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工程

一、希望工程及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介

有一个女孩叫卿远香,她家很穷,住在山洞里。卿远香12岁的时候,父亲病逝,留下母亲、她和不满四岁的妹妹。卿远香失学了。她白天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晚上拿出课本自学。期末考试的时间到了,卿远香背着柴草赶到学校。在剩下的半堂课里,她认真地答完试卷,在卷尾写下四个大字:“我要上学!”

为了帮助像远香一样的失学儿童,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一项大型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她旨在通过动员海内外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失学的青少年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这项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踊跃参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于1989年3月联合创办。其宗旨是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青少年事业的团体、人士的支持和赞助,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促进国际青少年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青基会的业务范围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创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事业;组织和资助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支持、推动并组织实施青少年的研究工作;奖励青少年优秀人才及为青少年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团体和人士、以及国际青年组织、基金会组织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相互合作。

1989年创办至今,中国青基会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989年—1991年,为机构创立和项目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一个仅有注册资金10万元的弱小机构,中国青基会将动员海内外民间的财力资源为发展青少年事业服务作为机构的主要目标,并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首选项目,推出了希望工程。

1992年—1994年,为组织发育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开展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和“1+1助学行动”,创造并完善了“一对一”定向捐助模式,在建

立严格管理制度和运用先进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社会公信度,推动了希望工程全方位迅速发展。

1995年—1997年,为重点项目深化提高,机构稳定发展并达到理性的自我认知阶段。加强希望工程的管理力度,强化社会监督,谋求法律保护,提高工作质量,朝着更加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加强了理论研究,开展了“希望工程效益评估”,对中国青基会的性质定位、理念、发展目标、机构文化、行为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1998年—2000年,中国青基会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在此期间,中国青基会进行了希望工程的战略转移,结束了动员社会力量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以“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为核心,以希望之星评选和追踪培养、希望小学教师培训和继续援建希望小学相互跟进的工作框架,为希望工程的深化发展作好了准备。另外,中国青基会举起环境保护的旗帜,推出了“保护母亲河”的“绿色希望工程”。在这一阶段,中国青基会努力突破单一项目局限,建设项目多元化的新格局,完善机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资金管理改革,营造非营利部门的外部环境,为机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至今,中国青基会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机构注重加强筹资管理,逐步解决了因工作经费无法列支而造成的资金负债问题,资金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实现规范化。

二、希望工程的成绩

(一)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面临着一些威胁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约为12.5亿。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对照,我国人口的素质是较差的,1990年中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88%,还有近1亿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此外,最为要紧的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入学率低下,这就意味着新一代文盲继续形成,也意味着新一代贫困人口正在形成。

中国青基会敏感地发现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政府难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完全解决的问题。中国青基会勇敢地担负起这一社会责任,推出了希望工程,并将项目定位为解决中国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希望工程理念和内涵的提出本身就是开天辟地的。

开始酝酿希望工程的时候,我们头脑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东西。青基会仅有1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我和郗杰英、李宁、杨晓禹几个人在组织部我的办公室里讨论,这10万块钱能干什么?基金会将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假如没有团中央10年的工作经验和对青少年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在选择项目时很可能就会落入老套套。我马上做出判断,中国青基会要做一件有社会动员力的事情,它既不是传统的思想教育,也不是许多人热衷的时髦活动。开展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募捐活动如何?我相信这件事一定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一种“灵感”。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希望工程创意的提出是偶而为之的灵机一动,实际上,这是过去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因为父亲去世早,我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我和哥哥、姐姐都是因为有了助学金才得以上学读书的。没有政府和社会资助很难想像我们兄弟姐妹能够有今天的生活。我的哥哥和姐姐都在中小学做教育工作,具有教授级的专业职称。部队的经历对我也有深刻的影响……1986年我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月的调查,使我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极端落后的状况有了直接的深切的认识。可以说,希望工程创意的源头在广西的大瑶山。郗杰英和杨晓禹同时在吉林延边地区支教,做了一年中央讲师团工作,所以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问题也有深切的认识。大家一致同意,青基会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身上。

(二)创新

1.创造“一对一”定向捐助模式

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青基会运作希望工程,采取的是用捐款建立基金、基金利息用于资助的办法,虽然希望工程的宗旨被社会认同,但获得的捐款不多,救助力度不大。1990年救助失学儿童40,000名,1991年救助失学儿童39,600万名。1992年,中国青基会明确规定捐助标准,并通过基金会和各级团委组织的牵线搭桥,把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失学少年结对挂钩,互通地址,建立直接联系,形成“一对一”的定向资助对应关系。这项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使捐助双方能够对话、见面,进行感情交流,受助者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感受到捐赠者温暖的关爱,捐赠者也能够看到受助者的成长过程。同时使捐款是否及时足额安排资助、受助者是否符合条件等工作均公开透明,便于监督,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受到了社会的极大欢迎,从而扩大了资助规模。仅以1992年当年为例,救助失学儿童231,359名,约为1990年的6倍。

2.不断进行项目品牌创新

希望工程从基础教育和农村特困生的需求出发,审时度势,不断积极探索、深入拓展,进行品牌创新,设计推出新的子项目。由最初的救助失学儿童和援建希望小学两个项目逐渐向项目多元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希望工程助学金项目”、“希望小学建设基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