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高雅和多元的发展_从第十四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合唱之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的高雅和多元的发展

——从第十四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合唱之发展

华 山

摘 要:合唱作为音乐领域内非常重要的艺术品种,能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有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社会功能。在西方,合唱经历10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合唱在几近百年的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中国合唱开始走出一条根植于自身民族音乐语言并符合世界合唱发展潮流的特色发展道路,即多元化道路。近年来蓬勃开展的各项合唱赛事及歌咏活动,使得合唱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最为大众所熟知和喜爱的音乐形式。这对增强国民音乐素质、普及高雅音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歌赛合唱比赛作为最重要的国家级合唱赛事之一,将持续发挥它传播合唱知识、普及高雅文化、繁荣合唱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

关键词:合唱;高雅文化;多元化;发展

后现代文化时代,任何“一元化中心论”都是不被主张的,合唱亦如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合唱呈现出多样性、多彩性、融合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时下,中国社会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大众性的娱乐化趋势,高雅的合唱艺术要想在广大的群体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大众的文化消费。2008年“桂子山·中国合唱高峰论坛”上,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指挥家田晓宝先生指出“当下的中国合唱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并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两年来,中国合唱成绩斐然,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后,青歌赛合唱比赛的顺利落幕更加证实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

如果说第十三届青歌赛合唱比赛是“争奇斗艳,色彩斑斓”的话,那么用“绚烂多姿,意犹未尽”来形容第十四届青歌赛合唱比赛一点也不过分。虽然不是每个代表团都能在比赛中获奖,但各个参赛队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演唱水平、或是表演形式、作品特色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获奖参赛一队的实力相当,但风格各异,精彩的角逐为国人献上了一台不可多得的合唱大餐。就拿获得金奖的武警男声合唱团来说,倘若一首《伏尔加船夫曲》让人大快人心的话,《打靶归来》更是唱爆全场,乐了评委,悦了观众,真可谓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多年来,这种台上台下齐喝彩,屏幕内外同乐道的场面,在各种合唱比赛中是并不多见的。总的说来,本届青歌赛合唱比赛无论在参赛人数、演唱水平、表演形式、作品风格等方面都较往届有了很大突破,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参赛人数明显增多,选手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

本届青歌赛合唱比赛共有45支合唱团参赛,较上届(37)支有明显增长。这些合唱团中,除了几支职业(专业)合唱团外(如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云南聂耳合唱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红星合唱团、河南师范大学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合唱团等),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合唱团,其中专业音乐院校合唱团占据重要比重。这充分说明,当我国业余合唱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专业歌者的队伍中,合唱也渐渐热火起来,并“势同燎原”在全国各大音乐院校中蔓延开来。不得不说,这几年我国高校的合唱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各音乐专业院校的合唱团,不论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合唱比赛(活动)中,还是在有关合唱的科研及创作中,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业余合唱团逐渐退出一线专业合唱比赛舞台的同时,“学院派”合唱团也逐渐成长为中国合唱发展的生力军、领跑者。可以说,“学院派”合唱的成长离不开业余合唱的激励,离不开业余合唱团对合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诚然,“学院派”合唱的榜样作用也必然大大促进业余合唱的发展,这对活跃合唱氛围、优化合唱环境、扩大“合唱人口”基数、提高“合唱人口”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合唱普及大国”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演唱水平大幅提升,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本次合唱比赛,选手演唱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了。从基本技术的处理到演唱风格的把握,直至新音色的开发都有突破和创新。难怪一些合唱团体每日守在电视机旁就是为了偷学几招。

首先,基本技术的处理。第一,音准常常被一些专家和评委看作是最重要的演唱技术,因为只要有一个声部甚至一个人稍微有点跑音,都将对整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欣喜的听到,本次比赛各团体无论从纵向音准还是横向音准都较上一届有所提高,就连在无伴奏合唱中部分团体也能完美做到几乎前后一致。第二,声部更加平衡,声音更加统一。这说明声部与声部、团员与团员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养成了在演唱中聆听,在聆听中演唱的习惯,也反映了排练过程的科学性。在混声合唱中,男声对半声唱法的掌握使整体的声音更加融合。第三,音乐处理更加细腻。当各种技术到位后,选手发自心灵的歌唱状态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动人心弦。

其次,对演唱风格的正确把握。严格说来,每个合唱团都具有自己的声音特点而适合演唱某一类风格的歌曲。如河南师范大学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合唱团等音乐学院合唱团,坚定不移的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美声类歌曲;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青年合唱团、贵阳合唱团、广西艺术学院

合唱团等,采用偏向地域性的民族性声音,演唱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匹配的声音与作品听起来就显得风格地道、纯正。一些合唱团的声音适应能力强,可根据不同风格的作品调整自己的声音。如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在演唱民歌风格作品时能唱出浓浓的陕北味儿,在演唱印度歌曲时,又能表现出典型的通俗味。

再次,对人声新音色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对乐音音色和对噪音音色的充分利用。前者主要是对男声假声的运用,如本届比赛中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与大连艺术学院男声合唱团的演唱中,都有男声的假声唱段(尤其是武警男声合唱团演唱的《苗岭你好》中的一段模仿女生的独唱),既拓展了音域又丰富了音色;后者主要是对自然界声响的模拟,如云南聂耳合唱团在《小河淌水》中对流水的模仿,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在《倾盆大雨》中对风声、雷声、雨声的模仿等。

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也是本次合唱比赛的看点之一。合理而又不过分的舞台调度与肢体动作设计算是做到了极致,在保证声音优美的同时做到画面的色彩变化。各种伴奏乐器(手鼓、军鼓、低音鼓、古筝、马头琴甚至双排键电子琴),各类道具(铃、木鱼甚至香烟盒)轮番上阵,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用立体的视听感受拉近观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总而言之,看完整个比赛,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不仅正在成为合唱大国,更要成为合唱强国。

三、合唱作品风格多样,新作品不断涌现

倘若还有什么让本次比赛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那就非新创作(改编)的作品莫属了。多数参赛队都至少有一首新作品,有的队伍还以新作品为主打(如西安音乐学院、云南聂耳合唱团)。近年来,职业(专业)作曲家对合唱创作领域的介入,大大丰富了中国合唱曲目。这样一来,曲目撞车的现象减少了,比赛的可听性和期待性就提高了。就曲目风格而言,本次的参赛作品涵盖了歌剧风格(如《啊,多快乐》)、民族风格(如《水母鸡》、《蒙古靴》、《陕北风情,情歌》)、现代风格(如《倾盆大雨》)等。有的作品还在风格上相互渗透、融合,如民族融合现代(如《小河淌水》、《天德而出宁》)、民族融入通俗(如《苗岭你好》)等。就作品的题材而言,大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有赞美家乡歌唱家园的(如《高原我的家》、《黑衣壮的酒》)、有描写生活赞美职业的(如《打靶归来》、《苗岭你好》)、有以道家哲学恻隐构建和谐社会的(如《天德而出宁》)、有倡导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如《一窝雀》)等。

笔者还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本次比赛上出现的部分改编的新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在其中间部分加入一段以(du、da、ba)等为衬词,再配以不同流行音乐节奏的伴唱段落。由于手法单调、雷同,使得作品的技术含量不高,艺术性较差,整体效果不够好。所以,有专家甚至直言批评改编者没有对原曲进行深入理解,运用不合时宜的手法破坏了原曲调的意境和风格。笔者认为专家批评得对,改编者也并非大错,这至少说明作曲界的同行们已经开始重视用新手法创作合唱并付诸行动了。相信经过不断地创作、批评,批评、再创作,不少合唱精品即将面世。

瑕不掩瑜,本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的顺利落幕充分证明了中国合唱走多元化道路,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的正确性;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也足以让合唱同仁为之振奋!然而,虽然中国合唱在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喜的一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大环境、大背景还未改变之前,影响中国合唱发展的各种瓶颈因素还依然存在。因而,中国合唱还应持续地以高雅合唱的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合唱的高雅化为发展宗旨,以多元化发展为具体途径和方法,趁热打铁、铺平道路。

(一)多元化的合唱创作。

中国合唱走多元化道路,就是要提倡多种合唱形式和风格并行发展,并让这些形式和风格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没有好的作品供合唱团选择已是制约中国合唱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没有好作品合唱表演形式的单一性也难以突破。作曲家张以达就曾指出“振兴合唱艺术要从创作抓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合唱团,没有好的作品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而,走多元化的合唱之路就应该从多元化的创作抓起。

世界合唱比赛的26个项目中,按照风格分类大致可分为宗教风格、民族风格、通俗风格、现代风格四类。其中,民族风格又包含民歌合唱和民谣合唱两类,通俗风格也包含至少流行合唱、爵士合唱、黑人灵歌合唱三类。在中国合唱的舞台上,优秀的民谣合唱、流行合唱、爵士合唱都是很少见的,这对即将踏上合唱强国之路的合唱大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件风格缺失的憾事。作曲家、指挥家陈国权老师就曾撰文,呼吁中国合唱创作应该提倡多风格化,可以向通俗方向、民族方向以及现代方向拓展。本届青歌赛合唱比赛上部分优秀的作品为多元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表现在具体类型的作品上笔者认为:

首先,鼓励原创作品,尤其是能代表中国合唱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目前世界比赛上较受欢迎的作品有优秀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民族风味浓郁的合唱、富有创新题材的作品、以及创作手法新颖、音响效果丰富的现代作品。中国的原创作品也应朝着这些方向努力。

其次,加强改编作品。不得不说,世界上很多经典合唱曲都是经过改编而来(也包括中国)。比如美国的黑人灵歌合唱及爵士合唱,绝大部分都是改编至原始的黑人灵歌及传统的爵士乐曲。本届青歌赛上,专家亦指出,将独唱曲改编成合唱曲,应该在忠实原曲的基础上高于其意境,手法要恰当,切不可生搬硬套。

再者,多创作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属于整个合唱领域内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在国际合唱比赛中,一般被作为最高级别的项目。由于去掉了器乐声部,人声既要担当主要角色,又要担当次要角色。一部好的无伴奏合唱作品诞生,既是对创作者的挑战,又是对演唱者的挑战。现在的无伴奏合唱可以加入除键盘类和声乐器以外的其他非固定音高打击乐器,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声模拟其他任何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