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信息行为理论不失为解释信息时代人类信息行为的一把钥匙。

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行为。

信息行为具有社会性、多元性与庞杂性、原发性与目的性、随机性与稳定性及可塑性。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用户自身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信息行为发展趋势是,发生总量、频次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具体信息行为上看,传统信息行为将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而逐步发生变革。

[关键词] 信息行为;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需求;信息环境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即信息行为异常活跃,已成为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但在行为学包括信息学和情报学研究领域,研究用户信息行为或者情报行为的论著并不丰富。

这无疑不益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及用户服务工作,应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用户信息行为有其新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发生着新的变化,并且随形势的发展而转变。

对此,认真加以研究并准确掌握,可为全面、准确地把握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需求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极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开发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1 信息行为论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行为论”产生于70年代末的日本,是在传播学与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交叉中形成的,归属于日本独到的社会信息学体系。

“信息行为论”产生的基础和背景与当时日本流行的“信息处理”概念密切相关,信息行为首先被理解为信息处理行为,由三大要素构成:信息传输、信息贮藏与信息转换。

日本学者吉田氏首先提出有建立信息行为论的必要,此后,有很多学者为建立信息行为论做作出很多努力,从而形成了多种定义。

但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大众传播环境的考察,而对由新媒介引发的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行为的变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般来说,信息行为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

因此从广义上看,人类的生活行为几乎都是信息行为。

但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宽泛,难以把握。

日本学者对信息行为有多种多样的见解,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是:
日本学者冈部庆三从生活信息化的角度对信息行为的定义是:“信息行为是利用各种越来越多样化的媒介,传送或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行为,还有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存储的行为,都属于信息行为。

”这种观点在把信息行为与人类生活行为等同看待的同时,把伴随着媒介多样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行为设定为信息行为。

三上俊治认为,信息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系统中,利用媒介或直接地收集、传送、存储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行为。


桥元良明氏指出,“信息行为是信息的获得、生产、授受、存储、加工行为。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形成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也就是说,媒介首先在人的身体内开发形成,成为每个个人与其他人的媒介,同时,由于这种媒介外在化、物化,使人类本来有限的能力扩张了[1]。

此外,信息学家T.Wilson等其他国外学者也对信息行为给出了“人类所有的涉及信息资源和通道的行为,包括主动与被动的信息查找以及信息使用”;“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查找,这其中也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查找是根据给定的需求主动寻求信息、努力查找答案而不是无意中偶遇答案[2]。

”等定义。

我国学者对信息行为的研究分两个阶段,2001年之前属于接触性探索阶段,其间只有极少数学者涉及此项研究,且论著极少。

2002年后,研究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核心研究机
构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系等步入研究行列,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迅速推进了此项研究的发展。

但就研究的深度和参与研究人员的广度看,尚显不足。

用户信息行为也称为用户情报行为,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

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信息行为的定义不尽一致,主要有:
●是在动机支配下,用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的行动过程[3];
●是在认识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做出的反映,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上,历经信息查寻、选择、搜集过程,并为用户吸收、纳入思想库的连续、逐步深入的过程
[4]63;
●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来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5];
●信息行为的含义可以从行为主体、外界刺激、主体目标和主体活动等方面加以领会。

从主体的活动角度看,信息行为是各种信息活动的结合体[6];
●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以信息为劳动对象而展开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人类的信息查询、采集、处理、生产、使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7]。

●是信息用户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进行信息检索、选择、交流、发布的活动[8]。

上述观点至少表明,用户信息行为是用户基于信息需求而针对信息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基于这一定位,可以肯定,用户信息行为与文献信息资源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行为关系密切、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同时,与任何事物一样,用户信息行为也有自己的系统、特征和运动规律。

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错谬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专家及同仁指正。

2 研究用户信息行为的必要性及重点
2.1 是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和开展用户服务的前提
实践证明,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同时,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而用户信息需求只有通过信息行为反映出来,即信息行为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入口。

由此可见,用户信息行为揭示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只有用户产生信息行为,文献信息资源才能得以利用,文献信息开发服务才能成立。

当然,用户信息行为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可以直接反馈给文献信息服务主体,也可以间接反馈给文献信息服务主体。

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实施何种信息行为,怎么样反馈给文献信息服务主体,用户信息行为是文献信息服务主体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依据这一点是肯定的,必须引起文献信息服务主体的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献信息资源疾速增长,用户信息需求亦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信息行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文献信息服务主体只有深入研究并动态掌握用户信息行为,才能有效克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实现深层次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个性化、全方位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2.2 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目的是利用,所以,各级各类文献信息机构必须建设切合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建设文献信息资源须依据多项原则,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用户需求原则。

用户信息行为从根本上揭示其信息需求和需求趋势,通过用户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行为,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及需求趋势基本可以反应出来。

因此,用户信息行为能给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既科学又切合实际的实践依据。

2.3 是进行用户培训的依据
用户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有的放矢地做好用户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根本任务。

但由于用户各自行业、知识结构、文化内涵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用户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千差万别。

这种差别通过用户信息行为,可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成为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用户培训的根本依据。

2.4 重点
当前研究用户信息行为,重点应放在其表现形势、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差异性与行为效果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准确、动态掌握用户的各种信息行为及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情况,提高文献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当前用户的主要信息行为及相互关系
3.1 信息意识培育行为
即文献信息用户自觉接受培养提高自身信息意识的行为。

信息意识行为是决定用户文献信息利用能力的先决行为,是高水平文献信息利用能力的前提。

一般而言,周围环境的影响及自身信息需求,均会不断驱使用户首先从意识上重视信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用户信息意识培育行为,它是受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3.2 咨询行为
咨询(Conslt),意为磋商、协商、提出问题找人解答[9]。

咨询行为是指信息用户为满足自身文献信息需求,而主动向文献信息服务主体提出问题、寻求解答的行为。

咨询行为又可分为事实咨询行为和书目咨询行为等。

咨询能力及咨询行为的实施方式,决定咨询行为的效果。

3.3 检索行为
是指文献信息用户为满足自身文献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查找所需文献信息的行为。

检索过程的行为构成方式及其差异,决定着用户检索行为的差异。

检索行为的实施质量,因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素质不同而效果不同。

检索行为的实施方式、途径、时间及对象,决定检索行为的质量、效果与成败。

3.4 吸收行为
是用户依据自身知识结构,运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借助主客观评价标准对所获文献信息各独立成份进行判断、比较、筛选、摄取并做出理解和接纳的过程。

是信息内容由个层认同到深层挖掘、内化的渐进过程。

通过信息吸收行为,一方面,信息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用户信息行为产生效果,信息需求得以满足,进而引起用户知识结构或经验结构量的扩充;用户思想库的重新整合;用户思维层次和水平的尽一步完善。

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知识学派曾用数学的方法对用户信息吸收产生的效果做了描述,提出著名的布鲁克斯方程:k(s)?△s=k(s?△s)。

方程指出,信息吸收不是知识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信息结构质的变化[4]65。

上述四种信息行为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其中信息意识是其他信息行为的前提,咨询行为与检索行为相互补充,构成获取文献信息的重要环节,吸收行为则是一切信息行为的根本。

它们共同构成当前信息用户的主要母信息行为。

4 当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特征
4.1 社会性
一方面,用户信息行为无论从发生主体(用户)还是客体(信息)而言,均具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即信息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普遍性。

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信息用户所表现出的信息行为本质上仍受其社会形态的影响,为一定的社会所左右。

4.2 多元性与庞杂性
用户存在的行业及其信息需求的多元性与庞杂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高度交叉渗透,以及社会信息产生量的极数增长,均决定了用户信息行为的多元性和庞杂性,这种多元性和庞杂性主要存在于上述四大信息行为之下,即四大信息行为的子行为,并且是动态的,是随信息环境、文献信息提供主体与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4.3 原发性与目的性
信息行为通常是用户为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自发产生并持续实施至达到目的一种行为。

因此,其本身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

4.4 随机性与稳定性
信息行为因行为主体庞杂,且信息需求欲望各异而呈现随机发生、随机实施特性。

同时又因行为主体的信息需求方式不同,表现为随机需求行为与相对稳定需求行为两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随机需求行为所占比例较小,相对稳定需求行为所占比例较大,且表现为某一时段和某一方向相对稳定的需求行为,更应引起信息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

在特定时段和特定环境中二者相对稳定。

4.5 可塑性
信息行为不完全以行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容易受外因(信息资源、政治经济形式、信息检索引导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比如原信息行为指向较泛的,经信息检索导引后可转向具体;原行为指向专一的,经信息检索导引后可转向广泛。

可见,信息行为具有可塑性。

文献信息服务主体可根据这一特性,灵活建设、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开展用户培训与服务。

5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
人的行为不仅受个体心理的影响,而且也受外在环境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行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亦可能有不同的行为[10]。

可见,信息行为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容易受内、外因的影响,当行为者自身某些因素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行为就会受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因影响主体、影响形式及影响力度的不同而具绝对临时性或相对长期性。

5.1 信息环境的影响
信息环境是信息产生、存在、流通和开发利用的平台。

信息环境分虚拟信息环境和物质信息环境,虚拟信息环境主要指社会信息意识,物质信息环境分信息工作环境和信息利用环境。

信息工作环境是指信息搜集、整合、实施服务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其物质基础是信息资源、信息工作设施及信息工作人才,他们是构成信息工作环境的三要素。

信息利用环境是指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条件、能力、信息吸收能力等。

信息利用环境服从于信息环境,但对信息环境具有反作用。

从上述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信息环境结构严密而复杂,变化性大,其任何方面的变化均会影响用户信息行为。

因此,信息环境是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文化信息学家威尔森(T.Wilson)在他提出的信息行为模型中,将国家文化确定为影响人类信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极其正确,但从信息环境角度看,文化因素仍然属于信息环境。

5.2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即“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
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11]。

”正如该词条所言,自然环境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在多方面,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信息用户因其所处环境不同,信息需求亦不同,进而所表现出的信息行为就不同。

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前和后,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和需求就会呈现明显不同。

但自然环境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相对稳定。

5.3用户自身的影响
用户自身因素是决定、支配信息行为的关键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的信息用户因职业、意志、自身经济条件、接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的信息行为绝对不同。

例如,企业决策人员对企业经营环境、行业动态等方面信息反应敏感,发出信息行为频次高,吸收层次深入,效果明显,而对其他信息则不然。

用户自身对自身信息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自身某一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自身信息行为,包括生理因素,主要原因是:导致其内因变化的因素形形色色,影响力千差万别。

也就是说,只要影响形式、影响力不同,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方式和程度就不同,但影响导致变化是绝对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看似用户自身因素对自身信息行为的影响,实则因受外因影响而导致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即信息环境的影响。

例如:因情绪导致用户信息行为变化的,就不应划入自身因素的影响,因为情绪极易受外因的影响。

此外,有研究人员将信息产品的价格、政治因素、文化传统等分列为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其他因素,笔者认为,它们应属于信息环境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范畴,即信息环境诸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而非其他因素。

6 用户信息行为发展趋势
用户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研究‘行为’,行为被解释为主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构成的动作和作为。

”即“行为=性格+环境[12]”,从公式可以看出,行为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信息环境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因此,用户信息行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6.1 用户信息行为发生总量、频次呈快速增长态势
世界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给各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旨在主动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和解决国内存在的诸多矛盾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深入发展。

我们知道,信息化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的过程。

如此等等,都将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现行社会结构、行政方式、组织格局和收入分配制度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和震荡要大大高于工业化过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和震荡。

知识、信息就是财富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追求知识、获取信息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觉行动。

可以预期,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高潮迭起,进而,用户信息行为发生总量、个体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发生频次将快速增长。

6.2 从具体信息行为上看,传统信息行为将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而逐步发生变革
传统信息行为从行为类型与方式上看,显得比较单纯,无论信息意识行为、检索行为、咨询行为还是吸收行为,均有行为方式单一、稳定、行为效果缓慢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信息行为正在变革:①检索行为将随网上信息资源,尤其是各类数据库资源急剧增长,网络本身信息组织方式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浏览的检索行为将日益受到重视;②信息行为结构也将发生明显转化,传统的手工检索行为占大比重,将逐步向计算机检索行为占大比重过渡,但手工检索行为不会被机检行为所代替;③检索语言、途径、方式的逐步大众化与多元化,将极大地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用户信息行为将不断分化和细化;④由于受各学科交叉渗透日趋深入,用户自身知识结构难
以随科技的发展而迅速“博”化,但因工作、学习或研究需求又不得不掌握其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信息咨询行为将主要指向用户较生疏且日新月异的其他领域以及各学科交叉渗透方面,较为简单的咨询行为将逐步淡出;⑤信息吸收行为一是总体行为能力将不断增强、效果增大,一是行为主体之间差异增大,呈马太效应。

由此可见,传统信息行为本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行为方式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7 结语
用户信息行为揭示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

认真研究并全面、准确把握用户的各种信息行为及其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能有效降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服务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地发展。

通过本文探讨,上述问题虽已比较明确,但限于笔者水平,仍显粗浅。

由于用户信息行为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用户信息行为具有较强的左右力,必须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信息行为论──受众研究的一种新思维.当代传播,2000(1):34~37.
[2]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工具比较.图书情报工作,2007(2):71~74、99.
[3] 张国海,张玉玲.论用户情报行为.图书情报工作,1994(1):23~25.
[4] 鲁安民.用户信息行为及吸收探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0(3):63~66.
[5] 胡昌平,黄晓梅,贾君枝.信息服务与用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9.
[6] 冷伏海.市场信息资源与市场信息行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
[7] 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4
[8] 叶峰.我国数字用户信息行为若干问题分析. 图书馆论坛,2007(3):61~64.
[9] 扬子竞,钟守真.咨询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5.
[10] 喻新安.管理心理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20.
[11] 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869.
[12] 孙云.组织行为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8~39.
(作者信息:青海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邮编:81000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