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范畴的,由此可见,
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思想上却深深的印刻着儒家的君臣观念,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被统治者看成是荒唐滑稽的幻想。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仕途往往比较坎坷,最终不得不辞官归隐。但是,他们并不是就此避世隐居,而是仍然希望重回朝廷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从而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文士园林。下面仅举几例进行说明: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
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这些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在城市中建设文士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面在园林景观中增添了特殊的内涵,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蕴涵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的,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对园林最根本的影响在于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而对中国园林设计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莫过于道家思想。
2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也提出了“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思想。老庄哲学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影响非常深刻,促使许多文人墨客避凡尘、脱世俗、崇尚自然、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中,始终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原则。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造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得到升华,而不是刻板的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这种艺术加工尽管带有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但园林造景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的艺术再现,而并非以“理性”为基础。中国的自然审美心理表现为倾心于自然,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
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庄子的“道法自然”一说更是被尊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对于老庄哲学而言,“道法自然”是其永恒的核心,它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崇高敬意。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正是以“道法自然”作为景观设计的指
导原则,把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在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遥看中国古典园林,园中植物的种植方式都是严格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或三五成丛,或自由散聚于水池或山石之畔,野趣横生,景色苍润。设计和建造之中完全采用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从而展现出一幅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图。此外,即使是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本身,也总是按照山水的总体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来建造园林景观,进而充分体现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相比于西方园林,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人类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自然式园林,其中的各种植物、园林设施也都是人为建设的产物。对于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景观设计师往往会经过适当的人工处理而使之体现出人性的一面;同样,像建筑小品这样的人造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师会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成功的进行塑造而使之充分体现出自然精神。除此之外,园林之中的各种景观要素只有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以充分展现各种要素在特定环境之中的特殊意义,这样园林才显得有声有色。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园林设计师会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安排其空间次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就可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
精神的理解。正是这样一种反映着自然无常变化和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道家哲学思想指导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
1儒、道思想的融合---“虚实相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虚与实”作为一种宇宙观,是中国传统“阴阳”学在时空
方
面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宇宙空间的思考。“虚,空也。”—《尔雅》;“实,有者为实,故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它对我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士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表面看来,儒家主张积极人世,而道家主张消极逃避,两者
是
截然相反的。但实际上它们恰恰是互相补充,彼此协调的,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认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相合,“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切运动、功能、关系都应建立在“虚与实”的互相作用所达到的渗透、融合、协调和统一中,即所谓的“虚实相生”观念。
3、1 “虚实相生”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景观营造
文士园林为“士”阶层所拥有,“士”阶层为孔子所创立,一般
从事做官与讲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