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圈闭和油气藏
3. 礁型圈闭
3. 纯水动力圈闭
3. 地层 - 水动力复 合圈闭
类
4. 刺穿圈闭
4. 沥青封闭 圈闭
4. 构造 - 地层 - 水 动力复合圈闭
5. 多因素构 5. 多因素地
造圈闭
层圈闭
三、Measurements of traps and pools
(一) Measurements of traps
在油气勘探初期,人们主要在地表有油气苗的地 点钻探,没有对地下产油的地质条件作分析研究,也 未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勘探效益较低。通过实 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油气聚集常与背 斜有关,这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anticlinal theory) (I.C.White,1885)。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 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 新油气田的发现。
地层圈闭概念的提出和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油
气勘探,特别是老油气区的二次勘探。
在四、五十年代,赫伯特(M.K.Hubbert,1940, 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过程中的 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他指出:油气圈闭位置总 是在油气势最小的地方。有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 倾斜,甚至油气存在于“圈闭”以外,是水动力作 用的结果。他不仅提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新的圈闭 类型,为勘探新的油气藏类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 圈闭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圈闭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油气运移的动力、势能与各 种遮挡条件的新认识。至于是否存在背斜构造也不 占主导地位,这样圈闭的概念就被极大地拓宽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s)这一术语是由莱复生( A.I.Levsen,1936)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 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并在一系列 的论文和著作中加以系统论述。他指出:“地层圈闭是这样一 种圈闭,即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 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 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 变化等”。并进一步将地层圈闭划分为原生地层圈闭(即岩性 圈闭)和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两类。
圈闭和油气藏精品文档14页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部的布奇砂岩中的油田为典型的分流河道砂岩体油气藏。
油藏——精选推荐
油藏第一章1.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非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2. 圈闭:定义: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遮挡油气,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构成要素:储集层(储集油气的岩石层)、盖层(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岩石层)、遮挡物(阻止油气侧向运移的岩石层)。
圈闭大小度量参数:溢出点(圈闭中油气溢出的地方)、闭合高度ht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垂向距离)、闭合面积At(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圈闭容积Vct:Vct=Ath?(1-Swc) h—储集层的厚度定义: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称作油气藏。
(08年已考)度量参数:油水界面、油柱高度ho、含油面积Ao。
8.地质储量: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气数量。
分为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作储量的动用程度。
可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地质储量。
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静态地质储量:采用静态地质参数(如含油面积和储集层厚度)计算的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采用动态生产数据(如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计算的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容积法计算公式:N=Aoh? (1-Swc)/Boi (10年已考)Boi—原始条件下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9. 储量级别:潜在、远景、预测、控制、探明、开发10. 储量丰度:单位含油面积上的石油地质储量。
Ωo=N/Ao= h? (1-Swc)ρos/Boi ρos—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单储系数:单位岩石体积中的石油地质储量。
(09年已考)ωo= N/Aoh=? (1-Swc)ρos/Boi第四章油气藏压力与温度1. 原始地层压力:油气藏投入开发之前测量的压力,Pi2. 动态地层压力:油气生产过程中测量的压力,P3. 井底流压:油气流动即生产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Pwf4. 井底静压:油气静止即关井过程中测量的井底压力,Ps5. 地层压力梯度Gp:单位深度的压力变化值。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 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 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 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
第29页/共91页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 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 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含 油气断块。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了逆掩断块油气藏, 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第39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定义: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
孔(溶洞)的油气藏。
第33页/共91页
断层圈闭
第34页/共91页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第35页/共91页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6页/共91页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7页/共91页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 及侧向被三条或更多 的断层切割封闭。
第38页/共91页
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内容提要] 圈闭是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在其中聚集和保存的一种场所,是通过储、盖层与一定的遮挡条件在三维空间的构架形成的。
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本章首先介绍了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和度量参数,以圈闭的遮挡条件成因为主,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四个大类。
然后结合大量实例,说明依次每一种主要圈闭的形成机制。
§1 概述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1.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它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能够有油气,但无论其中是否有油气,都可以称为圈闭)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而遮挡条件的形成,即可以是背斜,也可以是断层、不整合或岩石的物性变化引起。
这样,当组成圈闭的这三部分配合良好时,其中的储集层便处于上方或四周被不渗透岩层所包围或阻隔的状态。
一旦油气通过这里,它便能够起到捕获油气的作用,从而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
2.油气藏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使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不能看作是同一油气藏。
由此可见,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圈闭的类型还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井位和井深的依据;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可能储量多少。
这正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寻找和研究圈闭的原因。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1.圈闭的度量参数在评价一个圈闭时,它的规模或大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用圈闭的有效容积来评价。
它主要决定于闭合面积、闭合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的分布等。
(V=S×H×φ)这里重点介绍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石油地质学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三、油气藏的度量
2、油(气)藏高度 油气藏高度:油气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的
海拔高差。 油藏高度: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的海拔
高差。 气藏高度:气藏最高点与油气(气水)界
面的海拔高差(气顶高度)。 气藏高度 + 油藏高度 == 油气藏高度 3、含油气面积 含油气面积: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面积。 含气面积:含气外边缘所所圈定的面积。
V=F×H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储层有效孔隙度,%。
•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三、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气边缘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
顶面、底面的交线,称含油(气) 边界。 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称含油 (气)外边界。
3)生物礁块圈闭:具有良好孔隙性、渗透性的生物礁储集岩体被
上覆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或包围而形成的圈闭。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按成因将圈闭分为:
3、岩性圈闭: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1)岩性上倾尖灭圈闭 2)砂岩透镜体圈闭
致密胶结带
白云岩高渗体
成岩作用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 渗透性变差而形成遮挡
白云岩化作用在低渗灰岩层中 形成不规则状局部高渗体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按成因将圈闭分为:
4、其他类型圈闭 1)水动力圈闭:储集层中由渗流的地下水造成的倾斜或弯曲
的油(气)等势面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圈闭。 2)成岩圈闭:是在构造圈闭或地层圈闭的基础上,由于成岩
圈闭和油气藏
形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 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 造 成 地 层 的 倾 斜 , 增 强 油 气 运 移 的 动 力
(浮力、构造运动力)。
2.稳定的构造环境
强烈的构造运动:
储集层抬升到地表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 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
断 层 破 坏 了 圈 闭 的 完 整 性 , 油 气 沿 断 层 散 失油气藏遭破坏。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只有在砂岩百分比在20%-60%,即砂岩单 层厚10-15m,泥岩单层厚30-40m,二者呈 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大, 最有利石油聚集。
2.有利的运移条件
盆地构造格局:研究的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 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
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 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 是否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 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油源的充足程度
❖油气运移通道的通畅程度
“源控论” 油油在 凹气陆 陷主相 周要盆 围围地 分绕中 布生,
3.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的关系
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 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盆地构造格局 ❖优势输导体系 ❖水动力条件 ❖盖层底面构造形态
构造类圈闭的定义与识别方法
第四节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一、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穹窿状一直到狭长高背斜;闭合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是完整的,有的被断层复杂化。
2、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2)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
(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
3、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
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
图为酒泉盆地南部前山背斜带。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在地台区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层面“回倾”而形成。
这种背斜圈闭的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委内瑞拉东部库仑夸尔油田 平面及横剖面图(据A . I . Levorson )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1. 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和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古地形突起 →地壳下沉→被不渗透地层覆盖。
②基本特点:油气藏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统一的压力系统
③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长期风化剥蚀的层位和地区。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盆地水进时,地层超覆沉积,砂岩被泥岩 超覆覆盖,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圈闭。 ②分布:地层超覆圈闭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盆地 的边缘——缓坡;古隆起的周缘)
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东德克萨斯油田乌德宾(白垩系)产油层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据A . I . Levorson )
美国潘汉德尔油气田构造图和剖面图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任丘油田平面图和剖面图(据华北油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具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背斜或单斜),被不整合面之上的不渗透地层所封闭
②特点:油气层的分布受构造控制 ③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第四节 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或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地层不整合圈闭: 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以不整合面为遮挡条件的圈闭
地层超覆圈闭: 由于储集层和盖层在不整合面之上超覆沉积形成的圈闭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 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它的两个基 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石油勘探的初期,人们以“油气苗”作为找油的主要场所, 石油勘探的初期,人们以“油气苗”作为找油的主要场所, 后来发现油气聚集与背斜有关,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后来发现油气聚集与背斜有关,就产生了背斜学说(Z.C.White, , 1885)。 )。1928年利莱(E.R.Lilley)总结得出有多种油贮类型。 年利莱( )。 年利莱 )总结得出有多种油贮类型。 1934年,麦考洛(E.H.Mccollough)首先提出“圈闭”这一 年 麦考洛( )首先提出“圈闭” 名词,用来表示不同性质的油贮, 名词,用来表示不同性质的油贮,把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地质 体都称为圈闭,形成了圈闭学说。 体都称为圈闭,形成了圈闭学说。并把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和非 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1936年,莱复生(A.I.Levorsen)首先提出“地层 年 莱复生( )首先提出“ 圈闭”的概念。在莱复生等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圈闭的同时,赫 圈闭”的概念。在莱复生等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圈闭的同时, 伯特( 伯特(M.K.Hubbert,1940,1953)从动态的角度,通过对地下 )从动态的角度, 水动力的研究,提出了水动力圈闭的新类型。 水动力的研究,提出了水动力圈闭的新类型。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2 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 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 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 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 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 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①断层的性质 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
②断层的产状 倾角小封闭性好; 倾角大封闭性差
二、断层圈闭和断层油气藏
③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断层泥
④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
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
⑤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逆牵引(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构造圈闭
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圈闭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为遮挡条件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续表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业界相关)
专业课堂
16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盆 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
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
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专业课堂
高渗透
A-砂岩尖灭体 油气藏
B-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
低渗 透
C-低渗透砂岩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岩性油气藏
专业课堂
33
原苏联卡杜辛油田渐辛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专业课堂
34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专业课堂
35
生物礁油气藏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 上覆不渗透岩层
12
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以下两种:
(1) 按圈闭成因分类: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混合圈闭
层状
(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 层状 块状 不规则状
块状
层状
不规则状
专业课堂
13
其他分类
(3)根据流体性质类:
油藏、
气藏、
油藏
油气藏。
(4)根据地层压力与
油气藏饱和压力
的差异分类:
高饱和油气藏、
低饱和油气藏。
最重要的盖层:蒸发岩类、泥页岩类等
专业课堂
6
二二、圈圈闭闭的的度度量量
1、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某储层 顶面构 造图
2、闭合高度:从圈闭中储 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
3、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2.上倾尖灭状岩性圈闭 ——由于储集层沿上
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 而形成的圈闭。
一般分布在盆地(坳 陷、凹陷、向斜)的斜坡 地带,但在古地形的斜坡 地带均可能出现。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3.生物礁圈闭 根据生物礁的形态及其与陆地的关系分为:边礁、堤礁、
环礁和台礁等。 由泻湖向海洋方向,与生物礁有关的沉积相依次为: 后礁相:灰岩、云岩、砂岩、红色的页岩和硬石膏 (蒸发岩系统,盖层) 礁 核:碳酸盐岩(储层) 前礁相:石灰岩、砂岩及生物礁碎屑(储层) 盆地相:灰—黑色石灰岩和页岩(生油层) 从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礁核带和前礁相最为有利: 一是这两个带具有丰富的油气来源; 二是储集性能良好,原生孔隙和次生溶洞都很发育。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气柱高度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3)气顶和油环 (4)边水和底水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㈠.分类的现状
(1)形态分类
(2)成因分类
(3)混合分类
㈡.分类的原则
准确性:
概括性:
实用性: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三.刺穿接触圈闭 当柔性物质的上拱或
火成岩的侵入作用进一步 发展,刺穿了上覆储集层, 则可形成刺穿接触圈闭。
刺穿体一般为圆柱体, 因此与被刺穿地层的接触 面为环形,在此环形面下 可以聚集油气,封闭性能 较好。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裂缝型油气藏一般有四个特点: ① 油气藏常呈块状; ② 钻井常发生钻具放空、 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 ③ 实验室测出的油层岩心 渗透率与试井测得的油层 实际渗 透率相差悬殊; ④ 同一油气藏,不同油气 井之间产量差别大。石油地质学第4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2)
层之间通过断层沟通
3、生储盖组合评价--最佳组合型式
●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层中生成的丰富 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 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是 形成大油气藏的必备条件。
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 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油气 可采储量
108t或m3
油541
油60
油53.4
特大 油气 田数 28个
8个
1个
1个 1个
特大油气田:储量>50亿桶;大型油气田:储量>5亿桶;1桶=158.988升=42加 仑
需要特别指出: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
但沉积岩厚度大,圈闭的有效容积大, 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 →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 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裂缝或溶蚀发育段储油。
2、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⑵ 根据生储盖之间的连续性及空间配置关系分类
连续沉积的 生-储-盖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生
生 生储盖组合 油层、储集层直接接触。 储
盖
不整合型--生油层和储
组 合
不连续沉积
生、储、 盖层非连
集层为不整合面分隔
生储盖组合 续沉积
断层型--生油层和储集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圈闭的组成--包括三部分:
储集层:圈闭的主体,为油气储存提供了空间; 盖层:储集层之上,阻止油气逸散的非渗透性岩层; 遮挡物:阻止油气继续侧向运移,构成聚集的屏障。
储集层--储集油气
盖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
圈闭的组成
盖层本身弯曲变形
封 闭
遮挡物
封闭的断层 岩性变化; 水动力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uo-vo hg=ug-vg
在静水条件下, 为定 在静水条件下,hw为定 为常数, 值,u为常数,油气势 为常数 只与高程Z成反比 成反比, 只与高程 成反比,油 气等势线与构造等高线 平行, 平行,构造高部位为低 势区。 势区。
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为一变量。油气势取决于 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为一变量。 顺水流方向降低 水动力hw和高程Z hw和高程 hw和 确定的ho hg等值线构成的闭合区 ho、 水动力hw和高程Z。由hw和Z确定的ho、hg等值线构成的闭合区 为水动力圈闭的位置。 为水动力圈闭的位置。
四.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 1、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规模或大小可以用圈闭的有效容积来评价。 圈闭的规模或大小可以用圈闭的有效容积来评价。它主 闭合面积、 要决定于闭合面积 闭合( 要决定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和有效孔隙度的分布等 V=S× 分布等( 和有效孔隙度的分布等(V=S×H×φ)。 (1)闭合度与闭合面积 闭合度: 闭合度:圈闭最高点与溢出点垂直距离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的闭合面积
三.油气藏概念与工业标准 1.油气藏 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 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 , 就形成了油气藏 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 单一圈闭内具有 (油藏、气藏)。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 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的油气聚集, 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 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2.工业油气藏标准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随时间、条件改变而变化。 时间、条件改变而变化。 改变而变化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3、油气藏驱动类型 溶解气驱油气藏、气顶气驱油气藏、 溶解气驱油气藏、气顶气驱油气藏、边(底)驱动油气 藏、混合驱动油气藏。 混合驱动油气藏。
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
概述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水动力圈闭
§1 概述
一.圈闭理论形成发展 1.圈闭 麦考洛(1934)最先提出“圈闭(Trap) 这一术语, 麦考洛(1934)最先提出“圈闭(Trap)”这一术语,将 凡是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地质体,都称作圈闭, 凡是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地质体,都称作圈闭, 莱复生(1936)提出地层圈闭: 莱复生(1936)提出地层圈闭:地层变化是形成圈闭的主 要因素。地层变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 要因素。地层变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 层侧向变为渗透性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 层侧向变为渗透性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剥蚀或超 或地层层序类似的变化等。 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变化等。 赫伯特(1940,1953) 赫伯特(1940,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 中作用进行了研究。 中作用进行了研究。 哈尔鲍蒂(1972,1980)对隐蔽圈闭进行了系统讨论。 哈尔鲍蒂(1972,1980)对隐蔽圈闭进行了系统讨论。
2.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气)藏高度 含油( 边界和含油( (2)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 (3)气顶和油环 (4)边水和底水
五.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㈠.分类的现状 ㈠.分类的现状 (1)形态分类 (2)成因分类 (3)混合分类 ㈡.分类的原则 ㈡.分类的原则 准确性: 准确性: 概括性: 概括性: 实用性: 实用性:
二.圈闭现代概念及可预测标志 流体势: Hubbert将地下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Z—测定高程; 测定高程; 测定高程 g—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 p—测点压力; 测点压力; 测点压力 ρ—流体密度; 流体密度; 流体密度 q—流速; 流速; 流速
§1 概述
二.圈闭现代概念及可预测标志
圈闭: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 圈闭: 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 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 (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 )储集层( )盖层( ) 封闭条件) 件(封闭条件)
二.圈闭现代概念及可预测标志 圈闭:储层中被油气高势区与非渗透性遮挡联合封闭的油气低 圈闭: 势区。
二.圈闭现代概念及可预测标志 1、四周被非渗透性遮挡包围的孔隙、渗透性岩体,圈闭位 四周被非渗透性遮挡包围的孔隙、渗透性岩体, 置由渗透性变为非渗透性的边界来确定。 置由渗透性变为非渗透性的边界来确定。 2、在静水条件下,除1外,其他各类圈闭的位置为溢出点 在静水条件下, 等高线或与非渗透性遮挡线联合封闭的闭合区。 等高线或与非渗透性遮挡线联合封闭的闭合区。 3、水动力条件下,由油势、气势等值线构成的闭合低值区, 水动力条件下,由油势、气势等值线构成的闭合低值区, 即为油气圈闭。 即为油气圈闭。
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
储集层中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叫做圈闭 储集层中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叫做圈闭(trap)。圈闭就好像一个容器, 圈闭 。圈闭就好像一个容器, 遇到油气进入就可以捕集,并使其进一步的流动受到限制。可见, 遇到油气进入就可以捕集,并使其进一步的流动受到限制。可见,圈闭的根本 属性是可容纳油气性。但并不是凡圈闭皆已容纳油气。 属性是可容纳油气性。但并不是凡圈闭皆已容纳油气。当一个圈闭中聚集了油 油气藏。 气,便构成一个油气藏。油气藏 便构成一个油气藏 油气藏(pool)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拥有 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 。 独立的压力与统一的油水界面 (water-oil contact, WOC)。油气藏和圈闭都是本 教材中最核心的概念。油气藏静态构成要素包括圈闭和其中的油气流体两部分。 教材中最核心的概念。油气藏静态构成要素包括圈闭和其中的油气流体两部分。 而圈闭的构成要素则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圈闭的容积 而圈闭的构成要素则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圈闭的容积(capacity of trap)取决 取决 闭合面积(closed area)、闭合高度 于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closure)、储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 、储层的有效厚度和 参数。 参数。圈闭的分类取决于其封闭条件的成因类型,大类包括构造圈闭 取决于其封闭条件的成因类型,大类包括构造圈闭 (structural trap)、地层圈闭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hydrodynamic trap)和复合圈闭(composite trap)等。油气藏的表征性术语有油水界面、油气柱 和复合圈闭 油水界面、 等 油气藏的表征性术语有油水界面 高度、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按重力分异,气居顶称气顶(gas cap),油居 高度、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按重力分异,气居顶称气顶 气顶 , 气与水之间称油环 油环(oil rim)。 气与水之间称油环 。
胡见义分类(1991)
非构造圈闭分类(赵重远等,1988)
本书采用的分类: 本书采用的分类: 1、成因分类 以圈闭成因为主,以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 以圈闭成因为主,以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
2、油气藏的烃类相态分类 相态受油气藏温压条件与烃源岩成熟历史控制。 相态受油气藏温压条件与烃源岩成熟历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