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09-5-13 11:09:59 点击数:3591

严琪

乡村旅游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颖的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最初以生态农业观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成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结合的重要切入点。90年代以来,“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及私人汽车数量的增加,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逐步向着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其开发模式也有多种。不少研究者尝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也有区别。

一、从资源利用角度划分

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乡村旅游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适用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的地方,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民俗文化,由文化衍生的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和传承。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就是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

民俗风情的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如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以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保留原滋原味,杜绝舞台化、戏曲化,推出品味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这种模式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等功能。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这种产业庄园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寓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也有部分风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4、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即农家乐型发展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这种发展模式,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使用范围较广,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只要有足够的城市居民短途休假需求市场,都可以尝试开发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但要注意培育自身的特色,防止与周边其它乡村旅游景点产品雷同。

5、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的乡村旅游,需要当地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且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一村一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

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通常会和农场庄园、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相交叉。

6、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的使用面相对较窄一点,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必须以新农村形象为旅游吸引物,只能在率先步入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这种农村必须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知名度较大的乡村,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乡镇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党员先进性教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但需注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活动。

7、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成为旅游小城镇。一般来说,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城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

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量适中,易于集散,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开发经营模式

开发合作模式是乡村旅游的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更具有借鉴意义。

1、“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而更信任“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方式吸纳社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农户的收入,丰富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一般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对其进行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包装,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规范农户的接待服务,可以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利益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3、“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参与者更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也更完善,因而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该模式下个主体的功能如下。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公司:获得政府授权,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并收取门票;招募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组织节庆活动和表演。

农民旅游协会:由村民自发成立,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物的管理、监督、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表演及公司组织的各项节庆活动,从事导游讲解,制作工艺品,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

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因而协调困难,阻力因素比较大。

4、个体农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