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信息组织作业


作业ID: 2782


--------------------------------------------------------------------------------





1.
一数据库中共有40篇相关文献,所实施的检索检出其中的30篇,实际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为45篇,则其检全率为()

(对应于课本第二章,课件01)


A. A. 75%
B. B. 25%
C. C. 66.7%
D. D. 33.3%








2.
下列_________属于相容关系中的一种。(对应于课本第二章,课件01)


A. A. 矛盾关系
B. B. 交叉关系
C. C. 并列关系
D. D. 反对关系








3.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标识语言是()(对应于课本第三章,课件20-22)

A. A. SGML
B. B. HTML
C. C. XML
D. D. RDF








4.
目前占主流的编目方式是()(对应于课本第四章,课件20-22)


A. A. 原始编目和复制编目
B. B. 集中编目和共享编目
C. C. 文献编目和档案编目
D. D. 手工编目和机读编目








5.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分类法是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A. A. 等级列举式
B. B. 分面组配式
C. C. 列举组配式








6.
依据分析兼综合原则编制的分类法是____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A. A. 等级列举式
B. B. 分面组配式
C. C. 列举组配式








7.下面哪个不是采用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A. A. 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
B. B.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C. C.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D. D. 阮冈纳赞创制的《冒号分类法》








8.________是分类法整体框架的体现。(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A. A. 基本大类
B. B. 基本部类
C. C. 类目
D. D. 序列








9.____的类表是根据文献保证原则建立的。(对应于课本第六章)

A. A. DDC
B. B. UDC
C. C. LCC
D. D. CC








10.
《中图法》的标记制度为______________。 (对应于课本第六章)


A. A. 层累制
B. B. 顺序―层累混合制
C. C. 层累-顺序混合制








11.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集中在一起的号码是__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七章,课件08-10)

A. A. 书次号
B. B. 种次号
C. C. 著者号
D. D. 分类号








12.概念组配引入主题法的是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八章,课件11-16)

A. A. 标题法
B. B. 元词法
C. C. 叙词法
D. D. 关键词法








13.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主题词表是__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九章)

A. A. 《美国国会标题表》
B. B. 《医学标题表》
C. C. 《汉语主题词表》
D. D.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14.
对口标引也叫____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十章,课件17-20)


A. A. 浅标引
B. B. 深标引
C. C. 重点标引
D. D. 整体标引








15.组配符号“:”表示的是()(对应于课本第十章,课件17-20)

A. A. 交叉关系
B. B. 限定关系
C. C. 说明关系






--------------------------------------------------------------------------------





16.信息组织所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对应于课本第一章,课件01)










17.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____关系。(对应于课本第二章,课件01)










18.机读目录格式中,一个书目记录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部分组成。(对应于课本第三章,课件20-22)










19.信息描述工作的程序通常为____、____、____和____。(对应于课本第四章,课件20-22)










20.
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有____、____和____。(对应于课本第四章,课件20-22)











21.类目体系通常是在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由____、____、____和____组成的。(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22.
按照分类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将分类法的组成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方面。(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23.按照分类法构成的形式,将分类法的组成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方面。(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24.分类标引工作应遵循的要求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对应于课本第七章,课件08-10)










25.
主题法的类型按选词方式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对应于课本第八章,课件11-16)











26.《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是在____和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填写请加书名号)(对应于课本第九章)










27.按照是否使用词表,主题标引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类。(对应于课本第十章,课件17-20)










28.
文本检索系统的三个模块是____、____和____。(对应于课本第十一章,课件20)











---------------------------------------------------

-----------------------------





29.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关系?(对应于课本第一章,课件01)

1.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才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通常是根据检索的需要,以信息资源的一定单元为处理对象,对其特征加以记录,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标引或处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资源记录或条目,按规定的方式输入系统,组成文献资源库或信息检索系统.
2.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目的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信息组织的反向过程.在实施信息检索时,一般应首先依据该检索系统的特点,将检索提向转换成相应检索特征,再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检索途径进行匹配查找,检出相应信息资源。


--------------------------------------------------------------------------------





30.恩格斯·科学分类原则是什么?(对应于课本第二章,课件01)

每一种科学都是分析单个个运动形态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态的产物,应该按照客观对象运动形态本身内容所固有的次序来分类和排列。由于客观世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因此科学的次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这一分类原则的意义在于为科学的分类提供了客观依据。根据客观、发展原则,亦即唯物辩证原则。


--------------------------------------------------------------------------------





31.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信息组织一般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对应于课本第二章,课件01)

信息资源组织除应以逻辑的方法,以知识分类为基础外,同时还必须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和检索需要进行,一般应考虑以下各个方面的因素
1、文献保证原则。所谓文献保证亦称文献根据,指信息资源组织应根据信息资源类型、数量等因素进行相应控制
2、用户保证原则。所谓用户保证,即是指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描述控制和词汇控制;
3、与设备条件相适应。信息组织中的规范挖掘是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使用的,只有与设备条件的特点相一致,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





32.信息描述的含义及其作用?(对应于课本第三章,课件20-22)

信息描述的含义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其作用主要包括:识别、定位、检索、选择。


--------------------------------------------------------------------------------





33.元数据的含义及

其作用?(对应于课本第三章,课件20-22)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元数据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元数据一词,早期主要指网络资源的描述数据,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其后,逐步扩大到各种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由于传统的书目数据与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目前元数据实际上适用于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描述记录。在信息资源组织的实践中,一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是元数据,一电子文本的描述数据是元数据,一传统出版形式的编目数据也是元数据。

作用:一方面是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目录学信息,供使用者确认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元数据的各种特征也是进行组织和检索的依据,是建立检索工具的基础和前提。


--------------------------------------------------------------------------------





34.分类标引的工作程序(对应于课本第七章,课件08-10)

分类标引是获得分类标识的基本手段,一般需要在主题分拆的基础上进行,并须经过主题概念转换,号码配置才能实现,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为了保证标引工作的质量,分类标引工作必须遵守一定的操作程序。
包括:
1、查重:通常在进行信息资源描述操作时统一进行。主要查核标引对象是否为已经处理过的信息资源。
2、主题分析:要标引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必须对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确定需要揭示的主题概念。
3、主题概念归类:将主题分析的结果归入分类体系中相应的门类。
4、确定标识给号:主题分析的结果在按照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归类后,通常应根据确定的类目给予相应的分类号。
5、审核:在结束文献标引前,必须对每种文献的标引结果进行审核。


--------------------------------------------------------------------------------





35.主题法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对应于课本第八章,课件11-16)

1、直接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 
主题法不像分类法那样,以一种抽象的号码系统作检索标识,而是直接选用自然语言中的语词进行标引和检索。

2、以字顺作为主要检索途径。
虽然主题法往往也采用按范畴、词族等方式组织主题词,但字顺方式始终是它的主要排检依据。我国的主题检索系统通常是根据汉字特点,按照拼音或笔画笔顺进行排检的;因此在使用主题法检索时,只要知道检索对象的名称,就可以按相应的排检方式进行查找。在机检系统中,一般可以直接输入语词,由计算机进行查找,通用性好。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

息资源。 分类法由于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对象的信息资源是分散在各知识门类中的,主题法则是直接从主题对象的角度揭示信息资源。 

3、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息资源。

4、往往是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关系。 
按照字顺排列不能必然揭示主题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克服这一局限,主题法发展了完备的参照系统,通过在主题词下设置用、代、属、分、参等多种参照项,建立起“隐蔽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法相比,主题法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与一个主题有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直接性、通用性好,适合于进行各种专指检索,在性能上具有与分类法相互补充的特点。    主题法通常不用于组织图书,只广泛用于组织各种检索工具,不仅可以利用它编制各类供手检使用的书目索引,同时也可以用来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机检。


--------------------------------------------------------------------------------





36.轮排索引有哪些作用?(对应于课本第八章,课件11-16)

轮排索引,亦称轮排表,是将词表中的叙词按词素的字顺排列,使含有同一词素的叙词集中显示于一处的词汇表,是一种从词素的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作用:
1、增加检索入口,用户可以从词素角度出发对叙词进行查找。
2、根据轮排索引按词素集中叙词的特点,帮助使用者选择最适合使用的叙词。
3、编表时可以利用其字面成族的特点,发现语词之间的联系,进行词间关系处理。


--------------------------------------------------------------------------------





37.试比较《文献著录总则》和《都柏林核心集》的异同。(对应于课本第四章,课件20-22)

两种描述规范的相同之处是:
两者设置了完备的描述项目,可以比较完整地揭示一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两者都对描述的等级、标识以及规范的使用作出相应的规定,可以准确、一致的方式进行描述;两者都具有比较强的扩充性、兼容性,可以充分满足各种信息描述的需要和不同系统之间转换的需要。

两者差异:
《文献著录总则》项目是根据传统文献类型的描述需要和文献单位的操作要求,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都柏林核心集》则是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网络环境下的描述要求设置的。虽然两者项目设置的数量不同,两者均完整概括了书目数据的基本信息,是识别信息资源,对其进行组织和检索的基本依据。必须指出,描述项目的确定,是与描述对象特征和检索系统的要求相联

系的,针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对象和信息组织环境,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删或调整。以文献著录总则为例,除上述各项目外,特殊文献类型一般还设置特定的描述项目。如:地图资料按其特点设置了数学基础项,记录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特征。非书资料设有数量规格项、系列项,记录其数量、实际播放时间、材质、长度或型号、制式、色别、转速、声响等。特殊类型的网络资源也可根据其特点,增加相关的描述项目。
《文献著录总则》和《都柏林核心集》的详细描述限定。可以看出,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如,《文献著录总则》比较侧重传统文献的著录特征的限定,《都柏林核心集》NU更集中于网络信息资源特征的描述。此外,《都柏林核心集》在标识、语言、日期、范围等描述项目中推荐以控制词表或相关标准作为描述的规范,以保证描述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词汇控制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重要性。当然《都柏林核心集》对规范的推荐是没有约束力的,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自由标引或描述,对各描述项目的限定也相对比较少。对有关各项目描述的一些具体要求。


--------------------------------------------------------------------------------





38.
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不同?(对应于课本第五章,课件02-07)


1、揭示的角度不同。文献分类法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体系,而将有关主题的文献集中在学科这下的,而网络分类法则改变了文献分类法的这一展开方式,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组织体系

2、类目的设置特点不同。分类体系的类目的设置是与资源情况和用户需求相结合的。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类目设置一般根据传统文献资源和一定的用户对象进行,比较重视类目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设类全面、不同门类之间类目设置均衡;网络分类体系则由于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和服务用户更加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类目设置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仅增加了网络资源的形式类目,而且根据资源的分布和多数用户的需求,对类目的等级做了较大的变动。例如,在搜狐的基本部类中出现的像“计算机与互联网”、“新闻与媒体”、“地区”等,在传统分类体系中只不过是二、三级类目;相反一些在传统分类体系中作为重点设置的自然科学、应用技术门类的专门性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及用户需求的影响,多数通用性分类搜索引擎大多只设置了概括性类目,从而在类目设置和组织上出现了与传统文献分类法不同的特点。

3、展开的形式不同。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由于

组织文献的需要以及传统手工使用环境的影响,基本上采用线性序列,分类搜索引擎则不存在组织文献资源的问题,同时超文本连接又为横向揭示提供了方便,往往采用多维结构,从多个角度设置类目、展开类目体系。例如,搜狐的分类体系提供了从地区和资源类型角度检索的入口,还讲公司企业等直接以重复反映的方式设置为一级类目,方便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

4、同为类排列方式不同。传统文献分类体系对同为类一般按照类目的关系排列,分类搜索引擎则对类目排列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像搜狐这些网络搜索引擎一般是按照点击的频率进行排列,以便将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详尽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中图法》则主要以相关项目的英文首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

5、适用特点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虽然同样是为广大用户服务的,十分重视分类体系的易用性,重视学术性与通用性的特点,但比较而言,由于网络分类体系的使用对象为终端用户,因此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例如,在类目设置上,突出普通用户感兴趣的通用性主题类目,以大类为例,搜狐的基本大类很明显更关注普通用户的兴趣,像旅游、娱乐等均有体现,而《中图法》则不然。


--------------------------------------------------------------------------------





39.
《中图法》的类目体系有哪些特点?(对应于课本第六章)


1、大类体系合理,符合现代文献分类的特点。

2、类目体系的展开系统、适用。

3、重视类表的灵活性。

4、追求编号技术的最佳结合。

5、发展了适合各种规模和对象的文献收藏的配套产品。

6、管理健全。


--------------------------------------------------------------------------------





40.
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对应于课本第十章,课件17-20)


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差异:主题标引是依据一定的主题词表或主题标引规则,赋予信息资源语词标识的过程。主题标引是在主题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词表或标引规则作为依据,将信息资源中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转换成相应的主题词,并将其组织成表达信息资源内容特征的标识的过程。按照是否使用词表,主题标引可以分为受控标引和自由标引两类,依据特定词表赋予检索标识的,称为受控标引;直接采用自然语言语词进行标引的,称为自由标引。

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1);标引的对象相同。都是以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为揭示和转换对象,在对资源属性的分析过程中都是以主题内容为主要标准,以国别、时代、资源形式等其他属性

为次要标准。(2);标引的数据来源相同。都是以信息资源的题名,目次,提要等说明文字及正文为标引依据。(3);标引的过程相同。一般都需要首先进行主题分析,在弄清主题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标识的转换和确定,并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引程序。


--------------------------------------------------------------------------------





41.简述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对应于课本第十一章,课件20)

优点:一般认为,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可以直接以表达检索对象的语词进行检索匹配,专指度更高,有助提高检准率;将文本作为处理对象能提供更多的检索点,可以提高检全率;同时,以采用自动方式,加工速度快,成本低,词汇更新及时,从而可以改进系统的有效性。

缺点:比较突出的,缺乏同义词控制,必然影响检全率;此外,自然语言词汇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结合知识关系进行扩检、缩检、调整检索方向等,不利于用户进行相关性查找。





各位同学:每隔20分钟,请务必点击页面左下角的'临时保存'按钮,保存您的作业!

倒计时:19分44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