强调个体在家庭中扮演合适的角色,维护家庭和谐关系。

治国则强调个体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平天下则寓意个体要站在公正的立场,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们提供了一个价值取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中国传统幸福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和价值观念。

在这些元素和价值观念中,有三个重要的精神向度,它们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心灵平和。

这三个精神向度构成了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精神向度是家庭幸福。

在中国传统幸福观中,家庭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幸福被视为人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中,孝道、敬老、以及和睦相处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追求家庭幸福,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因为传统文化教导人们家庭是幸福的源泉。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人们追求家庭和睦、关系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幸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幸福是幸福观的基础。

第二个精神向度是社会和谐。

在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社会和谐被视为人们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强调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的统一。

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组织,都以和谐为目标。

人们认为,只有社会和谐,个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的重要精神向度。

第三个精神向度是心灵平和。

中国传统幸福观中,心灵平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心灵的平和和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只有心灵平和,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为了实现心灵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养性、修心养性以及修心养性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通过修心养性,达到心灵平和,这是中国传统幸福观中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心灵平和,构成了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核心。

这三个精神向度,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实现。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劳动和创造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地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标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十八大;幸福感备受瞩目的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做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评价,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是需要和欲望的简单满足,从一定意义上讲,幸福是经过人的努力,经过劳动创造而获得的需要满足所引起的愉悦心情,是人们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由于创造能力的发挥、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得到的满足。

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着幸福,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有人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幸福,有人认为家庭和美、事业成功是最大幸福,也有人认为舒适安逸是最大幸福。

这种对幸福观的理解和看法也就是幸福观。

“幸福”这个词是很抽象的,主体不同,幸福的内涵也就不同。

然而,正因为幸福有着抽象的概念,有着不确定的含义,才适合作为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把劳动创造作为人类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看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要求,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当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目标,这些都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更是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应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向着建设幸福中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幸福观,它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幸福观的弊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目标。

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does away with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the happiness of all mankind as the target. It advocates that the practice is a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unification.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ntribute to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help to transform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 of happiness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1)(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1)(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1)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2)(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2)(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3)(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3)(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4)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4)(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5)(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5)(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参考文献 (6)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每个人的幸福观

每个人的幸福观

每个人的幸福观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定义往往有所不同。

因此,每个人的幸福观也会因其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文化影响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讨论不同的幸福观,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首先,幸福观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定义。

在物质层面,一些人认为物质财富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他们相信,只有拥有足够的财富和物质享受,才能达到内心的满足感。

而对于他们来说,拥有高薪工作、豪华住宅和名牌物品等物质条件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幸福。

然而,另一些人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幸福。

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他们相信,通过追求个人成长、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寻找内心的宁静,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对于这些人来说,钱并不能买到长久的幸福,而是心灵的富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幸福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经历在塑造幸福观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幸福观可以受到他们在童年时期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经历了温馨的爱和尊重,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幸福。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经历了贫困和缺乏关爱的环境,他们可能认为物质财富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其次,价值观也是塑造幸福观的重要因素。

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幸福的重视程度和实现幸福的途径。

一些人注重功利主义,即追求最大的利益和快乐,他们相信物质享受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而另一些人则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他们追求道德和内心的平静,将快乐定义为内心的感受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此外,文化背景也对幸福观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幸福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中,追求个人内心的平和和家庭团聚被认为是最高的幸福。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成就和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幸福来源。

因此,个人的幸福观往往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幸福观的不同对个人的生活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的幸福观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可能会追逐财富,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努力工作。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对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人们奋争不息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两大幸福观的指引。

本文从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观——集体主义幸福观、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了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期望人们能够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标签:集体主义幸福观;理性之乐幸福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幸福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

落脚到中国,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更是民众的强烈期盼。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入幸福观误区,最终与幸福背道而驰。

笔者通过具体阐释中国历史上三大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影响,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集体主义幸福观——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的精神早在传统文化中就充分体现,并塑造了中国人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集中体现儒家幸福观的“孟子三乐”告诉我们要忽视个人情感,注重个人之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意义;知识分子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教导我们要学会站在道德和价值的最高处去理解和践行幸福观。

这些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其“忽视个人情感,努力满足他人”的幸福观也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满足和幸福。

很多跨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认为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的幸福紧密相连,并总是会在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与坚持“个人主义”的西方人相比,反映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规范更能影响中国人的幸福感,他们往往会通过遵循社会规范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时,有学者还特意比较了中西方人面子观的差异:外国人的面子以个人为主体,不必为其亲属、好友的举止负责;而中国人的面子观与“上下关系”“亲近他人”紧密相连,而且其运作要求强制性的相互原则[1]。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关于幸福的观念和思想。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平静,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具体”的安宁。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观念,强调其内涵和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内在的温暖和安宁,而这种温暖和安宁会从里而外的开始,从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内在平静开始,从内心的平静和沉稳的状态开始,最后形成舒适的心情,去幸福于体内的灵性与精神上的平衡。

这种内在的幸福,有时可以通过思考和行为,提升自我的高度,而向外界真正地散发出光芒,让周围的人受益。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也涉及到如何有效地“选择”快乐。

这是一种和心理学相似的思考,即事物和客观世界并不总是能被认为是会带来幸福的,幸福有时需要让自己“选择”。

这就类似于对于未来的规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中的“积极的期望”,从而让自己有能力选择充满希望以及不断超越日常的生活中获得更高幸福和安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哲学思想中“道德情感”的观点,它强调了幸福不仅来源于内在,而且有时还可以从外部获得,比如对他人的真诚之心、友爱、尊重,以及其他有益的言行等等,而这些外部的力量也会让人感到幸福而充实。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观念,不仅强调了内在的幸福的源泉,同时也要重视外部的因素,从而增加个人的幸福感。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独特而深刻的关于幸福的思想和观念,它们既肯定了灵性内在的平静,又提倡积极期望未来,又着重了外部因素的重要性,以此形成了一种需要从内而外,又需要选择求乐的关于幸福的观念。

总体而言,这些思想可以作为当今世界更有效地追求幸福的一种参考,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追求内心的安宁,更加珍视自身的心灵。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中国哲学深厚而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幸福观和生活意义。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全面而深远的境界,超越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更关注着人的内心世界和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入手,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儒家哲学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将幸福视为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相互依存,而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则是追求幸福的根本。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这种为他人着想、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行为,被视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人们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是道家,强调“道”的追求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在道家哲学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味着超越了功利和表面的道德标准,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在当今社会的喧嚣和竞争中,道家的思想引导人们放下欲望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心灵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

佛家哲学强调超越生死和无常的认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佛教认为人生中苦难和痛苦的产生来自于欲望和贪欲,而苦难的根源是无尽的轮回。

为了摆脱轮回和达到解脱,佛教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个人欲望和无常的困扰,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幸福感。

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被视为实现幸福和生活意义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体现了全面而深邃的境界。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道家推崇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佛家强调超越欲望和轮回的解脱。

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与意义,并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哲学思想,摆脱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束缚,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他人的幸福,实现更全面、深刻的生活意义与幸福感。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
对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人们奋争不息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两大幸福观的指引。

本文从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观——集体主义幸福观、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了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期望人们能够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标签:集体主义幸福观;理性之乐幸福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
幸福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

落脚到中国,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更是民众的强烈期盼。

但是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入幸福观误区,最终与幸福背道而驰。

笔者通过具体阐释中国历史上三大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影响,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集体主义幸福观——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的精神早在传统文化中就充分体现,并塑造了中国人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集中体现儒家幸福观的“孟子三乐”告诉我们要忽视个人情感,注重个人之于家庭、集体和社会的意义;知识分子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教导我们要学会站在道德和价值的最高处去理解和践行幸福观。

这些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其“忽视个人情感,努力满足他人”的幸福观也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满足和幸福。

很多跨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认为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的幸福紧密相连,并总是会在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与坚持“个人主义”的西方人相比,反映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规范更能影响中国人的幸福感,他们往往会通过遵循社会规范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时,有学者还特意比较了中西方人面子观的差异:外国人的面子以个人为主体,不必为其亲属、好友的举止负责;而中国人的面子观与“上下关系”“亲近他人”紧密相连,而且其运作要求强制性的相互原则[1]。

当然,文化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同时会存在以个人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的人,但众多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让我们相信:在坚持个人主义的国家中,绝大多数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国家中,以他人为中心的人所占比例较大。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在集体主义幸福观的影
响下,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为主的幸福感。

二、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一提到幸福,人们常常会把它和“乐”联系起来。

快乐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方学者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有福的开端与归宿,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2]。

李泽厚也曾经把中国文化称为乐感文化,并提出:乐感文化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即积淀文化传统于其中的心理结构,或者说乐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3]。

陆洛曾经提出,文化可能是构建幸福的重要力量,它有时甚至会主宰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乐”的观点有很多:儒家有“安而不忧”“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感性之乐,有节制欲望的知足常乐,还有“孔颜乐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性之乐;道家有“心不忧乐”的超越和“祸福相依”的辩证幸福观等等。

当然,通过满足物质和身体方面的欲望来实现感性之乐是踏实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普遍追求的简单幸福,可是它又往往是短暂的、变幻莫测的。

所以,当我们已经实现了物质方面的满足或者还没有实现时,我们可以试着从幸福的另一个方面——心灵上的满足来获得快乐。

儒家的理性之乐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快乐,更是精神上的快乐和安适,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世俗之乐,更是追求理想人格的理性之乐;庄子的“鱼人之乐,心无忧乐”告诉我们在祸事临头时,我们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老子的“祸福相依”告诫我们乐和忧都是世间常事,“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去改变和转化,最重要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来改变其对人们的影响[4]。

所以,当我们最基本的物质欲望和身体需求得到满足时,当我们沉溺于财富和名利带来的愉悦而无法自拔时,当我们在人生路口分不清利害得失时,要学会从提高个人修养和心灵上的满足去努力,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旦达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重拾理想和追求,而且这种幸福感持久而深刻。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帮人们找回幸福的原点和最高境界
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重要组成的幸福观,它的追求和实现本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可是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以人为本幸福观的提出,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更是对传统幸福观的更新,是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否定,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建设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有机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精髓所在
这种幸福观摆脱了之前极端的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从幸福的原点——人的需要出发,为现实中的人实现幸福提供了正当理由。

首先,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物质生活的实现是个人最基本的幸福,是追求其他幸福的基础。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
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5]126所以,一切满足人类生存条件的正当需求我们都不应该对其压制,而且国家和社会还应该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要积极追求精神生活。

的确,物质需要的满足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这种幸福感是短暂的、初级的,是人类与动物都可以获得的,所以,它从来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源泉,唯有精神上的幸福才是人类所独有的。

因此,要想享受到真正和长久的幸福,我们必须注重精神生活的培养和塑造,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二)充分体现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整体幸福,两者之间该如何协调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会面对的。

首先,以人为本的幸福观承认并且充分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民的幸福观,是大众的幸福观,它积极拥护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并把它看作推动社会整体幸福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社会应当关心每位成员的小幸福,并努力为其创造条件。

其次,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主张社会的整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要融合于整体幸福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幸福时曾经说过,“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6]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时,不仅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追求,是个人获得幸福的最高境界。

(三)将道德培养作为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证
1.道德是个人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第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幸福实现的方向。

马克思将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科学精神的方式、艺术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时间精神的方式四种,其中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的[7]。

道德作为善恶评判的标准,它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和最幸福,让人们在一定的尺度之内去努力,从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充实而有意义。

第二,它教会人们合理控制欲望,增加幸福感受。

欲望作为一种驱动力,它的满足有利于幸福的实现。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道德作为对理性的确认,是合理控制欲望的最佳手段。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道德将阻碍幸福实现的欲望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促进幸福的实现,提升幸福感。

2.高尚的道德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

道德作为调节社会规范的总和,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应然状态,体现人的主体性追求,而且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所以,人们在对应得利益的追求过程中,道德会不断地激励和督促其做到知善从善,这种有道德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持久而深刻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他人和社会,是一种高层次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孙穆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3]李泽厚.实用理论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感[J].心理学报,201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李嘉美,等.幸福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学术短论,2012(2).
[8]高良,郑雪,严标宾.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9]李煌明,李红专.传统之“乐”与人生“幸福”[J].船山学刊,2008(69).
[10]方世南.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幸福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
[11]张玮,何贵兵,成龙.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4).
[12]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