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结构修饰的研发进展_王思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e n o z z i等[5]引入吡唑环基团,制得化合物 8a~g,其中活性最优的8g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 菌的MIC都为22µmol/L,而对照药1的MIC分别为
合物12a~d。其中,化合物12b对9株白色念珠菌的 平均MIC为0.87µg/ml,优于2(平均MIC 3.3µg/ml) 和10(平均MIC 58.3µg/ml);而化合物12c对新生隐 球菌的MIC为0.7µg/ml,优于9(MIC 1.5µg/ml)和 2(MIC 12µg/ml)。
N R2
N
N SO2
R3
R1
O
6a R1=R2=R3=H 6b R1=CH3, R2=R3=H 6c R1=C6H5, R2=R3=H 6d R1=H, R2=C2H5, R3=H 6e R1=H, R2=(R)-CH3, R3=CH3
Hori等引入了异戊烯结构,得到一系列侧链含 不饱和烯烃的咪唑类化合物7a~e[4],7b的体外抗真 菌活性相对较好,对毛癣菌和念珠菌的MIC分别为 5、40µg/ml,但不如3。
研究发现,5-硝基咪唑中的硝基可与微生物 DNA共价结合,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而二硫代 氨基甲酸酯亦具有抗真菌活性。因此,Gunay等结 合5-硝基咪唑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结构,合成了化 合物5a和5b[2]。体外活性实验表明,5a对断发癣菌 NCPF 245有较好活性,MIC为3µg/ml。
NO2 OH
15和3.3µmol/L。 Fioravanti等将咪康唑(miconazole,9)结构中
的芳乙基咪唑和萘替芬(naftifine,10)结构中的苯 基烯丙胺基组合在一起,合成了一类新的咪唑类化 合物11 a ~ d[6],但抗真菌活性较差。而后用联苯甲 胺基替代苯基烯丙胺基,得到抗真菌活性较好的化
癣的试验动物的组织切片真菌培养全部阴性;而相
同条件下用0.5% 14溶液治疗,10只动物中有8只转
阴[8]。
R
Cl
S
CN
S
N
13 R=Cl (R)-
N
14 R=H
Matysiak等发现含有硫代酰胺结构的化合物抗 真菌活性较好,制备了2,4-二羟基硫代苯甲酰化合 物15a~c,对白色念珠菌ATTC 10231的体外活性 比3和4强4倍[9]。
N
N
1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王思袭(1978),女,硕士,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Tel:021-55514600×811 Email:dream_area@etang.com
NO
O
N
O
Cl
Cl
2
N
N COCH3
与咪唑类药物相比,三唑类药物对真菌细胞 P450酶系的选择性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可口 服或静脉给药,抗菌谱广,常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
8g R=C6H5
大多数咪唑类抗真菌药环上的取代基接在N1位,Saha等利用固相合成法制得5-位取代的咪唑类 化合物,同时引入了磺酰胺基[3]。在化合物6 a ~ e 中,6d的抗真菌活性优于3,对白色念珠菌、近平 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等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MIC分别为≤0.1、≤0.1和1µg/ml。
化合物22a~d对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以及 羊毛样小孢子菌的MIC80≤0.125~0.25µg/ml,活性 优于3(0.5~32µg/ml),与4相当(≤0.125µg/ml);对
R1 O
R3
N
N
19a R1=R3= H, R2 =CF3 19b R1=R3=H, R2= NO2
19c R1= R3=H, R2=CH3
NN
S R 5a R= N
CH2C6H5
CH3
S
5b R= N N C6H5
N
N R
7a R= O 7b R= O
Cl 7c R= O 7d R= O
Cl
7e R= O
N
N N
N R2
8a R=H 8b R=CH3 8c R=C2H5 8d R=(CH2)2 CH3 8e R=CH(CH3)2
8f R=C(CH3) 3
新型隐球菌MIC为0.25~1µg/ml,优于3(2µg/ml),
不如4(≤0.125µg/ml);22a~d对熏烟色曲霉菌活性 不显著(2~32µg/ml)[16]。
N
OH
N N
N
N
CH3
CH3 CH3
22
CH3
22a X=CH2
OX
22b X=CH2
22c X=CH2
CH3
22d X= CH(CH3)2
Progress of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n Antifungal Azoles
WANG Si-xi, WANG Zheng, CAI Zheng-yan, ZHOU Wei-che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437)
R N
16 R=CH317b R= N
N
MIC90分别为2和64µmol/L)[11]。 依柏康唑(eberconazole,20)是Salvat公司研制
的新型抗真菌药,2005年在西班牙上市,用于局部 真菌感染。其化学结构有别于传统的咪唑类抗真菌 药,咪唑环接在二苯并[a,d]环庚烷上。对200株皮霉 菌的体外抗真菌实验表明,20的活性优于2、9和克
Luliconazole(NND-502,13)是由日本Nihon Nohyaku公司研发的新型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用于 局部浅表皮肤感染,目前处于上市前注册阶段。药 用13是(R)-异构体,结构与来诺康唑(lanoconazole, 14)相似。在体外活性实验中,13对8组皮霉菌的 活性与14相当,对5株白色念珠菌和3株熏烟色曲霉 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125~0.5、≤0.004µg/ml,与 14相当[7]。用豚鼠脚癣模型研究13的体内抗真菌活 性,0.5% 13溶液连续给药7d,1次/d,10只感染脚
侧链为取代哌嗪的化合物23a~d对临床分离 的240多株念珠菌的MIC90<0.048~0.78µg/ml,对 曲霉菌属的M I C 90<0 . 0 9~0 . 3 9 µ g / m l,活性优于 3,与两性霉素B及4相当。在念珠菌深部感染小 鼠模型试验中,分别以23a~d 12.5mg·kg-1·d-1口 服给药,5d后小鼠存活率大于90%。化合物23c 剂量为3 . 1 3 m g · k g-1· d-1,小鼠存活率为8 0%,与3 (0.75mg·kg-1·d-1)小鼠存活率相同。另一项曲霉菌深 部感染小鼠模型的试验中,活性最好的23c分别以 25、50以及100mg·kg-1·d-1口服给药,5d后小鼠存活 率均为100%;而4分别以37.5、75以及150mg·kg-1·d-1 皮下给药,存活率为30%、70%及100%[17]。
增加,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 之一[1]。唑类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主要用药,按 化学结构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下面综述其研究进 展。
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靶点为真菌P450酶系 的14α-脱甲基酶。咪唑类药物对哺乳动物P450系 统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不良反应较大,大 多数咪唑类药物仅为外用,代表药物有联苯咪唑 (bifonazole,1)和酮康唑(ketoconazole,2)等。
10和布替萘芬(butenafine,16)是临床广泛使 用的烯丙胺类抗真菌药。Castellano等用咪唑环替 代其结构中氮原子上的甲基,分别制得了17a和 17b。17b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3µmol/L,与10相 当,而化合物17a的活性较差[10]。
R N
10 R=CH317a R= N
N
近来发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 西汀(fluoxetine,18)等对近平滑念珠菌和曲霉菌 具有一定抑制作用。Silvestri等用咪唑环替代18中 的氨甲基,所得化合物19a~i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 活性,其中19g的活性最好,对20株白色念珠菌的 MIC50和MIC90分别为2和4µmol/L,优于3(MIC50和
· 52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7, 38(1)
H
O
N
F3C
R2
18
霉唑,对65株红色毛癣菌的MIC90为0.125µg/ml[12], 对35株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的平均MIC为 0.05µg/ml,对34株临床分离的新生隐球菌的平 均MIC为0.162µg/ml[13]。在III期临床试验中,440 例皮霉菌、念珠菌感染者使用1%20乳膏剂4周, 2次/d,治疗效果优于1%克霉唑乳膏剂。此外,20的 耐受性良好,未见过敏反应、光敏性或光毒性[14]。
19d R1=R3=H, R2= Cl
19e R1= R2 =Cl, R3=H
19f R1= R2 =F, R3= H
19g R1=R3= R3=Cl
19h R1=R2=Cl, R3=F
19i R1=R2=Cl, R3= CH3
F
N N
N
OHCH3H S
X
O O
21
CN
21a X=2,4-(F)2 21b X=2-F 21c X=4-F 21d X=2,3-(F)2 21e X=2,5-(F)2
Key Words: triazoles; antifungal;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synthesis; review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分为浅表 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感染,前者传染性强,约占真 菌病患者的90%以上,但危害相对较轻;深部真菌 感染常见于免疫系统受损人群。近几十年来,广谱 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影响了机体内正常的菌 落平衡;器官移植等大型手术的开展,艾滋病等免 疫性疾病的流行,激素、化疗、放疗和免疫抑制剂 的使用,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机体自身的免疫 力,以至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
· 50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7, 38(1)
N N
N F
OH
N
N
N
F
3
O
O
NN
O
N
Cl
Cl
4
N N
O
NN N
CH3 C2H5
染,代表药物有氟康唑(fluoconazole,3)和伊曲康 唑(itraconazole,4)等。 1 咪唑类衍生物的结构改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7, 38(1)
Cl
Cl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O
N N
9
Cl Cl
CH3 N
10
· 51 ·
R2
R1
H N
N N
11a R1 = R2 = H 11b R1 = H, R2 = Cl 11c R1 = H, R2 = F 11d R1 = R2 = Cl
Cl
N Cl N 20
2 三唑类衍生物的结构改造 CS-758(21a)是日本Sango公司开发的侧链含硫
原子及1,3-二噁烷结构的三唑类化合物,对8株念珠 菌的平均MIC为0.23µg/ml,对新型隐球菌的MIC为 0.016µg/ml,对3株曲霉菌的平均MIC为0.125µg/ml, 活性略优于4(相应MIC值分别为0.44µg/ml、0.25µg/ml 及0.33µg/ml)。Kagoshima等合成了衍生物21b~ e,其中苯环2-位氟代的化合物21b、21d和21e活性 与21a相当,而4-氟取代的化合物21c对念珠菌及新 型隐球菌的活性可保持,但对曲霉菌活性下降(相 应MIC值分别为0.41、0.031及1µg/ml)[15]。
R2
R1
H N
N N
R2
12a R1 = R2 = H 12b R1 = H, R2 = Cl 12c R1 = H, R2 = F 12d R1 = R2 = Cl
R3
OH
NN
R1 S OH 15a R1 = CH3(CH2)9CH2, R2=R3=H 15b R1 = H, R2=R3=C6H5 15c R1 = H, R2=R3=Cl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7, 38(1)
· 49 ·
综述与专论
唑类抗真菌药物结构修饰的研发进展
王思袭,王 峥,蔡正艳,周伟澄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437)
摘要:唑类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主要用药,按化学结构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现综述了唑类药物近年来结构修饰和构 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新药研究提供线索。 关键词:三唑;抗真菌;结构修饰;合成;综述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55(2007)01-0049-09
ABSTRACT: The azole antifungals including imidazoles and triazoles are the mainsta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is paper, their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give some clu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