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内供是个地位高贵的僧人,他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

他要会见来访池尾的侍者,教导前来承教的下法师,并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也在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讽刺,它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为普遍的人性弱点。

在恢复损毁的自尊心方面,内供采用了消极与积极的方法。对着镜子揣摩使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以及在现实,佛典中找寻拥有同样鼻子的人都非常贴近现实。前者是希望通过揣摩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内心得到平静。后者则是在社会群体中寻求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减弱强烈的孤独自卑感。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当然内供也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没有奏效。芥川在安排这段材料时,对消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绘,而对积极的方法则一笔带过。这种详略的安排十分有效地表现了内供自尊的脆弱,也使得文章更为紧凑。

对鼻子的治疗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内供有了更强烈的情绪起伏,文章也暴露出了更多人性的丑陋面。在得知弟子有治疗鼻子秘方之时,内供装作毫不在意,却暗示弟子劝说他试用此方法。内供的好面子,虚荣在此展露无疑。在治疗时,内供既带有紧张的期盼,又带有不快的疑心,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在之后也有所表现。当鼻子如愿变短时,内供的欣喜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鼻子变短的内供却得到了更刻骨的嘲讽。从沙弥到内道场侍奉,五十多岁的内供一直为长鼻子所苦。然而他半辈子的期盼达成后却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友好对待与尊重。这种愿望的破灭揭示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实质:他选择了世俗的文化标准来界定自我,只有符合了社会群体的共同需求才能聊以自慰。因而,他失去了真我。

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

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

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因此,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

那么,芥川到底想通过这个短小的故事表达什么主题呢?

“从这个短短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近似《罗生门》的主题:一是主人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自己始终注意映现在他人眼里的形象;二是探求其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通过揭示非合理性的一面,来挖苦和批评人的贪得无厌的行为。”[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日本文学专家叶渭渠提出如上见解。内供确实是个没有自信、不能自我把握的人,他的心理活动完全就像他人评价的晴雨表一样: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就羞愧得无地自容;当自己的形象得到改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