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
识》要点(一)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外周动脉疾病(PAD)等。为规范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应用并提高我国广大临床医师对于阿司匹林的认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牵头组织心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血液病学、消化病学与肾脏病学相关专家,在“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的基础上,回顾近1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指南/共识和建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充分讨论并更新形成本共识。
二、阿司匹林预防ASCVD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历史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和vonWillebrand因子(vWF),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黏附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黏附后血小板活化并释放胶原、vWF、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素A2(TXA2)和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是核心步骤,
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剂量有关: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直至20世纪中期才被发现。
三、阿司匹林在ASCV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一)临床试验与净获益
1. 临床试验:
2. 净获益:
(一)评估基线ASCVD风险
为便于应用和推广,本共识参照相关指南,引用适合国人的10年ASCVD 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并稍加简化(图1)。按照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患有低HDL-C血症、血胆固醇水平(TC或LDL-C水平)和血压分级6个因素不同组合,估算10年ASCVD发病平均风险。
(二)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ASCVD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建议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
1. 高脂血症患者,TC≥7.2mmol/L或LDL-C≥4.9mmol/L,年龄≥
55岁(Ⅱa,B)。
2. 10年ASCVD发病风险≥10%,见图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1。
3. 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4mmol/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Ⅱa,C)。
4.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 (<1.04mmol/L)(Ⅱa,B)。
5.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eGFR30~45ml·min-1·1.73m -2(Ⅱb,C)。
6. 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 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 )、血脂异常(Ⅱa,C)。需要指出的是,用药前必须评估出血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危险因素包括阿司匹林大剂量及长期服用、凝血功能紊乱、严重肝病、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消化道溃疡及上腹部疼痛病史、近期出血病史、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年龄≥80岁或<30岁的人群和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50%)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四、阿司匹林在ASCV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一)临床试验与净获益
(二)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ASCVD二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1. 冠心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
■所有无禁忌证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d长期治疗(Ⅰ,A);不能耐受者用氯吡格雷75mg/d(Ⅰ,B)。
■择期支架植入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其后100mg/d维持(Ⅰ,B)。
(2)NSTE-ACS:
■所有无禁忌证者初始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75~100mg/d长期维持(Ⅰ,A);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300~600mg 负荷量,75mg/d维持)替代(Ⅰ,B)。
■中高危及拟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
●入院后(诊断性血管造影前),尽快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Ⅰ,A)。
●PCI术前:①已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者,应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Ⅰ,B);②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者,应在PCI术前至少2h,最好24h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Ⅰ,B);③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1种P2Y12受体拮抗剂,除非存在禁忌证(如出血风险较高)(Ⅰ,A),选择包括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维持量90mg,2次/d)(Ⅰ,B)、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mg,维持量75mg/d)(Ⅰ,B)。
●PCI术后:①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至少4周(Ⅰ,A);因计划接受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而置入BMS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患者,术后DAPT4~6周(Ⅱa,B);出血风险高,不能耐受12个月DAPT,或12个月内可能中断DAPT而置入BMS 或行PTCA的患者,术后DAPT4~6周(Ⅰ,B);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DAPT至少6个月(Ⅰ,B);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缩短(<6个月)(Ⅱb,A);高出血风险,需接受不能推迟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或同时口服抗凝剂治疗者,可缩短至1~3个月(Ⅱb,C);缺血高危、出血低危的患者,DAPT可维持12个月以上(Ⅱb,A)。
■早期保守治疗者:入院后迅速开始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并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后每日维持量,至少1个月(Ⅰ,A),最好12个月(Ⅰ,B)];低危患者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Ⅰ,A)。
■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术前:阿司匹林100~300mg/d(Ⅰ,A)。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不需停药,特别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Ⅰ,A)。
●术后:①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者,术后6h内开始口服,100~300mg/d,此后长期口服(Ⅰ,A);有禁忌证者,口服氯吡咯雷75mg/d 或替格瑞洛60~90mg,2次/d替代(Ⅱa,C);②非体外循环CABG 术后,阿司匹林75~15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治疗1年(Ⅰ,A)。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者,建议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③体外循环CABG术后,可以考虑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DAPT1年(Ⅱb,A);④术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0mg/d优于75mg/d(Ⅱa,A);⑤术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