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莫晓瑾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21期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精髓及其核心要素,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遵循实现本土化改造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秩序,坚持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满足职业行动领域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维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发和推广符合国情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行动能力;三维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027-05
一、引言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大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第二阶段II级[1],伴随工业制造4.0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劲生命力,汲取几十年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根据国情不同、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理念、方法、手段和标准,从简单模仿复制到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现本土化改造层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己任,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需要。
二、开发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完善中外合作机制,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为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2016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署《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备忘录》。2016年5月湖北省首届中德职业教育论坛,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小组,由中德双方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合同》,引进新型职业教育及其培训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标准化考试体系,取得承担德国(AHK)“专业技术工人”证书培训项目资格,具体实施“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培训项目。
三、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国家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深刻转变进程中,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数据预计表明,中国2020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1.4亿,存在缺口约2200万。本文试图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体结合开发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职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规律,以培训模块匹配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匹配培训模块为开发原则,紧紧围绕职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深度融入塑造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把握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证书要求等人才培养规格,开发公共知识教学大纲、专业知识教学大纲和职业能力培训模块,培养方案的培训模块,学习领域为职业行动而设置,强调以行为为取向,使学生形成在其从业范围内独立计划、执行工作任务并做出评判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以取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性标准,参照2011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机电一体化工职业培训条例》和1998年文化部长会议决议(KMK)通过的《机电一体化工教育职业框架教学计划》,依据2009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所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教学培训大纲列述的知识和技能程度,以学生达到职业领域的行动能力为准则,尤其是独立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价能力,并且需要通过毕业考试证明具备这些职业行动能力。据此,学生获得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工证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工证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历证书。
(三)确定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是进行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重要依据。根据2016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项目研究课题组的《湖北省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3],参考报告中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结构状况、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等统计分析,以及结合中德职教合作项目走访调研的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北省内外40余家国内外机电企业,了解到企业对本专业的中高级调试工和维修工有广泛需求,毕业生从事技术岗位工作占50%,从事管理岗位(以技术管理为主)和营销岗位各占12%和19%,而且售后服务须精通技术,能够负责技术服务和维修工作(表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机电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安装、机电产品检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销售与服务等岗位群,参照德国机电一体化工20个行动领域(图2),确定中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德职教合作项目)培养目标,面向机械制造加工与工业智能制造行业,适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技术系统装调岗位群,要求获得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大专学历证书、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工证书,赋有社会责任感和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领域变革更新,能够执行机电一体化技术标准和工作规程,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操
作、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的组装调试、程序设计、质量控制能力。
(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中,由培训条例和职业教育框架计划规定职业教育目的和内容。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行动领域进行设置,从研究职业行动的起因来源出发,即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行动能力,按行为能力形成客观规律开发课程,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德职教合作项目)课程体系。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教育框架计划,依托湖北省、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电制造类企业,按德国双元制实现本土化教育的模式,嵌入德国工商大会AHK机电一体化工能力标准,以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所有知识和技能为准则,将机电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教学培训课程之中,使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职业行为体系结构相互交织起来,实现专业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衔接与深度融通,遵循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形成规律,其教学培训按双元学习的方式运行,分解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实践等三个方面,学校实施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在培训中心实行“宽基础实践能力、重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强化岗位实践能力”的技能课程培训,企业开展真实岗位实践性训练,构建了基于三维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图3)。
(五)制订培养计划
德国双元制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大纲根据岗位的行动能力设置为13个学习领域,共1020课时,3.5年内完成。在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13个学习领域分解成为15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从内容上划分为基础性技术课程、专业性技术课程以及和岗位结合起来的综合技术课程。第一年基本上为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共588课时;第二年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性较强,共362课时,具体是将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结合起来,研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工作;第三年主要结合真实岗位对技术的综合性要求及工业4.0职业发展趋势的知识储备需要,开设综合技术性课程和智能制造专业拓展课程,共198课时。三年培养计划采取实施校企双元、理论和实践双元、教授双元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学校实施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培训中心进行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开展实践性训练,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本土化改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形成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思考和行为作为教育目标,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培训方法实现上述目标,认为直接提高行为能力的方法都是特别合适的,在训练安排和课程设计中须受到重视,始终突出和高度重视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能力)均衡发展,使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