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新兴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数字化时代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多元化,不仅有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还有新兴数字媒体,如网络、移动设备等,这为文化产业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同时,数字化时代也带来了多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方面了解到文化产业的内容,这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2 大数据的应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而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也可以帮助文化产业预测市场需求和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1.3 创新性的文化产品数字化时代,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与传统的文艺形式相比,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化。
例如,新型的游戏、虚拟现实、数字音乐等,都是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品中具有突出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类型。
2. 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文艺素养、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基础,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和创新意识。
2.1 数字技能方面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需要具有数字技能的人才,例如:计算机编程、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等,这些技能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2.2 创新意识方面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能力是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适应文化产业需求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例
珂 翔t长 2 0 第 2 ' 蘑 0年 1 1 期
业签 订 了培 养 与就业 协议 , 正解 决 了家庭 和学生 真 的就业 压力 , 实现 了学生 、 学校 、 企业 的三赢 。 二、 创新 合作模 式 。 效融通 校企 文化 有 校企合 作 是职 业学 校 办学 的 老话 题 ,常 州艺 术高 等职 业 学 校 让企 业 参 与 人 才 培养 的全 过 程 , 让合 作走 向深 入 , 让企 业 文化 和校 园文 化 、 专业 文 化有 效融 通 。在 开展校 企 合作 订单 培 养模 式 的过 程 中, 学校 让 企业 直接 参 与招生 面 试 、 才 培养 方 人 案 制定 、 业 师资 配备 、 备设施 建 设 、 专 设 教育 管理 、 实 践性 教 学 、 阶段 考核 及学 生奖 惩 等环 节 , 充分 调 动企业 参 与人 才培 养 的积极 性 ,将 特 色企 业文 化 和人 力 资 源 管理 模 块 引 入学 校教 育 教 学 过程 , 把 企 业 的文 化观 、 值观 , 价 以及企 业 对员 工发 展 的优 良理念 与规 范 、 要求 贯 穿于全 过程 , 实到课 程 中, 落 使未来 的人才打上鲜 明的“ 企业” 市场 ” 和“ 的烙 印 。同 时 , 极导入 现 代企 业 管理 文化 , 立班 级 积 建 企 业文化 , 增强 学生对 企业 文化 的了解 和认 同感 。 除 了订 单式 培养 ,学校 还采 用 引企 入 校 的方 式, 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2 0 年 , 0 7 在政府的主导 下 ,学 校成 功 引进 香港 数码 中天 国际娱 乐 有 限公 司 ,09年 , 20 校企 双方 在校 园内共 同投资建 成 了太 阳动 漫实 训 中心 ,将企 业 实景 和企 业 文化 完全 植 入 校 园 , 化课 堂 和 工作 室 、 淡 教学 与生 产 的 界 限 , 让 企 业 老 板也 是 老 师 、 学 员 也 是 职员 , 教 学 、 让 融 实习 、 制作 、 市场 推广 于一 体 , 满足 了学 校 育人 、 企 业用人的需要 。 年来 , 3 已经培养学生 10 0 余名, 完 成 20集动 画片和 2 0 0多部 FA H短片 的制作 , IS 《 可怜熊》 功夫小旋风》 和《 即将投入市场 , 该实训 中心 被 专 家 赞 为 “ 业 艺 术 教 育 校 企 合 作 的典 职 范”在省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 实践 证 明 , 政府 主 导 、 校 主体 、 在 学 企业 参 与 、 校企 生互 动这 样 一个 和谐 而 富有 新 时代特 征 的校 企合 作模 式 中 , 文化 的融 通是 最重 要 的 , 方 面积 一 极调 动 了企业 在 职业教 育 过程 中的参 与意 识 和人 才培 养 意识 ,增 强 了学 生对未 来 就业 企业 的认知 度 和归 属感 ,从 开始 就 建立 完善 的企 业 主人 翁 意 识 和理 念 ; 另一 方 面为学 校 的专业 拓 展 、 实践 性 教 学 环节 的 开展 、高 质量 对 V就业 等提 供 了可 靠保 I 障,为教师 了解产业行业特点 、进入企业挂职锻 炼、 培养 和造就 双师 型教师提 供 了机会 。 三、 坚持 “ 双能” 目标 , 养“ 培 三创” 色人才 特 在 艺术 人 才 的培养 方 面 ,学 校 顺应 国家 经济 发 展方 式转 变 及 文化产 业 事业 大繁 荣大 发展 的格 局 和趋 势 , 动应 对应 用 型高素 质 、 主 高技 能 文化 人 才 需 求 的新 变 化 , 向 “ 二 五 ” 造性 地 提 出文 面 十 创 化 艺 术类 人才 应具 备专 业 工具性 应 用技 能 和人 文 内涵 性 可 拓展 技 能 的“ 能 ” 色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双 特 围绕 全 面对接 服 务文 化产 事业 发展 , 设 以“ 建 美文
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
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蓬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部制定了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本文将对该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政策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然而,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化部决定制定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政策目标1. 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
鼓励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水平。
3. 加强文化产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合作。
促进文化产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深度合作,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机会。
三、政策内容1. 加大高等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高等院校应根据文化产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 支持职业学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技能,职业学校应侧重于培养实践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鼓励文化产业企业与高校合作。
文化产业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合作,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与高校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和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 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和提升。
政府将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经费投入,组织开展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5. 加强与国外文化产业人才的合作交流。
鼓励文化产业人才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吸取先进经验,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内49家大型文化创意类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性提出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标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以创意为核心,向社会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现代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我国,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大会组委会提出十大创意产业类型,即数字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产业、创意地产与建筑业、品牌时尚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产业、工艺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
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
201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明确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旺盛。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创意人才如饥似渴,另一方面是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一职难求。
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供给、培养与市场需要不协调。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从企业需求的角度,采用问卷调差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河北省内49家大型文化创意类企业(广播影视业5家、动漫产业5家、图书音像业3家、出版业8家、网络文化业8家、文化旅游业9家、培训业6家、文化艺术品5家)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专项调研。
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一、当前广州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不足创意教育改革的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进度。
广州创意人才之所以匮乏并且质量偏低,其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体制的调整进度跟不上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
目前创意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较为模糊,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这一点与广州创意教育规模极不相称。
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不严谨。
长期以来,广州创意人才培养方法单一,知识结构匮乏,课程结构不够严谨,陈旧的课程不断重复,社会急需的课程学校却没有能力开设,课程设置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又具备综合文化素养的创意设计人才。
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而这种体系必须以社会发展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先导而不断更新与升级。
创意人才培养层次不清。
目前,广州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然而从大学到大专、中专学校,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都如出一辙,培养目标也相差无几,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的许多人才高不成低不就,可是,任何一门要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在实际工作运作中,除了有对高端设计人才的需求,还有对大量操作人员的需求。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晰,社会培训跟不上,导致大量设计人才知识体系过于平均,造成了当前创意产业中的从业者中既缺少高端人才又缺少低端人才。
创意类院校缺乏办学特色。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从历史、主观、客观等方面去挖掘和形成自身的文化理念和办学特色,这需要每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并由此形成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取向。
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均有其自身的特色,有自己的名牌专业。
而广州目前创意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中。
众多的艺术院校千篇一律,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也非常相似,而真正能够做到按照自身发展准确定位和形成特色的院校非常有限。
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广州艺术院校的师资大多由艺术院校自己培养,而广州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强调艺术专业特点,重技能,轻理论,以至于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为逊色,这从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申请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上就可看出。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挖掘抽象文化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突破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
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特征积极转变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一、引言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使得该产业人才需求急剧膨胀,文化创意产业亦是如此。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经济,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产业。
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创意产业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创意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创意人才培养问题成为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重要突破口。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及能力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综合产品制造、营销和推广,形成创意文化品牌优势,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
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人的大脑对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与执行人才相对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拥有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水平,通过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策划、管理、营销等人才。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
以创意产业所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产业链位置,可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以创意人才的工作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自由创意人才和有组织创意人才。
本文认为,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要求可以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综合型人才。
相应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可以分为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综合能力。
(一)创新能力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和批量化生产,而是挖掘抽象文化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知识性劳动。
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创意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产品的市场潜力。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具备创意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等。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具备艺术和设计能力,同时又要具备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具备创造和传播文化价值的能力,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项目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运作和市场需求。
二、培养模式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实践导向。
多元化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上。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
培养模式应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实践导向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工作经验的重视上。
学生应通过实践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环节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存在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知识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的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建立起涵盖多项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拓展。
其次,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认知。
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方案
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方案一、前言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人才培育计划,以满足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发展。
二、人才需求分析1.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产为原材料,以创意为动力,以商品和服务为产品,以文化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活动领域。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产值不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支撑。
2.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目前,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意人才:包括艺术家、编剧、文化策划师等;(2)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包括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等;(3)文化科技研发人才:包括文化科技研究人员、文化产品设计人员等;(4)文化服务人才:包括文化活动策划人员、导游、文化传播人员等。
3.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现有的培养课程与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培养方式不灵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资源不均衡。
三、工程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实现以下目标:(1)建立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2)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人才;(3)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4)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人才素质和竞争力。
四、工程构想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1)规划课程体系:设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课程,包括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内容;(2)建立实践基地:与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3)开展学术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升综合素质。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 首次提出将文化产业作 的人 才 。 中, 为支柱产业。 00年 3月 , 省政府 出台了《 21 河北 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 122 拥 有 良好 的 专 业 技 能 至 关 重 要 。 对 于 企 业 看 重 应 聘 者 的 _. 规划 (0 0 2 1 2 1 — 0 5年) , 》 明确 了河北 省文化 产业发展 的指导 思想、 基 哪方面优 势, 85 的企业选择 “ 6 .% 良好 的专业技 能”3 .% 的企业 看 ,49
河北省 文化创 意产 业人 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 式思考
吴娅 雄 (Leabharlann 庄学院) 石家 摘要 : 本文通 过对河北省 内 4 9家 大型文化创 意 类企 业进行调 研 , 分析 生 对 企 业 并 没 有 很 强 的 吸 引力 。
企 业 对 文化 创 意 产业 人 才 需 求 的特 点 , 对性 提 出 现 有人 才 培 养 中 存 在 的 缺 针 陷 , 提 出解 决 问题 的 对 策 。 并
本原则 , 确定 到 2 1 0 文 化 产 业 增加 值 年 均增 长 2 % 以上 。 5年 O 重 应 聘 者 “ 会 阅 历 , 有 一定 的工 作 经 验 ” 而 选 择 “ 历 职 称 ” 社 具 , 学 的只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对人 才 需 求 旺 盛。 是 现 实 中 却 存 在 有 1 .% 。由此 可 见 , 业 知 识 技 能 和 一 定 的 工作 经 验 相 当重 要 。 但 17 专 但 个 矛 盾 的现 象 : 方 面是 社 会 对创 意人 才如 饥 似 洱 , 一 方 面 是 许 是 , 谈 中发 现 , 同行 业 的不 同 岗位 对 学 历 的 要 求和 重要 程 度 也 存 一 另 访 不 多相关专业毕业生一职难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 人才供给、 培养与 在 差 异 。 然 企 业 并 不 会 把 学历 作 用 用人 的唯 一 标 准 , 是 不 同层 次 虽 但 市 场 需要 不协 调 。 在 此背 景 下 , 次研 究从 企 业 需 求 的 角度 , 用 问 的 学 历 水平 的确 反应 了学 生 接 受专 业 知 识 教 育 的 程 度 。 本 采 比如 , 网络 在 卷 调 差 和 深入 访 谈 的 方法 , 对河 北 省 内 4 9家 大 型 文 化 创 意 类 企 业 文 化 、 漫 、 动 电视 广 播 等 专 业 知 识 要 求 很 高 的 岗 位 , 历 普 遍 要 求本 学 ( 播 影 视 业 5家 、 漫 产业 5家 、 书 音 像 业 3家 、 版业 8家 、 广 动 图 出 网 科 以 上 , 的 则 要 求 硕 士 以 上。 有 络 文 化 业 8家 、 文化 旅 游 业 9 家 、 训 业 6家 、 化 艺术 品 5家 ) 培 文 开 1 . 企 业 对 新 招 聘 的毕 业 生 专 业 技 能并 不 认 可 。 7 .% 的企 .3 2 1 4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方案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方案一、背景和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基石,而文化人才的培养则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文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本方案旨在针对当前文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以推动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的落实。
二、目标和任务1. 培养多元化的文化人才。
不仅包括专业文化领域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文化人才。
2. 培养一批拔尖的文化创意人才。
要注重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人才,他们将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培养一批文化管理人才。
面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养一批懂文化、懂管理、懂市场的文化管理人才,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 培养一流的文化传媒人才。
注重培养一批有高素质、有传播能力的文化传媒人才,推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上的传播。
三、培养方案1. 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实践性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培养一批有学术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拓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展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
5. 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推动产业与教育的融合。
加强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6. 开设优质的跨学科和综合性文化教育课程。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文化产业是当前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但其人才的不足与不匹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怎样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开设了众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专业的设置却往往是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而非真正的培养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再度纳入到教育系统重要的学科范畴中,并且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师德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但这在文化产业中,尤其是在高科技化的文化产业中已经显得有些单薄。
现在,要求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再次,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跨学科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多元化。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专业、举办实践性强的活动、注重学生创新创意等,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与实际企业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到所学技能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及时调整。
最后,应该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层面,同时也体现在比赛和活动层面。
例如,在全国各地举办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等比赛和活动,都是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文化产业实际工作的好机会。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综合性强的产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与缺匹配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期培养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_何萍
( 三) 通过产学用结合,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文 化企事业单位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与当地 文化企事业单位 联 系,积 极 建 立 实 践 教 学 基 地,可 以 在 开 展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让当地文化企事业单 位直接参与招生面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 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性教学、阶段考核及学生奖惩等 环节,充分调动文 化 企 事 业 单 位 参 与 人 才 培 养 的 积 极 性 ,将 特色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 把企业的文化观、价 值 观,以 及 企 业 对 员 工 发 展 的 优 良 理 念 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得文化产业管 理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要,不但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而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不断调整,从而使得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与现实需求 联系起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可 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来。
全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全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作者:赵雅萍孙甜甜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8期随着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文化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同时也对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和文化产业企业的就业供需调研分析,得出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才供需量、供需偏好、区域分布三個方面,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发展还需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一、基本情况(一)数据来源本次共调研了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252人,文化产业相关企业199家,其中2016届、2017届、2018届毕业生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1%、27%和42%,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从学历结构上来看,本科毕业生占到总数的74%,硕士及以上毕业生相对较少,占到总数的7%。
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178所,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4.2%总体就业率相对稳定。
(二)就业特征从企业性质与规模来看,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就职集中于私营企业,占到总数的48%,其次是国有企业,占到总数的27%;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就职毕业生较多,分别占到总数的32%和34%。
从企业所属行业及岗位分析,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就职与服务类行业占比最大,达到33%;从企业所属地区分析,毕业生就职企业归属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及华北地区,而西北内陆地区企业较少。
一方面由于我国联营与合资企业的数量比国企、私企相比较少,企业文化产业相关岗位也较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分化较为严重。
(三)就业质量一是就业薪资有待提升。
近三年,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033.73元,居于中等水平且还大有上升的空间;二是专业对口率较低。
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专业综合对口率为77.8%,其中完全对口的仅为20.2%。
作为新兴专业,文化产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还处于发展阶段;三是职业期待吻合度偏低。
文化行业文化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行业文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章文化人才概述 (2)1.1 文化人才的概念与分类 (2)1.2 文化人才的作用与价值 (3)第二章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2.1 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3)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第三章文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4)3.1 文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4)3.1.1 提升文化素养 (4)3.1.2 培养创新能力 (4)3.1.3 增强国际竞争力 (5)3.1.4 优化人才结构 (5)3.2 文化人才培养的原则 (5)3.2.1 坚持以人为本 (5)3.2.2 坚持全面发展 (5)3.2.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3.2.4 坚持开放办学 (5)3.2.5 坚持可持续发展 (5)第四章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6)4.1 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6)4.1.1 政策法规层面 (6)4.1.2 教育培训层面 (6)4.1.3 实践锻炼层面 (6)4.1.4 评价激励层面 (6)4.2 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内容 (6)4.2.1 学历教育 (6)4.2.2 职业培训 (6)4.2.3 继续教育 (7)4.2.4 实践锻炼 (7)4.2.5 评价激励 (7)第五章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7)5.1 培养模式的创新理念 (7)5.2 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摸索 (8)第六章文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8)6.1 课程体系的构建 (8)6.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9)6.2.1 课程内容 (9)6.2.2 教学方法 (9)第七章文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10)7.1 实践教学的意义与目标 (10)7.2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10)第八章文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11)8.1 评价体系构建 (11)8.1.1 评价指标设定 (11)8.1.2 评价方法与程序 (11)8.1.3 评价周期与反馈 (11)8.2 激励机制设计 (12)8.2.1 物质激励 (12)8.2.2 精神激励 (12)8.2.3 情感激励 (12)第九章文化人才国际化培养 (12)9.1 国际化培养的必要性 (12)9.2 国际化培养的模式与路径 (13)第十章文化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 (14)10.1 政策支持与保障 (14)10.1.1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14)10.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4)10.1.3 优化文化人才培养环境 (14)10.2 实施措施与建议 (14)10.2.1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14)10.2.2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 (15)10.2.3 拓展文化人才培养渠道 (15)10.2.4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15)第一章文化人才概述1.1 文化人才的概念与分类文化人才,是指在文化领域中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文化创作、传播、管理和经营等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以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为例
术 型 人 才, 对 文化 产 品 的策 划 、 设计、 生产、 包装 、 销 售 等 一系
统筹和运营, 并能站在行业 的角度 审视本组 现 阶段 , 伴 随着我 国十二五规 划的提出, 以及社会各界对 列环 节进行规划、 “ 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重要 目标的深入关切, 在新时期对 织发展方 向,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管理型人才。 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人才的界定, 以及三次产业间的必然联 系的研究愈加系统、 全面和多样化。 其 中, 对于文化产业人才 的培养方 式、 办法 、 模 式、 体制层与 影 响 。 其中, 文化 产 业 技 术 型 人 才 主 要 指 的是 通 过 对 工作 市, 在地 理位置上与两大直辖市的独立学院分布形成了紧密的
2 。 1 3 , 。 9 , 中 总 第 4 1 6 期J 8 5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引进产业界优秀人才参与教学。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活动。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不同文化产业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 不匹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实际 工作需求。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文化产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机 会。
文化产业发展的 趋势与未来展望: 分析当前文化产 业的发展趋势, 如数字化、智能 化等,对未来的 发展进行展望。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的重要性:强调文 化产业人才培养在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中的重要性,提出 加强人才培养的措 施和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 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附加值。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具备 创新思维、实践 能力和国际视野 的文化产业人才
培养方式:采用 产学研一体化、 跨学科、跨领域 合作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注重 理论学习与实践 操作相结合,强 调创新思维和创 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提供 丰富的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文 化产业项目,提 高实际操作能力
跨界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趋势加强,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我国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十分稀缺,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本文从加强社会的控制力,增强社会的促进能力等方面探讨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智慧产业。
它所需要的素养比其他的产业都要强。
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事者千千万万,但是高端人才却十分稀缺。
2009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经调研后研究得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健全高校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我国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科性质、学科归属一直没能得到明确的规定。
文化产业一直属于边缘性学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也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
直到2003年底,才有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设立本科专业进行试点招生。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总计有40余所大学对文化产业设置专门的学科进行专门的教育。
1.1革新教育方法,树立教育理念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的高校专业,它的创新性、服务性、公众性和社会性更强。
在教育专业人才的理念上必须结合文化产业的特色对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进行分别对待。
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专业性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地指导。
同时,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综合判断力和独立执行力。
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定期组织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最有效地把握,给予学生在专业定向上正确地引导,培养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1.2 内外兼修,努力建构专业师资队伍要实现培养从事文化产业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支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前,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别的或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理论水平不是很强,也不够系统,知识结构并不合理,尤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
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现在以下几点 : 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营 管理人才数量偏 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 高的问题 ,尤 其是懂经营管理
和营销知识的少,擅长策划、资本运作的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
1 历 史渊源 .
文化产业 的专业 教育最早 出现于西方,2 0世 纪 7 0年代以 持续快速 发展的需要 ; 高层 次、复合 型经营领导人才紧缺,制 后,以美国、英 国作为先导,然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 约着文化 经济 的快 速发展 ;熟悉国际惯 例和规则 、擅长媒介市 等大学相继效仿开设文化管理类的课程,如美国伯克 利音乐学 场运作、具 有战略思维 的外 向型经营人 才短缺 ,影响文化传媒 文化经营管理 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 院、哥 伦比亚大学、迈阿密大学、英国城 市大学、利物浦大学、 的实力 和竞 争力 ; 澳洲音乐学 院、纽修威尔士人学、悉尼科 技大学 等都设有 文化 创新能力尚不够强,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 经验 ;文化 经营 管 产业 ( 艺术 )管理 系或专业。2 纪末,我 国就有人正式提 出 0世 理后备人才不足、活力不强。 要建立文化艺术经济学、管理学 和营销学 等方面的应用型文化 文化产业管理人 才的奇缺 ,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管理学 科。随后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的最大瓶颈。我国急需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责 中央 戏剧学 院、中国传媒大学和 中国音乐学院 ( 几乎 是北京所 无旁贷地成为我 国文化产业 发展的强大的人才培养基 地。 有重点艺术学 院)相继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系或专业,之后上 海方面的艺术院校如上海音乐学 院、上海美术学 院和上海戏剧
从 目 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柯 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 ( 前 高
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及培养策略的思考等方面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阐述。
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首先,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事业的生命线。
他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具备专业素养和才能,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文化产业人才是创新的驱动力。
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造力能够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培养模式的探讨针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以借鉴以下培养模式。
1. 综合性培养模式综合性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接受全方位的学科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
同时,提供跨学科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灵活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产学研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
这样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模式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储备和更新。
通过引进具有优秀经验的人才,可以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自主培养,可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策略的思考在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以确保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摘要]在我国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文化市场急需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学科定位不明、专业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作者简介]马萱(1979- ),女,内蒙古包头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艺术管理。
(北京 100073)韩学周(1977- ),男,河南项城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
(北京 10008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2-02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演变“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应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本雅明192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文章中提到文化复制现象,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文章描述了文化产业的现象,但没有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这个词汇。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严格意义的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
他们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总结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时,首次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一词,明确地把工业化看作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他们是从批判的立场出发看待文化产业的,因此更多地看到的是文化与工业或者产业不相容的一面或者两者结合的消极方面。
《启蒙辩证法》一书专列一章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状况,文中批判和否定“文化产业”。
在20世纪30~40年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观点成为主流,本雅明的观点被视为异类。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产业”一词逐渐被置换成一种中性甚至褒义的概念。
法国学者路易·多诺在《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一书中认为,20世纪是一场“文化革命”,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它包括文化财产(书籍、唱片、音乐磁带等)、文化设备(广播、影视、音像、音响设备等)和宣传载体(发射机、接收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急需文化产业相关人才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学者的重视。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001年3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十六大”报告在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009年7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的条件下,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我国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如影视、广播、图书、动漫等方面急需相关人才。
2005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杰出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被列入高级人才范畴,将和跨国企业高管、软件企业高管和文化界名人等一起享受北京市的优惠待遇,最高奖励额可高达30万元。
据调查,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人才面临严重的数量短缺和人才质量的结构性问题。
一方面,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还不到10万,创意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
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创意、创造学校已达5000余所,创意人才达到5000万;美国创意人才也有3900万,尤其是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人才更为密集,如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总就业人数的12%,伦敦、东京则分别高达14%和15%;另一方面,高端原创人才短缺,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的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还很少,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是内容的创意,需要人去利用自身的智慧、灵感、技艺,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
三、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专业培养模式与存在的问题1.专业归属不清。
目前,我国大约有58所高校开展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有些院校直接开设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等其他专业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余大多为艺术类院校开设了特定文化行业的管理类专业。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学列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其专业代码为110310s,11指学科门类——管理学,1103代表公共管理类,“s”是试点的意思。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把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归属于管理学,它的一级学科是公共管理,在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项目下,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有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各个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归属院系不同,如:北京大学在艺术学院艺术学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开设文化管理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系。
因此,出现了同是学习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有的学生毕业后拿到文学学士学位,有的拿到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业归属不清直接导致培养目标不明。
2.培养目标模糊。
学科归属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目标模糊。
很多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可以看出,此类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似乎学生什么都要掌握,最后毕业又感觉什么都没掌握。
学生和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出现过困惑。
学生毕业后竞争力缺失,全面知识的掌握与需求市场脱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性很强、很具体的工作。
大量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并没有真正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些年,已经有文化产业相关毕业生的市场反馈,高校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门类的全面人才,只有各个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集中文化产业的某一个门类、某一个方向,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学科归属在各个高校不同,以及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各个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
以某一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外,学科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化专题、世界文化专题、管理学原理、文化市场学、文化艺术概论、文化资源学等。
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有:文化产业管理学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项目策划学、文化投资学、文化消费心理学、文化产业学、公共关系学。
选修课程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中国民俗学、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以上案例表明,很多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宽泛,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的内容,与文化产业业态的特色化发展相矛盾。
课程设置的宽泛化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矛盾。
在关于文化产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不够精通。
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一直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难以平衡的问题。
四、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明确专业归属,细化培养目标。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首先明确学科定位,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由于是在新形势下成立的新专业,因此,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从2004年至今的办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当务之急是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明确学科归属,有的学者建议将文化产业设为一级学科,不附属于任何学科。
明确学科定位是健全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学科定位,才能进一步谈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其他问题。
在明确学科定位、专业归属的前提下,根据《文化产业分类》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具体分类如下。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新闻服务、新闻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广播、电视服务、电视传输、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互联网新闻服务、互联网出版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各高校结合特色资源,细化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与之相呼应的课程,培养与市场结合的文化产业人才。
2.规范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明确专业归属和细化了培养目标之后,在课程设置上即有章可循。
事实上,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各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行业的人才,只有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专长,集中向某一方向培养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且既要有大师教育,又要有中低端技术人员培训。
高校在文化产业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学校—市场”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学分的制定和实施。
促进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以自我为中心向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拥有创新能力的转变;促进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