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腹菌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于砂土地上。幼时地下,后外露。 分布于海南、广东等地。
• 可药用,能消肿、止血、清肺、利 喉、解毒作用。
鬼笔状钉灰包Battarrea phalloides
• 包被与帽状柄顶相连接, 成熟时即由此处开裂,孢 体散失后露出隆起、近白 色、宽2cm的基部。柄长 25cm,粗0.6cm,深肉桂 色,有毛状鳞片,在柄之 下部鳞片愈显著。
红根须腹菌Rhizopogon rubescens
• 子实体一般较小, 呈扁球 形至近圆球形或形状不规 则,直径1-6cm,表面近 平滑,白色或有红色色调, 成熟带淡黄褐色,伤处变 红色,表皮基部开始充实, 白色,后成迷路状,变黄 色或暗褐色,味温和。
• 春至秋至生林中沙质土壤 里,逐渐露出地面。属树 木外生菌根菌。分布于云 南、福建、香港等地。
灰包菇Secotium agaricoides
• 子实体较小。卵形到扁球形,直径 3-4cm。柄短而明显,倒圆锥形, 粗1-1.5cm,向上伸长至包皮顶端, 形成中轴。包被浅黄色,单层,厚 1-2mm ,先期光滑,后期出现鳞 片,沿基部与柄连接,外开裂;内 部浅黄绿色,腔迷路状,宽达 1mm,隔片与伞菌的菌褶相似。
夏至秋季成群生长一起。分布十分 广泛。顶部粘液孢体腥臭,常常吸 引苍蝇等昆虫传播孢子。
因形态特殊,多认为有毒,有记载 可食用或药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第六章 腹菌类
• 宏观特征:腹菌类的担子果即子实体外覆盖1-3层 包被层,并形成封闭的担子果,内部形成产孢组 织或简称孢体。其子实层在子实体破裂后才裸露 散发孢子,故以前称为被果型。
• 显微特征:腹菌类担子为单细胞无隔担子或称同 担子。
• 生态习性:腹菌类自然分布广泛,多生于林中土 上或腐木上,或腐物上,单生或群生。
• 秋季在草原草地上散生或群生。分 布于我国河北、内蒙古、新疆、西 藏等地。
• 幼嫩时可食用。老后供药用。有清 肺、利喉、消肿、止血、解毒作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子实体较小,呈不规则球状,直径1.54cm,新鲜时表面白色、污白色,干时 浅烟色或变至黑色。子实体上部菌丝 索紧贴而不明显,而子实体下部菌丝 索似根状。包被厚220-250μm,单层, 紧密。内部深肉桂色,孢体腔圆形迷 路状,中空。腔壁白色,厚约65120μm。
• 春秋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与松树形 成外生菌根。分布于福建、山西等地。
秋季生地上。分布于山西、宁夏等地。 可药用,能消肿、止血、清肺解毒,另
外治感冒咳嗽、外伤出血等
小柄灰锤TulosBiblioteka Baiduoma kotlabae
• 子实体小。锣槌状,内孢被球形或稍扁 球形,直径0.5-0.9cm,膜质,光滑,灰 色至灰白色,孔口顶生,短管状。外包 被薄,常与沙粘成一层外壳,脱落后生 内包被下部残留一圈衣领状沙质 “菌 环”,柄与包被同色,圆筒形,高2-4cm, 粗0.2-0.4cm,有大小不等的淡褐色鳞片 或纵向撕裂,基部往往有菌丝体和沙形 成的葱头状的“菌托”,产孢体粉末状, 肉桂色
• 常于腐朽木及地上群生。 分布于吉林、湖南、广东、 四川、西藏等地。
• 此种菌盖上粘液腥臭,有 人认为有毒。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幼时卵球 形,后伸长,高12-20cm,菌 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径3-5.5cm, 菌盖钟形,高宽3-5cm,有显 著网络,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 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 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 网眼多角形,宽5-10mm。柄 白色,中空,壁海绵状,基部 粗2-3cm,向上渐细。
黄柄笼头菌Simblum gracile
• 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近 球形,窗格状,橘黄色,直 径2-4cm,具有12-18格孔。 格径3-10mm。柄黄色,海绵 质,长6-10cm,中空,顶端 开口,向下渐细,基部尖削, 其下有高、宽约3cm的白色菌 托。孢体暗色,有臭味,产 生在格的内侧。
• 生于林中地上。分布于四 川、江苏、河北、台湾、 河南、北京等地。
• 可食用,味鲜美。据记载 每百克干品中含粗蛋白质 23.6g、纯蛋白质15.7g、 粗脂肪5.4g、碳水化合物 56.8g、粗纤维6.8g、灰分 7.4g,其蛋白质含量超过 香菇、金针菇等重要食菌。
• 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 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均 为60%。
黑根须腹菌Rhizopogon piceus
• 子实体较大,菌托粉灰色,菌盖 钟形,具显著网格,覆盖绿褐色 臭而粘孢体,顶端平有一孔口。 菌幕即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直 长2~3cm,宽6~7cm,网眼圆 形或角形,菌柄白色,圆柱形, 海绵状,中空。
• 夏秋季于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 较广。
• 可食用,需将菌盖和菌托去掉方 可。一般认为其煮沸液,能防菜 肴变质,和肉食共烹能防腐。可 药用,民间用于治痢疾。
沙生蒙氏假菇Montagnea arenaria
•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高9-10cm。菌 盖隆起,中央下凹,米黄色至浅棕 灰色,直径5-6cm。隔片宽约5mm, 垂挂于菌盖下,与柄离生。菌柄同 盖色,圆柱形,粗0.6-0.8cm,表面 裂成鳞片状,基部有菌托,托上部 扩展,与菌盖结合在一起。孢子印 黑色。
• 夏季在竹林、阔叶林地上散生。
• 此种多有毒,不宜采食,可供 药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在河南民间有服用子实体 治疗食管癌和胃癌。
五棱散尾鬼笔Lysurus mokusin
• 子实体一般较小, 细长,呈棱 柱形,一般4-5棱,高5-12cm, 中空。顶部高1.5-3cm ,具4-5 个爪状裂片,红色,初期裂片 相互连接一起, 后期从顶部彼 此分离,靠内侧面产生暗褐色 孢体粘液,具臭气味。菌柄浅 粉至浅肉色,具4-5条纵行凹 槽 ,松软呈海绵状。菌托白色, 苞状,初期卵球形,高2-4cm, 基部往往有白色根状菌索。
黄裙竹荪Dictyophora multicolor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高8-18cm。 菌盖钟形,具网格,其上有暗 青褐色或青褐色粘性孢体,顶 平,有一孔口。菌幕柠檬黄色 至桔黄色,似裙子,从菌该边 沿下垂长6.5-11cm,下缘直径 8-13cm,网眼多角形,眼孔直 径约2-5 mm,具菌托,苞状, 菌柄白色或浅黄色,海绵状, 中空,长7-15cm,粗 1.6-3cm。
• 夏秋季于菜园、屋旁、路边、竹林等地 上群生。分布广泛。菌盖表面有粘液腥 臭,一般认为有毒或怀疑有毒。
• 可药用,有散毒、消肿、生肌作用。将 子实体除去菌盖孢体,“晒干研末,和 油涂之”或将研末粉敷于伤处,治疗疮 疽。
细黄鬼笔Phallus tenuis
• 子实体较小,菌盖小,钟 形,黄色,有明显的小网 格,其上有粘臭、青褐色 的孢体。顶端平,具一小 孔口,菌柄细长,海绵状, 淡黄色,内部空心,向上 渐尖细,基部有白色菌托。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美味食菌。有止血作用,可将干子实 体研制成粉末撒在伤口上,治疗外伤 出血。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可药用,治风湿症,有活血祛痛 作用。德国有报道发酵产物用紫 外线照射解毒后,加若干金属盐, 治疗癌症,获得主观症状改善。
覆满黏稠孢子液的白鬼笔蕈伞
切开的幼时子实体
幼时子实体
红鬼笔 Phallus rubicundus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近钟形,具网 格,初期上面覆盖灰褐色恶臭的粘液孢 体,后呈现浅红至橘红色,顶端平,红 色并有一孔口。菌柄圆柱形,靠近顶部 橘红至深红色,中空,海绵状,下部渐 粗色渐淡至白色。菌托苞状,白色,有 弹性。
• 秋季地上成群生长。分布 于四川、新疆、西藏等。
• 此种能消肿、止血、解毒、 清肺,利喉。一般采集后 取掉柄,用其头部的孢体。
柄灰锤Tulostoma brumale
• 子实体小。外包被往往脱落且 基部留存。内包被光滑,膜质, 近球形,茶褐色,渐褪为浅粉 灰色,直径1.1-1.5cm,顶孔 圆形,小管状,稍外突,边缘 完整,同包被色,孔直径 1.5mm。柄长2-4.8cm,粗45mm,朽叶色,圆柱形,有纵 向条纹和短的鳞片,内部白色, 基部有球形的菌丝团。孢体浅 土黄色。
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基部有苞状、厚 而有弹性的白色菌托。菌盖钟形,有 深网格并生有暗绿色的粘臭孢体,成 熟后顶平有一孔口。柄近圆筒形,白 色,海绵状,中空。
•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分布 于山西、甘肃、西藏、安徽、台湾、 广东等地。
• 可食用,但需把菌盖和菌托去掉后方 可,还可煎汁作为食品短期的防腐剂。
• 秋季生草原上。分布于甘肃、新疆 等地。
• 幼嫩时可食用,味较好。据说可作 为消炎、止血药物。
轴灰包菌Podaxis pistillar
• 子实体大,高达10-22cm,浅黄褐 色,新鲜时白色。包被圆筒形至椭 圆形,长3-10cm,粗1.5-2.5cm, 沿下部纵向开裂,表面有易脱落的 舌形薄鳞片。内部成暗红褐色,含 有孢子和孢丝。菌柄粗长10-12cm, 粗0.6-1cm,基部有一团菌丝与砂 粒混杂一起,柄上端延伸至包被顶 形成中轴。
• 夏秋季于竹林或其他林内或园 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分布于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可食用,但需要去掉菌盖和菌托, 其味鲜可口。干品的蛋白质含量为 15%-18%,煮沸液加工可防菜肴 变质,与肉共煮亦能防腐。
• 民间药用治痢疾。据试验对小白鼠 肉瘤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 60%和70%。
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
• 可药用,能消肿、止血、清肺、利 喉、解毒作用。
鬼笔状钉灰包Battarrea phalloides
• 包被与帽状柄顶相连接, 成熟时即由此处开裂,孢 体散失后露出隆起、近白 色、宽2cm的基部。柄长 25cm,粗0.6cm,深肉桂 色,有毛状鳞片,在柄之 下部鳞片愈显著。
红根须腹菌Rhizopogon rubescens
• 子实体一般较小, 呈扁球 形至近圆球形或形状不规 则,直径1-6cm,表面近 平滑,白色或有红色色调, 成熟带淡黄褐色,伤处变 红色,表皮基部开始充实, 白色,后成迷路状,变黄 色或暗褐色,味温和。
• 春至秋至生林中沙质土壤 里,逐渐露出地面。属树 木外生菌根菌。分布于云 南、福建、香港等地。
灰包菇Secotium agaricoides
• 子实体较小。卵形到扁球形,直径 3-4cm。柄短而明显,倒圆锥形, 粗1-1.5cm,向上伸长至包皮顶端, 形成中轴。包被浅黄色,单层,厚 1-2mm ,先期光滑,后期出现鳞 片,沿基部与柄连接,外开裂;内 部浅黄绿色,腔迷路状,宽达 1mm,隔片与伞菌的菌褶相似。
夏至秋季成群生长一起。分布十分 广泛。顶部粘液孢体腥臭,常常吸 引苍蝇等昆虫传播孢子。
因形态特殊,多认为有毒,有记载 可食用或药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第六章 腹菌类
• 宏观特征:腹菌类的担子果即子实体外覆盖1-3层 包被层,并形成封闭的担子果,内部形成产孢组 织或简称孢体。其子实层在子实体破裂后才裸露 散发孢子,故以前称为被果型。
• 显微特征:腹菌类担子为单细胞无隔担子或称同 担子。
• 生态习性:腹菌类自然分布广泛,多生于林中土 上或腐木上,或腐物上,单生或群生。
• 秋季在草原草地上散生或群生。分 布于我国河北、内蒙古、新疆、西 藏等地。
• 幼嫩时可食用。老后供药用。有清 肺、利喉、消肿、止血、解毒作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子实体较小,呈不规则球状,直径1.54cm,新鲜时表面白色、污白色,干时 浅烟色或变至黑色。子实体上部菌丝 索紧贴而不明显,而子实体下部菌丝 索似根状。包被厚220-250μm,单层, 紧密。内部深肉桂色,孢体腔圆形迷 路状,中空。腔壁白色,厚约65120μm。
• 春秋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与松树形 成外生菌根。分布于福建、山西等地。
秋季生地上。分布于山西、宁夏等地。 可药用,能消肿、止血、清肺解毒,另
外治感冒咳嗽、外伤出血等
小柄灰锤TulosBiblioteka Baiduoma kotlabae
• 子实体小。锣槌状,内孢被球形或稍扁 球形,直径0.5-0.9cm,膜质,光滑,灰 色至灰白色,孔口顶生,短管状。外包 被薄,常与沙粘成一层外壳,脱落后生 内包被下部残留一圈衣领状沙质 “菌 环”,柄与包被同色,圆筒形,高2-4cm, 粗0.2-0.4cm,有大小不等的淡褐色鳞片 或纵向撕裂,基部往往有菌丝体和沙形 成的葱头状的“菌托”,产孢体粉末状, 肉桂色
• 常于腐朽木及地上群生。 分布于吉林、湖南、广东、 四川、西藏等地。
• 此种菌盖上粘液腥臭,有 人认为有毒。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幼时卵球 形,后伸长,高12-20cm,菌 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径3-5.5cm, 菌盖钟形,高宽3-5cm,有显 著网络,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 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 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 网眼多角形,宽5-10mm。柄 白色,中空,壁海绵状,基部 粗2-3cm,向上渐细。
黄柄笼头菌Simblum gracile
• 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近 球形,窗格状,橘黄色,直 径2-4cm,具有12-18格孔。 格径3-10mm。柄黄色,海绵 质,长6-10cm,中空,顶端 开口,向下渐细,基部尖削, 其下有高、宽约3cm的白色菌 托。孢体暗色,有臭味,产 生在格的内侧。
• 生于林中地上。分布于四 川、江苏、河北、台湾、 河南、北京等地。
• 可食用,味鲜美。据记载 每百克干品中含粗蛋白质 23.6g、纯蛋白质15.7g、 粗脂肪5.4g、碳水化合物 56.8g、粗纤维6.8g、灰分 7.4g,其蛋白质含量超过 香菇、金针菇等重要食菌。
• 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 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均 为60%。
黑根须腹菌Rhizopogon piceus
• 子实体较大,菌托粉灰色,菌盖 钟形,具显著网格,覆盖绿褐色 臭而粘孢体,顶端平有一孔口。 菌幕即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直 长2~3cm,宽6~7cm,网眼圆 形或角形,菌柄白色,圆柱形, 海绵状,中空。
• 夏秋季于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 较广。
• 可食用,需将菌盖和菌托去掉方 可。一般认为其煮沸液,能防菜 肴变质,和肉食共烹能防腐。可 药用,民间用于治痢疾。
沙生蒙氏假菇Montagnea arenaria
•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高9-10cm。菌 盖隆起,中央下凹,米黄色至浅棕 灰色,直径5-6cm。隔片宽约5mm, 垂挂于菌盖下,与柄离生。菌柄同 盖色,圆柱形,粗0.6-0.8cm,表面 裂成鳞片状,基部有菌托,托上部 扩展,与菌盖结合在一起。孢子印 黑色。
• 夏季在竹林、阔叶林地上散生。
• 此种多有毒,不宜采食,可供 药用。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在河南民间有服用子实体 治疗食管癌和胃癌。
五棱散尾鬼笔Lysurus mokusin
• 子实体一般较小, 细长,呈棱 柱形,一般4-5棱,高5-12cm, 中空。顶部高1.5-3cm ,具4-5 个爪状裂片,红色,初期裂片 相互连接一起, 后期从顶部彼 此分离,靠内侧面产生暗褐色 孢体粘液,具臭气味。菌柄浅 粉至浅肉色,具4-5条纵行凹 槽 ,松软呈海绵状。菌托白色, 苞状,初期卵球形,高2-4cm, 基部往往有白色根状菌索。
黄裙竹荪Dictyophora multicolor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高8-18cm。 菌盖钟形,具网格,其上有暗 青褐色或青褐色粘性孢体,顶 平,有一孔口。菌幕柠檬黄色 至桔黄色,似裙子,从菌该边 沿下垂长6.5-11cm,下缘直径 8-13cm,网眼多角形,眼孔直 径约2-5 mm,具菌托,苞状, 菌柄白色或浅黄色,海绵状, 中空,长7-15cm,粗 1.6-3cm。
• 夏秋季于菜园、屋旁、路边、竹林等地 上群生。分布广泛。菌盖表面有粘液腥 臭,一般认为有毒或怀疑有毒。
• 可药用,有散毒、消肿、生肌作用。将 子实体除去菌盖孢体,“晒干研末,和 油涂之”或将研末粉敷于伤处,治疗疮 疽。
细黄鬼笔Phallus tenuis
• 子实体较小,菌盖小,钟 形,黄色,有明显的小网 格,其上有粘臭、青褐色 的孢体。顶端平,具一小 孔口,菌柄细长,海绵状, 淡黄色,内部空心,向上 渐尖细,基部有白色菌托。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 美味食菌。有止血作用,可将干子实 体研制成粉末撒在伤口上,治疗外伤 出血。
• 鬼笔科Phallaceae • 原质鬼笔科Protophallaceae • 笼头菌科Clathraceae •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 灰包菇科Secotiaceae • 灰锤科Tulostomataceae • 地星科Geastraceae • 马勃科Lycoperdaceae • 硬皮地星科Astraeaceae • 豆包马勃科Pisolithaceae •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可药用,治风湿症,有活血祛痛 作用。德国有报道发酵产物用紫 外线照射解毒后,加若干金属盐, 治疗癌症,获得主观症状改善。
覆满黏稠孢子液的白鬼笔蕈伞
切开的幼时子实体
幼时子实体
红鬼笔 Phallus rubicundus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近钟形,具网 格,初期上面覆盖灰褐色恶臭的粘液孢 体,后呈现浅红至橘红色,顶端平,红 色并有一孔口。菌柄圆柱形,靠近顶部 橘红至深红色,中空,海绵状,下部渐 粗色渐淡至白色。菌托苞状,白色,有 弹性。
• 秋季地上成群生长。分布 于四川、新疆、西藏等。
• 此种能消肿、止血、解毒、 清肺,利喉。一般采集后 取掉柄,用其头部的孢体。
柄灰锤Tulostoma brumale
• 子实体小。外包被往往脱落且 基部留存。内包被光滑,膜质, 近球形,茶褐色,渐褪为浅粉 灰色,直径1.1-1.5cm,顶孔 圆形,小管状,稍外突,边缘 完整,同包被色,孔直径 1.5mm。柄长2-4.8cm,粗45mm,朽叶色,圆柱形,有纵 向条纹和短的鳞片,内部白色, 基部有球形的菌丝团。孢体浅 土黄色。
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基部有苞状、厚 而有弹性的白色菌托。菌盖钟形,有 深网格并生有暗绿色的粘臭孢体,成 熟后顶平有一孔口。柄近圆筒形,白 色,海绵状,中空。
•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分布 于山西、甘肃、西藏、安徽、台湾、 广东等地。
• 可食用,但需把菌盖和菌托去掉后方 可,还可煎汁作为食品短期的防腐剂。
• 秋季生草原上。分布于甘肃、新疆 等地。
• 幼嫩时可食用,味较好。据说可作 为消炎、止血药物。
轴灰包菌Podaxis pistillar
• 子实体大,高达10-22cm,浅黄褐 色,新鲜时白色。包被圆筒形至椭 圆形,长3-10cm,粗1.5-2.5cm, 沿下部纵向开裂,表面有易脱落的 舌形薄鳞片。内部成暗红褐色,含 有孢子和孢丝。菌柄粗长10-12cm, 粗0.6-1cm,基部有一团菌丝与砂 粒混杂一起,柄上端延伸至包被顶 形成中轴。
• 夏秋季于竹林或其他林内或园 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分布于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可食用,但需要去掉菌盖和菌托, 其味鲜可口。干品的蛋白质含量为 15%-18%,煮沸液加工可防菜肴 变质,与肉共煮亦能防腐。
• 民间药用治痢疾。据试验对小白鼠 肉瘤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 60%和70%。
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