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摘要: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不可直接观测的制度变迁隐变量,实证分析我国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在绝大部分程度上归因于制度的改进,制度变迁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

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但有两个因素对中国奇迹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即物质资本的增加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1]
经济增长分析方法假设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把它纳入分析模型。

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认为经济增长的源头是制度变迁,尤其是提供合适激励的有效产权制度。

它不是生产函数的一种投入,而是整个生产函数中一个转换要素,通过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组合效率、增加回报,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制度的改进能够提高生产率,尤其是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

所以制度变迁与物质资本投资是促进我国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2]
林毅夫最早将制度纳入分析模型,认为1978至1984年间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制度创新,引入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46.89%。

卢中原和胡鞍钢[3]首次将我国的制度变革量化为市场化指数,证明了我国1978至1992年间gnp增长中约有14%来源于市场化改革。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物质资本的增加,还是更多归功于由制度变迁而引起的经济体制效率的提高,对此的认识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

本文运用可处理隐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解析,比较制度变迁与物质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客观地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源。

二、量化研究工具——结构方程模型
20世纪末以及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物质资本的扩张和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增长为目标变量,物质资本增加和制度变迁是其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增加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制度变迁作为更深层次影响因素,是通过物质资本的增加和其他渠道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

对制度变迁作用的量化研究需要从统计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制度变迁变量纳入统计分析之中。

经济增长、物质资本增加均可找到合适的测度指标,而制度变迁作为隐变量(latent variable)无法直接测度。

二是如何在模型中体现和分析上述经济关系。

在目前的统计学方法中,结构方程模型能够较好地处理上述问题。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源于路径分析和证
实性因子分析,由测量方程(表示指标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方程(反映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关系)两部分构成。

[4]
三、模型与数据
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市场化、城市化、对外开放。

[5]本文以这三个方面变化的四个指标作为显变量,建立制度变迁隐变量f1的测量方程。

市场化程度:以x1:“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x2:“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所占的比重”两个指标衡量,比重越高,说明市场化程度越小,制度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以x3“进出口总额(以人民币计量)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高,说明开放度越大;
城市化水平:用指标x4:“城镇人口可支配总收入”来衡量,城镇镇人口可支配总收入等于城镇镇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乘以总的
城镇人口数。

收入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经济增长y用每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物质资本投入f2用各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

为了消除价格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对变量y和变量f2、x4分别取自然对数,这样价格的变化会进入估计方程式中的截距项。

技术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图如下:
图1 模型路径图
本文考察的时间从1999年到2011年,选取中国31个省和直辖
市,每隔四年抽取一个观测点,共计124个样本,基本满足结构方程对于样本量的需求。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2000-2012年)。

四、实证分析
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进行建模,得到最终的模型结构(f1为制度变迁隐变量、f2代表物质资本、f3代表经济增长,括号内为t值):
(1)测量方程(标准化系数):
x1=-0.825*f1+ e1 (1)
(-11.249)
x2=-0.418*f1+ e2 (2)
(-4.837)
x3= 0.338 *f1 + e3 (3)
(3.841)
x4= 0.994*f1 + e4 (4)
(15.450)
(2)结构方程(标准化系数):
y= 0.144 f2 + 0.849 f1+ d1 (5)
(1.190)(6.408)
f2= 0.959f1 + d2 (6)
(14.412)
表1是amos给出的部分模型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标gfi、本特
勒的比较拟合指数cfi、以及nfi、rfi、ifi、tli拟合良好的数量标准都是0.9。

模型除了rfi稍微小于0.9外,其余指标均大于0.9。

模型的自由度为8,卡方值为23.824, cmin/df小于3,模型拟合较好。

表1 模型拟合指数总结
模型除了f2的结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结构系数的t检验都很显著,可以认为模型较好的拟合了样本数据,基本证实了理论假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测量方程中,制度变迁隐变量的4个指标变量与制度变迁之间的结构系数的t检验均显著,均符合理论预期。

amos给出了模型变量间标准化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如由表2所示,结构方程模型(1)—(6)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制度变迁,物质资本是制度变迁引起的结果,它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度变迁。

物质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

物质资本投资直接影响经济(效应系数0.144),制度变迁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效应系数0.849),也可以通过影响物质资本投资(效应系数0.959)间接地影响经济增长。

表2 标准化的总效应、直接和间接效应
无论在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的层面上,制度变迁的作用都明显大于物质资本增加的作用。

制度变迁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的比约为6.85;制度变迁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约6.15。

因此,最近十多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者正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用能够处理隐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验证和评估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外生因素在于制度的改进,而物质资本的扩张应作为内生因素来看待。

因此,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仅靠物质资本、劳动力的投入以及技术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逐步的深化改革,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制度变迁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制度支持,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其它因素难以替代的根本动力。

可见,对于决策者而言,最应关注的不是如何直接改变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而是如何从根本上改进不合理的经济环境,通过改进经济体制来推进市场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渐渐减少和消除经济制度对生产活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许建,何晓群.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量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0(6).
[3]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
[4]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制度改革[j].经济研究,
2000(7).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