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不同的经济形势鳞次栉比的出现。之前,银行仅仅只是有中央银行及投资银行两种形式,而现在,投资者为了更好地获得经济利益,便出现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模式。同时,商业银行的存在,也为贷款提供了便利。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使信贷更加的合理化、系统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了管理。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现状介绍的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对策
第一章:引言
信贷风险治管理是古代贸易银行风险治理的焦点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贷风险治理成为贸易银行风险治理中最症结也最具挑衅性的范畴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还处于较低的程度,现行信贷风险治理轨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信贷组织构造、信贷运作流程、信贷支撑系统中和事迹考察系统等方面仍有缺乏,而且我国的贸易银行还不能够真正完成风险收益最优化的银行运营目的。本文试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剖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近况和这些成绩发生的缘由,而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对信贷风险治理的成长偏向、树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的体制状况、加速构建合适我国经济和金融情况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机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
2.1.1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信贷放出后本金和利息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
2.1.2 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贷业务是我国银行的主体业务,不管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无一例外。而各银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也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而之所以会高引起风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a.信贷道德风险b.信贷操作风险c.信贷体制风险
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1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当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狭窄,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与此同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期的临时性贷款,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
较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其经营总方针的要求。
由此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
2.2.1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3.1.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但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资产质量,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四大国有银行与国际上同类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2)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在信贷风险中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同时,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不大,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单一化。在商业银行的总收
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使银行经营的风险以信贷风险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严重影响银行生存和发展。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二者合计几乎占全部短期贷款的一半,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二者加起来还不足十个百分点,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多。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4 )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份通告当前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而言,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由于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数是集团企业,在前几年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众多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使其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企业行业中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其承担的信贷风险增大,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3.1.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
3.1.2.成因主要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因:(1)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
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 )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
(3 )法律机制不健全
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二、内因: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水平不高是形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缺陷,主要是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缺乏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各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