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I 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一、下表是 SECI 模型中场的分布: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起源场

外部化 对话场 显性知识 内部化

行动场 组合话 系统场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文献调研,同时借鉴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目标确定为探索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基于SECT 模型的学习案例来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并通过考察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现状,来考察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影响,为提高当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依据。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例如: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多听多学,尽量多观摩老师作品,多与别人讨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勇于将自己得想法说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 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 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即表现为我们个人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TO FROM

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信息技术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明晰知识(如

数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例如: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培训所实现的知识创新,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够产生

新的结论。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这是我们在传统学习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模式。

野中将“场”定义为:“知识创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环境”。场源于日语

中的哲学词汇,既是指物理的场所,如办公室、商务会馆等;也可以指虚拟的场所,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还可以指精神场所,如共享经历、观念和理想;它甚至还可以指某种人际关系或人们之间的共同目标。

如表所示,场与知识的4种转换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相对应,在所有的转化过程中共存在着起源场、对话场、系统场、行动场4种类型:

1、创发场: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主要指与顾客接触的

场或是企业内高阶主管的走动管理、在休息室内的闲聊等,彼此分享经验、随兴

想法等隐含知识之场所。这一个场实现了隐含知识的群化,就像学校采取的班级

授课制中,学生们能长时间地聚到一起,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交流,这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

2、对话场:是集体成员之间、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场所。例如项目小组透

过这种场,成员之间经由对话,将个人之隐含知识,转化成形象的语言或概念。这个场为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基础。在小组中个人会通过思考尽可能准确地将知识

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个人间隐含知识的相互作用,将更好地促进语言化的表达。与创发场相比较,对话场中的创意更多。对话场能促进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将

经过筛选的具有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集中在了一起。

3、系统场:是集体成员之间、虚拟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场所,基本上由小组

成员或部门内,或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群体之间的明晰知识,相互结合、移转、共有、编集,也可以经由网络和电子邮件之沟通解决个别的疑问。

4、行动场:是个人之间、虚拟环境下相互作用的场所,企业、研习中心等员工学习或再教育之场,或者是展示室等之场,或者是网络教室等混合型场所等。实践场内的典型活动如现场教育训练及对顾客的商品说明等。主要目的主要是透过有效的体验,将知识内化,以达成隐含知识。

当前在教育一线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满足SECI转化模型中提出的条件。如:“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要求共享经历来建立隐性知识,而学习案例本身既是对优秀学生学习经历的一个共享过程;通过学习案例中的思维导图能将各部分客观的显性知识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识系统,这也就有了隐性知识的成分——如何理解显性知识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正是SECI模型中提到的“内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既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班级授课及师生互动、小组协作等方式能有效地满足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对“场”的要求等等。借助学习案例能够使个体在充分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沉淀观念与想法,明确认识,促进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形成,最终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

三、实现中学生隐性知识转化

对优秀学生关于如何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及如何运用学科知识的事实性描述材料。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遇到学习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考方法策略即如何调度已有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它既包括学生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类隐性知识的转化,同时强调学生个体关于学科隐性知识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它将两者的相互关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学习经验对生活经历的影响整合在一个学习案例中,使得其他同学在学习案例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参照对比反思自己的情况,探究自己的隐性知识结构缺陷在什么地方是生活经验的不足还是学科显性知识掌握不好,从而方便学习者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弥补自身隐性知识结构的缺陷。这其实也是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得过程,是“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