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内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资源
1、信息: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的机器,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
2、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3、信息、物质和能源已经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4、定量测算信息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
4.1信息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方面的研究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展开的。
其方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代表人物是F·马克卢普(美),他把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个大类。
而马克·波拉特以F·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范围扩展到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
利用波拉特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各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了测算,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在当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2第二方面的研究是从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角度来测算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指数由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4个主要因素的11个小的变量组成。
见下图
图1 信息化指数指标模型图
5、信息化指数的计算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
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11个分指标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即各指标的权重相同。
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4个因子以及每一组的组内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但分属不同组的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则不价。
6、信息资源的类型
(1)记录型信息资源
包括由传统介质和现代介质记录和存储的知识信息,如书、刊、数据库、网络等。
(2)实物型信息资源
由实物本身来存储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样品、样机、化石等。
(3)智力型信息资源
主要表现为人脑存储的知识信息,如人们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又称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4)零次信息资源
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
7、零次信息资源在科技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发展快,很多信息通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的形式传播,获取零次信息可以补充记录信息和正规渠道的不足;
第二,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使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
第三,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反映着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的变化,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第四,在现代咨询服务中,零次信息具有特殊意义.用户的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人员所提供的知识经验正是他们揭带的零次信息。
第五,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零次信息的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和影响面越来越大。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信息资源管理(1nfo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2、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典型的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的搜集、管理为重点,信息管理阶段试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流的控制,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强调从多种角度对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及相关要素实行综合管理。
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2)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3)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方面,是信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1)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2)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手段。
(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4、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方面。
总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
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
每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以及各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1、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现实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
2. 帕累托最优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资源的配置已经到达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有效时,一部分人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
经济学家经常将资源的最大效率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并将其作为检验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与社会福利的一种准则。
3、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应包括三个部分:
3.1市场配置机制,即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的生产和消费;
①市场可以减少信息生产的不确定性影响;②市场能自动地使企业、个人甘冒创新风险,为信息生产提供动力;③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信息生产;④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⑤市场制度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3.2政府配置机制,即政府利用政策、法律、通过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来调整信息产出;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②公共信息服务;③教育;④科学研究;⑤制度建设。
3.3产权配置机制,即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4、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出现“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
(1)信息的外部效应。
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既有正的外部效应.也有负的外部效应,当其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时,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导致信息生产不足,信息资源配置无效;当其具有负的外部效应时,将会把社会成本强加给市场中那些间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从而使信息市场偏离均衡,信息资源配置无效。
(2)信息的公共物品的属性。
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即信息消费的非排他性、非消耗性所导致的“搭便车”问题,使得信息生产者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取得有效的补偿,从而导致生产不足。
(3)信息商品的垄断性。
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垄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生产具有很高的初始成本、较低的边际成本而形成自然垄断。
二是为了保护信息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创造性,需要用法律排除信息商品的共享性而形成垄断。
(4)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价格在市场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传递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
(5)信息活动的非营利性。
教育和基础研究这类基础性信息活动,并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因而市场机制无法对其进行调节。
5、政府对信息资源的调控
5.1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的作用集中在五个主要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信息服务;(3)教育;(4)科学研究;(5)制度建设。
5.2政府对信息资源配置主要依靠三个工具:
财政工具;税收工具;产业政策工具.
5.3政府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
(1)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2)通过政策工具(主要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源的流向;
(3)利用税收工具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4)维护法律秩序,明晰和保护私人产权;
(5)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6)对教育和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6、政府调节机制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我们称之为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其根源主要在于:
6.1有限信息(Limited Information)。
市场的信息不足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
然而,由于现实生活是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的。
如果私人难以掌握完全的信息,政府往往也很难做到掌握充分信息。
6.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有限性。
政府采取某种政策后,它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往往无能为力,即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例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政策,却无法控制医疗效用的飞速上升;为了吸引外资或鼓励投资,对外来资本或国内某些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却有许多不应享受优惠的投资者也钻了空子;一些国家为了使收入均等化对高收入者征高额累进税,却使这些人带着资产移居到税率低的国家。
6.3时滞(Time Lags)。
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认识时滞(Recognition Lag)。
这是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部门反映、报告问题的时间。
②决策时滞(Decision Lag)。
这是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时间,当中可能要经过多方征求意见、讨论、争论、修改等等。
③执行与生效时滞(Execution & Effection Lag)。
这是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应的时间。
6.4公共决策的局限性。
即使政府拥有充分的信息,但通过政治过程在不同的方案之间作出选择仍会遇到很多困难。
政府的决策会影响到许多人,但作出决策的只是少数人,不管这少数决策者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决策时总会代表其所在的阶层或集团的偏好和利益。
7、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了三种资源共享的模式:垂直型(纵向)共享、水平型(横向)共享和网络型共享。
垂直型(纵向)共享,是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一系统内的各图书情报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方式,所有下级馆(所)都与中心馆(所)相连结,并利用中心馆(所)的文献信息资源。
)CALIS)
水平型(横向)共享,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不同专业图书馆(所)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式。
(NSTL)
网络型共享,是指全国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都可宣接相互联结,共享信息资源。
第四章信息产权
1、私人成本
所谓“私人成本”(Personal Cost)指的既是为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所必须承担的成本费用。
若不存在外部效应,则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的全部成本,即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
但是,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全部成本则包括两个部分,即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
2.知识产权与专利权的关系
著作权(版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知识产权
商标权-----商标名称和产品标志
工业产权--
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的权利。
3、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须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从发明创造同社会的关系来审查。
创造性,则是从发明创造的历史关系进行审查。
实用性,是从发明创造同生产的关系来进行审查,
4、著作权亦称版权,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著作权的主体;即著作权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又称著作权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主体包括创作作品的作者与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著作权的客体;即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亦称精神权利)和财产权。
5、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体现了下列原则
①保护作者正当权益的原则。
②符合著作权国际保护基本准则的原则。
③鼓励作品助创作与传描的原则。
④保障公众对作品的正常便用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与繁荣的原则。
6、商标有四种基本功能,即区别功能、来源功能、质量功能和宣传功能。
在很多方面,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7.商标权(trademark right)包括商标所有者对其商标所拥有的独占权、转让权、许可权和继承权等权利。
8.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六章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1、网络信息组织技术
网络信息组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报学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目前主要有文件、数据(仓)库、主题目录和超媒体四种基本组织方式。
(1)文件组织方式
文件组织方式把相关的网络信息按照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组织成文件,并借助于专门的文件管理系统来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
在这种方式中,网络信息的存取是以文件为基本单元的。
(2)数据(仓)库组织方式
数据库方式是在文件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方式区别于文件方式的重要标志在于其存取的基本单元不是文件,而是从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和设计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规律的信息,因此在较高程度上杜绝了网络信息的冗余和不一致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信息利用效率和方便性。
(3)主题目录组织方式
主题目录方式组织网络信息的基本做法是先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檀念体系结构建立等级式主题目录,然后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专业、行业或区域的信息按照主题目录的分类要求逐级组织起来。
(4)超媒体(hypeMediB)组织方式
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体,可将文字、图表、图像、视颠、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2、当前用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钥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
2.1密钥技术
密钥技术由明文、密文、算法和密钥四要素构成。
明文是原始信息,密文是明文变换后的信息,算法是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法则,密钥是用以控制算法实初的关键信息(即算法中的可变参数)。
密钥技术的实施包括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
2.2安全控制技术
①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信息的访问前端设置访问权限。
②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为证明发送者所发信息的真实性而开发的技术。
目前实现数字签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公开密钥技术;二是利用传统密钥技术;三是利用单向校验和函数进行压缩签名。
③鉴别技术
鉴别技术用于证实交换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交换信息的真实性,通常包括报文鉴别和身份鉴别。
2.3安全防范技术
①防火墙技术
在因特网中,防火墙常常被安装在受保护的内部网络连接到因特网的节点上。
②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以破坏计算机资源(如内存、程序等)为目的的各种软件程序的统称,通常具备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③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信息泄漏是指由于计算机的视频传号、无线电元器件、电源线路等的电磁辐射所导致的信息泄漏。
第七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用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范畴,是指企业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企业信息的评价
通过对信息源、信息准确度、信息费用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1)信息源的选择评价
对于通过一般的信息搜集活动得到的信息,首先必须确定它是通过哪种信息载体、从什么样的信息源获得的,其次还应评价信息发生的意图和可靠性。
(2)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两种角度来进行
第一种角度包括下面三种方法;①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较;②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③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第二种角度是从信息所含的六个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确度。
六个要素: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ken),地点(where),人(wko),方法、途径、状况(How),即国外常说的“5w1H”。
(3)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第八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1、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
1.1办公自动化技术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技术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一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设备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①文档管理;②文本数据处理;②声像信息处理;④通信;③计划安排与提醒;⑥辅助决策。
1.2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的分布范围一般不超过25公里。
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主要是指某一政府部门内部组建的小型网络。
局域网通常具有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只有持有有效的“通行证”才能进入网络及进行相关的操作,例如Novell局域网从技术上提供了以下五级安全措施:
①用户名和口令限制;
②托管权(信任者权)的限制;
②目录权限加密;
④文件或目录属性加密;
⑤互联网保密。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是一种远程网络,可以覆盖全省、全国乃至跨洋越海。
此类网络一般应用于中央或省、部委(办、局)等高层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
1.3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是将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按照某种协议统一起来的种高层技术,目前主要是指因特网技术。
第九章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
1.信息政策的定义,即据以调控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和准则的集合,它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2.、信息法律是指对信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控的法律措施,这些措施秒及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组织和对信息负有资任的个人等。
3、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义务主体是指在信息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信息法律关系是各权利主体在参与信息活动过程中相互间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4、信息法律的客体
法律规范的客体是指一定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财产。
信息法律规范的客体包括三个部分;
①信息资源。
信息是一种资产,其本身具有资源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价值性和明显的权利、利益属性,这些特性在法律规范的调整下便成为各权利主体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活动中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处理、应用、收集的手段,也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石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行为。
5、信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信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八项法律制度:
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②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⑤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④信息市场与信息服务法律制度。
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法律制度。
⑥新闻出版与信息传播法律制度。
⑦信息传输与数据交换法律制度。
⑧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6、信息法律与信息政策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和作用上的区别
①在性质上,信息法律是一种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信息政策是一种行政手段,是一种软性的指导性准则或指南。
②在作用范围上,信息法律的问题、对象比信息政策更基本、更普遍、时效更长、相对更稳定;而信息政策一般随国家的发展目标、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和条件而改变,
并且受国内外事件和形势的影响,因而具有政策的波动性和针对性.政策的对象范围和有效时间范围比信息法律要小,更带有阶段性和灵活性。
③从二者的关系上,信息政策是信息立法的基础,信息立法是保持信息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手段。
第十章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
1、信息科学
1.1信息论
信息科学源于香(申)农信息论而形成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这三者的统一。
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前导,它是运用数据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通信地址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地解决信息的获取、度量、变换、存储、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狭义信息论又称香农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测度、信道容量和编码等问题。
1.2系统论
系统论是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Y.Bertanffy)。
系统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系统观点、层次观点、功能观点、动态观点等。
其中,系统观点是整个系统论的核心观点。
1.3控制论
控制论(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是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信、控制和调整的一门科学。
控制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和大系统理论三个阶段。
国内有些学者主张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统称为“老三论”---起源于生物科学、通信科学、自动化科学;而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称为“新三论”---起源于热力学、物理学、数学。
情报学的三动论:序化论、转化论、融合论
①序化论的重点在于信息序化与知识序化;②信息的序化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抽取;③信息组织是实现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信息组织包括信息分类、信息排序、信息导航、信息可视化等);④信息检索是实现信息从多到少的过程(检索结果按满足检索需求的程度对信息排序);⑤信息技术围绕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组织技术进行。
2、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通常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发展阶段。
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
全面质量管理(TQM)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传播科学
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大众传播学
微观图书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采访、图书分类、目录学、读者服务、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
微观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过程,是关于情报的产生、传播、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和利用等过程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