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2008年0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May.2008第14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4No.3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Ξ李晓芸(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德国、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伙伴。

相距万里之遥的两国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不顾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走到了一起。

两国合作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国都是深受此体系约束的国家。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对这两国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不满情绪达到了极点,终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出于战略考虑,两国也需要彼此在各自区域内的援助,达到分散同盟国力量的目的。

相同的境遇使这两国易于结成同盟。

〔关键词〕德国;日本;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D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8)03-0009-03 德日这两个大西洋两端的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结成轴心国,共同发起了一场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整场二战中,德日的合作对它们的战争进程起到了重大作用。

因此研究德日关系中的合作方面,是国际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对完善二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能成为伙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日两国正是此体系重点瓜分的对象。

因此两国对此体系都存在着不满的情绪,为了摆脱它,德日共同走上了反抗此体系的道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在欧洲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由于军事条款的束缚,严厉限制德国的军备,使之保留了仅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兵力;在经济上德国遭受到了竭尽全力地搜刮,德国还得背着必须赔偿战争损失的沉重包袱;在领土上,凡尔赛条约规定了一战后德国的新疆界,使德国的领土减少了1/8〔1〕,由于把边界地区移交给法国和波兰,德国因而受到钳制;德国所有殖民地都被战胜国瓜分殆尽;在外交事务上,德国一点享受不到意大利和日本所享有的行动自由。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国与同盟国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国与同盟国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国与同盟国第一章:引言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全球各国被卷入这场广泛的冲突。

本文将讨论二战中的两个重要组织——战略轴心国和同盟国,它们分别代表了对立的势力和联盟关系。

通过研究战略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背景、成员国和战略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二战的全貌。

第二章:战略轴心国2.1 背景战略轴心国是二战期间由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的联盟。

这个联盟最初由德国和意大利于1936年签署的罗马—柏林轴心协定开始,之后于1940年加入日本,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2.2 成员国战略轴心国的核心成员是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纳粹德国的希特勒成为轴心国的核心,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也与之紧密合作。

2.3 战略目标战略轴心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通过征服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他们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获得资源,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三章:同盟国3.1 背景同盟国是由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组成的反对轴心国的联盟。

这个联盟在战争期间逐渐扩大,最终取得了胜利。

3.2 成员国同盟国的核心成员包括英国、美国和苏联。

此外,还有其他国家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加入了同盟国。

3.3 战略目标同盟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阻止战略轴心国的扩张,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恢复被战略轴心国侵占的领土。

同盟国也努力推动反法西斯的全球战争,并最终推翻纳粹政权。

第四章:战争进展4.1 战略轴心国的成功在二战初期,战略轴心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德国快速攻占波兰、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日本也迅速占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4.2 同盟国的反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国开始反击。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关键胜利,美国在中途岛海战和日本本土战役中展现了强大的海军实力。

英国、美国和苏联也通过陆地和空中战役,在欧洲和亚洲展开了反攻。

第五章:战争结果5.1 战略轴心国的失败尽管战略轴心国取得了一段时间的优势,但最终他们被同盟国逐渐击败。

二战时期德日跨越大洋结盟轴心国原因大揭秘!

二战时期德日跨越大洋结盟轴心国原因大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二战时期德日跨越大洋结盟轴心国原因大揭秘!
导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三国结成法西斯轴心国,从世界东西两个方向,为了达成瓜分世界的野心,开始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其中,日本这个被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三国结成法西斯轴心国,从世界东西两个方向,为了达成瓜分世界的野心,开始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其中,日本这个被军国主义深深毒害的国家,对本已孱弱的中国,率先张开了獠牙,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遵守不抵抗命令,中国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成为日本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其深刻原因是在于试探中国政府对日的态度和军事实力,轻而易举的胜利,使整个日本已有的野心迅速膨胀,从征服整个满洲,变成了对整个中国的全面入侵。

由于,接受了中国东北整个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日军的实力逐渐变强,再次证明了,当时的日本是整个亚洲明显的第一强国。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本身喜爱中国,更愿意与中国结盟,只可惜中国军阀割据的现实和工业体系的薄弱,彻底使其绝了心思,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具有强大实力的日本。

这个是有理由的,当时希特勒政府曾经派出军官帮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训练军队并提供军事援助,也为其围剿红军提供援助,旨在稳固国民党统治,愿望是美好的,事实是红军五次反围剿的胜利,证明了国民党确实是“烂泥扶不上墙”,中央政府连一个“地方军阀”都打不过,还能指望啥。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选择与德国有益的日本确实更能符合国家利益。

德日军事结盟都是经过双方深思熟虑的,其有结成同盟的天然原因:
1.野心。

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两者在政治上有天生活常识分享。

轴心国联盟德意志与日本结盟

轴心国联盟德意志与日本结盟

轴心国联盟德意志与日本结盟轴心国联盟——德意志与日本结盟在二战期间,轴心国联盟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结盟组织。

其中,德意志和日本的联盟合作为本文的重点。

本文将分析轴心国联盟的形成原因、联盟的目标与合作领域,并探讨这一联盟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一、轴心国联盟的形成原因二战前夕,德意志和日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问题。

德国在经济衰退、国际地位下降以及战后赔款负担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而日本则受到了国际社会对其侵略行径的谴责,丧失了对资源的控制权。

在这种背景下,德意志和日本对建立一个稳定的联盟产生了共同的需求。

二、轴心国联盟的目标1.军事合作:德意志与日本通过军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双方的战力。

他们的军事合作主要集中在武器研发、军事战略和情报交流等方面。

例如,德国向日本提供了一些先进的军用技术,而日本则为德军提供了珍贵的战地经验。

2.资源互补:德国和日本在资源上存在巨大的互补性。

德国缺乏原材料,而日本则需要工业产品。

通过贸易合作,德日两国互相满足了对资源的需求,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3.扩张政策:德日联盟的成员均有扩张政策的野心。

德国希望通过欧洲的统一实现“大德意志”,而日本则希望通过东亚的霸权实现“大东亚共荣圈”。

两国在这方面形成了较高的一致性,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联盟关系。

三、德意志与日本的合作领域1.军事技术:德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而日本在海洋领域有着独特的经验。

因此,两国的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海军领域,如潜艇、航空母舰等方面。

2.经济贸易:德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相对较为广泛。

德国向日本出口工业产品,而日本则向德国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使得双方在经济上形成了互补。

3.情报交流:德意志和日本之间保持了密切的情报交流。

他们共同分享情报,加强对敌方的侦察与监视,提高联盟的整体效能。

四、轴心国联盟的全球影响德意志和日本的联盟影响了二战的格局,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战局优势:德国与日本的结盟为轴心国提供了一个战略优势。

轴心国的盟友二战中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二战中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二战中的合作轴心国的盟友:二战中的合作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其复杂的背景、各方势力的交错与碰撞使得这场战争充满了复杂性。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轴心国,而这些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盟友与合作伙伴。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轴心国的盟友及其合作关系。

一、意大利与德国的合作在二战初期,意大利是德国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建立了千年帝国。

意大利与德国签订了《白银协定》,这一协议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德国的帮助下,意大利得以加强其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

除了经济合作外,意大利还积极参与了德国的军事行动。

伴随着德军的东线行动,意大利也加入了对地中海地区的扩张战争,试图建立自己的“新罗马帝国”。

然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希腊战役等战斗中的表现不佳,成为轴心国的弱点之一。

二、日本与德国的合作日本是德国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盟友。

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在政治上,日本和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对抗共产主义势力。

此外,两国还积极推行了种族主义的理念,试图建立一个“纯正的亚洲”和“纯正的欧洲”。

在军事上,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大量军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日本的太平洋战争还是德国的欧洲战场,两国都有密切的军事合作。

日本还得到了德国在导弹技术和潜艇技术方面的重要援助。

在经济上,日本与德国也有广泛的合作。

德国向日本提供了技术,尤其是在钢铁制造和工程建设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了重要的工业基础。

然而,这种合作并没有使日本和德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随着战争的推进,盟友之间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德国的战况日益严峻,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援给日本。

同时,日本在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无法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轴心国在二战中的盟友合作虽然曾一度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并未取得战争的胜利。

各国盟友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在战争的进程中也逐渐疏散,主要是由于各国自身的局限性和战争局势的变化所致。

历史课堂二战中的世界格局变化

历史课堂二战中的世界格局变化

历史课堂二战中的世界格局变化近代历史上,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触动人类悲欢离合的划时代事件。

这场战争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战期间世界格局的变化,本节历史课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战争前的世界格局、战争期间的变化以及战争结束后的全球新秩序。

一、战争前的世界格局在二战爆发前,世界被划分为几个主要势力范围:盟国(联军)、轴心国以及中立国。

盟国主要由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组成,他们相互合作,旨在抵制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轴心国则由德、意、日等国家组成,他们为了实现其扩张野心从而形成同盟关系。

中立国则是指在战争的初期,对于两个阵营都持中立立场的国家。

这样的世界格局使得各国的利益分立明确,随着战争的爆发,格局将被彻底颠覆。

二、战争期间的变化二战期间,随着各国的战事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纳粹德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并日益壮大的第三帝国。

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也盗取了中国大片领土,对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在盟国的抵制下,轴心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阻力。

苏联红军通过长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要的战役,有效压缩了德军的战线,重创了纳粹法西斯,最终将纳粹德国逼近灭亡。

与此同时,盟国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胜利也为二战的转折点奠定了基础。

三、战争结束后的全球新秩序二战结束后,世界经历了混乱和重建的阶段,但也带来了全球新秩序的形成和重塑。

在盟国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大国之间的对抗和侵略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国际安全与合作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欧洲战事结束,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成为了世界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

他们展开了冷战格局的较量,通过制定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争夺世界的影响力。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是二战期间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组成的军事与政治联盟。

该联盟的建立对于二战的全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演变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变化。

一、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1. 背景和动因德日意轴心国联盟于1936年开始形成,源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友好关系。

两国政府都对西班牙内战的前景产生了关注,并通过向法西斯国内派遣援军来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合作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军事、经济和政治等。

2. 联盟的建立在1936年至1939年的期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逐渐展开了联盟的合作。

1936年,德意签署了一项《反共产国际条约》,奠定了两国合作的基础。

此后,意大利和日本也开始与德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关系。

3.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宣告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正式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宣告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成立。

此时,欧洲和亚洲的两大强国正式联合起来,成为二战期间最具战略意义的联盟之一。

二、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演变1. 战争胜利与扩展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二战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但其后续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开始时他们先后获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为却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2. 关系紧张与内部矛盾随着战争的持续,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摩擦。

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开始出现裂痕,两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分歧逐渐显现。

同时,意大利的战局逆转也使得整个联盟的实力受到了削弱。

3. 战局逆转与解体1943年至1944年,盟军在欧洲和亚洲的反攻逐渐取得了优势,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开始面临战局的逆转。

意大利于1943年宣布投降盟国,而德国和日本则陷入了持续的劣势。

4. 联盟的结束与后果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正式解体。

德国和日本被迫接受战败并签署投降协议。

轴心国与同盟国

轴心国与同盟国

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二战期间,世界分为两个主要阵营:轴心国和同盟国。

这两个阵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对抗,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政治关系1. 轴心国的组成轴心国的核心成员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之前就建立了密切的政治联系,并共同制定了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

他们通过签署《反共国际协定》等条约,达成了经济、军事和政治互助的协议。

2. 同盟国的组成同盟国的核心成员则包括美国、苏联和英国。

美国和英国通过《大西洋宪章》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击轴心国。

苏联则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加入战争,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力量。

3. 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对立轴心国和同盟国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

轴心国由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组成,他们追求领土扩张、侵略战争和种族优越主义。

同盟国则主张维护国际和平与秩序,捍卫人权和民主自由。

二、经济关系1. 轴心国的经济政策轴心国在战争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支持他们的军事行动。

德国实行了严苛的战时经济计划,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

日本则通过侵占亚洲国家的资源,满足了自己的资源需求。

在经济合作方面,轴心国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和资源共享。

2. 同盟国的经济团结同盟国则通过经济团结来对抗轴心国。

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援助和经济援助给英国和苏联。

同盟国之间也加强了贸易往来,共同努力支持战争的进行。

三、军事关系1. 轴心国的军事联合轴心国在战争中建立了强大的军事联盟,通过共同作战来实现各自的扩张目标。

德国与意大利签署了《钢铁协约》,协议规定在战争中互相支援。

德日则签署了《反共和条约》,共同对抗苏联。

这种军事合作使得轴心国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对抗同盟国的军事力量。

2. 同盟国的联合抗战同盟国在军事方面也保持了紧密的合作。

英国与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了共同的战略目标,互相协助打击轴心国。

超级大轴国峰会希特勒日本和意大利的同盟

超级大轴国峰会希特勒日本和意大利的同盟

超级大轴国峰会希特勒日本和意大利的同盟超级大轴国峰会:希特勒、日本和意大利的同盟超级大轴国峰会是二战期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意日三国领导人之间的重要会议。

在此次峰会上,希特勒、日本和意大利建立了同盟关系,共同合作对抗盟军。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级大轴国峰会的背景、内容以及对二战的影响。

一、背景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成为轴心国,与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形成敌对关系。

1.2 轴心国的异域征战在战争初期,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在各自领域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战略胜利,这使得其底气倍增,也增加了三国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二、超级大轴国峰会的召开2.1 峰会的背景由于三国间的共同战略需求,希特勒、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和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决定召开超级大轴国峰会,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2.2 峰会地点与时间超级大轴国峰会于1940年在柏林举行,会议时间为数天。

2.3 参会人员超级大轴国峰会的核心参会人员包括希特勒、东条英机和墨索里尼,此外还有各国高级官员、军事指挥官等。

三、超级大轴国峰会的内容3.1 同盟协议的签署超级大轴国峰会是首次公开建立德意日三国同盟关系的重要场合。

三国领导人签署了正式的同盟协议,确认彼此为战略合作伙伴,在战争中共同行动。

3.2 分割世界的计划在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商讨并达成了分割世界的计划。

他们将各自的势力范围划定,并商定在军事、经济和国际事务方面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

3.3 战争策略的协调超级大轴国峰会也是各国领导人协调战争策略的重要平台。

他们研究了战争的进行,协调了各国的军事行动,并商讨了如何对待盟军的战略计划。

四、超级大轴国峰会对二战的影响4.1 提升三国合作水平超级大轴国峰会加强了德意日三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升了各国间的战略合作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加密切地协同作战。

4.2 形成对盟军的强大威胁超级大轴国峰会的召开,使德意日三国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形成对盟军的强大威胁,使得战局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二战中的军事联盟与同盟关系

二战中的军事联盟与同盟关系

二战中的军事联盟与同盟关系二战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战争,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

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各国建立了军事联盟和同盟关系。

本文将介绍二战中的一些重要军事联盟和同盟关系,探讨它们的形成原因、作用和影响。

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轴心国同盟二战中的主要同盟关系之一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的轴心国同盟。

这个同盟关系最早形成于1936年,当时德意两国签署了《反共协定》,后来日本在1940年加入,形成了三国同盟。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之所以形成轴心国同盟,主要是基于各自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德国处于经济危机中,需要进一步扩展领土和资源来实现经济自给自足。

意大利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动机,希望通过扩张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此外,这三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对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共鸣。

因此,他们认为建立一个联盟可以增强各自的实力,共同面对敌对势力。

二、盟军反法西斯同盟在二战中,由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联盟。

该同盟成立于1941年,旨在打败希特勒和轴心国。

盟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首先,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袭,这导致苏联成为盟军的重要盟友,双方共同对抗共同的敌人。

其次,美国和英国积极加入反纳粹战争,决心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

最后,反法西斯同盟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和影响非常重大。

首先,盟军共同参战,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同盟关系使盟军能够共享情报、军事资源和战略策略,提高了反击轴心国的效率。

最后,反法西斯同盟能够凝聚全世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人类和平与稳定的重建。

三、其他军事联盟和同盟关系除了轴心国同盟和盟军反法西斯同盟之外,二战中还有其他一些军事联盟和同盟关系。

例如,苏联和中国在1945年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二战结束后继续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此外,英美两国也在战争期间加强了合作,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成立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盟军的胜利二战中的团结合作

盟军的胜利二战中的团结合作

盟军的胜利二战中的团结合作盟军的胜利——二战中的团结合作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盟军的团结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战略合作、情报共享、军事协同等方面,介绍并分析盟军的团结合作对于二战胜利的重要性。

一、战略合作:共同战略目标的制定在二战期间,盟军包括英国、美国、苏联等大国和其他二十余个国家,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轴心国。

为了实现最终的胜利,各国盟军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例如,盟军在战前进行了战略协商,确定了分割德国的方案,同时也制定了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进行联合作战的计划。

这些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各国盟军提供了总体指导,使得各国力量得以统一调度,互相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二、情报共享: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利用在战争中,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盟军的胜利得益于各国间情报的分享和交流。

英国通过“超级火鸡”计划(Operation Ultra)窃取到了德国的密码机“恩尼格玛”(Enigma),并将相关情报分享给了美国。

美国则利用盟军在北非的间谍网络,收集到了大量的情报,并及时与其他盟国分享。

这种情报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战争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盟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协同:统一指挥的沟通与协作为了保证盟军的整体协同作战,各国盟军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

例如,二战中成立的联合国军参谋部(Combined Chiefs of Staff)集结了英国、美国和苏联的高级军事指挥官,他们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视频通话,对军事行动进行统筹协调。

此外,在协同作战中,盟军实施了联合登陆战术,如诺曼底登陆等行动,各国军队协同作战,互相支援,确保了战局的顺利进行。

这种军事协同的合作方式有力地提高了盟军的战斗效能,使他们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击败敌方。

四、物资互助:资源共享与互相支援战争中,物资互助是盟军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争物资,支援盟军的战斗。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

二战的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它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战略轴心以及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一、战略轴心的形成与发展战略轴心是指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或地区。

在二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认为是战略轴心。

这三个国家都追求着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

德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略轴心之一。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奉行着纳粹主义的种族优越论,试图通过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来统治整个欧洲。

德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先后侵略波兰、法国等国,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霸主。

意大利是另一个重要的战略轴心。

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试图通过建立新罗马帝国来恢复意大利的辉煌。

然而,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很快就被盟军打败,最终投降。

日本是战略轴心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日本奉行着军国主义政策,试图通过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来统治亚洲。

日本侵略了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地,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然而,日本在与美国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被迫投降。

二、同盟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在二战中,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盟关系的形成往往是出于共同的利益或对抗共同的敌人。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国际协定,俗称“反共产国际”。

这一协定加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轴心国同盟。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同盟关系发生了变化。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引发了美国的参战。

美国与英国、苏联等国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轴心国。

同盟关系的演变还体现在轴心国内部。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较差,墨索里尼被推翻后,意大利与盟军达成停战协议,转而与盟军合作。

德国则在战争后期与日本结成了反同盟国同盟。

三、战略轴心与同盟关系的影响战略轴心和同盟关系对二战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战略轴心的存在使得战争扩大化。

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

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

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在二战期间,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称为“轴心国”的同盟。

这个同盟的形成与各国的共同目标、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国家的动机和背景,探讨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

一、背景历史1. 德国背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之中。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刻薄条件以及大萧条的影响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对政府的失望。

1933年,纳粹党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开始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时代。

2. 意大利背景意大利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陷入了政治和经济困境。

1919年,意大利进入了经济衰退,全国出现了失业潮和社会动荡。

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于1922年上台,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3. 日本背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盟军作战,但在《凡尔赛条约》中未能取得预期的利益。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世界大萧条和国内经济衰退的困境。

这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对扩张及回归其亚洲地位的渴望。

二、形成动机1. 共同敌人这三个国家在形成同盟的初期,都有共同的敌人。

德国和意大利都认为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而日本则认为自己在《凡尔赛条约》中被盟国抛弃。

共同的敌人使得这三个国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2. 领土扩张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部都渴望通过领土扩张来恢复国家的辉煌。

德国试图通过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来实现“大德意志”;意大利则试图通过吞并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来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日本则试图通过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来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

3. 意识形态的共通性纳粹的德国、法西斯的意大利和军国主义的日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这三个国家相信自己民族的优越性,并试图通过建立出色的国家来证明这一点。

他们对于军事力量的崇拜以及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三、同盟形成过程1. 德意同盟1936年,意大利加入了德国和日本组成的反共产国际同盟。

轴心国的盟友日本意大利与其他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日本意大利与其他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日本意大利与其他的合作轴心国的盟友日本、意大利与其他合作二战期间,轴心国是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核心的军事同盟,他们合作共同作战,旨在实现各自的地缘政治目标。

其中,日本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盟友,在战争期间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

本文将着重探讨轴心国的盟友日本和意大利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一、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1. 日本与德国的军事合作日本与德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两国都处在扩张势头之下。

1936年,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公约》,旨在共同对抗苏联与共产主义势力。

此后,双方在军事装备、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德国向日本提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如潜艇、飞机等,帮助日本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2. 日本与意大利的经济合作日本与意大利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二战期间,意大利向日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稀缺物资,如铝、铜等。

同时,日本也从意大利进口了一些军事物资和工业设备,以支持自己的战争需求。

这种经济合作为两国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和互补。

3. 日本与泰国、菲律宾的合作除了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合作外,日本还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有过一定程度的合作。

泰国是作为轴心国的盟友,日本在泰国建立了战略基地,并与泰国政府签订了广泛的经济、军事合作协议。

此外,日本还试图与菲律宾进行合作,以获取菲律宾的资源和战略地位。

然而,这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菲律宾以及其他盟友国的抵制和反对。

二、意大利与其他国家的合作1. 意大利与德国的军事合作作为轴心国的核心成员之一,意大利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密切。

两国军队在指挥层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军事行动。

此外,意大利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和人力支持给德军,为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意大利与罗马尼亚的经济合作意大利与罗马尼亚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意大利向罗马尼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和援助,帮助罗马尼亚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发展项目。

轴心国的盟友与敌人

轴心国的盟友与敌人

轴心国的盟友与敌人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地形成了两个对立阵营:轴心国和同盟国。

轴心国主要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而同盟国则包括了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的盟友和敌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轴心国的盟友与敌人1. 德国的盟友德国是轴心国中最有力的国家,它的盟友主要有意大利和日本。

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形成了“罗伯特-加尔泽里”协定。

德意两国在意大利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上相互支持。

此外,德国还与日本结成了同盟,两国共同反对东方国家和列强的侵略。

德国的盟友共同支持德国的侵略行动,对同盟国构成了威胁。

2. 意大利的盟友意大利是德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友之一。

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意大利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和政治联系。

两国共同参与了西班牙内战并签署了协定,形成了紧密的同盟。

此外,意大利还与日本结成了同盟关系,共同反对同盟国。

意大利的盟友加强了轴心国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的实力。

3. 日本的盟友日本是轴心国中唯一一个位于亚洲的国家,它与德国和意大利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和政治联系。

德日两国共同反对同盟国,在亚洲地区进行侵略行动。

此外,日本还与意大利签署了协定,日本的盟友进一步增强了轴心国的实力。

二、同盟国的盟友与敌人1. 英国的盟友英国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和苏联。

作为同盟国的核心成员,英国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和经济联系。

两国共同参与了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斗,并形成了重要的军事同盟。

此外,英国还与苏联合作,在东线对抗德国的侵略。

2. 美国的盟友在二战中,美国是同盟国的重要力量,它的盟友主要是英国和苏联。

美国与英国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共同对抗德国的侵略行动。

此外,美国还与苏联签订了盟约,共同对抗轴心国。

美国的盟友有力地支持了同盟国在战争中的地位。

3. 苏联的盟友苏联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盟友包括英国和美国。

在二战中,苏联与英美合作,共同对抗德国的侵略。

二战期间德日同盟关系初探

二战期间德日同盟关系初探

二战期间德日同盟关系初探
艾跃进;赵鲁臻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德国和日本由于缺乏足够的共同利益,加之两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因此德日的军事同盟在二战中实际上是无效的.在战争中,德日两国仅将这一同盟视为威慑各自敌国的工具而已,双方抱着相互利用的态度而自行其是.德日同盟的无效性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国家间合作失败的案例.
【总页数】7页(P64-70)
【作者】艾跃进;赵鲁臻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军事教研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J], 李晓芸
2.浅析二战期间的德日矛盾 [J], 钟艳萍
3.论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J], 汪诗明;王艳芬
4.二战期间德、日两国兵力对比的考辨 [J], 陈洪波
5.二战期间的德日矛盾评议 [J], 陈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

二战中的战略轴心二战(1939-1945)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从欧洲扩散到亚洲、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区,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

其中,战略轴心国成为了战争的中心力量,他们的军事战略和政治目标对全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背景介绍二战中的战略轴心国主要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

这三个国家在战前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并追求着各自的领土扩张和政治意图。

德国崛起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力量,意大利和日本也分别在地中海和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

2. 德国的战略轴心德国成为二战战略轴心国的核心,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机械化能力。

希特勒的纳粹党在掌握了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军国主义政策,并试图通过德国的军事力量实现对欧洲的霸权统治。

德国在1939年侵略波兰,引发了二战欧洲战场的正式爆发。

3. 意大利的战略轴心意大利成为战略轴心国的一员,主要得益于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党。

墨索里尼意图通过扩张意大利的殖民地势力,实现意大利的大国地位。

然而,在战争初期,意大利的军队并未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其战略目标也鲜明地受制于德国。

4. 日本的战略轴心日本成为战略轴心国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试图通过扩张势力实现亚洲的霸权地位,并觊觎美国的太平洋实力。

日本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引发了美国的参战,使得二战进一步升级。

5. 战略轴心国的联盟与失败战略轴心国在战争初期得到了一定的成功,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随着苏联的反攻和美国的加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逐渐走向战败。

1945年,德国先后在东、西两个战线被击败,最终希特勒自杀。

同年,美国对日本发动了原子弹袭击,日本也被迫在广岛和长崎投降,战争结束。

6. 战略轴心国的影响战略轴心国的失败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长期的占领和重建,重新走向了民主和国际合作的道路。

二战中的盟军与轴心国

二战中的盟军与轴心国

二战中的盟军与轴心国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不仅带给世界巨大的破坏和伤痛,也影响了国际局势的演变。

在这场战争中,两个主要的阵营是盟军和轴心国。

盟军由英国、美国和苏联等主要国家组成,而轴心国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组成。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阵营展开讨论,以期回顾二战中的盟军与轴心国,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影响。

一、盟军的特征盟军是由英美苏等主要盟国组成的联合力量,他们的目标是反抗德意日的侵略。

这个阵营有着许多特点,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1. 军事实力强大: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之一,盟军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装备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先进的战争技术。

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成功地发起了多次战役,夺取了重要的战略地区,给轴心国造成了巨大压力。

2. 联合抗敌:盟军的成立是为了共同对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轴心国的侵略。

这个联盟体现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团结精神,各个国家相互支援和协作,通过共享情报、提供援助等方式,共同应对敌人的威胁。

3. 人民支持:盟军在战争期间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各国政府通过宣传、动员和奖励等方式,鼓励人民积极参与战争努力,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支持使得盟军士气高涨,对于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轴心国的特征轴心国是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阵营,他们的目标是扩张势力和控制世界。

以下将介绍轴心国的主要特点。

1. 极端民族主义:轴心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极度膨胀,他们认为自己的种族和国家是高于其他国家的,并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他民族。

这种思想成为轴心国扩张的动力,并导致他们对其他国家采取侵略和征服的行动。

2. 强大的军事力量:轴心国在发动战争前致力于军备扩张,建立了庞大而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二战开始时,德国和日本的军队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度训练有素的士兵。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开始取得一系列胜利。

3. 帝国主义野心:轴心国试图通过征服领土和控制资源来实现他们的帝国主义野心。

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新秩序”,并统治整个欧洲和亚洲地区。

轴心国的盟友德国与日本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德国与日本的合作

轴心国的盟友德国与日本的合作德国和日本是二战期间的轴心国成员,这两个国家在德日两国领导人的带领下,通过长期的合作与密切的关系,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两国的影响。

一、政治合作德国和日本在政治层面的合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两国与其他轴心国成员一同追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塑造。

德国和日本在共同的战略目标下,通过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等条约,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共同抵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此外,德国和日本还积极参与了《三国同心同盟》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军事上的合作。

二、经济合作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合作是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战后,两国都经历了战争的摧残,重新建立起经济力量成为当务之急。

德国和日本在诸多方面开展了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往来、技术转让、产业合作等。

双方互补优势,德国以其优秀的工程技术和制造业闻名于世,而日本则以其高效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受到世界瞩目。

通过经济合作,德国和日本相互借鉴学习,促进了各自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科技合作德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十分紧密。

二战后,两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不断增加,通过经济合作得以更好地分享研发成果和技术创新。

特别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等领域,德国和日本的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提升了汽车的品质和竞争力。

而德国则从日本那里学到了精益生产和创新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文化交流德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两国合作的重要作用。

德国和日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互鉴。

例如,德国的音乐、哲学和建筑等方面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日本的动漫、电子游戏和电影等作品也在德国广受欢迎。

通过文化交流,德国和日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中的外交与同盟关系

二战中的外交与同盟关系

二战中的外交与同盟关系二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全球冲突之一,各国之间的外交与同盟关系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涉及的外交谈判、同盟形成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战前外交局势在二战爆发之前,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困境不容忽视。

经历了一战的创伤,各国纷纷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和平与稳定。

然而,由于战后和平条约的不公与压迫性条件,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条约不满,导致了战后外交关系的剧变。

二、同盟关系的形成:轴心国与盟国在二战开始之初,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核心的轴心国在外交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同盟体系。

这三个国家承诺相互支持并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及其盟友组成的同盟国则试图抵制轴心国的扩张。

与德国的冲突逐渐加剧,双方陷入了激烈的外交博弈与军事对抗。

三、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尽管同属于盟国,英国、苏联和美国之间仍存在着一些紧张关系。

英国在战争爆发初期陷入了困境,无法摆脱德国的威胁。

苏联则试图在德国的东线建立友好的东欧国家,以确保自身安全。

美国则采取了观望态度,直到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加入战争。

然而,面对共同的敌人,这些盟国最终还是通过外交努力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1941年,苏联与英国签订英苏协定,共同抵制德国的入侵。

同时,美国通过陆、海、空三个战线全面支持英国等同盟国,使得国际阵线更加统一。

四、外交谈判的影响除了同盟关系外,二战期间举行的多次外交谈判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1943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商定了战后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理方案。

此后,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这些协议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细化。

这些谈判展现了盟国之间的外交能力,也为世界战后秩序的建立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五、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旧有的帝国主义体系崩溃,新的大国崛起。

战后的外交与同盟关系重塑了世界秩序,国际社会对于战争的态度也体现出新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0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May.2008第14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4No.3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Ξ李晓芸(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德国、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伙伴。

相距万里之遥的两国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不顾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走到了一起。

两国合作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国都是深受此体系约束的国家。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对这两国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不满情绪达到了极点,终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出于战略考虑,两国也需要彼此在各自区域内的援助,达到分散同盟国力量的目的。

相同的境遇使这两国易于结成同盟。

〔关键词〕德国;日本;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D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8)03-0009-03 德日这两个大西洋两端的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结成轴心国,共同发起了一场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整场二战中,德日的合作对它们的战争进程起到了重大作用。

因此研究德日关系中的合作方面,是国际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对完善二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能成为伙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日两国正是此体系重点瓜分的对象。

因此两国对此体系都存在着不满的情绪,为了摆脱它,德日共同走上了反抗此体系的道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在欧洲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由于军事条款的束缚,严厉限制德国的军备,使之保留了仅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兵力;在经济上德国遭受到了竭尽全力地搜刮,德国还得背着必须赔偿战争损失的沉重包袱;在领土上,凡尔赛条约规定了一战后德国的新疆界,使德国的领土减少了1/8〔1〕,由于把边界地区移交给法国和波兰,德国因而受到钳制;德国所有殖民地都被战胜国瓜分殆尽;在外交事务上,德国一点享受不到意大利和日本所享有的行动自由。

这凡尔赛条约的奴役性条件和迫使德国履行此条约的种种约束,连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凯恩斯都认为凡尔赛条约是最残酷的。

因此当德国人民早在得知条约草案内容时,就在柏林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

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赔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1923年的极度通货膨胀更使德国人的不满达到了极点。

〔2〕日本在远东趁着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在英日同盟的帮助下,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霸权。

因此一战中日本的战时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它不是按照正常的模式发展的,而是“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并使国内市场相对收缩的情况下,利用各国有事、欧洲鞭长莫及的特殊条件,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的扩大,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取得的。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尤其在被迫接受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后,亚洲市场上英美势力的卷土重来,结束了日本畸形发展的战时经济。

主要的是,此体系的建立使得在亚太地区日本与美国的矛盾加剧了。

这一时期美国日益公开地谋求世界霸权,它竭力向亚非拉欧洲各国进行渗透,所以它绝不允许日本实现愿望。

而且此时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断削弱,日本以往在亚太地区几乎无人限制的扩张状态就此结束。

这种状况使日本看到,失去了英日同盟的庇护,日本无法单独战胜这些深入亚太地区的列强们。

德日两国的这些遭遇,使这两国产生了这样的感情,即它们都认为自己是“一无所有”的国家,在原材料和殖民地市场的分配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讨不着便宜,而且还要被强国欺负。

因而它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同样的感受和情绪使它们易于接近,容易走进一个阵营。

・9・Ξ〔收稿日期〕2008-02-15〔作者简介〕李晓芸(1980-),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近现代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其次,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对德日两国面临的困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危机使德日走上了相同的道路,法西斯主义扩张道路,终于导致它们通过战争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生存出路。

一战后英美为了不让法国成为欧陆霸主而采取扶德抑法的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在20年代中后期是依靠英美资本,尤其是美国的资本而恢复和发展的。

这造成了德国经济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的弊病。

因此经济危机一发生,外国资本的抽走,还有需要立即偿还的债务,一下子使德国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低谷。

“到1932年,其工业产量只占1928年的58%,进出口额只有1928年的一半多,国民生产总值从890亿帝国马克下降到570亿帝国马克,失业人数从140万增加到560万。

”〔4〕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顿时空前激化起来,导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大有威胁资产阶级统治之势。

这一切使德国决心要趁经济危机混乱的机会取消凡尔赛条约,进而重新瓜分世界。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铁腕式的人物和强有力的政府。

于是德国的历史上就出现了纳粹党和希特勒,德国也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此时日本也是危机重重。

日本是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岛国,“80%~100%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橡胶、棉花、羊毛等工业原料及部分粮食、副食品都必须仰赖于国外的输入”〔5〕。

日本自明治年代以来就视中国及周边国家为其资源的重要来源,妄图变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它的资源库,并为此付诸行动。

结果经济危机的发生,不但使这一切不能顺利实现,而且使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国内经济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日本本身无法克服危机,随即出现了工业停滞、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局势动荡;国外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加剧,同英美等国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地区。

日本一直视中国东北为自己的“生命线”,“日本在东北的投资总额共计14.68亿日元,占同期对华投资额20.58亿日元的63%。

”〔6〕同时东北的战略价值也不小,它是日本北进苏联、南侵整个中国大陆的关键。

经济危机中,西方列强忙于转嫁危机,争夺地盘。

尤其是英美,要把日本排挤出中国。

日本对此是绝不容忍。

因此它希望趁西方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之际,执行它早已制定的侵华计划。

为了实现这点,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也走上了对外扩张、对内专制的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

因此说,正是大危机“促使日本内外政策的选择更加严峻和紧迫。

大危机激发了日本国内封建法西斯势力的崛起。

”〔7〕第三,德国日本不满足已取得的利益,为了更自由地进行扩张,先后退出了国际联盟和国际裁军会议,在国际上日益处于孤立状态。

这种国际境遇使它们为了壮大自己,找寻到彼此,结成了同盟。

由于法国和英美在对待德国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德国充分利用了这些矛盾和它们不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的心理,想方设法地修改凡尔赛条约,为它冲破凡尔赛体系做准备。

在经济方面,从道威斯计划到杨格计划都对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扶助作用。

道威斯计划为德国注入了大量外国资本,解决了经济发展和支付赔款问题。

此计划的执行使德国在欧洲落后地位也有所改变,到1929年,德国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13%,再次赶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8〕。

在政治方面,德国通过《洛迦诺公约》争得了与别国平等的地位,利用西方国家要德国脱离苏联和利用德国进行反苏行动的意图加入了国联,获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

但这些是完全不够的。

希特勒曾说过“不是改画一下国家,而是要重新安排整个地球上的国家”〔9〕。

为此,德国不断破坏和践踏国际条约和协定,一再违背它们自己的诺言。

最终,德国以国际裁军会议不能实现德国军备平等要求,于1933年10月14日退出了裁军会议,10月19日退出了国际联盟。

日本虽然受到华盛顿体系的约束,其实它也获利不少。

比如日本获得了西太平洋上不可动摇的海上霸权。

〔10〕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依然表示强烈不满。

在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不久,日本就通过了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于是就出现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侵华的武力行动。

这一切在不危及列强的根本利益时,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态度。

一旦日本的侵略威胁了它们在华的利益,它们就出手干预日本的行动。

所以日本为了彻底结束这些羁绊,于1933年3月27日率先退出了国联,1934年日本宣布废除海军军备条约,1936年1月15日宣布退出海军裁军会议。

日本成为了第一个公开背叛那个旨在维护和平的华盛顿体系的国家。

尽管日本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目标,但是,昂然退出了国联和海军协定的日本实际色厉内荏,四顾皆敌毕竟使习惯于结盟而害怕孤立的日本心虚,这时正“铸造神剑、寻觅战友”的德国给日本带来了希望之光。

〔11〕第四,德日两国对外扩张,在战略上需要彼此牵制别国力量来减轻后顾之忧,它们相同的战略目标和面临的共同敌人,使它们决定在争取胜利的目标下,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为前提。

希特勒曾说过,“我们需要欧洲和欧洲的殖民地。

德国—这只不过是个起点”〔12〕,他要建立的德国霸权包括“除德国外,参加这个核心的还应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一部分波兰地区。

在这个核心周围,建立一个中小附属国的体系,即波兰、芬兰、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还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其他领土。

”〔13〕希特勒“打算首先拿苏联开刀,……还想收拾法国,取消英国的独立”〔14〕,还要在各大洲建立新德意志帝国,恢复昔日威风。

如果这计划实行起来,势必引起众怒,使德国陷入了西线有英法美,东线有苏联的包围的危险境地。

为了不让这样的局面成为现实,希特勒一面备战,一面寻找盟友。

日本自从1927年在东方会议上抛出了田中奏折以后,明确了征服的目标和步骤,即“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5〕“‘满蒙’权利果真归我所有,……就可以利用‘满蒙’的权利作为司令塔来攫取整个中国富源,再利用中国的富源,征服印度及南洋群岛,并进・1・而征服中小细亚及欧洲”〔16〕。

日本依据此思想,利用一战时机,暂时取代西方列强成为中、印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主要商品出口国,这已经与英法等国产生了矛盾。

从日本方面讲,日本在一战之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几乎所有的列强对日本利用一战之机在远东的趁火打劫都是不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无法与联合起来的西方列强对抗。

〔17〕苏联因此又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主要障碍。

这样它们面临的是相同的敌人,都是英美法苏,对外扩张都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所以德日结盟在战略上可以利用对方在其区域内牵制住别国的力量,以减轻后顾之忧。

第五,德日两国能够合作,还有个原因,就是希特勒本人对日本的认识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