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马兰村的音乐老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马兰村的音乐老师
2011年06月21日15:16:29 来源:北京晚报
■父亲邓拓在《北京晚报》上撰写《燕山夜话》时使用的笔名“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

■两个半小时火车、三个半小时大巴、一个半小时中巴,为了每月一次的音乐课,这样的路邓小岚走了八年。

■她每年的退休金有3万元,其中两万都用来帮助马兰村。

■她说,她只是尽自己的能力教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快乐,在精神上自信地生活。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

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马兰,早安。


今天晚上,一群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将会把他们的歌声带到北京。

在北京的一个星期里,他们要为北京音乐广播“红歌嘹亮”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献声,参观人民日报社,还要和北京的孩子一起上一堂正规的音乐课。

在他们稚嫩清甜的童声里,反复歌唱着一个叫马兰的地方,那是他们的故乡。

八年前,一位老共产党员用音乐为这些农家孩子打开了一扇梦想的门,有人说,这是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我不想让他们的生活像荒地一样,没有乐趣”
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就有老乡脱口叫出了她的小名:“小岚子!”乡亲们都聚到她身边聊天,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这个小山村的贫瘠和艰辛。

“他们想把小学校盖起来。

”邓小岚回忆说。

当时的马兰村小学已经濒临停用,勉强给孩子们上课的教室也在漏雨。

“因为这个教学点不准备再修了,打算把孩子们集中到行政村中心小学上课,但那样的话孩子们就得跑很远去上课,远的得走一个多小时,而且刮风下雨、春夏秋冬都得这么走,太艰苦了。


邓小岚回家跟弟弟妹妹一商量,几家人集资把小学校盖了起来。

邓小岚一年的退休金不过3万元,其中两万都用来帮助马兰村民,她还觉得特别划算:“那时候便宜,(修学校)只要4万块钱,现在怎么也得10万。

即使以后学生们都被集中到别的地方去上学,这个学校也可以保留下来当个文化大院、图书阅览,或者上面来个医疗队给他们检查身体,就都有地方了。


学校盖好了,可邓小岚还是觉得少点什么。

她发现,村里没有音乐老师,孩子们竟然没上过一节音乐课,“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人会唱歌,有两个能唱两句《国歌》,也跑调跑得厉害。

他们的生活像荒地一样,没有乐趣。

我不希望这样,我想帮他们做点事。


爱唱歌的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他们不会唱,我又喜欢唱,我就想教他们唱,唱得好,我就教他们乐器。

”邓小岚从中学时开始学小提琴,会演奏多种乐器;她的儿女也都练过乐器,女儿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于是,马兰村的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位音乐老师,不仅从识谱开始教他们唱歌,手把手教他们拨弦,还给他们带来了从前想都没想过的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
“物质上我能力有限,但至少精神上能让他们有自信地生活”
头几年,邓小岚来马兰村,必须一大早先从家里坐地铁到北京火车站,赶9点到定州的火车;晃上两个半小时之后,从定州坐3个半小时的大巴到阜平县城;再换去马兰村的班车,还要颠簸一个半小时。

每月一个来回,这条路邓小岚已经走了快八年,听的人都替她累,可她自己一点儿都不觉得:“我这人坐车不累也不晕,我特别能打瞌睡,还能在车上看看书写写东西。

人家看我年纪大,还给我让座!去年好了,可以从北京坐大巴直接3个小时到阜平。

”今年68岁的邓小岚,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脸上总是笑晏晏的,精神头儿一点儿不输给年轻人。

2006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了马兰小乐队,最初乐队里只有六个孩子。

“没有什么挑选的原则和标准,就是刚开始教他们唱歌的时候,我在他们旁边听,听到哪个孩子唱的音比较好或者节奏比较好,我就问他愿不愿意,愿意就找过来。

”邓小岚说:“我不考试,也没办法考,就是都来学,玩玩儿,看看还可以的,就加进来。

我只想尽我所能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快乐,让留守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物质上我的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不会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让他们有自信地生活。


现在这个小乐队能参加演出的有20多个孩子,在学校里一起学习的则有60多个,他们的乐器都来自邓小岚和朋友们的捐赠。

邓小岚坦言乐队不够规范,20多个孩子排开,既有小提琴、手风琴、小号,也有笛子和葫芦丝。

“我们只能是以乐器定人,想起一个什么乐器,或者朋友们给一个什么乐器就带上一个,有的孩子暂时没领到乐器,我就跟他们说:先一块学唱歌吧!”
“精力旺盛的调皮孩子,得把他们引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上去”
教没有任何基础也缺乏练习条件的农村孩子们学音乐,邓小岚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因为没人督促,很多孩子缺乏练习,上一节课明明已经练得挺好的东西,下次她来了一看,反而退步了。

在刚开始的那一年多,邓小岚不断和孩子们磨合着。

“有几个男孩子可调皮了,欺负女生。

有个叫白伟的男孩子,原来在班里成绩不好,倒数一二名。

我到他们班里去问:谁愿意跟着我们学习?他就拼命举手,生怕落下他似的。

最后我决定录取他的时候,女孩子都炸窝了:“老师,他可闹了,学习可不好了,还打人……”
但是,邓小岚相信,这些孩子都不坏。

“他们就是调皮,精力旺盛,这样的孩子往往很聪明。

你把他引到一个他喜欢的东西上,他才能把精力都投入进去。

我要求他首先把功课做好,再抽出时间练琴。

他原来不注意学习,现在为了要练琴,就要赶快把作业做完,后来据说白伟在班里是前十名。


著名音乐人阿里在“重走《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路”的活动上,认识了邓小岚和她的
小乐队。

阿里也经常到马兰村来教孩子们弹吉他,为他们写歌,并把马兰小乐队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

“白伟一开始觉得吉他难学,我说哪一样都难学。

阿里来了之后教他弹,他觉得可好了,自己抱着吉他说:我要学!我说:一开始不也让你学么?他说:我再不改了。

”邓小岚讲得哈哈大笑。

“希望有一天,能在这儿开一场森林音乐会”
“一开始我们让她去她不敢去,后来看到别的同学都去了,她也去找邓老师说要学。

现在,她回来还要唱!”乐队歌手马红叶的妈妈说。

音乐慢慢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
2008年邓小岚带6个孩子到北京,给原来《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演出。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县里开庆祝大会,马兰小乐队受到了邀请,“我们还到自己村子和旁边村子里演出,这种节日,农村没什么活动,我想让孩子们有一个记忆。

”邓小岚说。

2010年8月,在全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上,马兰小乐队作为嘉宾进行了表演,马兰小乐队走出了大山。

小提琴手陈鑫的爸爸在外打工,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

在城市里,这样的收入想让孩子学琴,基本不可能;然而在马兰,陈鑫真的握住了自己的小提琴。

吉他手白伟现在不打人了,还常常会写几句小诗,有首作品叫《美丽的村庄》:“我们的世界梨花开遍时,小鸟飞来了,马兰小乐队,歌声多嘹亮。

”每年春天,他和另一个学吉他的小哥们儿孙沛东都会一起到山上,采来鲜花送给邓老师。

“放一只蝴蝶般灿烂的小船,让我的梦儿飞翔,未来的日子还很漫长,我们已经走在路上……”孩子们慢慢得到认可,邓小岚则希望能把他们的音乐教育延续下去,“学校还是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我现在在教学前班的老师弹琴唱歌,也跟大学的学生联系过,他们一届一届的,如果能持续下来就好了。


她希望有一天,能在马兰村的山里开一场森林音乐会,“我们的小乐队也去演出”。

[人物素描]
邓小岚-邓拓-马南邨
“我们家老母猪牛吧?一天生了俩,六个小时下一个(猪崽)!”背着吉他,揣着笛子,聊着家里的小猪崽,“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在晨光中上路了,他们要去上“邓老师”的音乐课,哪怕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

孩子们口中的“邓老师”叫邓小岚,在她心里,马兰村就是自己的“故乡”,因为她的父亲邓拓曾经在这里为了一份报纸坚守十年。

“爸爸带队到处游击办报,马兰村是报纸的根据地。

1943年反扫荡,报社牺牲了7个同志。

敌人拷问这里的老乡:办报的队伍哪儿去了?老乡没有一个人讲,杀也不讲。

父亲他们对马兰村感情特别深。

”邓小岚说。

1943年,马兰村的19位村民为掩护这份报纸遇害,史称“马兰惨案”。

18年后,邓拓在《北京晚报》上开设《燕山夜话》专栏时,为自己取笔名“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

这个在河北省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山村,不仅是《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还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