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报告

浅析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报告
浅析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报告

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报告2006-09-07

摘要:以色利电力行业高度集中,由政府投资的以色列电力公司(IEC)为该国提供了99.3%的发电量,并完全拥有和控制着以色列的输配电网络。据来自IEC的消息称,未来3年,该公司的年基本建设费用将超过10亿美元,其中用于发电系统的年均费用为4亿美元;用于电力传输网络的费用年均为2亿美元;配电系统为2.67亿美元;其他为1.65亿美元。

过去十年,以色列能源业经历了很多变化。政府颁布了《电业法》,该项法律使IEC丧失了其在发电、供电和配电领域70年的垄断特权。IEC获批的一个为期十年的许可证于2006年3月到期。以色列政府成立了公用事业电力部(PUA)对电力行业进行管理。为了开放电力行业和解除对电业的管制,截至2005年,以色利政府已指示IEC从独立电力生产商(IPP’s)那里购买了至少900MW的电力。政府的欲使独立电力生产商的电力供应占以色列全国电网电力的20%。为使能源进一步多样化,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IEC电力生产成本,以色列政府已决定进口和生产天然气。以色列电力公司同埃及的谈判正在进行。1998年,以色列在其近海发现天然气资源。2004年2月,来自近海的天然气开始输往以色列的Eshkol电站。

以色列政府的能源业项目包括:耗资4亿美元的天然气输配网建设项目;燃油电站转为天然气发电站的改造项目;促进IPP发展的项目。

按工业标准结构(ISA),电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备:锅炉、换热器、涡轮和机械动力传动设备、电子转换开关及防护设备、交流或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电机组和配电变压器、电动机零部件、水管锅炉、锅炉零部件、电容器、蒸汽涡轮、蒸汽涡轮零部件、水轮机和水轮及其调节器、功率超过5,000KW的燃气轮机、压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电压调节器、液体介质变压器、回流变压器、静止式变流器、电压超过1,000V的保险丝、绝缘开关、轻型制动器、电压限制器、电涌抑制器、转换开关、接线盒电线管道。

一、市场概览及前景

电力市场包括众多电力设备。本报告中的统计没有涵盖以色列的整个电力设备市场,而且有时甚至包含了其他行业的产品,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的规模。

下表是IEC2004~2007年度对电力设备和服务的采购情况。

来源:以色利IEC采购项目(2003~2007年)

1.联合循环燃气轮机(CCGT)与独立电力生产(IPP)

以色列政府和IEC计划到2016年前增建另外7座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电站,一些将由IEC建造,另一些将通过政府招标由独立电力生产商(IPP’s)建造。以色列政府希望解除电力管制,一方面对IEC实行部分私有化,另外则引入了IPP,以增加电力行业的竞争。在以色列1996年的《电业法》中规定,到2010年,IPP的发电量要占以色列全国总发电量的20%(国内发电量占10%——约1000MW,IPP’s占10%)。但以色列政府的计划遭受到来自IEC工会的强烈抵制。

一旦天然气输送系统建成,并且与天然气供应商达成了协议,可保证天然气的长期供应,IPP 就可以迅速发展。目前,IEC同天然气供应商——Yam Tethys公司有一项长达11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Yam Tethys公司是一家以色列和美国合资公司,拥有以色列海岸燃气开采许可证)。天然气的其他供应来源地为埃及和加沙,在那里,英国燃气公司已经探明了大面积的煤气田。此外,还有6座海水淡化工厂依赖天然气,其中5座已获批准。第一座淡化工厂位于以色列阿希科伦市(Ashkelon),该厂有生产1亿立方米淡化海水的能力。阿希科伦市海水淡化工厂计划于

2005年投入使用,只要西门子公司承建的80MW联合循环电站上线,即从IEC购买其所需的天然气燃料。以一家发电站为基础经营的“死海工厂”(The Dead Sea Works——DSW)将对电厂的涡轮发电机进行改造升级。一旦以色列政府开始兴建天然气供应基础设施,DSW项目也意欲建设新的燃气涡轮工厂。其他以建立单一生产或热电联产燃气涡轮工厂为目的项目还有:石油精炼厂、莫克德星(Makhteshim)溴化学工厂、Nesher水泥工厂和卡梅尔(Carmel)烯烃厂。以上电厂发电量从40MW~90MW不等。

2.天然气的引进和燃油电站转化项目

以色列为其能源业引进天然气资源主要有三个目的:增加能源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埃及和中东国家有大规模可供利用的天然气资源。1998年,在地中海沿岸发现了燃气田。IEC已经与Yam Tethys集团达成了一项11年的天然气供应协定,而且正在将石油或柴油发电机转化为天然气发电机。一旦转化结束,IEC40%的发电量可以利用天然气产生。除IEC外,其他一些项目中使用的联合循环电站也需要改造升级。例如,DSW近期发布发电机升级的招标信息,工程总价预计约为370万美元。

3.D项目

D项目是指一座具有两台600MW发电机组、发电量达1200MW的火力发电厂,厂址位于以色列阿希科伦市(Ashkelon),与现有发电量达1100 MW的Rutenberg电厂相毗邻。预计建设成本为12亿美元。该火电厂已于2002年获以色列政府批准,预计2008年投入运营。虽然该项目的建设引起了环境保护者对IEC和以色列基础设施部(MNI)的指责,IEC仍然发布了招标信息,同时授权相关公司为该项目供应设备。

4.传输电网升级

IEC在其传输电网升级方面表现了勃勃雄心,其2001~2008年的计划如下:

(1)400KV电网传输系统

到2008年,400KV的电力传输系统连接的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将达6,000MW~7,000MW,几乎比2000年的装机容量翻了一番。400KV传输系统新用的架空线长度将比2001年的660公里增长一倍,在2008年达到1315公里。

(2)161KV传输系统

目前,161KV架空线长度为636公里,到2008年可达1092公里(对偶电路);地下电缆长度将达到113公里。

(3)电容器组

新增无功电力1675MVAR,电压等级为24KV和36KV,这两种电容器为金属外壳,封闭式,由3组2×4 MVAR模块构成。

(4)400KV变电站

2004~2008年,以色列将授权建立5座400KV的GIS(组合电器)变电站(500MWA和1000MWA),每座变电站建设费用约在2000万~3000万美元之间;将建立60座161/24KV的变电站,每个变电站建2~4台、45MWA的161/24KV变压器,4条161KV线路和2×13~4×13的24KV隔舱。

5.替代能源项目

(1)风能

两座50MW风电场,估计总投资额约为8000万美元。属于以色列的优先发展项目。

(2)太阳能

100MW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已初步规划。

(3)抽水蓄能电站

4×200MW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Parsa”。IEC正在对其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估。

6.环保设备

对于哈代拉(Hadera)市火电厂项目和D项目,IEC需要尽快安装烟气脱硫系统。以色列要求所有新的和转换过的燃气涡轮机必须安装低氮燃烧系统。

7.维修合同

几年前,IEC一般购买的是附带维修服务的主机设备。近期,以色列为了增加电站维修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他们把维修项目合同单独向社会公开招标。电站维护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商业机会。

8.中国企业进入以色列电力市场的机会

以色列电站项目开发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涉及的参与项目和产品有: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电站项目的开发(无论是交钥匙工程方式还是独立电力生产商方式);石油和柴油电站转化天然气电站项目;环保系统;电力传输设备;维修服务。

二、竞争力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以色列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力设备制造与服务业。但是,对于大型电站的设备,IEC仍要继续依靠外国供应商。作为以色列电力市场输配电设备的主要采购者,IEC享受了买方市场的地位。价格、质量、售后服务和培训是IEC决定哪家企业获得合同的重要因素。由于未与电网互联,IEC非常重视采购的电力设备在技术上的可靠性。

以色列是WTO政府采购协议的签署国。该协议承诺确保以色列制造商和外国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但是,采购协议中对电缆和变压器的采购实施豁免,规定以色列当地制造商有相对外国竞争者15%的优先权。该条款使外国电缆和变压器制造商无法同以色列国内制造商进行竞争。

1.以色列电力设备制造商

(1)Elco(/)

主要生产设备:电源变压器及配电变压器、高压移动GIS/常规变电站、消弧线圈(皮特森线圈)、中压开关设备、中压Air/SF6室内或室外开关断路器、低压配电盘、电机控制中心、度量变压器、固定式和移动式充电器、开关振荡模、标准件、计算机控制的直流电力系统。

(2)Nisco-Ardan集团(/)

主要生产设备及业务:电气配电盘(低压和高压)、变压器、项目工程与管理。

(3)Ormat(/)

主要业务:地热电站工程设计与建设。

(4)Superior Cables(im.co.il)

主要生产设备:低、中、高压电缆,额定高压达到161KV地下电缆。

2.第三国进口和外国企业的竞争

欧洲和美国供应商都从与以色列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议中获益,以色列对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电力设备免征关税。欧洲公司比美国公司更具有优势,因为以色列采用了很多欧洲标准,以色列用电环境像欧洲一样采用50HZ和220V的标准。此外,以色列的电力传输设备也使用欧洲技术,而不使用美国技术,如SF6开关设备。欧洲的企业非常注重在技术层面上与IEC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些大公司在以色列境内设立了办事处。周密的市场运作、以色列和欧洲在地理上的接近以及双方电力技术的相似,诸多因素导致了欧洲公司在以色列电力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以色列输配电系统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有:ABB、法国GEC Alstom、西门子和施奈德电气。通用日立和G&W电气是两家美国公司,他们向IEC销售电力传输设备。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有:通用电气、西门子、阿尔斯通、三菱重工、日立和东芝。投标资格预审合格的锅炉制造商包括:美国B&W公司、美国福斯特惠勒动力机械公司(Foster Wheeler)、阿尔斯通(英国和美国)、日本三菱重工、德国巴高克博希格公司(Babcock Borsig)、英国巴布科克能源公司(Mitsui Babcock)、韩国斗山、日本石川岛建机株式会社(IHI)。

四、终端用户分析

1.以色列电力公司(IEC)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IEC是以色列电力设备的主要终端用户。1926~1996年,IEC在整个以色列输配电领域拥有特许经营权。1996年,以色列颁布《电业法》,授权以色列国家基础设施部(MNI)发放发电许可证和输配电许可证。1997年9月,MNI向IEC发放输配电许可证,准予IEC在输配电领域具有经营权。此外,MNI还给IEC经营的每个发电站都发放了通用许可证。该许可证有效期至2006年3月。2003年4月,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项到2010年前完成IEC重组的计划,到那时,以色列将没有一家公司拥有超过50%的输配电系统。

2002年12月,IEC装机容量为9,952MW,用电峰值达8,750MW。由于以色列高压电网与其邻国没有连接,IEC的目标仍然是开发和维护以色列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独立性。2001年,IEC 经营着20座电站,包括7座主要热电厂,61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9.1GW。IEC有27台热电发电机组,34台内燃发电机组(包括18台工业燃气轮机和16台喷气发动机)。热电发电机组用蒸汽轮机发电,内燃发电机组用工业燃气轮机和喷气发电机发电。2002年,IEC发电量比2001年增长3.9%,达到438.67亿kWh。

2002年,IEC用煤发电占80%;燃油发电占16.4%;气油发电占3.6%。目前,IEC从以色列国家煤业供应公司购买所需的煤,该公司垄断着以色列煤业进口。煤的进口来源地主要有南非、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阿什凯隆(Ashkelon)市和哈德拉(Hadera)市的火力发电厂都建有自己的煤处理厂。石油进口来源地有埃及、俄罗斯、里海地区和其他国家,再从以色列阿什杜德(Ashdod)市和哈德拉市的炼油厂用管道或油轮运到发电厂。

表2 2001~2002年以色列发电量

种类2001(%)2006(%)

燃油19.9 3.5

气油 2.1 0.6

独立电力生产(IPP)0.4 9.9

煤77.6 57.5

天然气0 28.3

IEC负责维护自己拥有的1,645英里的输电高压线路网。该网络是连接以色列国内主要电站负荷中心的一个闭路系统。该系统包括400KV超高压输电系统和161KV中压输电系统。目前,400KV的架空线路达660公里。

表3 2002年电力分配比例

消费类型2002年消费(%)预计2006消费

私人88.1 3.5

公共和商业9.6 0.6

抽水0.2 9.9

工业 1.6 57.5

农业0.5 28.3

数据来源:2002年,IEC

过去,IEC自己计划、设计和实施项目,并且对所需的所有设备进行招标采购。现在IEC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倾向于针对准备成组设备进行招标。例如,对近期的联合循环燃气轮机项目,IEC邀请了多家公司竞标,获得承包该项目设备的公司根据IEC的技术要求可以从所有经过IEC预审并合格的供应商那里采购项目所需的设备。这就是说,IEC将继续采购了一些主要的系统设备,例如锅炉、涡轮发电机、电滤器和用于现有电站转化和升级的辅助设备以及变电站变压器和其他设备。

以色列是WTO的“政府采购协议(GPA)”签署国。但IEC的多数采购业务使用有选择性的投标程序。该公司从通过资格预审的供应商列表中邀请招标对象,大型项目竞标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技术阶段,一是商业阶段。在第一阶段,投标人要提交技术投标书,附带ISO资质证明和公司财务状况说明。

2.独立电力生产商(IPP’s)

根据以色列《电业法》,到2010年,国家高压输电线路网20%的电力必须由独立电力生产商供应。目前,独立电力生产商的供电量仅占0.7%,主要来自于阿什杜德市附近的26MW的Ashkogan电站和位于加沙地带12MW的Nordan电站。IEC和以色列基础设施部(MNI)联合对两座360MW~400MW的独立发电电站发布了招标公告,这两个项目已经被奥费尔兄弟集团(Ofer Brothers Group.)获得。由于奥费尔兄弟集团、IEC和政府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两座电站还未开工建设。另一家Dorad公司正计划在阿什凯隆市附近建造一座400MW的独立发电电站。

另一家独立电力生产商——阿什凯隆燃油公司(Ashkelon Fuel Ltd)计划在靠近阿什凯隆市一座大型海水淡化工厂附近,建一座80MW的燃气电厂。该电厂将由西门子公司负责建造和维护。其他独立电力生产商的工厂都在工业部门附近,如美国以色列造纸厂(American Israel Paper Mills)、以色列Frutarom工业公司(Frutarom Industries Ltd)、以色列海法化学工业公司(Haifa Chemicals Ltd)和死海工程(Dead Sea Works),为这些公司提供部分工业用电。目前,这些工厂主要依靠重发电,一但可能,就会转化为天然气发电。

其他的海水淡化工厂还处于计划阶段,能否最终建立取决于能否获得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这些工厂的建设将增加对天燃气电厂的建设需求。

五、市场开拓战略

为了拓展以色列电力设备市场,中国企业要和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中国企业的可靠性、忠诚度、技术的适应性和售后服务能力都是开拓以色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与以色列当地企业/代理机构签订“代表协议书”书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同期限;

2.合同到期后的独家代理补偿金额;

3.代理商的推广投入和销量规定;

4.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如仲裁或法庭调解。(信息来源:中国机电出口指南)

以色列创新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仍然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该时期发展对我国未来有关键影响。以色列国家在创新经济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奇迹,促进国家实现发展与进步。由于中国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具有互补性,因而促进两国合作尤为重要。然而,在中以合作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对其合作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以色列创新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国关理论视角而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以色列;创新经济;我国经济发展;启示 一、前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发展中,应建构图式,并且促进个体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思考,以创建认知结构。在以色列国家发展中,从一穷二白到科技强国,其中创新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我国与以色列国家之间具有互补性,只有加强二者的合作研究,才能使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如鱼得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国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对以色列国家创新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二、以色列创新经济 在我国经济发展,以色列国家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以色列国家的创新能力较强和科技水平较高。该国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但其坚持走创新经济之路,实现知识型经济的成功飞跃。创新是以色列的创新经济灵魂,依靠创新,逐渐解决生存问题,并且能够科技竞争实力逐渐增强。在其发展中,政府给予支持、以出口为主、大力发展国内风险投资、注重将风险投资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家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政府对该观点给予高度认可,为中以两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色列国家能够对我国提供外援式的帮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伙伴,同时为我国提供有力支持。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3653876.html,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及其启示 作者:李春华卫军帅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6期 古老的犹太文化之所以能奇迹般地保持下来,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48年,犹太民族重新建立的国家——以色列建国后,教育继续成为其价值观的基本体现,并被认为是“通往未来的钥匙”。以色列辉煌的建设成就更是深深得益于教育兴国的国策。本文拟就以色列中小学教育的独特性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一、以色列中小学教育理念的独特性 1.热爱知识与提倡创新精神相得益彰 历史上的犹太人四处流浪,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深感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失去,但唯有知识和智慧永远相伴。他们坚信,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不管流浪到哪里,只要有智慧、有知识,就不怕没有财富。所以犹太民族有着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将知识当做他们最稳妥的财富。 犹太人热爱知识,更热爱能够自如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实践,讲究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色。他们重视知识的传承,更重视知识的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在许多犹太人家庭里,放学的孩子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他们坚信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是挖掘智慧、发展能力的过程,知识是为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 2.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会在日常教育中 犹太民族的历史充满了灾难。历史上的灾难让犹太民族始终不忘惨淡的过去,他们把教育 定义为“痛苦教育”,不仅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还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目的是让这些苦难激励孩子永远前进,不断走向坚强。同时,“痛苦教育”使犹太民族具有罕见的勇气和毅力,因而使得他们无论是在资源奇缺、环境恶劣的沙碱地上,还是在战火连绵的时代,都能建立美丽的家园。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格的启发,这一点犹太人相当认同。所以,犹太人不仅教给孩子历史中的辉煌,更强调历史中的失败、挫折、没落与迫害,要孩子从中进行反省,吸取教训。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和家长总是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挫折,以锻炼孩子坚忍的性格和意志。因为他们深信: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和良师。

感受以色列的创新力量

感受以色列的创新力量 推荐: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学术年会邀请 函 感受以色列的创新力量——以色列·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深 度考察总结 在社会主义国度,马克思绝对是指导我们思想的“先知”;作 为理科生,爱因斯坦无疑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希伯来,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曾产生无数哲人巨擘,泰斗大师。怀揣对犹太民族的几许好奇,带着对宗教圣城的几多神秘,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上帝的应许之地”,开始了“探寻以色列创新奥秘”之旅。2017年6月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与阿基米德先进技术网联合组织的“开拓创新,智享未来”——2017以色列·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考察顺利起航。探秘以色列,就不得不把希伯来历史做一简要概述,否则很难理解其逆境创新的原动力。最早的犹太人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 是“渡河而来的人”。根据《圣经》和其他史料记载,犹太人 的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向西渡过 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迦南”的巴勒斯坦。《圣经》载:公元前1600年,迦南发生了一次特大饥荒,希伯

来人为了逃避饥荒南迁埃及。在埃及住了四百多年后,他们在领袖摩西的带领下重返迦南。希伯来人出埃及时,上帝在“西奈山”亲自向摩西传达了对其族人的十大告诫,即犹太教著名的“十诫”。此后,“希伯来人”一词就很少在《圣经》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以色列人”。“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天使角力并取胜,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雅各,就是率领子孙南迁埃及并旅居430年之久的犹太人先祖,生了十二个支派。公元前935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以色列国以撒马利亚(巴勒斯坦中部,耶路撒冷以北67公里处)为首都,犹太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都城。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吞并。尼布甲尼撒大帝占领了耶路撒冷,毁掉了犹太圣殿,强迫一部分上层人士移居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徒”……此后几百年间,犹太人虽返回故乡,重建了圣殿,但已不复为独立主权国家。希伯来历经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的统治,但仍坚信他们的上帝并顽强地生存着,令统治者不得安宁。从公元70年起,罗马人遣散了犹太人,耶路撒冷的圣殿第二次被焚毁,犹太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开始了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流浪和灾难。然而,这个民族始终信仰他们心中的上帝,恪守宗教习惯,以特有的生活方式显现民族的存在。在世界文明史上,犹太教对早期基督教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地历史(附历史表)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的历史(附历史表) (摘自:希尼之声) 犹太信仰的历史既悠久又傲人。这段至今超过三千八百年的犹太历程交织着伟大的发现、无止尽的创造力与辉煌的成就,但也曾有过深沉的绝望、痛苦的灾难与破碎的梦想。 犹太人在享有几个世纪的自由与独立后,被放逐漂流了数千年之久。不止一次,甚至是超过十次以上,犹太人所得到的接纳、欣赏与尊重到头来都被暴政、压迫与几乎逃不掉的杀戮所破碎。 但犹太人与犹太信仰在历经这一切之后仍得以幸存,并稳定和茁壮下去。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着他们对上帝的坚定信靠,对实践上帝诚命的委身,对犹太社群所展现的永久信心,以及对未来充满了奔放的希望与信靠。 若想完全了解犹太信仰,必须先对犹太历史做个综览,并了解犹太信仰与实践的历史来龙去脉。而若要明白并掌握犹太历史的全貌,也有许多值得参考与阅读的好书。 这篇文章所提供的只是一个犹太历史的基本综览,先列出大要的时间点,接着补上附有评注的完整相关事件纪录。这个简表列了许多对犹太生活造成巨大冲击的重要事件,也提供了一条管道,让我们藉以理解历史背景、哲学与政治环境、时势、不同的民族,以及那些塑造犹太信仰及犹太人的思想。

公元前 大约前1800年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 亚伯拉罕宣告信仰独一的主上帝;犹太信仰的开始。 大约前1700年希伯来人迁居埃及 雅各布的子孙开始长达450年在埃及的寄居。 大约前1250年出埃及 摩西带领以色列民脱离埃及为奴之地。 大约前1250年上帝在西乃山赐下启示 上帝将十诫颁赐给以色列民。 大约前1200年征服迦南地 乔舒亚带领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 大约前1200-1030年士师时期 十二支派定居应许之地;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饱受四境列国的攻击;士师们相继承担领导大任。 前1030年扫罗被膏为王 建立君主政体。 前1010年戴维王朝 本身既是战士,又是诗人的戴维王定都耶路撒冷,并让该地成为献祭敬拜的中心。 前970年所罗门王朝 这位智能又和平的君王为以色列地及其百姓带来了一段太平盛世。前950年建造圣殿

以色列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以色列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范文仲 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人口总量仅在800万左右。尽管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但通过制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色列政府自上世纪80年代即成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现代农业以及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果。 从1999年到2010年间,以色列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居世界首位。2013年,以色列民用科技研发支出约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3%;人均研发支出1357美元,同比增长4%。从事研发的全职人员超过70412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1%。 以色列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以色列政府的统筹规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颁布的创新促进法案、主导的各类创新基金项目以及推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等诸多措施值得借鉴。 设立专职机构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以色列于1985年颁布实施了《产业创新促进法》,以法律形式界定了以色列政府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 《产业创新促进法》提出了政府支持产业创新应以“科学为基础、出口为导向”的基准原则。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所有权性质如何,只要符合创新条件,均可申请政府的各类研发支持基金,通过政策性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鼓励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其次,《产业创新促进法》将创新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协调等各项权利集中授予了经济部(原工业与贸易部)下属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 OCS)。 在这一法律框架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牵头负责了以色列政府一系列研发支持计划,包括研发基金计划、孵化器计划(the Incubator Program)、磁石计划(the Magnet Program)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众多科技创新活动。在民间风投行业尚属空白的80年代,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每年通过各类研发基金支持了数以百计的科技创新项目,解决了这些项目融资困难的问题。 此外,以色列政府也一直着力打造宽松友善的创业环境。《以色列公司法》使得以色列成为了世界上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经营环境报告》统计,在以色列设立一家公司平均仅需13天,费用仅占当地人均收入的3.5%。 政府主动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分担投资风险,对具有“高技术优势”的公司和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特殊贷款和投资补贴等优惠措施。符合条件的科技创业公司,可享受最低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以色列标准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6.5%)。 制定一系列创新支持配套政策 以色列政府针对不同技术领域在不同环节的创新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差异化、多层次的创新支持政策,对科技创新的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在创新项目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研发支持基金(The R&D Fund ) 研发支持基金是以色列政府在《产业创新促进法》框架下最早实施,也是适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项创新扶持计划。

关于以色列的几点看法

关于以色列何以在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没有被消灭 以色列为什么可以在其建国后的众多的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没有被人口、资源、军事实力更占优势的阿拉伯国家彻底的打败?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已超过700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作为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在二战之后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保护自己的国家,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为了领土争端问题曾经不止一次的大打出手,先后与其邻国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发生战事。分别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其中第一次中东战争遗留下的“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中东战争埋下的祸根。虽然战事一直伴随着以色列的成长,诸多的因素导致以色列从来没有被打垮。比如本国的经济、军事,美国的支持,及其顽强的民族精神等。 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棋子——用于限制阿拉伯国家,维持中东的局势。1947年美国操控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帮助以色列建国。并在1948年5月14日与美国建交。两国有着特殊的战略盟友关系,美每年向以提供大约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且在以色列的多次战争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事件中看出以色列对美国的“依赖”,如当年我们国家与以色列达成了一项关于重要军事技术的交易,基本上交易已经成型,但就在这时美国出面阻止了这一项交易。美国就是通过威胁以色列“如果坚持与中国进行交易就将减少对其的帮助”。可想而知,这笔交易因为以色列的退出而失败。美国对于它的帮助更多的时候是为人不知的,而且据说它拥有核武器。对其在战争中的帮助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其自身的经济和军事的快速的发展对其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其建国50多年来,尽管土地贫瘠、资源短缺,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GDP高达1. 6万美元。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在其农业发展上是中东实现科学灌溉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可以向全世界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以色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建立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作为新独立的国家要面对外部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要面对国内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的需求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虽然以色列立国时期的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数十年内的出口大宗都是农产品,但强敌环伺的国家环境下,再加上近年改走自由市场政策和创投企业家精于创办科技公司,然后要不就是上市,亦或是高价出售。通过这个模式使得其经济潜力到达极限后,以色列又发挥其善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

以色列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以色列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作为一个农业自然条件极其不利的国家,以色列的农业已发@为高度发达、极具特色的产业,在世界农业中独树一帜。其在农业经营组织构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k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1.积极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除基布兹、莫沙夫这种地域性农业组织外,还建立了农业劳动者联合组织和农产品合作销售组织等专业组织。前者着重于协同政府加强农业劳动力安置,代表农业生产者与相关部门、组织和公司谈判、协商;后者着重于协调农产品市场供给,通过出口机构促进农产品出口,统一组织销售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等。在以色列,这种农业地域性组织与专业组织相结合的集体与合作经营被视作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rO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单靠农户经营已不能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外大市场的对接,我们将难以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强势竞争。中国需要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条很好的出路。 2.扬长避短,积极进行农产晶结构战略型转变以色列曾将实现粮食自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针,相当面积的耕地被用于种植谷物,得不偿失。以色列政府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集中力量发展适合本国水土、气候的水果、蔬菜、花卉、棉花等高值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量出口创汇,使自己的资源优势得以凸现,并转化为经济优势。 3.全面推行节水技术、变旱地农业为灌溉农业以色列很早就采用节水的喷灌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则普遍采用更加节水的滴灌技术,并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灌溉之中,可对作物所需水’、肥、农药进行遥控供应,实现了灌溉技术的电子自控化,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土壤得到改善。”98年,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56.7%。以色列农业的发展,灌溉技术功不可没。 4.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得益于强大的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其科研力量雄厚,经费充足,设备先进,科研项目专细,在灌溉技术、沙漠改造、良种培育、绿色农药等方面成果卓著,一些成果在世界上居于领先水平,农机、灌溉设备、农药等输出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有效的推广体系成为生产条件并不占优势的以色列农业得以成功的支柱。科学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以色列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科技创新经验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科技创新经验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创新国家,而处于以色列西海岸的特拉维夫,人口大约为40万,不到以色列总人口的1/20,却是以色列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占据以色列60%以上的创新种子公司,每年有40多家创新企业被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收购,并被誉为“欧洲创新领导者”和“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 特拉维夫的成功奥秘,需要从两个层次予以解读。第一个层次为国家层次,即整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第二个层次是

特拉维夫城市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式和具体策略。 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国家环境与文化基因 以色列的国家宏环境与文化基因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创 新的积极影响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军事威胁与地缘政治 以色列与周边国家之间自建国以来就矛盾不断,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使得国家安全和国土完整的概念深入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以政治、军事手段保护本国成为必需。以色列投入了大量资本,进行军工技术的研发,主要表现为材料、通信、电子、医疗等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一部分应用到最前沿的军事国防领域,另一部分则通过民用化改造,这一方面改善了国民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军事投入带来了部分收益补偿。以色列的创新活力之一在于注重了军用与民用之间的界限与交集,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每个以色列年轻人必须经历一段军旅历练,他们在军事历练中,通常都会进行高端前沿科学教育、科技培训、武器操控等内容。由于周边军事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年轻人在军旅历练中会分成不同小组,与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共同学习,并在实际行动中给予最大限度自由,鼓励组织调配创新。这种创新品质和对前沿军工技术的了解,为年轻的以色列人未来创业的创新、冒险以及知识需求埋下了伏笔。 另外,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以及以色列与美国的关联关系(大量犹太人生活在美国并从事相关跨国工商业业务),使得以色列长期受到美国的科技与资本支持(图1),大大促

我国的农业发展前景观以色列农业发展后感

我国的农业发展前景 —观以色列农业发展后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的科技成果已居世界领先水平,有的也已接近世界水平。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水平大致落后15—20年,某些领域还有继续拉大差距的迹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差距更大。所以在于一些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国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正如前不久看了一个关于以色列农业的视频,不禁让我们感叹以色列农业的发展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以色列是是所罕见的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国家,年降水约200毫米,在沙漠地区更少,仅有25到50毫米;人均水资源270吨,不足世界的3%。全国90%的土地是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南部的内盖夫(Negev)沙漠与海拔为–420米(世界最低点)的死海接壤,夏季气温更高达40摄氏度,而他们却在那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农业大国。 要说到以色列的成功可以说有很多方面,据报道:以色列农业的成功主要归功于科技的利用跟政府的正确领导,以色列的高科技十分发达,他的高科技公司仅次于美国,高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的增产95%靠科技。 同样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虽然农作物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其中也面临的许多问题亟须解决。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为了加快经济建设,不顾生态的破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有资料显示,从1998-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退化成沙漠化,大批良田变成沙漠,特别是北方。不尽如此,我国还面临着很严重的水体污染,这同样也迫切需要解决。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以色列在农业上的方法在我国其实也有可行之处,譬如在北方和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缺水的地区,可以采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使单位面积的土地增产1-5倍,也可以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这对于那些地方是一个十分不错的解决办法。当然,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至于它能否适用我们国家适用,这就需要我们的专家,需要他们去好好分析了。 还有就是在以色列这个国度,无土栽培的技术也运用的十分广泛,这是由于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少。虽说我国土地面积大,但这是总的来说,对于人均的土地面积来说,可以说我国也算一个国土匮乏的国家。再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的地方土地资源也是十分少。而这时如果运用无土栽培的话,可以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还有如果用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因土壤带来的病虫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产量。 这里值得一提得是以色列建立的健全的农产品流通系统,他们通过建立遍布各城镇的许多农贸市场、超级市场和批发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业公司(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引入市场,使之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并且各农业公司、企业都十分注重和致力于农产品营销工作。自上而下的农民协会形成强有力的农业发展支撑点,以色列农业部下面有若干专业市场服务机构(称董事会),往下延伸又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农民协会),这些组织由政府人员、批发零售商、消费者和农民参与组成,农民占50%。决策采取投票表决形式.全国90%的农民都加入了协会。董事会和农协既负责按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计划,又协调农业生产与政府、国内外供销、出口商、储运、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关系衔接。农民通过家中的电脑与上述体系联网,不出家门就可直接获得当天国内外市场行情和购销情况,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由这些组织委托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解决。 我看来,这种方法十分适合我们国家借鉴,特别是在这几年发生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事后,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政府部门没有科学地抓住调控时机,也在加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把政策性保险延伸到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保持市场稳定的工作不足。

创新的国度读后感

创新的国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创新的国度读后感(一) 使什么力量让一个仅有710万人口没有自然资源还要在众多敌对国家中求得生存的以色列产生如此多的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创业的国度》回答了这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那就是忧患的意识、团结的力量、创新的精神。 忧患的意识。以色列战争连连,他们长期受到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攻。即使在外国生活的犹太人,他们也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冒尖,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总受到排斥,只有努力争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正是时时刻刻处在危机之中,所以只有变强,变得敏感,才会得以生存。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出现,我认为正是她独特的处境,以及自身和外界不断的争斗中得来的。只有做到最好,才有出路,才有被人瞧上一眼的可能。不在寻找出路中爆发,就在寻找出路中灭亡。 团结的力量。以色列产生的新兴公司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是团结,让以色列人民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这就是团结的力量产生的结果。她独有的体系其他国家难以复制,通过国防工业而衍生或将技艺运用到其他产业上,她的人们通过军队的磨练,甚至经过生与死的考验,再加上堪称完美的执行力,和坚强的韧性,敏锐的思维,自成体系,并且相

互之间的团结,使得与生俱来民族独有的质疑精神也在平常的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良好的循环使得整个经济运行走上完美轨道!回想我们中国的过去被日本一个小国侵占,我们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又多,完全有力量去抵抗他们,但因为中国腐败的政治还有国民散沙一盘,中国政府屡屡签下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才有悲惨的南京大屠杀。直到后来,国民开始觉悟,他们终于知道团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有了团结的支撑,才有了战争的胜利。而色列人在好多年前就已经明白这么一个真理。 创新的精神。以色列人口少,国土面积狭小,而它却是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密度最高、最繁荣兴盛的国家,甚至超越了日本、加拿大、中国、印度等国家。在他们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推动经济呢?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一个国民,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只懂得搬照前人的知识,那么他只能停滞不前。日本是一个小国,他们之所能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就是创新,以色列人不缺乏创新人才,所以国家经济才得以发展。创业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民族的。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以色列才710万的人口,它的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比英国、法国、日本的上市公司都多,中国有13亿人,即便有2、3亿人变成创业者,人类史上下一个奇迹一定能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盛世就是世界的盛世。 创新的国度读后感(二)

以色列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作者简介:李威(1983-),男,汉族,湖北安陆人,管理学硕士,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以色列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李威 摘 要:以色列是地处中东的沙漠小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但凭借科技立国,发展高新技术,现已发展成为全球仅 次于美国的第二创业大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以色列创造了科技界一个又一个高新技术奇迹。这与其坚持科技立国战略,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全方位支持、注重教育与研发投入,鼓励人才资源开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技术孵化器的实践息息相关。总结分析以色列的这些成功的做法,必将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关键词:以色列;科技;创新;启示 以色列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中东小国,大部分国土是沙漠,全年无降雨期长达7个多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高度贫乏。它长期深处领土纠纷、巴以冲突战火边缘,生存与发展条件极其严峻。但是,以色列通过科技创新,不仅突破了生态与环境的发展局限,还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与科技强国。近年来,以色列的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电子医疗设备、生物制品等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科技研发创新和高技术出口强国。 一、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成就(一)高新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以色列拥有发达的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占其工业出口的一半以上, 在农业、生物、数据安全、医疗设备等许多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色列不仅是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供应国,还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2011年度以色列的人均医疗器械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 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七。世界主要医疗器械生产商,如通用电气、菲利浦、西门子、Boston Sci-entific 、强生等均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 生物技术产业综合实力全球领先,是以色列的支柱产业以及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以色列共有生物技术公司900多家,其中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公司近100家, 其中包括特华制药等全球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以色列是唯一同时参加欧盟研发框架计划 (FP )和尤里卡(EUREKA )计划的非欧洲国家,并与全球生物技术各主要国家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二)创新人才资源优势突出 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资源丰富。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以色列每万人中工程师拥有量达140人,列全球之首。其中,34%的人口受过大学教育,12%的人口拥有项士以上学历, 工业从业人员中,约40%从事研发工作。此外,以色列大学的学术力量位于世界前列,7所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希伯莱大学,海法理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和魏茨曼研究所)承担了65%的生命科学研究。 近百年来,以色列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中产生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高端人才,其中就有10多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获得世界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包括20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材料学家丹·舍特曼。 (三)创新型企业数目众多 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活跃、成长最快的创新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里,以色列企业140多家,是除美国之外拥有最多上市企业的国家。50%以上的全球顶尖科技企业都有购买以色列创业公司的记录,或者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 如包括英特尔、IBM 在内的全球200多家跨国企业前来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和工厂。据以色 5 1《决策咨询》2012年·第5期 宏观经济

关于以色列农业的案例分析

关于以色列农业的案例分析 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自然资源匮乏,山区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以色列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沙漠化、气候严重干旱,全国淡水资源仅有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严重缺水水平。年平均降雨量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分布不均,从北往南雨量递减,将近一半的国土面积年降雨量少于150毫米。耕地面积40 多万公顷,人均不足1亩地。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以色列却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全国人口700余万人,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农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约为2%,农产品自给率达95%.主要农作物包含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其果蔬、花卉大量出口,占领了欧洲40%的市场份额,有“欧洲冬季厨房”之称。棉花单产量世界第一,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可以说与新疆是极其相似,其中也一定有许多值得新疆农业生产借鉴的地方。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主要有: 1.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他们的科研项目直接来自于生产一线,并由生产部门提供部分科研经费及试验基地,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来承担。一旦取得成功,通过农技推广服务站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点,进行实地推广。所创利益由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双方分成。以色列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很直观地传播新技术、新品种。因此,以色列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在农产品销售服务上,有专业的内、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全国70%以上农产品通过该组织 购销。它是非盈利性组织,通过收取7%~12%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是一个非盈利的半官方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在国外设有8个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和批销产品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政府不负担费用,靠收取5%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此外, 农户还成立了一些跨地区的专业组织,例如花卉组织、蔬菜组织和畜牧组织等。这些组织组成了利益共享的联合体,配套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 2.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 以色列全国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境内鲜见大小河流,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因此,以色列人把水称之为“蓝色的金子”。农作物、果园、蔬菜的灌水,由最为节水的滴灌来解决,即:利用一系列口径不同的塑料管道,将水和溶于水中的肥料、农药通过压力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水、肥、农药均按需由电脑控制定时、定量供给。目前,以色列90%以上的农田、100%的果园、绿化区(含城市街道行道树、公园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等)和蔬菜种植均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水滴灌王国。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可有效防止土壤 盐碱化和土壤板结。滴灌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以色列建国至今,农业用水总量 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以色列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资源、环境,实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及鼓励节水的有偿用水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浅析近现代犹太复国主义 【内容提要】作为中东乱局的焦点,巴以冲突延宕多年无法解决。这场历史争端源于犹太人的复国梦想,并随着以色列的建国成为定局。本文将运用历史、文献及综合研究法,由犹太复国主义即锡兰主义入手,论述以色列建国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及现时影响,阐明国际社会所持的态度、扮演的角色,并尝试对与巴以冲突相关的国际关系加以分析,以期得到对巴以冲突更客观、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锡兰主义,巴勒斯坦 经常见诸报端的巴以冲突是自上世纪以来最引人关注、最影响广泛的地区冲突之一,也是中东问题的关键。犹太人作为曾被压制、驱逐乃至灭绝的民族,何以选择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并把同样的历史强加给那里的阿拉伯民族?他们为什么能相继得到多个大国的支持,并最终使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为国际社会接受?个中曲折引人深思。一些西方学者感叹,在这一地区呆的时间越长,知道的越少。秉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好奇,笔者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中东历史的研究,大体可以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准备及发展两个阶段[1]。尽管中国的犹太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但对以色列的研究高潮,则开始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各类文章、著作涉及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目前硕果较丰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和东方学系、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等等。“中东国家通史系列”《巴勒斯坦卷》(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2000-2007年出版)、《中东和谈史:1913-1995》(徐向群、陈和丰、宫少朋、殷罡著,1998年)、《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徐向群、余建华著,1994年)、《中国人看以色列》(达州著,1990年)、《犹太民族复兴之路》(潘光、余建华、王建著,1998年)、《以色列史》(张倩红著,2008年)等等都是研究巴以问题影响深远的著作。除此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学者翻译的巴以相关著作主要包括:[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美]费希尔著; 姚梓良译:《中东史》(上、下册) , 1979年;[美]高斯坦著,肖宪等译:《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 2006年;[英]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 1992年;[英]理查德·艾伦著; 艾玮生等译:《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及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 1981年等等。 虽然在短短60年间我国对巴以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例如“关于以色列政治的研究,重工党而轻利库德;重民族与宗教冲突而忽略社会阶层的政治角色与经济、社会地位”[2],对巴以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始终不清,立场不能紧随国际形势变化,研究所依原理单一等等。但相信随着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不断走向中东,随着社会各界对巴以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随着国内学者与中东及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不断增进,我国的相关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以色列基本农业政策和措施

以色列基本农业政策和措施 1.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收入的外向型出口农业以色列建国后曾追求实现粮食等农副产品的自给,忽视了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的现实,结果是农产品长期大量进口,财政负担沉重。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及时改变了发展战略,对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较大规模地缩减粮棉的种植面积。谷物播种面积由70年代末的12万公顷下降为90年代中的10万公顷,2000年进一步下降,降为5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由80年代中期的6万公顷降为90年代末的2万公顷。同时加大了适宜本国气候条件、经济收入高的出口产品,如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畜产品。这种调整弥补了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发展了优势产品,由出口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2.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农业是基布兹、莫沙夫的惟一经济来源。经过多年的调整,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基布兹既涉及食品加工、轧花、纺织品、木制品、橡胶制品、建材、纸张等传统行业,也涉及光学设备、高级灌溉系统、农业机械、电子装置等现代行业,还进入到生物化学、微生物、生物工程等新兴行业;商业、服务业也得到发展,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社员”已占总就业人数的80%。 3.将节水、改造沙漠、培育适合本国自然条件的农畜品种等作为农业科研重点以色列农业和自然条件很差,缺水、干旱、沙漠化,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但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建立发达的灌溉系统,使其耕地的大部分实现了水利化。在农业技术体系中,灌溉技术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灌溉技术的推广,不仅大量节约了农业用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农业收益。此外,在沙漠改造、培育特色农畜品种、利用太阳能、农畜产品高产和高速繁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重点投入了人力、财力,对成就如今高度发达的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教和推广体系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大体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2类。第一类是以基础性、宏观性的研究为主的机构,如戈尔登农业自然及基尼烈河谷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维氏光合作用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以色列生物研究所、海洋湖泊研究所、灌溉排水研究中心、土壤和水分研究中心等;第二类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机构,如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研究所、纤维研究所、土壤侵蚀研究所、肥料和土壤研究中心、农业工程研究所、农产品工艺与贮藏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科亨’’生物防治研究所、“基姆龙”兽医研究所、鱼产品研究所、鱼病研究所、林产品研究所等。这些农业研究单位主要由农业部管理,其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其他渠道,如农业生产者组织、技术成果转让、国际合作基金等。另外,还有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如约旦河谷研究与开发管理局、布劳斯坦沙漠绿化研究所等。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如特拉维夫大学设有高产作物研究所,希伯来大学有机化学部附设自然物质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中心、环境研究和管理中心,内格夫本·古里安大学有沙漠研究所等。 农业教育方面,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设有农学院,下有12个系,附属4个研究实验中心。此外,有罗氏农业工程学院。在培训推广方面,设有鲁平培训中心和戈尔加麦尔山国际培训中心等,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推广人员和推广实用技术。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局专司农技推广,负责收集、核查和分析农业科研成果,并及时传授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咨

以色列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借鉴

以色列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借鉴 2013-03-01 以色列是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典范,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更是居于世界前列。本报告重点分析了以色列政府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国以标准型的研发支持政策、“磁石”计划和孵化器等为重点的创新政策体系,以及在平衡基础研究和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若干经验措施。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提出我国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分散创新风险、融资、创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选取关键技术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互利共赢的技术产业化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技术合作,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以色列是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典范,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更是居于世界前列。本报告重点分析了以色列政府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国以标准型的研发支持政策、“磁石”计划和孵化器等为重点的创新政策体系,以及在平衡基础研究和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若干经验措施。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提出我国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分散创新风险、融资、创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选取关键技术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互利共赢的技术产业化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技术合作,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以色列是典型的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为2.2万平方公里,超过6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并且该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时甚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爆发武力冲突,但是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却从未停滞,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自1995年之后,以色列的经济增长均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1年,其GDP增长率达到4.6%,位居OECD国家中的第二位。同年,人均GDP达到3.1万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人均收入已由建国初期不足美国的25%增长到65%。以色列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更是居于世界前列。2011年,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出口超过200亿美元,占其工业出口总值的43%,占其GDP的比重约为10%。以色列能够成功实现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成为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典范,与其特有的犹太文化、地缘政治环境、战争压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政府在创新投入、

“华为女皇”孙亚芳公认最好的一篇文章:以色列崛起之谜

“华为女皇”孙亚芳公认最好的一篇文章:以色列崛起之谜 文/ 孙亚芳华为原董事长,本文系《华为基本法》出台期间的辅导报告,华夏基石e洞察曾于2015年11月 16日首发 公司号召向美国学习技术,他们先进而不保守,富裕而不惰怠;向日本人学习管理,他们执着认真,任何一件小事,都分解成很多作业程序,开始做时,拟定者都很繁琐,而后来人引用就十分便当,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向德国人学习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他们的踏实认真,才使“奔驰”、“西门子”……成为世界名牌产品。孙亚芳的文章向我们提出了什么?就是学习以色列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度的民族与群体的团结精神。我们还要向韩国人民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永远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希望的精神支柱,但精神需要物质来支持与巩固。这就是公司的基本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成基本法的辅导报告之一。虽然文章没有写我们的公司怎么办,没有谈到通信,但当华为人能兼容世界最优秀民族的优良特性时,还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我们用这么高的成本吸收了这么多的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学上讲是不合适的,但是在政治上讲是合算的。只有这样才能率先在中国建立一个兼容百家的群体。这篇文章写清了一个多么好的榜样。希望大家认真读读。——任正非

我曾经听过许许多多关于以色列的传说,她在我脑海中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让人难以琢磨。同时又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令人关注。由于近些年来国际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以色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一个不得安宁、充满战火的是非之地。今年2月16日至21日,我们随代表团访问了以色列,重点是访问以色列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开展与他们的技术合作与市场合作。短短四天的访问与交流,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感慨颇多,给我一个重新认识她的机会。1.神秘的矛盾之邦以色列是一个颇具魅力、充满生机的国家,她有令世人震惊的人类之谜,她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国土之一。这些特色都是以矛盾的方式在体现着。她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自然资源贫瘠,但国家又十分富有:以色列位于中东之角,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处,人口500多万,以犹太人为主,国土面积7,878平方英里,相 当于我国的一个中小城市,一个建造在沙漠和戈壁之上的袖珍之国。 她是一个古老而又十分年轻的国度,有着悠久却曾被割裂的历史:她同中国一样古老,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却曾中断了整整二十个世纪,被世界所遗忘,直到1984年才重新建国。 她是一个多民族、多国藉、多文化组成的国家: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100多个不同的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些居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