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研究_以IT行业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识组织
基于社会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实证研究
张 嵩 张 旭
青岛 266071
以 I T 行业为例
*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 摘要 ∀ 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 移主体 的内驱力 建立隐 性知识转 移的概 念模型, 以 IT 行业为 实证对 象,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 SE M ) 分析知识转移动机和组织文化 环境对 网络密度、 网络中心 性、 结构 洞和网络 规模在 隐性知识转移中的调节机制以及知识转移主体吸收能 力的中 介作用, 总 结主要 研究结论 并为企 业知识管 理实践 提出改进建议。 ! 关键词 ∀ 社会网络 ! 分类号 ∀ F27 结构特征 知识转移内驱力 隐性知识转移 结构方程模型
Em p irical S tudy on Tac it Know ledge TransferM echan ism in IT Indu stry fro m Social N et w ork Perspective Zhang Song Zhang Xu
Inte rnationa l Business Schoo l of Q ingdao U nivers ity , Q ingdao 266071 ! Ab stract ∀ Conceptualm odel of tac it know ledge transfer m echan ism is deve loped from the perspec tive o 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 ia l netw ork and inner driv ing fo rce of kno w ledg e transfer subject . Based on IT industry , the m oderating effec ts of know ledge transfer m otiv ation and o rganiza tiona l cu lture environment on structura l cha racte ristics including netw ork density , deg ree centra lity , structura l ho les, and netwo rk s ize on tacit know ledge transfe r are analyzed e m p ir ica lly through structura l equation m ode l ( SEM ). A lso the m ed ia ting effects o f know ledge absorption ab ility are investigated. F ina lly , it summ ar izes the m ain conc lusions and m akes som e sugg estions for kno w ledg e m anage m ent practices . ! K eyword s∀ socia l netwo rk equa tion m ode l structural charac teristics know ledge transfer inner dr iv ing force tac it kno w ledg e transfer structura l
L IBRARY AND INFORM AT ION SERV ICE
第 54 卷 第 22 期
知 识转移内 驱力的 调节变量 和中介 变量, 综 合考察隐 性 知识转移 的影响 机制: % 分析社会 网络结 构特征对 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否受组织文化环境 和知识转移 动 机的调节; & 考察 社会网 络结构特 征是否 通过知识 吸收能力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其中社 会网络结构 特征包括网络 密度、 网 络中 心性、 结 构洞和 网络 规模; 调 节变量为 组织文 化环境和 知识转 移动机; 中介变量 是知识吸收能力。初步概念模型如图 1所示:
103
<< 知识组织
收该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 11]
。 S zu lan sk i( 1996 )
[ 4]

项。 知识转移动机主要从三方面来测量: 个人成就感、 声望以及名誉利益。人们对知识转移后的 这三个方面 的期望可以对个体知识转移起到激励作 用。组织文化 环 境是指在 这种环 境中, 大家 都愿意 将自己的 知识贡 献出来, 知识转 移行 为是被 大家 认可的。具 体测 量项 参照 G oodman&D arr( 1998 ) Leon ard Barton ( 1995)
, 社会网 络理论 和社 会网络 分析
方法逐渐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基于社会网 络模式的知 识 转移研究 打开了 一个新视 野, 学者 们发现 组织中的 社 会网络状 况会影 响组织的 知识转 移, 尤其 是组织中 隐性知识的转移。 当前研究主要从网络特征因素和知识 转移主体的 内驱力角 度 分别 探 讨隐 性 知识 转 移的 影 响因 素。但 是, 客观存 在的网络 结构特 征如果不 依赖知 识转移主 体 则难以对 知识转 移活动发 生作用, 而知识 转移主体 的主观行为也会受其所处网络结构的 调节和约束。本 隐性知识转移不是从社会网络结构特 征中简单得 出的行为, 它的发生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 不仅需要社 会 网络提供 一定的 客观条件, 还需要 知识发送 者有意 愿 和动机以 及双方 有接触的 机会和 一定的传 接能力,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进行 网络理论的解释变量
随着知 识经济 时代的到 来, 知识 已经取 代了原材 料 等资源成 为企业 竞争优势 的关键, 越来越 多的企业 通 过知识管 理提高 自身竞争 力, 而隐 性知识 能否有效 转移对知识 管理 至 关重 要。 2000 年 以 来, 在 Cross 等 人的倡导和影 响下
[ 1]
文结合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主 体的内驱力 研究隐性知识 转移 机制, 以 I T 行 业为 调研 对象, 实证 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在知识转移动机 及组织文化 环 境调节作 用下对 隐性知识 转移的 影响, 并探 讨了知 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2010年 11月
>>
中心性是网络中指向这个节点以及从 这个节点出 发的线的数量
[ 6]
。一个部 门的 网络中 心性 高, 说 明这
个 部门可以 建立广 泛的联系, 与其他 部门联系 的数量 也比较多。 中心 性 意味 着 网络 结 构赋 予 的权 力 和地 位。网络中心性高的部门一般都拥有独特 的资源或知 识优势, 并具有较高的声望名誉
[ 27] [ 25]
现个体吸收能力会影响组织内最佳实 践的转移。这表 明 个体知识 吸收能 力与知识 转移效 果相关, 强的吸收 能力有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 S zu lansk i( 2000)
[ 7]
, 被看作 是值得信任
的。对企业而言, 网络中 心性高 的部 门往往 是高 层管 理部门, 它们之间也同样存在竞争, 网络中 心度高的部 门 要想保持 自己的 高层地位 和竞争 优势, 就必 须维持 并 显露它们 在网络 中的声望 和优势 地位, 在知 识转移 过程中表现良好, 由此来证明并显示自己 实力, 累积并 巩固自己在网络中的良好声望 [ 8] 。因此假设: H3: 在知 识转 移动 机强 的 情况 下, 网 络 中心 性越 高, 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正 向关系也受
强调, 网 络规模 可以 影响人
们 表达不同 专业的 复杂知识 的能力, 并且在规 模大的 网 络中部门 成员之 间可以建 立众多 的直接联 系, 网络 中的知识丰富 程度随 之提 高, 知 识量 也随 之增 加, Co h en与 Lev in thal( 1990 )
[ 11]
指出, 一定 程度 的 冗余 知识
图 1 概念模型
到组织文化环境的调节。如果没有组织文 化环境的调 节 作用, 网络 中心性 高的部门 不会选 择把自己 的知识 转移到其他部门, 因为这种行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H4: 在组 织文 化环 境强 的 情况 下, 网 络 中心 性越 高, 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根据 Burt的观点
[ 3]
[ 2]
1 概念模型与假设
。本文提 出基于社会
社会网络结构特 征以及基于
* 本 文系国 家 自 然科 学 基 金 项目 # 基 于 资 源 ( RBV ) 的 现 代 企 业 信 息技 术 能 力 理 论 研 究 与实 证 分 析 ∃ ( 项 目 编 号 : 70601014) 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基于资源观的现代企业 IT 能力理论研究 与实证分析 ∃ ( 项目编 号 : Y 2006H 01) 研究成 果之一。 收稿 日期 : 2010- 04- 19 102 修回日期 : 2010- 08- 04 本文起止页码 : 102- 106 , 65 本文责任编辑 : 王善军
对于发展跨部门吸收知识的能力十分必 要。通过规模 大的网络, 成员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 技能, 建立共 同的知识基础, 从而缩短彼此间的知识距 离, 使得知识 接受者就可以很容易吸收知识提供者转 移的知识。因 此假设: H6: 网络规模越大, 知识吸收能力越强。 个体吸 收能力 是指受体 认识外 部信息的 价值、 吸
[ 5]
, 占据结 构洞位置 的部 门具有
控制优势和信息优势, 可以产生信息 收益。在企业中, 各 部门间不 一定充 分连接, 但 是占据 结构洞位 置的部 门 可以将其 他部门 联系起来, 这样除 了本部门 的重叠 信息外, 还可以接触到其他部门的异质知 识, 增加了自 身 的知识存 量, 就有 机会吸收 更多的 思想和有 价值的 知识, 有利于知识 吸收能 力的 提高。徐 继军 ( 2007 ) 人可以从丰富的信息源中吸收更多知识。因此假设: H5: 占据结构洞位置可以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网 络 规 模 指 社 会 网 络 中联 系 数 量 的 多 少。 R e agan s与 M cEvily( 2003 )
ຫໍສະໝຸດ Baidu
网络密度指社会网络中的组织成员彼 此之间联系 的程度
[ 3]
。成员之间的接近程度以及联系 频繁程度决
[ 4]
定了网络密度。 S zu lansk i( 1996)
在 研究组 织各部门
间 知识流动 时发现, 部门间 如果不预 先存在 一定的联 系或关系, 知识在部门间的扩散和转移就难以发生。 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 是通过知识 转移动机调节实现的。密度大的网络中成 员之间存在 频繁的互动, 形成一种强关系, 成员会过于 依赖现有网 络中的联系, 从 而形成 同质 性网络, 即成员 观点 相似, 获得大量 重复 的 信息, 这 使得 成 员之 间 区别 度 不高。 然而, 企业内部又具有竞争性, 能够脱颖而 出的员工才 具 有竞争优 势, 员工 必须在 网络中显 示自己 更高的个 人成就感、 声望来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 因 此只有员工 具 备了强烈 的知识 转移动机, 才能更 加有效 促进隐性 知识转移。 S cott( 1995 ) 等人
[10] [ 9]
在研究中也证明了能充分利用网络中的结 构空洞的个
研究 指出, 知 识型 员工
之所以选择在组织内相互 合作, 主要 是源于 M as low 需 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交往、受人尊重 和自我 实现这三 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假设: H1 : 在知识转移 动机强 的情况下, 网络密 度越大, 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同样在 网络中, 个人的 行为是受 到他们 认为什么 是合适的和不合适的行为规范所指导。在 一个提倡知 识 转移的组 织中, 人 们主动 转移知识 被认为 是合乎规 范的, 当这种组织文化环境存在的时候, 紧 密的网络就 会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H2 : 在组织文化 环境强 的情况下, 网络密 度越大, 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