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现象)反映知识点(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现象)反映知识点(本质)
一般地说,教师在出考试题目的时候,考虑的基本问题是考哪些知识点,什么样的题目最能体现这些知识点。

这里“知识点”是指所考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由于它们是该课程大量事实共性的抽象和概括,因而具有一般性、抽象性、稳定性。

而“考题”即考试的题目则是体现“知识点”的事实、材料、案例等,它们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各个特殊的、形式具体的。

因此,考题和知识点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图1所示).
按照这种关系,考题(现象)反映知识点(本质),知识点决定考题。

那么考题是如何反映知识点的?反之,知识点又怎样“决定”考题的呢?广谱哲学关于现象和本质的分析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考题如何反映知识点
教师出题,一般有三点考虑或者说有三个步骤。

一是确定考哪个知识点(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方法).二是明确该知识点的结构特征。

每个概念、原理或方法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在关系或结构,它们是该概念(原理或方法)成立的依据。

例如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其结构特征是“有若干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是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某一概念(原理或方法)结构特征的典型事实、典型材料或典型案例,以检验学生对所考概念(原理或方法)结构特征的把握。

例如,教师要考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所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对立统一即辩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他可以举的例子是大量的甚至是无穷的。

因为哲学原理具有最高的普遍性,而且按照广谱哲学的观点,事物的本质(这里是基本概念、原理)是同类事物的公共性质,而哲学问题涉及的“同类”是某一方面最大的等价类[1].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以及学生最熟悉的事实、材料或案例。

例如教师选择了下面的事实(试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特征:在经济上,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其他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同层次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在国体上,实行“一国两制”,即实行以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包括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
的社会制度。

下列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A.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B.体现了事物或系统的对立统一性;
C.体现出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D.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或系统性质的观点。

这个考题涉及的结构特征是很明显的。

一是涉及的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还是国体上,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

二是几个关键词:经济上主导与被主导、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思想上指导与被指导、国体上主体与非主体,讲的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而这正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或系统性质”的辩证法思想,因此,答案D是正确的。

这个题讲的是当代中国的现实,没有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问题,因此,答案C是错误的。

同样,这个题不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因而不涉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因此,答案A也是错误的。

这个例子表明,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答案)与题目内容的结构特征的内在联系,这是考生的抓手。

此外,这个考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把这两门课的知识打通。

当然,这个考题也可以出成论述题。

例如“试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种出法要求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已知的。

再如,教师要考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能动反映”的概念,其中“反映”是讲人的认识(包括概念、命题、原理等)是一定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映像。

或者反过来说,人的认识无论多么稀奇古怪,总有一定的现实原型。

而“能动”指的是人的认识不是简单地照镜子那样直观、简单,而可以是复杂的任意组合、变换。

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例子(试题).
中国古典文学或神话传说中,塑造了许多神魔鬼怪的形象和故事。

它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吗?试以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为例予以分析。

该题的核心是说,人脑中神魔鬼怪的形象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因此,考生首先要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知识点:一是反映论(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二是“能动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然后再对神魔鬼怪的形象和故事是
否符合这两点进行结构分析。

《西游记》中最鲜明生动的神魔鬼怪形象莫过于孙悟空和猪八戒。

孙悟空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首先,自然界得有猴子这种动物,这是孙悟空外形的客观原型;其次,人类社会得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这是孙悟空性格的现实原型;最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得有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事实和现象,这是孙悟空所谓七十二变能力的现实原型。

把这些组合起来并加以夸大,就成为孙悟空的形象。

猪八戒也一样。

自然界得有猪这种动物,否则,猪八戒的外形(长耳朵、大肚皮等)造不出来;其次,人类社会得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等有自私自利之心、利己但不害人的人物存在,否则猪八戒的人物性格(有二两银子就要藏到耳朵眼儿里、高老庄娶亲等世俗行为)也造不出来;三是和塑造孙悟空一样,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得有千变万化的“造化”能力。

把这些组合起来并加以夸大,就成为了猪八戒的形象。

在这两个人物中,找现实原型就是“反映”的观点,而现实原型的组合、变换(夸大)就是“能动性”的观点。

因此,它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2]144-145.
《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也一样。

例如天宫中等级森严的级别制度,不过是封建社会(《西游记》诞生在明朝末期)等级制度在“天国”中的折射。

经书守护神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不过是封建社会官员索贿受贿、腐化堕落的现实的反映。

而如来佛允许甚至赞同阿傩、伽叶的言论无非表明,腐化堕落的现象连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

显然,这个考题的核心仍然是根据知识点---“反映”和“能动”的概念,对所给材料(《西游记》中的神魔鬼怪及其故事情节)进行结构分析---原型分析(显示“反映”的含义)和组合分析(显示“能动”的含义).只是本题要求考生读过《西游记》,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从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说,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作为中国大学生,本民族最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应该是熟知的,因为连中国普通老百姓都能说个大概。

二、如何从试题寻找知识点
如上所述,考试其实考的是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是不变的,是本质。

但是要考的知识点往往通过形形色色的典型事实、典型材料、典型案例表现出来,这是多变的,是现象。

做题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即通过形形色色的题目寻找知识点的过程。

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下面结合广谱哲学的相关理念做些具体分析。

(一)针对题目要求,对题目作出相应的结构分析
在第一部分已经说明,教师在出题时,着眼点(也就是教师的观测点)是某一章或者某一节的知识点,他要根据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方法的结构关系、结
构特征选择或设计试题,即选择和设计体现这些结构关系或结构特征的典型事实、典型材料以及典型案例。

学生解题其实是个“反过程”,他要根据题目要求(要考生回答的问题或求解的问题),研究题目的内在结构关系或结构特征,从而找到知识点,并用相应知识点的知识解决问题。

图2给出了教师出题和考生解题的“相反过程”.
在图2中,顺序②→③→①是教师出题的过程,而顺序①→④→③是学生解题的过程,它们是反序关系。

其中的“同构”是广义的(数学上的同构是狭义的),它是指考生从试题的分析中得出的一般结构或结构特征与教师出题时依据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或方法)的结构关系或特征是一致的,它们属于同一个类(数学上叫作等价类).
很显然,前面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题严格符合图2的模式。

不难知道,前面关于《西游记》的试题也很好地符合这一模式。

事实上,教师的工作(参见图2)是:要考知识点“能动反映”的概念。

教师确定的结构关系是:
考生的工作(参见图2)是:对《西游记》典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结构分析,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都有某个侧面的现实原型(参见第一部分的分析),然后对现实原型进行组合变换和夸张描写,这与能动反映的观点一致。

(二)在做题中总结、概括考题应归入哪个知识点
本文一开头就说过,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或方法)是不变的、稳定的,是本质,而围绕知识点所出的考题(典型事件、典型材料、典型案例)是多变的、形式多样的,是现象。

按照广谱哲学关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本质决定同类事物的现象,反之,同类事物的现象具有同一个本质”[3]284,这里“同类”是指具有相同性质的类(数学上叫做等价类).那么,考题和知识点的关系就成为:“知识点决定同类的考题,反之,同类考题具有同一个知识点”.这就形成知识点和考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我们如何对考题进行分类,以确定同类考题与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呢?其基本做法就是通过对考题的结构分析,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特征的考题归为一类,它们对应着同一个知识点。

例如,我们前面1结构关系是有若干个对立面(矛盾的双方),有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其实具有相同结构的还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简言之,一切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都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

不仅如此,管理系统中的领导与被领导、控制与被控制等,也是如此。

这些题目就聚成一个类(数学上叫做等价
类).同样,不仅《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有现实原型,符合能动反映论,而且《山海经》中诸多怪异荒诞的形象亦可作如是分析。

中国人崇拜的龙的形象:牛头,豹眼,鹿角,鹰爪,蛇身,鱼鳞……,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本事,等等,也都是能动反映的特例。

连毕加索那些看上去难以言喻的人体画也是如此。

这些题目又聚成一个类。

聚类分析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以简驭繁,以少变应多变,起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万、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大量解题,熟练掌握结构分析和分类方法
对试题进行结构分析以寻找知识点,通过分类以确定同类考题与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应对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对策。

但要做到这两点,必须通过大量的解题实践,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

为了应对各级各类考试,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应考书籍。

这些书籍当然是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因为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把他们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心得都凝聚其中,对考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些应考书,还特别注重对历年考试真题的研究。

例如肖秀荣主编的《命题人讲真题》(考研应试书)针对性就很强。

考生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但对这类书不能过分依赖,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考生个人的大量解题。

只有亲自解题,才能独立思考,才能清晰地把握考题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量地做题,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少量地做题,考生对于考题和知识点关系的认识,往往是不稳定的,而大量地做题,不断地重复考题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例如,考生初次接触《西游记》人物形象及其故事情节与能动反映(知识点)的关系后,可能觉得新鲜有趣,但不久就可能淡化或淡忘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

但如果考生做了大量同类的题目(如上文提到的《山海经》中的荒诞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怪形象等),就会对各类文学艺术的形象构造与能动反映的关系,有一个稳定的、不易改变的认识。

三、结语
各级各类考试纷繁复杂,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就是考题和知识点的关系。

考题如何反映知识点,知识点又是如何反映考题的,是各级各类考试的秘密。

本文从理论特别是广谱哲学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角度,考察了考题与知识点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若干对策。

不难知道,本文的成果也适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苏淼。

试论广谱哲学关于哲学的新概念[J].求实,2012(9):38-40.
[2]张玉祥。

广谱哲学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张玉祥。

广谱哲学浅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