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套种间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

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

轮作(crop rotation)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

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轮作在中国的发展
沿革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

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

轮作在欧洲
欧洲各国在 8世纪以前盛行一年麦类、一年休闲的二圃式轮作。

中世纪后发展三圃式轮作,即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3 区中每年有1区休闲、2区种冬、春谷类。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18世纪开始推行草田轮作。

如英国的诺尔福克式轮作制(又称四圃式轮作)把耕地分为4区,依次轮种红三叶草、小麦(或黑麦)、饲用芜菁或甜菜、二棱大麦(或加播红三叶草),4年为一个轮作周期。

以后多种形式的大田作物和豆科牧草(或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轮作,逐渐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准行。

19世纪,J.von李比希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需氮作物、需钾作物和需钙作物的轮换可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

20世纪前期,苏联Β.Р.威廉斯认为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既可保证作物和牧草产量,又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

轮作的作用
作用合理的轮作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

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

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

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

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

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

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有利于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

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

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

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6~8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

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轮作的分类
轮作因采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定区轮作与非定区轮作(即换茬轮作)。

定区轮作通常规定轮作田区的数目与轮作周期的年数相等,有较严格的作物轮作顺序,定时循环,同时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田地)的轮换。

在中国多采用不定区的或换茬式轮作,即轮作中的作物组成、比例、轮换顺序、轮作周期年数、轮作田区数和面积大小均有一定的灵活性。

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一般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田区1/3 以上。

常见的轮作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或田草)轮作等。

套作
定义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

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

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记载。

明代麦、棉套种和早、晚稻套种等已有一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

主要作用
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

多应用于一年可种2季或3季作物,但总的生长季节又嫌不足的地区。

实行套作后,2种作物的总产量可比只种 1种作物的单作产量有较大提高。

套作有利于后作的适时播种和壮苗全苗;在一些地方采用套作可以躲避旱涝或低温灾害;还有缓和农忙期间用工矛盾的作用。

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

公元 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记载。

到明代,麦棉套种、早稻套晚稻等已有一定发展。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

主要的方式有:小麦套玉米,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以及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甘薯或大白菜等。

套作也见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不同的作物在其套作共生期间也存在着相互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的矛盾,易导致后季作物缺苗断垄或幼苗生长发育不良。

调整的措施包括: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尽量使前后作物能各得其所地合理利用光、热、水资源;以及通过适当的田间配置,如调节预留套种行的宽窄、作物的行比、作物的株距行距和掌握好套种时间等。

主要方式
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

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

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间作
定义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历史介绍
中国早在公元前 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

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
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

此外还有玉米与花生间作,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

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采用间作的也较普遍。

原理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其他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

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

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