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

前言

古典的中华文化,曾是所谓的“礼乐之邦”,由此看来“礼乐文化”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在今日看来,虽然受到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的影响,使得古典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挑战,已逐渐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不过;我们在回顾古典的“礼乐文化”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对我们现代的文化,具有启示价值的意义……这正是本短文想探讨的地方!

(一)“古典礼乐文化”形成的背景在那里?

我们从《尚书》中得知,最早之“礼”是舜帝时之“礼”,“乐”是舜帝时之“乐”。所以说“古典的礼乐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舜第的时代是比较妥当的,传统上我们以周公“制礼作乐”,来说明“礼”与“乐”是政府与民间执行教化的最佳制度。

在古代所谓的“礼”,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了“祭天”之礼。按司马迁的《史记》一书所记,较完整而制度化的祭天之礼,大概是在舜帝时所完成的,例如:烟祭、望祭……等。

这一方面说明了,舜时的政府组织,比尧帝时的更加复杂而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舜帝时,有比较多的发展。

“礼乐”的称呼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恐怕已无从查考。一般而言,恐怕自春秋时代,或孔子之后,方有“礼乐”并称。因为在《尚书》中,并没有“礼乐”并称之说。可是在《论语》与《左传》中都有“礼乐”之说,但从未有“乐礼”之说。按《礼记》(“乐记篇”)所记录的文本看来:“乐”属“天”。“礼”属“地”。所以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由此,可以看出古典“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则代表“礼”的精神。“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这就是“礼乐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的参考资料。

(二)何谓“礼”与“乐”的古典意义?

由上一节的论述中,我们说到:“乐”属“天”,“礼”属“地”。换句话说;“礼”也可以说是“天乐”在社会性

功能的一种形式上的制定。所以当“天乐”失落,而社会沦落时,如能有“礼”(法礼)施行,社会仍能维护相当程度的理想性。可是;如果“天乐”的精神失落,而“礼”又徒留形式的制定,又如何能有真“礼”可言!这也就无怪乎孔子有如下的感叹: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句出自《论语》(“阳货篇”)的话,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诠释:孔子认为“礼”的本质在于“敬”,而“乐”的本质在于“和”。人们如果要学“礼”或“乐”,须从根本上下功夫。现在所谓的“礼”啊!“礼”的,却没有一种恭敬的心作为根本,只在送玉帛礼品上的铺排,其实尧、舜、周公时代的先王所传的“礼”,何曾只说玉帛之类的礼品呢?现在所谓的“乐”啊!“乐”的,也没有一种和谐平静的心作为根本,只在钟鼓乐器上推敲其形式,其实;尧、舜、周公这些先王所传的“乐”理,何曾只讲钟、鼓的乐器形式呢?这全是舍本逐末,把“礼”与“乐”变成一种社会功能的形式吧!

我们从孔子对“礼”与“乐”的批评中,就能见出我国古典的“礼乐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在那里了!

也许我们可以再引一段《礼记》一书中的“乐记篇”来进一步的引伸我们对“礼乐”精神内涵的诠释: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从“乐记篇”的这段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乐”是由我们的内心深处发出,“礼”则是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由于“乐”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所以能安慰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心情能舒畅。“礼”是对人的外在行为加以规范,所以能使我们进退有规,威仪有序。因此,最盛大的音乐必定是平易近人的,最盛大的礼仪必定是简朴有序的。音乐的教育如果能通行天下,则人们的心情自然舒畅而无怨恨。礼节的教育如果能通行天下,则人们谦让而没有冲突。以拱手相揖和互相谦让来治理天下,这就是用“礼”与“乐”来治理天下。这也正是古典“礼乐文化”的本义!

(三)“礼乐精神”的文化意涵在那里?

我们如果从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人类的文明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再到今天的“科技商业社会”。所以说一开始的发展,不可能就是所谓“礼乐”并重,或礼重于乐;而是先有简单而自然的“乐”之形成,

然后随着历史以及社会愈来愈复杂的发展,才逐渐进入于“礼乐”并重的时代。

所以在《礼记》的“乐记篇”中,才有以下这段有关“礼乐精神”的文化意涵的描述: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故事与时并,明与功偕。”

换句话说;盛大的音乐演奏,具有同天地一样的和谐精神,盛大的礼仪祭典,具有同天地一样的差异秩序。由于和谐的精神,万物得以保持各自固有的特性,由于尊重差异和秩序,于是便祭祀天地以表达报答之情。如果外能提倡礼乐,内能敬奉鬼神,普天之下便能互相敬爱和谐了!

虽然说;礼仪的程序各异,而尊敬之情则相同,音乐曲调彼此不同,而人们友爱之情一样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礼”与“乐”所贯穿的都是敬爱之情。

所以说;历代英明的国家领导人,都相互沿袭以礼乐的精神内涵来治理国家,只不过“礼”的文质损益依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乐”的名称也随同功业的不同,而订立不同的名称。

我们从上面这段的论述中,就不难看出古典的“礼乐”的精神文化内涵在那里了!如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礼”与“乐”的文化内涵,并不在于要能达成某种社会功能的一定效果,而更在于发挥真正的“礼”与“乐”的精神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使“礼”与“乐”的真正基础、精神或动机能保存下来。这也正是《礼记》这部古典文献中,提供给我们最好的参考价值之所在。

(四)探讨“礼乐文化”的现代启示在那里?

从古典中华文明的“礼乐文化”的发展史上看来,不论是在“制礼”或“作乐”的本身,还是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所占的地位,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其实质的精神意义,仍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不过,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步骤看来,似乎“分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以哲学的“分工”观点来看,“分工”有二种:一种是“内在的分工”,另一种则是“外在的分工”。所谓:外在的分工,就是一般我们所谓的工作分工、社会分工、学术分工、技术分工,特别是现代工商业科技社会的“分工”就更细分了!

但所谓的“内在的分工”,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情感的分工”,尤其是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外在分工”发展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