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分析

王琦雅,郭东强

(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企业联盟为隐性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联盟中企业的知识是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而隐性知

识转移的效果与隐性知识转移者、

隐性知识接受者、隐性知识双方关系和隐性知识本身特性这四个因素密切相关。提升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应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企业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投入;建立长期的信任机制以及共享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增强企业间文化的融合;建立规范化的知识转移体系。

[关键词]企业联盟;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识码]

A

An Analysis of Effect on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of Enterprise Alliance

WANG Qiya,GUO Dongqiang

Abstract:Enterprise alliance provides a broad platform for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The knowledge in alliance is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ary,while the effect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liverer,receiver,its mutual relations and individual features.We can improve its effect through building better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o dominate tacit knowledge,effective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mechanisms to increase enterprise input in knowledge and ability,and standard knowledge transfer system.Long-term trust mechanism and sharing and compet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ll also imprve 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enterprises.Key words:enterprise alliance,tacit knowledge transfer,influencing factor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王琦雅(1989-),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知识管理;

郭东强(1957-),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TQ027)。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联盟在竞争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许多公司通过同国内外企业联盟增强了竞争力,如上海的大众汽车公司,广东的松下万宝公司等。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时显得严重不足,更需要借助联盟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进行外部学习的重要一环,但在企业联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对如何在企业联盟中更好地进行知识转移十分关注,其中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企业联盟与知识转移概述

(一)企业联盟的概念

企业联盟也被称作战略联盟,是由美国DEC 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的。国内的文献在定义企业联盟时,一般表述有四个方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和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的战略目标;方式是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合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特点是较为

稳固的松散型组织。许多学者认为联盟应当包括“强—强”联盟、“强—弱”联盟和“弱—弱”联盟。基本上国外的定义注重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而且偏重于对实力接近的“强—强”联合的研究分析。而国内研究在这方面的偏向不明显,在概念上多没有对伙伴企业的强弱做出界定。

(二)知识转移的定义

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知识转移不仅是知识的扩散,而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包括知识转入方、知识转出方、

知识转移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获得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三)知识转移的过程

企业联盟知识转移的构成要素有:知识转移方,知识内容,知识转移的途径,知识接收方等。知识转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转移过程,现有知识在联盟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从联盟企业到联盟的转移;二是转换过程,

第2012年第1期(总第390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012Total No.390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1-0082-02

知识转移方发送的知识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且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向接受者时还会进一步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接受者必须对知识进行选择和过滤,排除干扰,最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存量、经验、吸收能力等对保留下来的知识进行理解,同时加上自己的主观见解、判断和修正。三是收获,转换后的和新创造的知识从联盟向联盟企业的转移。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每个联盟企业都需要向联盟或联盟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都会向外传授自己的知识。因此,知识转移的过程将会影响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吸收,进一步影响知识的应用和创造。

二、隐性知识及其特征

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基于经验而得来。它只能在特定条件及区域内通过活动进行传播;通过人的观察、模仿及实践获得;通过学徒式的培训及面对面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人的流动得以在组织间进行转移。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不能被编码,即不能完全地被符号化描述,意会知识的隐性化程度越高,越难以表达、传播、沟通与共享,转移的难度就越大;适用于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中;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和显性化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但最终可以被模糊而粗略地表达出来;是个性化的知识,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是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很难对其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

三、隐形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婉丽等认为:文化的差异、知识的性质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成功。邝宁华等分析了知识传递过程和知识应用中的困难,包括知识的隐性、吸收理解障碍、嵌入性、知识传递的困难、知识应用需要许多隐性技巧等。周晓东认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来自知识转移方、知识接受方、知识本身和转移方法及企业环境等方面。Cummings等认为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有知识、环境、转移措施和接受者四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总体上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从空间维度划分,分为了隐形知识转移者、隐形知识接受者、转移双方关系以及转移的隐性知识本身特性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一)知识转移者

知识转移者的意愿。联盟成员知识转移的意愿会影响知识转移,知识发送方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他人共享、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投入,这三种因素直接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知识转移者的传授能力。若知识提供者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表达、呈现、沟通能力,能够对模糊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做出恰当的诠释和表达,并针对被转移技术知识的具体特性采取相应的转移机制,则可以大大提高知识转移绩效。

(二)知识接受者

吸收能力。Szulanski认为在知识转移的执行阶段,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若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就能越好地理解、吸收并应用传输进来的隐性知识,则隐性知识越易在企业间转移。知识吸收动机主要是知识吸收意识,即知识受体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汲取知识的战略意图,知识受体的具体参与人员吸收知识的主动程度。

(三)转移双方的关系

转移的风险。知识转移的风险主要源于知识技术被泄露、模仿和盗用等。在联盟过程中,成员间竞争优势资源即企业的专利(显性知识)和技术诀窍(隐性知识)会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而被其他成员获知。有些企业成员为增强自身能力会模仿和盗用伙伴的核心技术,或是泄露伙伴的知识技术以降低对方的竞争优势。而这些核心知识正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加入战略联盟后,由于自身核心知识外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也将弱化甚至消失。

(四)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

隐性知识的缄默度。隐性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性越难以挖掘、理解和消化,转化的效果越差。隐形知识的复杂程度与隐形知识转移效果成反比。

四、提升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对于隐性知识转移者的建议

1.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首先,促进面对面的交流,保持联盟成员间充分的沟通,是联盟中知识转移成功的保证。其次,搭建企业虚拟交流平台。虚拟对话交流平台可以跨越面对面交流中难以避免的障碍因素,有利于员工对所需隐性知识的获取,加速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同时,组织通过虚拟对话交流平台能够更加快速的获取员工的隐性知识,有利于企业实现隐性知识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管理。

2.隐性知识显性化。员工个体在长期的工作中,将自己获得的隐性知识通过整理和明晰化,形成自己的工作惯例和准则。由于大多数隐性知识存在员工个体的记忆中,还应通过更高级的技术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图(下转第89页)

王琦雅,郭东强:企业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