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与思考
作者:许超杜方方颜玄洲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3期
[摘要]国内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从中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入手,从招生制度、历史文化、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资金、教师等方面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要想彻底改变国内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中美比较;差异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也搭上时代的快车,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上,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各种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近2000个,在校生已逾50万,每年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也超过40万。交流的深入也使得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在通过对中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对比,国内高等教育会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最为典型。
1 中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意识不强,通俗地讲,创新意识就是对于创新的兴趣和动机,这是衡量一个学生有无创新能力的前提,而缺乏创新意识又主要表现在没有冒险精神,缺乏自信等方面。我国的大学生一直不善于利用身边条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创新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依旧是围绕书本打转,这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同时也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和启发的结果,使得学生没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创新意识淡薄。其次是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思维的缺乏直接导致创新成果的匮乏,我国每年受理约有15万件的专利申请,而大学生专利申请件数仅为1.1万件,所占比例不足8%,而美国每年会受理40万件的专利申请,其中大学生申请的比例占到23%,这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差距。最后是创新技能的薄弱。创新技能是实际动手的能力,可以从创新知识基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来判断学生有无创新技能,而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所欠缺的。
反观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这反映在一些硬性指标上,代表科学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美国人拿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产生了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在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中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的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新课程”改革运动开始,美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改革中前
进,可是无论改革的方向如何,“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却一直没有动摇,思想上崇尚杜威“学习即生活”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项又一项伟大的发明在美国产生。
2 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招生制度的影响
我国采取的招生制度是全国统一考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2016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940万,面对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要保证教育的相对公平这是较为恰当的方式。美国大学采取的是“申请审核制”,这类似于我国的“自主招生制度”,整个招生过程由学校自主进行。美国高中毕业生凭借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与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成绩申请大学的入学资格,学校在选择学生时也会格外考察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他们还会更加看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中国,学生想要进入好的大学,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学习高中的文化知识,而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往往会被忽略,而过度的考试技巧的演练会导致教师对学生探索、思考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求降低。创新意识缺乏的根源往往由此产生。
不同的招生制度影响着制度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创新意识或者能力的重視程度上来说,美国高校的确得比国内要好。不过,生源质量只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小的因素,国内的高中毕业生虽然在综合素质上不及美国学生,可中国学生相较于美国学生有更加扎实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学生在国内高中毕业后赴美留学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更是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校是个有教无类的地方,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应该在大学而非中学。
2.2 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高校主流的教学模式依然过于“功利化”,只关注指挥棒方向的知识面,教学内容被严重压缩,而且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课堂内,仅通过老师的讲授获取知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产生所谓的“花盆效应”,即当生存空间变窄会导致环境适应力和竞争力下降,个体功能减退。被动地接受知识,会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这样的学生若是以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会极不适应,没有科研能力和缺乏科研兴趣将会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政策由各州自行制定,学校有高度的自治与自主权,没有统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每个教授都可以自行安排课程进度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有“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重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便能得到锻炼。教师“导”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大学的老师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也会欣然接受学生的质疑,这与中国儒家尊师重道、唯师命是从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2.3 师资力量的影响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能力无法提高,教师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师存在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个“好老师”至关重要。
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特别注重优秀教师的引进,他们会从全球范围内招聘,一般助理教授的选拔也会非常的严格。例如位于美国南方著名的埃默里大学,其生物物理专业招聘助理教授要求博士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4到5年的时间,而且要看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即便要求如此苛刻,依然会有超过200人投送简历。教师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收入也相当可观,学校会将一半以上的收入用来支付教师的工资,有的甚至会达到70%。教授在美国高校拥有绝对的权力,“教授治校”是大学基本的管理方式,教授在学校的教研工作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通过集体治学,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在教师选聘上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近亲繁殖”。这与美国优胜劣汰、强调学术多样性的选聘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是基本礼仪,学生很难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反驳,只会导致师生的学术观点趋于同质化,这也是“近亲繁殖”危害根的源所在。在我国的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名牌高校,往往会对自己的毕业生格外青睐,无论是留校任教还是研究生推免都会提供极大的便利。这是一种家族式的思想,生承师业是子承父业的延伸,同一学校教师的观念趋同,学术的多样性难以保证,那么在单一的知识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便很难提高。另外,教师的待遇问题在国内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尽管随着职称与知名度的提高,收入情况也会随之改善,但是总体而言,教师的收入依然徘徊在相对低的水平。高校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2.4 评价体系的影响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中美评价体系的差异进行比较。首先是学校评价体系,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取得的分数为衡量其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现行教育鼓励的是一种消费型的知识结构,而非生产型的知识结构,即只是消化书本上的知识,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听话的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便被抹杀。而美国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美国高校录取学生不以高考的考分为唯一标准,他们从个人成长的需要出发,追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养成自立能力,鼓励求新求异,追求的是个性发展教育,最好的学生是会问问题的学生,而非掌握了最多知识的学生。
其次是社会评价体系。在中国的社会评价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一个求职者能力的高低,学历和文凭往往很被看重的,学历越高也就越受欢迎。当然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个人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陈旧的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教育仍然以应试为目的。从小到大,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领导喜欢听话的下属,这样的社会评价体系,扼杀了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影响了学生的質疑和创新能力。而在美国的社会评价中,使用和选拔人才早已走出了“唯学历”论的误区,业绩才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美国提出要创造一个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设计了绩效与能力素质标准,其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