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哲理意蕴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

《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

xxxx年x月

内容提要

《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们青睐的一大名著,是我国古典名著中充满神话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去西方遥远的途中与妖魔鬼怪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艰难险阻的形象幻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九九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妖魔鬼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山川的险阻,并以师徒四人降服妖魔鬼怪的故事情节赞颂了取经路上师徒四人不怕万难,斩妖除怪,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他们凭借虔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以及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勇敢的追求自由、保卫尊严、团结进取、奋力抗争,最终取得了西天取经的胜利。我们在《西游记》中可以找寻很多同当代社会的相似的情境。从中体会丰富的哲理意蕴。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如来哲理意蕴

《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西游记》作为四本的中华古代名著之一,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翻开了《西游记》,读者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欣赏色彩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人欣赏它气势磅礴的整体形象;有人欣赏它幽默诙谐的语言;有人把它作为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而在我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走好人生的拥有丰富哲理蕴涵的人生工具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部《西游记》,孙悟空是其主人公。中心事件是取经,取经是孙悟空的主要事业。因此,取经的内容和意义是研究《西游记》哲理意蕴的关键问题。从《西游记》全部内容来看,通常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七回)主要讲述孙悟空从出世到大闹天宫及失败,是序幕;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主要是交代师徒四人取经的缘由,承上而启下;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为取经过程,是主体。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基本上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如来佛

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在批判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的意蕴,无论是什么样的朝代、什么样的社会,多多少少都会有现实的黑暗。从前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黑暗,当今社会是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作者的笔下记录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无论在什么时间拿出来,都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的现实,而这些现实足以警示世人。

在作品主体部分的事件过程可以总结出几个大的哲理意蕴:

一、九转功成

方胜先生说过,“《西游记》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的问题”。主人公孙悟空从花果山出世到大闹天宫再到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再到后来和唐僧师徒四人一同团结奋进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最后取得真经。这个线索实质上揭示了我们在人世间每个生存着的人从孩童到成功的过程。想要成功从你儿时开始,到上学学习本领,到社会磨练意志,再到最后的成功。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找到同我们人生相类似的哲理。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孙悟空共降灭妖怪55名,其中被打死的有36名,被降服的妖魔19名,为了铲除这些妖魔,孙悟空曾经被黑熊怪打瞎眼睛;唐僧也曾被妖魔鬼怪抓去差点成了餐桌上的佳肴。他们为了成功,付出了努力与辛苦。这是对于取经人意

志与能力的考验。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突出取经的不易,作者设置了途中的八十一难。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魔从天上来,怪从地上生。多年白骨成了精。”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苦练、没有磨练、这些妖怪也不会成精,换个角度,他们也是在为他们的理想在付出代价,同我们一样。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所遭遇的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师徒四人同妖魔鬼怪的斗争,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磨难得出其中的哲理蕴含。

二、无规矩不成方圆

主人公孙悟空有勇有谋,具有斗争意志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他曾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喝了玉液琼浆,又误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偷吃了五壶“九转金丹”。天庭众神对他无可奈何,如来佛祖亲自动手将它压在了五行山下。他蔑视天庭却又表现得调皮诙谐,他撩开至高无上的尊严面纱,他能够直插魔窟,使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暴露出它们的凶残和阴险;也能够通天入地,有无处不可至的神通,他身上那种自由不羁的性格,在师傅面前也显得不驯不服。这时,纵然有再大的本领,恐怕也难成大事。于是,观音菩萨给他戴上了金箍儿咒,以此作为师徒之间的约束。他虽然本领高强,天上人间无人能够抵挡,但越是这样,越会小视一切。

无论孙行者活跃在天庭还是阴间,读者都无法抹去他身后巨大的

人间舞台的幕景。当孙悟空一次次被金箍儿咒儿折磨得死去活来时,上至文豪郭沫若,下至普通观众,许多人都恨过唐僧的昏庸。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没有金箍儿,没有唐僧口念的咒语,孙行者能够被师傅驯化吗?他答应保佑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本身是以一种报恩的心态答应的,去西天,本不是孙行者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经过观音菩萨点拨,唐僧的教诲,金箍的约束,孙悟空终于保护唐僧,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约束力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外因,从一个孩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约束在身边,它会帮助人健康地成长。生活中的约束力,更是随处可见。它是规则和秩序的出发点。

三、妖怪不妖

细看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妖怪,尽管来路不明,凶残备至,但是在这些妖魔鬼怪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他们多情的一面,人性的一面。小说第六十回中有孙悟空与牛魔王的一段对话,这样写道:“牛魔王怒悟空收服红孩儿,不借芭蕉扇。纵然悟空磨破嘴皮,牛魔王也是没有半点可以通融的意思。”人常说虎毒不食子。这老牛成精也是千年的造化之物,岂能对悟空收服红孩儿的事不闻不问,善罢干休?是什么力量让牛魔王豁出性命和悟空大战一场,还不是有丧子之痛,难解心头之恨。人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这样的举动不难理解,但这种有着邪性妖怪的如此作法,展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表明了在内心的深处有着亲情的牵绊,无论何时还是挥之不去这份情缘。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