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2.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

2.难点: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最亮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温婉的女儿星,那就是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走进她的《武陵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诵文本。

2.品味语言。

3.体会情感。

(三)朗诵课文——读“愁”

1.朗读指导:a.读准字音;b.读出节奏;c.读出感情。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指名几个学生朗读课文。

4.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四)品味内容与语言——品“愁”

1.在朗读过程中,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怎样的感情?用词中的一个字表达。

“愁”。

2.小组合作探究: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愁”的滋味?

答案预设:

(1)“风住尘香花已尽”。

以景衬情、间接抒愁、触景生愁……(学生描述画面

(2)“日晚倦梳头”。

学生理解:身心疲乏

教师引导:消极,对任何事没兴趣,没心情梳头是对生活的放弃,可以看出满怀愁绪。

提问:除了不想梳头,生活中可能还会有怎么样的表现?

生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生活细节传愁)

(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暗示丈夫的去世。

“事事”是叠词,起强调作用,包含家事、情事、国事。

话还没说泪水已流下,可见内心多么悲痛。(直接抒愁)

(4)“载不动许多愁”。

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比喻。

(五)说“愁”

引入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愁”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六)探究心理变化

词人整日沉浸在愁苦之中吗?有无感情变化?

闻说——也拟——只恐(一波三折)

愁——欣喜——愁

(七)赏“愁”

问:李清照还写过哪些词呢?

生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轻松欢快)

生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个人闲愁)

师:《醉花阴》是词人前期的作品,作者新婚不久丈夫离家远游,表达了思念之情。老师再给大家展示一首词人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家国悲愁

(八)诵“愁”

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难于捉摸的一种情感,但它在唐诗宋词中却被化作各种具体可感的意象,请收集唐诗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九)唱“愁”

师:古代的很多诗词已经被今人改编成歌曲,同学们知道哪一些?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也被改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歌曲)(十)总结:

李清照用她的个人闲愁、家国悲愁,抒发了传奇的一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柔中带刚的旷世才女。

(十一)作业——写“愁”

写一段关于“愁”的文字。

板书设计:

《武陵春》

李清照

以景衬情

细节传愁←愁→直接抒愁

化无形为有形

从背诵到赏析

——《武陵春》学情分析《武陵春》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储备;并且学生在八年级时已学习过李清照的小词《如梦令》,对李清照的身世,早期优越的生活和思想、创作风格,有所了解,这些为学习《武陵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李清照的晚年凄惨的生活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学习该词的主要障碍是对词人内心浓重的“愁”的理解,教师要适当引入背景介绍。

九年级学生虽然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欣赏、感悟能力,但运用贴切的修辞来表达某种情感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武陵春》这首词比喻表达“愁绪”的方法,结合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情感的能力。

虽说中国的古诗词语言优美,博大精深,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感,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理解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读”、“品”、“赏”、“诵”、“唱”、“写”多个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学情,在本首词的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主动寻疑,积极解疑,深入研讨,揣摩体味,迁移方法的思路,展开教学。

品味语言注重朗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预习检测”和“拓展延伸”两部分练习内容,从练习的效果来看反映出了以下问题。

1.对文学常识掌握不牢

在“预习检测”中,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掌握不扎实,有的同学甚至不了解,可见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