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责任主体到底是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安全责任主体到底是谁?员工安全意识状态如何?

2004年1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国发〔2004〕2号提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的要求,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员工安全意识状态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⑴惰性思想

员工对安全学习、安全教育等活动呈停滞、空白,甚至排斥、抵制状态,对活动不感兴趣,听不进,记不住,安全学习是走过场,有躲避和逃遁的主观愿望。这点在青年工人中表现尤为明显,查看安全教育都有记录,但是实际工作中此项工作几乎空白,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只是停留在记录上。

⑵习惯违章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执行规程和纪律等方面,松懈、疲塌、不认真。基本特征是经常违章违纪,工作时蛮干,自以为是。“低、老、坏”作风,“脏、乱、差”现象屡抓屡犯,现场习惯性违章行为时有发生,这主要以青年人为多,在检查操作现场时,总能查出现场有偷着吸烟,思想麻痹大意的倾向。

⑶紧张心理

在安全生产中,特别是在保持了较长一段安全纪录的情况下,员工会产生一种无名的压力感。主要表现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设备的异常,事故或特殊情况的出现,感到惊慌失措,忧心忡忡,自己不相信

自己,结果越怕越出事。有些工段一个月都未出什么问题,但这种情况不是一直保持的,在下个月总会发现一些隐患存在,这就是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平静的工作以后,出现的一种紧张、松懈的现象。这在一些老职工和基层主管生产和安全的领导中显得尤为突出,此种状态和当事人没有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安全生产,一味陷入被动的神经质的紧张有密切关系。

⑷麻痹思想

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思绪不清,经常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转移,思维定势错误,判断推理似是而非等现象。在工作中表现为马虎凑合、不在乎、麻痹、侥幸、图省事,以至违章、违纪,出事故,如在现场中发现部分职工对现场存在的隐患不在意,对待处罚不在乎,对待现场督查存在侥幸心理,省略部分工序,认为昨天督查组刚查过,今天不会再来检查,所以就不按现场标准执行,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得过且过,隐患重重,最后酿成事故。

2、安全考核的依据是什么?基于结果还是基于过程?

目前较多的企业实施的安全考核都是以结果考核为主,也就是发生了事故或事件,对责任部门进行相应的考核落实、奖罚,过多的注重了“结果”,包括我们制定的《目标责任书》也是结果考核。

从安全管理方面来说,过分地倚重“结果”,不利于对安全管理控制,通过“海因里希法则”可以看出,事故是各类违章、隐患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结果性指标考核注重的是结果,属于事后管理,是将结果作为管理的原动力。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年度安全考核指标

都是控制等级责任事故发生,这种指标是工作的方向,指标的完成代表着全年安全环保工作状态。结果管理虽然简单易行,但因其中包含着运气的成分,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导致结果性指标能否完成有些时候是“靠天吃饭”,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度,无法精确的衡量被考核各单位安全工作管理差距,达不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理念。

过程性指标考核注重的是事前管理、过程控制,追求结果的同时更为注重过程,是以过程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分解的偏差作为管理的原动力。指标建立是安全考核工作的支撑点,其实结果只是一个分数牌,是一个连续过程的累积,只要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有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安全工作指标建立从结果性指标向过程性指标转变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管理水平,达到各个工作环节安全受控,这种转变是必要的、科学的。

3、安全生产为何难过周期性波动的怪圈?症结何在?

在企业,常常困扰着高层领导和安全管理者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为什么总摆脱不了周期性波动的“怪圈”?我认为其症结还是安全绩效考核的依据以结果为导向造成的。

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看企业管理的一些运行脉络,顺次脉络试着探求问题的根源:想想看,您的企业在安全绩效考核时所遵从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是“以结果为导向”--- 基于结果的考核?还是“以过程为导向”--- 基于过程的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安全绩效是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有道是“领导考核什么,员工就干什么”。

目前,基于结果的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通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考核生产产量、成本、质量等指标也许适合,但用于安全管理的考核未必适合。

我们经常会听到企业领导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安全考核的力度加大、加大、再加大,为什么事故却仍然频繁发生呢”?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和方法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方略,但收效甚微。这正是精益安全管理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安全管理对安全绩效的考核往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比如“全年不发生工伤事故,重奖……”、“发生一起轻伤以上事故,免除全员当月奖金100%”、“发现一个现场隐患,扣除单位当月奖金……元”等等。这些“重奖重罚”的措施对提高安全意识和促进领导者对安全工作的关注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以结果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虽然操作起来简单明了,却存在着很多弊病。弊病之一:这些安全考核指标被层次分解,并效仿以测量结果为依据的计奖方式。这种统一的计奖方式忽视了不同单位的个性。弊病之二:对那些在安全管理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的单位和那些在安全管理上并没有什么作为的单位一样,只要不出伤害事故,到年底都可以拿到一份应得到的奖金。弊病之三:忽视了安全管理的本质和规律---员工的行为改善和过程控制。没有员工安全行为的持续改善,安全绩效就成了无本之末。

对企业安全绩效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基于结果”的层面上。在关注结果的同时,强调“基于过程”的考核。比如:增加“员工参与率”、“安全行为百分比”、“万点控制达标率”等安全运行的过程指标,使安全绩效考核建立在持续绩效改进的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